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憲宗出遊畋獵中罷 上因暇,欲近畋獵。

    行至蓬萊池西,謂左右曰:“李绛嘗谏我畋獵,雲虧損政事。

    今雖不遠,近出苑中,必有章疏上陳,不如且休。

    ”遂卻罷歸,其思理從谏,如是之至也。

     ○論王锷加平章事 檢校司徒河中節度使王锷,遷鎮太原。

    锷有理事才,長于補完省費,收聚儲蓄之事,雖毫芒不遺,其利必歸軍府,以是府庫充實,兵甲精勁。

    當範希朝領全軍赴易定,喪失費耗之後,太原虧竭,軍馬破落,管内諸軍鎮,戍邏相兼無三萬人,征馬羸病,并損傷者才六百匹,其于凋弊事稱于此。

    锷捃拾收補以率下,至于糠秕無棄者。

    一二年間,财力贍足,添益遂至五萬人,軍馬有五千騎,戈甲充足,倉庫殷積。

    因回鹘并麾尼帥三萬人入朝,锷遂悉出軍迎,以示威武。

    馬步軍共五萬人,排列五十裡,旗幟鮮潔,戈甲犀利。

    回纥悚惕,不敢仰視。

    锷平坐受其禮,威振北狄。

    上縷知事實,頻有加诏褒飾之言。

    锷曾曆容管經略使,嶺南、淮南、河中節度使,家積财帛。

    是時锷自顧年老,恐積财生謗,遂上表進家财二十萬貫。

    頃之,上以其有政績顯著,欲加平章事以獎之。

    宰臣論不可,恐乖公議。

    學士亦頻論議,且曰:“王锷太原事績,誠有勞效,人望不至,名器虛損。

    兼近進家财,似希聖意,後代之所譏。

    ” 上曰:“王锷太原功課,朝廷遠近備知。

    宰臣亦數言其事績為諸鎮之最。

    當殘瘁之後,成雄富之實,朕所以懸加官爵,祗獎功勞。

    有效不酬,何以勸諸方鎮,不虛中書乎?若以進财誘動,不量可否,便得寵榮,即王播前後進奉數百萬貫,便合與平章事也。

    我但觀事迹虛實,以行其獎勵,非感于财物,卿當悉之。

    ” ○論天地祭器敝惡 學士李绛因奏事,言:“祭祀天地,享薦祖廟,祭器敝惡,深乖祗敬。

    ”上悚然曰:“雖以故事祀天地,享宗廟,不得親行,令宰臣攝事,每至其日,朕未嘗不夜半時起,沐浴盥栉,肅恭以至明旦時,方始休息。

    孔子曰:‘吾不親祭,如不祭。

    ’況享薦器物,至于破損,大乖精潔之誠。

    ”當時便敕所司,并令修飾,務在精細,無至因循了日,逐件進呈。

     ○論任賢事 上禦浴堂北廊,召學士李绛對。

    上從容言曰:“朕觀前王,任多賢才,所以理。

    即今日都無賢才可任,何故也?”绛對曰: 自古及今帝王,未有不任賢則理,用邪則亂,明著史傳,不敢備陳。

    夫聖王欲理當代之人,祗選當時之賢,極其才分,便可緻理,豈借賢于異代,以理今日之人?近代北齊任楊遵彥則理,用高阿那肱則亂;隋代任高颎則理,用楊素則亂;國家任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姚崇、宋璟則理,用李義甫、許敬宗、李林甫、楊國忠則亂。

    事狀橫于目前,理亂存于史策。

    夫緻賢之路,曆代不同。

    大凡王者不以至尊輕待臣下,不以己能蓋于凡器,折節下士,卑躬禮賢,天下仰知聖意,賢能之人方出。

    是岩穴無晦迹之俦,朝廷有佐時之器矣。

     上曰:“何以知其必賢而任之乎?”對曰: 聖問至當,誠為難知。

    堯舜亦以知人為難,況近代澆薄,真僞不分,固不易知也。

    然以事小驗之,必十得七八矣。

    任官清廉,無貪穢之迹,當事堅正,無阿容之私,章疏谏诤,無希望依違之苟,左右獻納,無邪佞愉悅之辭,言必及遠大,行不顧财利,如此則可謂近于賢矣。

    若言必谄谀,動關名利,但攻人之短,不揚人之美,求己之售,不量己之分,觀望主意,以希合為心,逢迎君意,以恩幸為志,為主招怨,為身圖利,斯可謂之小人也。

    驗之以行事,參之以輿議,然後用之。

    委用之後,名實相副,則當任之。

    既任之,則當久之。

    使代天下之績,久而化成,然後聖君垂拱而天下治矣。

    賢者行理端直,身寡黨援,拔擢賢彥,則小人怨謗,杜塞邪徑,則奸人構陷,制度畫一,則貴戚毀傷,忠正進用,則谀佞攻擊,夫用賢豈容易哉!自非聖主明君,懸鑒情僞,不使毀謗得行,疑似生隟,盡其才器,極其智用,然後政化可得而興。

    故齊桓公任管夷吾,尊之曰“仲父”,而齊國大理,是任之不疑也。

    管仲對桓公曰:“既任君子,而以小人參之,此最害霸也。

    ”古人以求賢不至,則賢者不出,故喻以蝸蚓之餌,以求吞舟之鱗,設釜鐘之祿,以緻濟代之器,不可得也。

    陛下但以數事,驗之以言,校之以實,采之于衆,任之以權,則賢不肖得矣。

    伏惟聖智詳察。

     上曰:“卿言得之,盡于此矣。

    ” ○上言承璀事 戶部侍郎李绛于延英對。

     上曰:“朕發遣承璀為淮南監軍,宰相總不知,外人以為如何?”绛對曰:“外人不準拟陛下出得承璀。

    ” 上曰:“此朕家人,何故不能出也?”對曰:“承璀受殊常恩私,當非次委任,威振内外,權傾朝廷。

    無有賢愚,望風畏伏,外間私語,亦不敢斥言其名。

    中外人雲,甯可上忤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