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戎狄與中國并,雖代有衰盛強弱,然常須邊境備拟,烽堠精明,雖系頸屈膝而亭障未嘗一日弛其備也。
何者?夷狄無親,見利則進,不知仁義,惟務侵盜,故強則寇掠,弱則卑伏,此其天性也。
是以聖王以禽獸蚊蚋待之,其至也則驅除之,其去也則嚴備之。
今北虜蕃臣,複多曆年載,雖是有功于國家,報之以厚,施者已倦,求者未厭。
滿其志,則曰事當宜爾,悍氣益驕;酌其中,則曰效之難圖,怨辭立至。
故印馬益廣,望價轉多,無厭之心,實難為足。
若不如此,異日必有不顧恩德,為患封疆。
寇至而謀,則事不及矣。
今西、北兩都,皆無備拟,兵但虛數,坐盜衣糧,将無實效,歲邀官爵,衣甲器械之數,破官錢空有其名,部伍訓練之方,務酒樂都亡其制。
古者兵無二事,志在殺敵,将無異望,專在誅寇,器用犀利,斥堠精明,若有煙塵,負弩死戰,若無警急,即營生業。
今則不然,戰士采拾以供上命,惟責程課,不恤饑寒,主将刻削以結内寵,不輯戎事,惟濟己身。
今戎狄繼來婚嫁,于國情實,巨細必知,邊塞空虛,有無鹹悉,至于山川要害,道途險易,似皆深知熟習,委曲谙識,脫或見利忘義,因便乘間,風塵暴至,羽檄交馳,急诏征兵,無及系累之苦,閉壁逃禍,甯救驅掠之災?使邊人仰天而呼,望國而泣,蓄甲不足以衛疆場,命将不足以扼寇仇,此聖主所宜圖之,不可忘于終食之間也。
伏望诏敕邊鎮節度,俾其虛實有無,少阙事宜,分析奏聞,仍請于八座丞郎兩省中,選擇公忠清幹不撓之臣奉使,各與大鎮節度使,各與點閱軍中,訪問事理,一時上聞。
然後申明制度,增緝募兵,謹其殿最,行其賞罰。
罰在不舍,刑罰必加;功有可褒,爵賞必及。
如此,則陛下高枕,邊人永甯。
古人曰:“備豫不虞,有備無患。
”此經國之常制也。
上驚曰:“今邊上豈如此空虛也!卿等便令點檢,切為殿最。
”時天德軍中城,舊屬振武,有鎮兵四百人,其時卻割屬天德軍,交割惟有十人,并軍将在此,其器械惟有弓一張,餘可知也。
數月後,李绛罷相,遂因循舊弊。
○夏中對宰臣 上于延英對宰臣等,時盛夏煩暑,上汗流,禦服透濕。
宰臣等奏事畢起,上留:“卿等且坐。
”話及國朝故事,日高,宰臣等奏:“日高,伏恐聖體勞倦。
”上曰:“朕歸宮中已後,惟是宦官婦人,更與何人語論?所貴與卿等語言,稱論政要,亦是樂也。
” ○上言外戚事 宰臣延英奏事畢,因言及前古外戚專寵害政,上曰:“朕每以此為監,外戚不惟止于無權,未嘗假其顔色,正為此也。
”宰臣等曰:“鑒往古之失,立當今之制,事光千古,道冠百王。
今妃後家外戚之勢,向外都不知有,祗畏恭慎,常恐有違。
至于職位、賜與、賓客,豈惟無敢逾制,實亦不逮常人。
所以陛下臨禦以來,後族戚裡之家無一人有犯法懲責,蓋制于未然之所緻也。
”上甚悅曰:“今豈得知此乎?若有逾越,朕必寬舍,此卻是安全外戚之道也。
”宰臣陳賀曰:“陛下簡禦外戚之道,從古帝王無及今者。
聖旨宏遠,睿政光昭,可垂萬代之法也。
” ○上言開元天寶事 宰臣于延英殿論政事畢,因言及國朝故事,上曰:“朕覽《玄宗實錄》,見開元初事,天下不得不理。
玄宗初即位,親見不理之由,遂銳意為政,有姚崇、宋璟、蘇颋等輔弼左右,履正奉公,聖賢相合,魚水相得,何緣而不至于理?及天寶末年,玄宗怠倦,為政務于不急之事,有李林甫、陳希烈、楊國忠等奸敗傾陷
何者?夷狄無親,見利則進,不知仁義,惟務侵盜,故強則寇掠,弱則卑伏,此其天性也。
是以聖王以禽獸蚊蚋待之,其至也則驅除之,其去也則嚴備之。
今北虜蕃臣,複多曆年載,雖是有功于國家,報之以厚,施者已倦,求者未厭。
滿其志,則曰事當宜爾,悍氣益驕;酌其中,則曰效之難圖,怨辭立至。
故印馬益廣,望價轉多,無厭之心,實難為足。
若不如此,異日必有不顧恩德,為患封疆。
寇至而謀,則事不及矣。
今西、北兩都,皆無備拟,兵但虛數,坐盜衣糧,将無實效,歲邀官爵,衣甲器械之數,破官錢空有其名,部伍訓練之方,務酒樂都亡其制。
古者兵無二事,志在殺敵,将無異望,專在誅寇,器用犀利,斥堠精明,若有煙塵,負弩死戰,若無警急,即營生業。
今則不然,戰士采拾以供上命,惟責程課,不恤饑寒,主将刻削以結内寵,不輯戎事,惟濟己身。
今戎狄繼來婚嫁,于國情實,巨細必知,邊塞空虛,有無鹹悉,至于山川要害,道途險易,似皆深知熟習,委曲谙識,脫或見利忘義,因便乘間,風塵暴至,羽檄交馳,急诏征兵,無及系累之苦,閉壁逃禍,甯救驅掠之災?使邊人仰天而呼,望國而泣,蓄甲不足以衛疆場,命将不足以扼寇仇,此聖主所宜圖之,不可忘于終食之間也。
伏望诏敕邊鎮節度,俾其虛實有無,少阙事宜,分析奏聞,仍請于八座丞郎兩省中,選擇公忠清幹不撓之臣奉使,各與大鎮節度使,各與點閱軍中,訪問事理,一時上聞。
然後申明制度,增緝募兵,謹其殿最,行其賞罰。
罰在不舍,刑罰必加;功有可褒,爵賞必及。
如此,則陛下高枕,邊人永甯。
古人曰:“備豫不虞,有備無患。
”此經國之常制也。
上驚曰:“今邊上豈如此空虛也!卿等便令點檢,切為殿最。
”時天德軍中城,舊屬振武,有鎮兵四百人,其時卻割屬天德軍,交割惟有十人,并軍将在此,其器械惟有弓一張,餘可知也。
數月後,李绛罷相,遂因循舊弊。
○夏中對宰臣 上于延英對宰臣等,時盛夏煩暑,上汗流,禦服透濕。
宰臣等奏事畢起,上留:“卿等且坐。
”話及國朝故事,日高,宰臣等奏:“日高,伏恐聖體勞倦。
”上曰:“朕歸宮中已後,惟是宦官婦人,更與何人語論?所貴與卿等語言,稱論政要,亦是樂也。
” ○上言外戚事 宰臣延英奏事畢,因言及前古外戚專寵害政,上曰:“朕每以此為監,外戚不惟止于無權,未嘗假其顔色,正為此也。
”宰臣等曰:“鑒往古之失,立當今之制,事光千古,道冠百王。
今妃後家外戚之勢,向外都不知有,祗畏恭慎,常恐有違。
至于職位、賜與、賓客,豈惟無敢逾制,實亦不逮常人。
所以陛下臨禦以來,後族戚裡之家無一人有犯法懲責,蓋制于未然之所緻也。
”上甚悅曰:“今豈得知此乎?若有逾越,朕必寬舍,此卻是安全外戚之道也。
”宰臣陳賀曰:“陛下簡禦外戚之道,從古帝王無及今者。
聖旨宏遠,睿政光昭,可垂萬代之法也。
” ○上言開元天寶事 宰臣于延英殿論政事畢,因言及國朝故事,上曰:“朕覽《玄宗實錄》,見開元初事,天下不得不理。
玄宗初即位,親見不理之由,遂銳意為政,有姚崇、宋璟、蘇颋等輔弼左右,履正奉公,聖賢相合,魚水相得,何緣而不至于理?及天寶末年,玄宗怠倦,為政務于不急之事,有李林甫、陳希烈、楊國忠等奸敗傾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