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蹉跌,即難處置。
疑誤之間,機宜已失,即追不及矣。
今田興為衆所歸,坐俟朝命,不于此際便有寵命,他日把三軍表來,請與田興,節制在彼,在此即不得已,須與恩澤。
不出聖心,是依軍中所請,感荷與特拜。
豈若且示推誠不疑,足以應機合變,撫納其勢,總攬其心。
平蕩兩河,在此一舉,不可失也。
”吉甫素與知樞密梁守謙交結,潛為援助,曰:“舊例令中使宣勞,不可此鎮獨無,卻恐其不信也。
”上遂令中使張忠順往宣慰,待回處置。
李绛又奏:“今因田興投誠歸國,三軍颙俟聖旨,不當時處置,赴其機宜,待使敕将三軍表來,請授田興,則權柄不由于朝廷,恩澤不出于聖意。
此機可惜,今複失之,後雖追悔,亦何及也?今計張忠順行程,才回過陝州。
伏望明日便降白麻,授田興節度使,即恩澤出于君上,而威柄歸于朝廷。
利害得失,明若日月,伏乞聖慈不疑。
”敕使複宣曰:“且與留後何如?待其别後效,即與正授。
”李绛曰:“若與留後,亦恐不得。
且度朝廷氣力,坐制魏博得否?不因機會,獎其誠節,恩出不次,感亦殊常。
若與留後,忽不受命,即卻成兇悖,又須姑息,與舊日何殊也?伏望決于聖斷,特賜處分。
”明日遂出白麻,除田興為檢校工部尚書、魏博節度使。
張忠順制已到,田興感涕,三軍受宣鼓舞。
李绛又奏:“魏博自十餘年不知朝化,賞罰法令,都不及之。
一朝以六州之地,歸于朝廷,刳河朔之腹心,傾悖亂之巢穴。
不大賞賜,出其所望,軍心不感,事勢難知。
請特賜一百五十萬錢帛,制書上以内庫為名,充三軍賞給。
”中人有沮其所請者,上言曰:“所賜太多,那得及此?後若更有,即又如何?”李绛奏曰:“昔窦融,當光武削平天下,河西是未讨之國,懷後伐之誅,為免禍之計,尚此崇獎,福流子孫。
田興習舊無即日之憂,不順得鄰道之助,而天生忠義,志懷雪霜,舉六州之地、兩河之贍。
惜一百五十萬貫錢物,不收此一道人心。
錢帛用了更來,機會一失難複。
假如舉十五萬衆攻取六州,一年而克,豈不稱賀?而計費三百萬貫,事畢當賞赍,又在此外。
今度所賜未及一半,而顧茲小費,失于大計,深可惜也。
”上懸覽事情,欣然曰:“朕所以深服浣濯之衣,每事節約不用者,隻為大段要切時用。
不然,内藏收貯何為?”遂允所奏。
及诏書到魏博,錢帛随路而至,軍中踴躍,向阙拜泣。
時田興初受節旄,諸道專使數十人在魏州,成德、兖、郓使各十餘輩,見制書、錢帛到,皆垂手失色,驚歎曰:“自艱難已來,未曾聞此處置。
恩澤如此之厚,反叛有何益?”河朔人心大變,至今稱之。
其時天假魏博,使成忠義。
吉甫旋患咽喉之疾,三十日不能起,遂得首尾其事,舉無差舛。
不爾,異同之見,其可必乎?憲宗皇帝英明之姿,能斷大事,論奏往複,苟徇理臻要,未嘗不洞覽事情,故臨機決滞,有如影響,心有所定,惑之不疑,信為英斷之主也。
其後田興賜名弘正,平申、蔡宿寇,魏博之帥為軍先鋒,弘正躬領全軍,蕩平齊魯,勳庸烜赫,忠義昭著。
可謂感恩盡節之臣與。
○論朋黨事 上禦延英殿,與宰臣言:“向外人言朋黨頗甚,如何?”武元衡、李吉甫未對,而李绛奏曰: 朋黨之稱,為臣也。
臣曆觀自古及今,帝王最惡者是朋黨。
奸人能揣知上旨,非言朋黨,不足以激怒主心,故小人谮毀賢良,必言朋黨。
尋之則無迹,言之則可疑,所以構陷之端,無不言朋黨者。
夫小人懷私,常以利動,不顧忠義,自成朋黨。
君子以忠正為心,以懲勸為務,不受小人之佞,不遂奸人之利,自然為小人所嫉,谮毀百端者,蓋緣求無所獲,取無所得故也。
忠正之士,直道而行,不為谄谀,不事左右,明主顧遇則進,疑沮則退,不為他計,苟安其位,以此長為奸邪所構,以其無所人也。
夫聖賢合迹,千載同符,忠正端悫之人,所以知獎,亦是此類,是同道也,非為黨也。
豈可使端良之人,取非僻之士,然後謂非朋黨也。
陛下親行堯舜之道,高上禹湯之德,豈謂上與數千年堯舜禹湯為黨乎?是道德同也。
孔子,聖人也,顔回已下十哲,希聖者也,更相稱贊,為黨乎?是道業同也。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又曰“吾不複夢見周公”,遠者二千年,近者五百年,豈謂之黨?是聖人德行同也。
後漢末時,名節骨鲠忠正儒雅之臣,同心匡國,盡節憂時,而宦官小人,憎嫉正道,同為構陷,目為黨人,遂起锢黨之獄,以成亡國之禍,備在史策,明若日月,豈不為誡乎?詩人嫉讒佞之人曰:“取彼讒人,投畀豺虎。
”可為三複也。
上曰:“朕無疑卿等意,況言朋黨失至公之道爾。
”绛又對曰:“趨利之人,常為朋黨,以同其私故;守正之人常遘毀,以違其私故也。
小人多谮言,常勝;正人少機直道,常不勝。
伏希陛下監其事情而察其言行,則可矣。
”
疑誤之間,機宜已失,即追不及矣。
今田興為衆所歸,坐俟朝命,不于此際便有寵命,他日把三軍表來,請與田興,節制在彼,在此即不得已,須與恩澤。
不出聖心,是依軍中所請,感荷與特拜。
豈若且示推誠不疑,足以應機合變,撫納其勢,總攬其心。
平蕩兩河,在此一舉,不可失也。
”吉甫素與知樞密梁守謙交結,潛為援助,曰:“舊例令中使宣勞,不可此鎮獨無,卻恐其不信也。
”上遂令中使張忠順往宣慰,待回處置。
李绛又奏:“今因田興投誠歸國,三軍颙俟聖旨,不當時處置,赴其機宜,待使敕将三軍表來,請授田興,則權柄不由于朝廷,恩澤不出于聖意。
此機可惜,今複失之,後雖追悔,亦何及也?今計張忠順行程,才回過陝州。
伏望明日便降白麻,授田興節度使,即恩澤出于君上,而威柄歸于朝廷。
利害得失,明若日月,伏乞聖慈不疑。
”敕使複宣曰:“且與留後何如?待其别後效,即與正授。
”李绛曰:“若與留後,亦恐不得。
且度朝廷氣力,坐制魏博得否?不因機會,獎其誠節,恩出不次,感亦殊常。
若與留後,忽不受命,即卻成兇悖,又須姑息,與舊日何殊也?伏望決于聖斷,特賜處分。
”明日遂出白麻,除田興為檢校工部尚書、魏博節度使。
張忠順制已到,田興感涕,三軍受宣鼓舞。
李绛又奏:“魏博自十餘年不知朝化,賞罰法令,都不及之。
一朝以六州之地,歸于朝廷,刳河朔之腹心,傾悖亂之巢穴。
不大賞賜,出其所望,軍心不感,事勢難知。
請特賜一百五十萬錢帛,制書上以内庫為名,充三軍賞給。
”中人有沮其所請者,上言曰:“所賜太多,那得及此?後若更有,即又如何?”李绛奏曰:“昔窦融,當光武削平天下,河西是未讨之國,懷後伐之誅,為免禍之計,尚此崇獎,福流子孫。
田興習舊無即日之憂,不順得鄰道之助,而天生忠義,志懷雪霜,舉六州之地、兩河之贍。
惜一百五十萬貫錢物,不收此一道人心。
錢帛用了更來,機會一失難複。
假如舉十五萬衆攻取六州,一年而克,豈不稱賀?而計費三百萬貫,事畢當賞赍,又在此外。
今度所賜未及一半,而顧茲小費,失于大計,深可惜也。
”上懸覽事情,欣然曰:“朕所以深服浣濯之衣,每事節約不用者,隻為大段要切時用。
不然,内藏收貯何為?”遂允所奏。
及诏書到魏博,錢帛随路而至,軍中踴躍,向阙拜泣。
時田興初受節旄,諸道專使數十人在魏州,成德、兖、郓使各十餘輩,見制書、錢帛到,皆垂手失色,驚歎曰:“自艱難已來,未曾聞此處置。
恩澤如此之厚,反叛有何益?”河朔人心大變,至今稱之。
其時天假魏博,使成忠義。
吉甫旋患咽喉之疾,三十日不能起,遂得首尾其事,舉無差舛。
不爾,異同之見,其可必乎?憲宗皇帝英明之姿,能斷大事,論奏往複,苟徇理臻要,未嘗不洞覽事情,故臨機決滞,有如影響,心有所定,惑之不疑,信為英斷之主也。
其後田興賜名弘正,平申、蔡宿寇,魏博之帥為軍先鋒,弘正躬領全軍,蕩平齊魯,勳庸烜赫,忠義昭著。
可謂感恩盡節之臣與。
○論朋黨事 上禦延英殿,與宰臣言:“向外人言朋黨頗甚,如何?”武元衡、李吉甫未對,而李绛奏曰: 朋黨之稱,為臣也。
臣曆觀自古及今,帝王最惡者是朋黨。
奸人能揣知上旨,非言朋黨,不足以激怒主心,故小人谮毀賢良,必言朋黨。
尋之則無迹,言之則可疑,所以構陷之端,無不言朋黨者。
夫小人懷私,常以利動,不顧忠義,自成朋黨。
君子以忠正為心,以懲勸為務,不受小人之佞,不遂奸人之利,自然為小人所嫉,谮毀百端者,蓋緣求無所獲,取無所得故也。
忠正之士,直道而行,不為谄谀,不事左右,明主顧遇則進,疑沮則退,不為他計,苟安其位,以此長為奸邪所構,以其無所人也。
夫聖賢合迹,千載同符,忠正端悫之人,所以知獎,亦是此類,是同道也,非為黨也。
豈可使端良之人,取非僻之士,然後謂非朋黨也。
陛下親行堯舜之道,高上禹湯之德,豈謂上與數千年堯舜禹湯為黨乎?是道德同也。
孔子,聖人也,顔回已下十哲,希聖者也,更相稱贊,為黨乎?是道業同也。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又曰“吾不複夢見周公”,遠者二千年,近者五百年,豈謂之黨?是聖人德行同也。
後漢末時,名節骨鲠忠正儒雅之臣,同心匡國,盡節憂時,而宦官小人,憎嫉正道,同為構陷,目為黨人,遂起锢黨之獄,以成亡國之禍,備在史策,明若日月,豈不為誡乎?詩人嫉讒佞之人曰:“取彼讒人,投畀豺虎。
”可為三複也。
上曰:“朕無疑卿等意,況言朋黨失至公之道爾。
”绛又對曰:“趨利之人,常為朋黨,以同其私故;守正之人常遘毀,以違其私故也。
小人多谮言,常勝;正人少機直道,常不勝。
伏希陛下監其事情而察其言行,則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