●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專權徇私,楊氏一門競為禍本,又何因而不至于亂?前事是今日之龜鑒,朕當自惕厲。
卿等各以此為誡,庶幾免于此也。
”宰臣等兢惕踧躇,拜賀聖言,皆洞理亂之本也。
○上言須惜官 上于延英殿謂宰臣曰:“古人言:官不必備,惟其人。
卿各有親故,則必有冗食者。
卿當與朕惜官以弘公道。
”吉甫奏曰:“臣每用一官,未嘗不訪于公議,有堪獎進,始敢奏陳。
至于親故,不敢援引。
”權德輿曰:“臣寡親故,亦不敢進用。
今奉宣示,更不敢有違旨。
”李绛曰:“至公之道,實無親疏,惟觀其人才與職位相當。
若有才用,雖是親故,亦合進用。
昔建中初,德宗臨禦天下,崔佑甫為相,半年之内,除官八百餘員。
德宗謂佑甫曰:‘卿除授太多,又聞多自親故,何也?’佑甫對曰:‘所問當與不當,不看多之與少。
其是臣親故,方谙知其才器,尚不敢用,其不谙者,安敢與官?’德宗賞其言論,以謂所對公當,至今人稱之。
天後朝命官猥多,當時有車載鬥量之語,及開元中,緻朝廷赫赫,有名望事績者,多是天後所進之人。
有言:拔十失五,猶得其半。
若拱默避情故之嫌,使聖朝阙濟濟多士之美,是依違容悅之臣,非聖主至公委任之道也。
若于位實乖,情故可驗,臣豈敢逃責,以妨賢路?”上曰:“如卿所言,至公之道,不論多少,隻在至當爾。
卿當我倚任,勿負斯言。
” ○論擇采事 元和八年冬,教坊使忽于外間采擇人家子女,及有别室妓人,皆取以入,雲奉密诏,衆議喧然。
宰臣李绛顧謂同列武元衡、李吉甫:“此事大虧損聖德,須有谏論。
”吉甫曰:“此嗜欲間事,難言。
從谏官上疏。
”李绛曰:“居常稱美相公,常病谏官論事為難,則推與谏官,可乎?且君為元首,臣作股肱,豈事有不合論者?”吉甫曰:“少間,待敕使出宣事,便諷之,可乎?”李绛曰:“敕使避事,卻不敢言。
出臣下口,入聖耳,讵可因人言乎?二相公皆舊人碩德,誠合保重。
如绛蒙不次之恩,受非常之遇,顧以凡器,起居相位,無以塞責,獲罪為幸。
辄自上疏,不敢有累相公。
”遂草疏,極言采擇之弊,曰:“今日之理,實所可惜,流布四方,虧損聖德。
伏恐不敢言者。
臣過蒙厚恩,無裨盛化,敢陳愚瞽,伏希察納。
”草狀畢,李、武并雲:“請狀一看,可乎?”李绛曰:“此是公狀,何敢有隐?”兩相遂共讀之,皆泫然曰:“不知相公捐軀許國如此,雖兩漢章疏,何以過此?”明日延英對見,上舉手謂李绛曰:“昨日見卿狀所論采擇事,非卿盡忠于朕,何以及此?朕都不知向外事宜,是教坊使罪過,不喻朕意,以至于此。
朕緣丹王已下四人,院中都無侍者,朕令其于樂宮中,及闾裡有情願者,厚與其父母錢帛,隻取四人,四王各與一人。
伊不會朕意,便敢如此攪擾人家。
各有科責,朕已重罰矣。
其所取人,并放歸家訖。
若非是卿發言,朕甯知過失?忠益誠盡,深嘉乃心。
朕常居深宮,不知外事,已後脫有處分不合事宜,卿須依此論陳,不得遂成朕錯。
脫或有得卿所奏,暫未谕,守所見,未從其理,直須兩度三度懇論,以至于五六,朕方冀開悟,以道理歸當為限。
卿等常宜以此為懷。
”于是并起謝恩,至于感泣。
退歸,二相謂李绛:“豈知此?《太宗實錄》中且無此事。
相公事君之道,為臣之節,極是矣。
實慚不逮,有愧于懷。
”及晚,出中書,其先所取人并放歸家,在于道路。
此堯舜禹湯之德,若書之簡策,足以彰示萬古,豈尋常帝王可望清光哉!
卿等各以此為誡,庶幾免于此也。
”宰臣等兢惕踧躇,拜賀聖言,皆洞理亂之本也。
○上言須惜官 上于延英殿謂宰臣曰:“古人言:官不必備,惟其人。
卿各有親故,則必有冗食者。
卿當與朕惜官以弘公道。
”吉甫奏曰:“臣每用一官,未嘗不訪于公議,有堪獎進,始敢奏陳。
至于親故,不敢援引。
”權德輿曰:“臣寡親故,亦不敢進用。
今奉宣示,更不敢有違旨。
”李绛曰:“至公之道,實無親疏,惟觀其人才與職位相當。
若有才用,雖是親故,亦合進用。
昔建中初,德宗臨禦天下,崔佑甫為相,半年之内,除官八百餘員。
德宗謂佑甫曰:‘卿除授太多,又聞多自親故,何也?’佑甫對曰:‘所問當與不當,不看多之與少。
其是臣親故,方谙知其才器,尚不敢用,其不谙者,安敢與官?’德宗賞其言論,以謂所對公當,至今人稱之。
天後朝命官猥多,當時有車載鬥量之語,及開元中,緻朝廷赫赫,有名望事績者,多是天後所進之人。
有言:拔十失五,猶得其半。
若拱默避情故之嫌,使聖朝阙濟濟多士之美,是依違容悅之臣,非聖主至公委任之道也。
若于位實乖,情故可驗,臣豈敢逃責,以妨賢路?”上曰:“如卿所言,至公之道,不論多少,隻在至當爾。
卿當我倚任,勿負斯言。
” ○論擇采事 元和八年冬,教坊使忽于外間采擇人家子女,及有别室妓人,皆取以入,雲奉密诏,衆議喧然。
宰臣李绛顧謂同列武元衡、李吉甫:“此事大虧損聖德,須有谏論。
”吉甫曰:“此嗜欲間事,難言。
從谏官上疏。
”李绛曰:“居常稱美相公,常病谏官論事為難,則推與谏官,可乎?且君為元首,臣作股肱,豈事有不合論者?”吉甫曰:“少間,待敕使出宣事,便諷之,可乎?”李绛曰:“敕使避事,卻不敢言。
出臣下口,入聖耳,讵可因人言乎?二相公皆舊人碩德,誠合保重。
如绛蒙不次之恩,受非常之遇,顧以凡器,起居相位,無以塞責,獲罪為幸。
辄自上疏,不敢有累相公。
”遂草疏,極言采擇之弊,曰:“今日之理,實所可惜,流布四方,虧損聖德。
伏恐不敢言者。
臣過蒙厚恩,無裨盛化,敢陳愚瞽,伏希察納。
”草狀畢,李、武并雲:“請狀一看,可乎?”李绛曰:“此是公狀,何敢有隐?”兩相遂共讀之,皆泫然曰:“不知相公捐軀許國如此,雖兩漢章疏,何以過此?”明日延英對見,上舉手謂李绛曰:“昨日見卿狀所論采擇事,非卿盡忠于朕,何以及此?朕都不知向外事宜,是教坊使罪過,不喻朕意,以至于此。
朕緣丹王已下四人,院中都無侍者,朕令其于樂宮中,及闾裡有情願者,厚與其父母錢帛,隻取四人,四王各與一人。
伊不會朕意,便敢如此攪擾人家。
各有科責,朕已重罰矣。
其所取人,并放歸家訖。
若非是卿發言,朕甯知過失?忠益誠盡,深嘉乃心。
朕常居深宮,不知外事,已後脫有處分不合事宜,卿須依此論陳,不得遂成朕錯。
脫或有得卿所奏,暫未谕,守所見,未從其理,直須兩度三度懇論,以至于五六,朕方冀開悟,以道理歸當為限。
卿等常宜以此為懷。
”于是并起謝恩,至于感泣。
退歸,二相謂李绛:“豈知此?《太宗實錄》中且無此事。
相公事君之道,為臣之節,極是矣。
實慚不逮,有愧于懷。
”及晚,出中書,其先所取人并放歸家,在于道路。
此堯舜禹湯之德,若書之簡策,足以彰示萬古,豈尋常帝王可望清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