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論易定事宜
學士李绛奏曰:
臣訪聞易定事宜,今實蹙迫,人情惶駭,迪簡憂危。
蓋緣府庫空虛,村鄉匮竭,賞給将士,徒設空言,密近強鄰,勢有反變。
況易定地當要害,深在河北腹中,此鎮不可不存,此急不可不救。
又聞迪簡以衣糧阙絕,解還軍徒至多。
以臣愚慮,便恐緻亂。
何者?易定舉軍歸國,将謂從此保安,今乃困迫于前時,退散于今日,懼怨恨之輩,潛蓄奸謀,鄰道誘扇,便生變故。
事若一失,豈可複收?欲令諸道可以效順,以此之故,不可不憂。
今所賜绫絹五萬匹,臣竊恐太少,賞給用度,未濟事機。
伏望聖恩更賜五萬匹,通前十萬匹,即冀救其急切,副彼憂危,稍悅人心,永引國計。
安危所系,不敢不陳。
宣:“依所奏。
” ○鎮州淮西事宜 學士奏: 臣等前後陳奏,縷盡利害機宜,伏冀聖恩備賜詳覽。
今聞少誠病甚,計必不取,則淮西事勢,與河北不同,須别除人,今正得便。
何者?淮西不與諸賊鄰接,四面盡是國家鎮兵,勢力孤危,援助懸絕,重立賞罰,必易指麾。
若萬一不從,則可議征罰,鎮兵足用,事力自豐。
臣所以願舍鎮、冀難緻之謀,就申、蔡易成之計。
倘若河北四面命将,不可淮西兩處用兵。
人既不堪其勞,财又不給其費,人情一阻,時事難量。
脫鎮、冀難兵,事未如意,蔡州有變,勢可興師,南北之役俱興,财力之用不足。
倘事不得已,即須赦承宗,則恩德虛施,威令頓廢。
不如早賜處分,已收鎮、冀之心,用赴機宜,必獲申、蔡之利。
時固難得,事在不疑。
伏望聖恩,俯賜裁斷。
○論内庫錢帛 憲宗即位後,因德宗府庫,而性儉約節用,四方進奉,并破劉辟、李锜沒入,及于頔、王锷進獻,錢帛盈益,充積内藏。
學士李绛嘗從容谏曰: 臣聞王者積之于人,霸者積之于國,尋常之君,積于府庫。
陛下以超邁英姿,嗣膺寶曆,蠻夷納貢,山澤效珍,固當事冠百王,德垂萬代,行可書之事,成不諱之朝。
今内藏積财,來者必納,唯顧進入之數,不問聚斂之由。
方鎮皆裒刻于人,以進獻為号,因緣奸盜,半入私家,百姓積怨,兆人興謗,殆非今日聖政所宜行也。
又錢是通流之貨,居之則物以騰踴;帛是衣著之物,貯之則歲轉損爛。
此皆出于人力,匪從天生,積難得之财,成無用之弊,聖心所宜留念。
伏乞天慈量恩澤頒賜之所要,校制作移用之所費,三倍已外,悉付所司。
倘經用者有餘,即租稅寬于外以令疲人蘇息,内以表聖政光昭,存之策書,足示後嗣。
上喟然曰:“朕豈不知積财貨為不急之務,受進獻非至聖之事?顧祖宗理化之所,法令賞罰不行。
今兩河州郡之殷,是中夏貢賦之地,四五十郡,國力不及,朝觐久廢,征讨未加。
又河湟郡縣,沒于蕃醜,列置烽堠,逼近郊圻。
朕方欲練智勇之将,刷祖宗之恥,惡所用不征于人?儲蓄之由,蓋因于此。
朕所以身衣浣濯,不妄破用;親戚賜予,才表誠意而已。
且漢明帝嘗雲:‘我為天下守财爾,豈得妄用耶?’誠哉是言!卿當深悉此懷。
” ○論量放旱損百姓租稅 學士奏曰: 伏以聖慈憂旱,務在恤人,将欲赦其流亡,無如減其租稅,則下懷感悅,上動陰陽。
昨正月中所降德音,量放江淮去年錢米。
臣聞所放數内,已有征納,縱未納者,又多流亡。
旱損州縣,至今矜放錢米甚少,百姓未經豐熟,複納今年差科,疲羸之中,征迫不及,人力困苦,卻在今年。
伏望天慈,更賜優恤,其江淮先旱損處,作分數更量放今年租稅。
當饑馑之際,承雨露之恩,感動人心,無甚于此。
辄極愚款,上渎宸嚴。
宣:“依奏施行。
” ○請揀放後宮人 學士奏: 伏以聖哲之君,撫馭之要,必順人情以作事,感天意以緻和,從古以來,其道由此。
陛下勵精求理,損己推誠,風動四方,事貞百度,作範來代,掩美前王。
後宮之中,人數不少,離别之苦,頗感人心,怨曠之思,有幹和氣。
伏冀酌量所要,矜放其餘,使其親戚如初,複得宮掖省費。
上以表大德如天之施,下以成群生遂性之樂,道映青史,化洽皇風。
敢竭涓塵,庶裨萬一,如蒙聖恩允許,便請入德音。
後亦更論減放。
○論德音事 學士奏: 今日奉宣聖旨如前。
臣等伏以時旱稍久,聖慮時深,思降德音,除人疾苦。
比來方鎮,過有進奉,因此聚斂,恣為剝害,遂使百姓積怨愁之氣,陛下有納進之名。
臣雖頻奏,已蒙寬納,今特有處分,使載在德音,實王政之大猷,為時事之切務,上符天意,下感人心。
和氣既通,甘澤必應。
其合進奉外尚慮方鎮私有聚斂者,但德音嚴加約束,如有違越,令在必行,仍令禦史台及出使郎官、禦史察訪聞奏。
比來制敕雖下,多至因循不守,患在賞罰不立,不患朝廷不知,聖心不移,下誰敢犯?其嶺南風俗,百姓多賣買,不得驅掠百姓為口,禁止條約,犯者依前令有司糾察聞奏。
橫賊擾亂,皆由于此,今有敕處分,足以感動其心。
上并依所奏施行。
○賀德音狀 伏以聖恩緣時稍愆旱,特發德音,誠意憂勤,
蓋緣府庫空虛,村鄉匮竭,賞給将士,徒設空言,密近強鄰,勢有反變。
況易定地當要害,深在河北腹中,此鎮不可不存,此急不可不救。
又聞迪簡以衣糧阙絕,解還軍徒至多。
以臣愚慮,便恐緻亂。
何者?易定舉軍歸國,将謂從此保安,今乃困迫于前時,退散于今日,懼怨恨之輩,潛蓄奸謀,鄰道誘扇,便生變故。
事若一失,豈可複收?欲令諸道可以效順,以此之故,不可不憂。
今所賜绫絹五萬匹,臣竊恐太少,賞給用度,未濟事機。
伏望聖恩更賜五萬匹,通前十萬匹,即冀救其急切,副彼憂危,稍悅人心,永引國計。
安危所系,不敢不陳。
宣:“依所奏。
” ○鎮州淮西事宜 學士奏: 臣等前後陳奏,縷盡利害機宜,伏冀聖恩備賜詳覽。
今聞少誠病甚,計必不取,則淮西事勢,與河北不同,須别除人,今正得便。
何者?淮西不與諸賊鄰接,四面盡是國家鎮兵,勢力孤危,援助懸絕,重立賞罰,必易指麾。
若萬一不從,則可議征罰,鎮兵足用,事力自豐。
臣所以願舍鎮、冀難緻之謀,就申、蔡易成之計。
倘若河北四面命将,不可淮西兩處用兵。
人既不堪其勞,财又不給其費,人情一阻,時事難量。
脫鎮、冀難兵,事未如意,蔡州有變,勢可興師,南北之役俱興,财力之用不足。
倘事不得已,即須赦承宗,則恩德虛施,威令頓廢。
不如早賜處分,已收鎮、冀之心,用赴機宜,必獲申、蔡之利。
時固難得,事在不疑。
伏望聖恩,俯賜裁斷。
○論内庫錢帛 憲宗即位後,因德宗府庫,而性儉約節用,四方進奉,并破劉辟、李锜沒入,及于頔、王锷進獻,錢帛盈益,充積内藏。
學士李绛嘗從容谏曰: 臣聞王者積之于人,霸者積之于國,尋常之君,積于府庫。
陛下以超邁英姿,嗣膺寶曆,蠻夷納貢,山澤效珍,固當事冠百王,德垂萬代,行可書之事,成不諱之朝。
今内藏積财,來者必納,唯顧進入之數,不問聚斂之由。
方鎮皆裒刻于人,以進獻為号,因緣奸盜,半入私家,百姓積怨,兆人興謗,殆非今日聖政所宜行也。
又錢是通流之貨,居之則物以騰踴;帛是衣著之物,貯之則歲轉損爛。
此皆出于人力,匪從天生,積難得之财,成無用之弊,聖心所宜留念。
伏乞天慈量恩澤頒賜之所要,校制作移用之所費,三倍已外,悉付所司。
倘經用者有餘,即租稅寬于外以令疲人蘇息,内以表聖政光昭,存之策書,足示後嗣。
上喟然曰:“朕豈不知積财貨為不急之務,受進獻非至聖之事?顧祖宗理化之所,法令賞罰不行。
今兩河州郡之殷,是中夏貢賦之地,四五十郡,國力不及,朝觐久廢,征讨未加。
又河湟郡縣,沒于蕃醜,列置烽堠,逼近郊圻。
朕方欲練智勇之将,刷祖宗之恥,惡所用不征于人?儲蓄之由,蓋因于此。
朕所以身衣浣濯,不妄破用;親戚賜予,才表誠意而已。
且漢明帝嘗雲:‘我為天下守财爾,豈得妄用耶?’誠哉是言!卿當深悉此懷。
” ○論量放旱損百姓租稅 學士奏曰: 伏以聖慈憂旱,務在恤人,将欲赦其流亡,無如減其租稅,則下懷感悅,上動陰陽。
昨正月中所降德音,量放江淮去年錢米。
臣聞所放數内,已有征納,縱未納者,又多流亡。
旱損州縣,至今矜放錢米甚少,百姓未經豐熟,複納今年差科,疲羸之中,征迫不及,人力困苦,卻在今年。
伏望天慈,更賜優恤,其江淮先旱損處,作分數更量放今年租稅。
當饑馑之際,承雨露之恩,感動人心,無甚于此。
辄極愚款,上渎宸嚴。
宣:“依奏施行。
” ○請揀放後宮人 學士奏: 伏以聖哲之君,撫馭之要,必順人情以作事,感天意以緻和,從古以來,其道由此。
陛下勵精求理,損己推誠,風動四方,事貞百度,作範來代,掩美前王。
後宮之中,人數不少,離别之苦,頗感人心,怨曠之思,有幹和氣。
伏冀酌量所要,矜放其餘,使其親戚如初,複得宮掖省費。
上以表大德如天之施,下以成群生遂性之樂,道映青史,化洽皇風。
敢竭涓塵,庶裨萬一,如蒙聖恩允許,便請入德音。
後亦更論減放。
○論德音事 學士奏: 今日奉宣聖旨如前。
臣等伏以時旱稍久,聖慮時深,思降德音,除人疾苦。
比來方鎮,過有進奉,因此聚斂,恣為剝害,遂使百姓積怨愁之氣,陛下有納進之名。
臣雖頻奏,已蒙寬納,今特有處分,使載在德音,實王政之大猷,為時事之切務,上符天意,下感人心。
和氣既通,甘澤必應。
其合進奉外尚慮方鎮私有聚斂者,但德音嚴加約束,如有違越,令在必行,仍令禦史台及出使郎官、禦史察訪聞奏。
比來制敕雖下,多至因循不守,患在賞罰不立,不患朝廷不知,聖心不移,下誰敢犯?其嶺南風俗,百姓多賣買,不得驅掠百姓為口,禁止條約,犯者依前令有司糾察聞奏。
橫賊擾亂,皆由于此,今有敕處分,足以感動其心。
上并依所奏施行。
○賀德音狀 伏以聖恩緣時稍愆旱,特發德音,誠意憂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