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懷蓄奸蠹,已受朝命方鎮,今重胤一時素無功策,承璀一牒,便居重位。
河南、河北諸侯聞之,憤怒之心,必生言語。
蓋以專權日久,莫不各有将校,且懼且恨,必謗朝廷,皆謂重胤與承璀交通作奸,遂卻從史,代其使主,便與節度。
豈唯事同緻怒,實亦人情難堪。
倘劉濟、茂昭、季安、執恭、韓弘、師道恥有名位與重胤同列,繼有表章陳其情狀,并承璀專授重胤之罪,不知陛下何以處之?若總不答,即方鎮之體大沮;若别處分,即朝廷之體大虧。
是令承璀取怨天下。
從史以澤潞不容,遂至狼狽,若承璀為天下不容,何以自保?或恐因此遂亂。
今重胤便除河陽,亦是望外之福,況新有從史事,豈慮重胤遲回?重胤所得方隅,已是承璀之力。
元陽若與澤潞,又是事望所推,不唯忠義,堪為腹心,兼有才略,實可委任。
兩河方鎮,亦必忻歡,朝廷制度,又再修舉,利害懸遠,事在不疑。
況重胤頃為從史結托劉濟、士真,構間虛辭,為國生事,至使聖恩特遣朝官,委曲宣谕,僅得甯止。
如是則事迹固無遠大。
臣豈與重胤間隙,豈與元陽有親故,蓋為社稷之計,朝廷之勢可惜爾。
伏望聖恩,斷在不疑,與重胤河陽,足以賞逐從史效,與元陽澤潞,足以壓河北諸侯之勢。
朝廷收得威柄,承璀免負憂責。
機便易失,時事難遇,伏望定于神慮,遂此至公。
臣等懇切上陳,不避忌諱者,伏以獲居近密,特授恩光,若緘不言,上負陛下。
伏惟聖慈,俯鑒愚款,速降制命,以副人心。
奉宣:“悉依卿處置。
” ○澤潞節度使 學士奏: 學謙密言,聖恩商量,以昭義兵馬使烏重胤部置軍中,事不獲已,須與節度使者。
臣竊以此處置,實非所宜。
比者以從史受命,不由朝廷,遂至生彼邪心,緻茲惡迹。
今重胤驅逐從史,忽領旌旄,兩河聞知,必生怨望,謂陛下密以官爵,誘其将校,逐其主帥,人情雖惬,國體已傷。
若以重胤主兵,勢須便與,即是威福不在朝廷,于事體之間,與從史何異?議者若曰:“重胤見主權,必不受制。
”臣觀事勢,實恐不然。
何者?伏緣從史懷惡蓄奸,罔上違命,所以重胤得效義獻款,以須為名,其衆遂伏。
今重胤若不顧憲章,以力取位,即其同列,甯息偏辭?倘失衆心,前事豈遠?以此事理,必無異圖。
縱軍中有狀,請與重胤,此時之事,必非忠心,其流輩既多,當不願重胤獨得。
别與一鎮,少惬衆心。
伏望聖恩先令密谕重胤,授以河陽節度使,除元陽澤潞節度使,則人情大伏,國體得全。
且重胤忽自軍将校,授以河陽,拔于行間,恩生望外,豈于此際,便有遲回,棄義虧忠,違福取禍,雖至愚下,亦必不然。
元陽功效素高,公望又積,澤潞接近,久亦承風,今若除授,便徑入潞府,慰勞将士家口,恤其貧乏,各使安存,三軍聞知,自然感悅。
重胤既得方鎮,元陽又惬人心,如此處置,必無差誤。
機事可惜,實所痛心,威柄一失,豈可複得?伏望聖恩不以臣愚昧,特賜省覽,斷自宸慮,成此聖功。
辄敢獻陳,伏候聖旨。
奉宣:“依卿所奏施行。
” ○張茂昭 學士奏: 伏以茂昭舉家朝觐,河北都無此例,雖本情自任不得,在外體殊可嘉稱,須降恩榮,以存激勸。
今迪簡除易定節度,茂昭便是前衡,行理之間,恐非穩便。
又所随将健悉屬定州,茂昭寂寞,于體非宜。
伏望聖恩速除茂昭一官,并專使宣谕,從将校悉令取茂昭處分,到京别有進止。
如此處置,實協事情,謹具奏聞,伏候聖旨。
奉宣:“依所奏。
”遂除河中節度使。
河南、河北諸侯聞之,憤怒之心,必生言語。
蓋以專權日久,莫不各有将校,且懼且恨,必謗朝廷,皆謂重胤與承璀交通作奸,遂卻從史,代其使主,便與節度。
豈唯事同緻怒,實亦人情難堪。
倘劉濟、茂昭、季安、執恭、韓弘、師道恥有名位與重胤同列,繼有表章陳其情狀,并承璀專授重胤之罪,不知陛下何以處之?若總不答,即方鎮之體大沮;若别處分,即朝廷之體大虧。
是令承璀取怨天下。
從史以澤潞不容,遂至狼狽,若承璀為天下不容,何以自保?或恐因此遂亂。
今重胤便除河陽,亦是望外之福,況新有從史事,豈慮重胤遲回?重胤所得方隅,已是承璀之力。
元陽若與澤潞,又是事望所推,不唯忠義,堪為腹心,兼有才略,實可委任。
兩河方鎮,亦必忻歡,朝廷制度,又再修舉,利害懸遠,事在不疑。
況重胤頃為從史結托劉濟、士真,構間虛辭,為國生事,至使聖恩特遣朝官,委曲宣谕,僅得甯止。
如是則事迹固無遠大。
臣豈與重胤間隙,豈與元陽有親故,蓋為社稷之計,朝廷之勢可惜爾。
伏望聖恩,斷在不疑,與重胤河陽,足以賞逐從史效,與元陽澤潞,足以壓河北諸侯之勢。
朝廷收得威柄,承璀免負憂責。
機便易失,時事難遇,伏望定于神慮,遂此至公。
臣等懇切上陳,不避忌諱者,伏以獲居近密,特授恩光,若緘不言,上負陛下。
伏惟聖慈,俯鑒愚款,速降制命,以副人心。
奉宣:“悉依卿處置。
” ○澤潞節度使 學士奏: 學謙密言,聖恩商量,以昭義兵馬使烏重胤部置軍中,事不獲已,須與節度使者。
臣竊以此處置,實非所宜。
比者以從史受命,不由朝廷,遂至生彼邪心,緻茲惡迹。
今重胤驅逐從史,忽領旌旄,兩河聞知,必生怨望,謂陛下密以官爵,誘其将校,逐其主帥,人情雖惬,國體已傷。
若以重胤主兵,勢須便與,即是威福不在朝廷,于事體之間,與從史何異?議者若曰:“重胤見主權,必不受制。
”臣觀事勢,實恐不然。
何者?伏緣從史懷惡蓄奸,罔上違命,所以重胤得效義獻款,以須為名,其衆遂伏。
今重胤若不顧憲章,以力取位,即其同列,甯息偏辭?倘失衆心,前事豈遠?以此事理,必無異圖。
縱軍中有狀,請與重胤,此時之事,必非忠心,其流輩既多,當不願重胤獨得。
别與一鎮,少惬衆心。
伏望聖恩先令密谕重胤,授以河陽節度使,除元陽澤潞節度使,則人情大伏,國體得全。
且重胤忽自軍将校,授以河陽,拔于行間,恩生望外,豈于此際,便有遲回,棄義虧忠,違福取禍,雖至愚下,亦必不然。
元陽功效素高,公望又積,澤潞接近,久亦承風,今若除授,便徑入潞府,慰勞将士家口,恤其貧乏,各使安存,三軍聞知,自然感悅。
重胤既得方鎮,元陽又惬人心,如此處置,必無差誤。
機事可惜,實所痛心,威柄一失,豈可複得?伏望聖恩不以臣愚昧,特賜省覽,斷自宸慮,成此聖功。
辄敢獻陳,伏候聖旨。
奉宣:“依卿所奏施行。
” ○張茂昭 學士奏: 伏以茂昭舉家朝觐,河北都無此例,雖本情自任不得,在外體殊可嘉稱,須降恩榮,以存激勸。
今迪簡除易定節度,茂昭便是前衡,行理之間,恐非穩便。
又所随将健悉屬定州,茂昭寂寞,于體非宜。
伏望聖恩速除茂昭一官,并專使宣谕,從将校悉令取茂昭處分,到京别有進止。
如此處置,實協事情,謹具奏聞,伏候聖旨。
奉宣:“依所奏。
”遂除河中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