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輯自《太平禦覽》)

關燈
,投杯怒赫。

    召魏收于前,立為書曰:“朕曆數在射,志清四海。

    蕞爾秦、隴,久阻風化,混一之事,期在今日。

    必當訓旅誓衆,天動雲臨。

    朕已下木汾流,成舡晉地。

    便當躬先将士,入王璧,徑掩長安,枭彼兇首。

    朕與梁國舊敦好睦,聞其奸計,乃欲規謀。

    宜令上黨王渙總勒熊熊,星流風卷。

    王者之言,明如日月。

    宜宣内外,鹹使聞知。

    ”書成,齊主覽之,于兇首下足九言曰:“雖藏山沒水,終不縱赦。

    ”于是遣渙南侵。

    (卷五九九) 一七七、齊有大儒劉畫,眼不學屬文,力複緝綴。

    作賦一首,名為六合,自謂紀倫。

    魏收謂人曰:“賦名六合,其愚已甚,及其見賦,又愚于名。

    ”(卷五九九) 一七八、邢邵嘗雲:“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竊。

    ”收聞之,乃言曰:“邵常于沈休文集裡作賦,何意道我偷任語?”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

    顔之推嘗以二公之意問于祖珽,珽曰:“見邢、魏之臧否,即任、沈之優劣。

    ”(卷五九九) 一七九、魏收言及《沈休文集》,毀短之。

    徐之才怒曰:“卿讀《沈文集》,半不能解,何事論其得失?”謂收曰:“未有與卿談。

    ”收去,避之。

    (卷五九九) 一八○、高澄嗣勃海王,聞謝挺、徐陵來聘,遣中書侍郎陸昂于滑台迎勞。

    于席賦詩,昂必先成,雖未能盡工,亦以敏速見美。

    (卷六○○) 一八一、梁庾肩吾少勤學,能鼓琴,善屬文。

    宋子仙破會稽,購得肩吾,謂之曰:“吾昔聞汝能作詩,今可作。

    若能,當贳汝命。

    ”肩吾便操筆立成,詩曰:“發與年俱暮,愁将罪共深。

    聊持轉風燭,暫映廣陵琴。

    ”子仙乃釋之。

    (卷六○○) 一八二、陰铿字子堅,梁右衛将軍子春之子也。

    徐陵言之于陳主,陳主召使賦新成安樂宮。

    鑒援筆便就,陳主甚歎賞之。

    (卷六○○) 一八三、齊主如晉陽,尚書右什射珽等上言:“昔魏文帝命韋誕諸人撰著《皇覽》,包括群言,區分義别。

    陛下聽覽餘曰,眷言缃素,究蘭台之籍,窮策府之文,以為觀書貴博,博而貴要,省日兼功,期于易簡。

    前者修文殿令臣等讨尋舊典,撰錄斯書,謹罄庸短,登即編次,放天地之數五十部,象乾坤之策成三百六十卷。

    昔漢世諸儒集論經傳,奏之白虎閣,因名《白虎通》。

    竊錄斯義,仍曰《修文殿禦覽》。

    今繕寫已畢,并目上呈,伏願天鑒,賜垂裁覽。

    ”齊主命付史閣。

    初齊武成令宋士素錄古來帝王言行要事三卷,名為《禦覽》,置于齊主巾箱。

    陽休之創意,取《芳林遍略》加《十六國春秋》、《六經拾遺錄》、《魏史》第(等)書,以士素所撰之名稱為《玄洲苑禦覽》,後改為《聖壽堂禦覽》。

    至是,珽等又改為《修文殿》上之。

    徐之才謂人曰:“此可謂床上之床,屋下之屋也。

    ”(卷六○一) 一八四、齊魏收以子侄少年,須戒厲,遂著《枕中篇》以訓之。

    (卷六○一) 一八五、蕭大心字仁恕,小名英童。

    與大臨同年。

    十歲并能屬文,嘗雪朝入見,梁武帝泳雪,令二童各和,并援筆立成。

    (卷六○二) 一八六、齊主以魏收之卒也,命中書監陽休之裁正其所撰《魏書》。

    休之以收叙其家事稍美且寡才學,淹延歲時,竟不措手,唯削去嫡庶一百餘字。

    (卷六○三) 一八七、周蕭大圜為滕王逌友,逌問于大圜曰:“吾聞湘東王作梁史,有之乎?餘傳乃可抑揚,帝紀奚若?隐則非實,記則攘羊。

    ”對曰:“言之者妄也。

    如使有,亦不足怪。

    昔漢明為《世祖紀》,章帝為《顯宗紀》,殷鑒不遠,足為成例。

    且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彰于四海,安得隐之?如有,亦安得而不隐?蓋子為父隐,直在其中,諱國之惡,抑又禮也。

    ”逌乃大笑。

    (卷六○三) 一八八、齊主命魏收撰魏史,至是未成。

    常令群臣各言其志。

    收曰:“臣願得直筆東觀,早出《魏書》。

    ”齊主乃令收專在史閣,不知郡事。

    謂收曰:“當直筆,我終不學魏太武誅史官。

    ”于是廣征百官傳,總斟酌之,既成,上之。

    凡十二帙、一百三十卷。

    尚書陸操謂楊愔曰:“魏收可謂博物宏才,有大功于魏室。

    ”愔曰:“此不刊之書,傳之萬古。

    但恨論及諸家枝葉,過為繁碎;”時論收為爾朱榮作傳,以榮比韓、彭、伊、霍者,蓋由得其子文賂黃金故也。

    邢邵父兄書事皆優,邵唯笑曰:“《列女傳》悉是史官祖母。

    ”尚書左丞盧斐、臨漳令李庶、度支郎中王松年、中書舍人盧潛等言曰:“魏收誣罔一代,其罪合誅。

    ”盧思道曰:“東觀筆殊不直。

    ”斐、庶等與收面相毀辱,無所不至。

    齊主大怒,乃親自诘問。

    斐曰:“臣父位至儀同,收附于族祖中書郎玄傳之下,收之外親博陵崔綽,位止功曹,乃為傳首。

    ”齊主問收曰:“崔綽有何事迹,卿為之立傳?”收曰:“雖無爵位而道義可嘉。

    魏司空高允曾為其贊,稱有道德,臣所以知之。

    ”齊主曰:“司空才士,為人作贊,理合稱揚,亦如卿為人作文章,道其好者,豈能皆實?”收不能對。

    以其才名,不欲加罪。

    高德正其家傳甚美,乃言于齊主曰:“國史一定,當流天下,人情何由悉稱?謗者當加重罪,不然不止。

    ”齊主于是禁止,諸人各杖二百,斐、庶死于臨漳獄中。

    (卷六○三) 一八九、張曜好讀春秋,每月一遍,時人比之賈梁道。

    趙隐嘗謂曜曰:“君研尋《左氏》,豈求服虔、杜預之纰缪耶?”曜曰:“何為其然乎?左氏之書備叙言事,惡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幾,故厲己溫習,非欲诋诃古人之得失也。

    ”(卷六一○) 一九○、徐陵子份。

    陵嘗遇疾。

    甚笃,份燒香泣涕,跪誦孝經,晝夜不息。

    如此者三,陵疾豁然而愈。

    (卷六一○) 一九一、齊右什射富平子魏收,字伯起,钜鹿曲陽人。

    幼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

    太常博士鄭伯猷調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慚悟,乃折節讀書,坐版床,積年,版亦為之銳。

    收嘗為《庭竹賦》,以自發名。

    伯猷謂之曰:“卿不值老夫,猶當逐免。

    ”(卷六一一) 一九二、陳遣通直散騎常侍姚察聘于周。

    沛國劉臻竊于公館訪《漢書》疑事十餘條,并為剖析,皆有經據。

    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

    ”(卷六一二) 一九三、齊徐之才見有人以五色斑闌骨為刀把者,之才曰:“此人瘤也。

    ”問所得處,雲:“于冢見髑髅骨,長數寸,試削視,有文理,故用之。

    ”(卷六一二) 一九四、周平蜀還,得樂器者,皆莫之識。

    太常少卿斛斯瀓見之曰:“此錞于也。

    ”人弗之信。

    瀓遂依于寶瀓《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衆乃歎服,瀓取以合樂焉。

    (卷六一二) 一九五、齊王範字師羅,太安狄郡人。

    北豫州刺史基之子也。

    年十三,揚州刺史郭元貞撫其背曰:“汝讀何書?”曰:“誦《孝經》。

    ”元貞曰:“《孝經》雲何?”曰:“在上不驕,為下不亂。

    ”元貞曰:“吾作刺史,豈其驕乎?”纮曰:“雖不驕,君子防未萌,亦願留意。

    ”(卷六一四) 一九六、梁孝元字世誠。

    初,年五歲,梁武問曰:“讀何書?”對曰:“能讀《曲禮》。

    ”梁武曰:“汝試言之。

    ”孝元即誦上篇,左右莫不驚歎。

    及長,精神爽儁。

    (卷六一四) 一九七、齊許惇無學術與邢劭、魏收等同列,諸人談說經史,惇隐幾而睡,深為勝流所輕。

    (卷六一四) 一九八、東魏崔暹子達挐,年十三,暹令儒者教其說《周易》兩字。

    乃集朝貴名流,達挈升高坐開講,趙郡睦仲讓陽屈服之,暹大悅,擢仲讓為司徒中郎。

    邺下為之語曰:“解義兩行得中郎。

    ”(卷六一五) 一九九、陳袁憲,樞之弟也。

    幼聰敏好學。

    梁武帝修建庠序,别開五館。

    其一館在憲宅西,常招引諸生與之談論,每有新義出人意表。

    國子博士引弘正謂憲父君正曰:“賢子今茲欲策試不?”君正曰:“經義猶淺,未敢令試。

    ”居數曰,君正遣門下客岑文豪與憲候引(疑為“弘”)正将登講座,弟子畢集,及授憲麈尾。

    時謝歧、何妥在坐,弘正謂曰:“二賢雖窮奧赜,得無憚此後生耶?”何、謝遞起義端,憲酬對閑敏,神色自若。

    弘正因謂文豪曰:“卿還谘袁吳郡,此郎已堪見代為博士矣!”(卷六一七) 二○○、郎基字世業,中山新市人。

    魯郡太守智之孫也。

    泛涉墳籍,清慎無所營求。

    嘗語人雲:“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須作,況重于此乎?”唯頗令人寫書,樊子蓋曾遺之書曰:“在官寫書。

    亦是風流罪過。

    ”基答曰:“觀過知仁,斯亦可矣!”(卷六一九) 二○一、初,侯景來,既送東宮,妓女尚有數百人,景乃分給軍士。

    夜于宮中置酒奏樂,忽聞火起,衆遂驚散。

    東宮圖籍數百廚,焚之皆盡。

    初,太子夢作秦始皇者雲:“此人複欲焚書。

    ”既而見爇,夢則驗焉。

    (卷六一九) 二○二、周師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濟,入東閣竹殿,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欲自投火,與之俱滅。

    宮人引衣,遂及火滅盡,并以寶劍斫柱令折,歎曰:“文武之道,今夜窮矣。

    ”(卷六一九) 二○三、齊封述,渤海修人。

    廷尉卿軌之子也。

    久為法官,明解律令,議斷平允,時人稱之。

    (卷六三八) 二○四、太原公洋之赴晉陽也,陽休之勸崔季舒□曰:“一日不朝,其間容刀。

    ”季舒□性好聲色,心在閑放,遂不請行,欲恣其淫樂。

    司馬子如等緣宿憾,乃奏暹乃季舒過狀,各鞭二百,徙于馬城,晝則供役,夜置地牢。

    (卷六四二) 二○五、周諜入于齊,為揚州刺史平鑒所獲,系之獄。

    妻生男,鑒因喜醉,擅放免之。

    既醒知非,上啟自劾。

    齊主特原其罪。

    (卷六四三) 二○六、東魏中尉宋遊道限外受故選狀詞。

    渤海王怒而禁之。

    獄掾欲為之脫枷,遊道不肯,曰:“此王命所着,不可辄脫。

    ”王聞而宥之。

    (卷六四四) 二○七、梁湘東王以鮑泉圍湘州,久不陷。

    使平南将軍王僧辨代為都督,數泉十罪。

    舍人羅重懽帥□□三百與僧辨俱發。

    先令通泉曰:“羅舍人被令送王竟陵來。

    ”泉愕然,顧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賊不足平。

    ”俄而重懽先入,僧辨繼之。

    泉方拂席而坐。

    僧辨曰:“鮑郎,卿有罪,令旨令我鎖卿,勿以故意相待。

    ”羅重懽宣令,即鎖之于床側。

    泉舉止自若,謂重懽曰:“稽緩王師,甘受其罪,但恐後人更思鮑泉之憤耳。

    ”僧辨意甚不平。

    泉乃為啟自申,并謝淹遲之罪。

    湘東怒解,遂釋之。

    (卷六四四) 二○八、齊衮州刺史武城縣公崔陵恃預舊恩,頗自矜縱。

    寵妾馮氏假其威刑,恣情取納,風政不立。

    為禦史所劾,召收系廷尉考竟,遂死獄中。

    (卷六四十六) 二○九、齊崔謙遷钜鹿太守,恩信大行,改鞭,用熟皮為之,不忍見血,示恥而己。

    有貧弱未理者,皆曰:“我自造白鬓公,不慮不決。

    ”在郡七載,獄無停囚。

    (卷六四九) 二一○、齊義甯太守荀仲舉字士高,颍川汝陰人也。

    在郡清簡,亦工詩詠。

    嘗與長樂王尉粲劇飲,齧粲指至骨。

    齊文宣知之,賜杖一百。

    或問其故,雲:“我那許當時,正疑是鹿尾耳。

    ”(卷六五○) 二一一、齊馮翊王潤,字子澤,神武第十四子也。

    廉慎方雅,習于吏職。

    神武嘗稱之曰:“此是吾家千裡駒也。

    ”初為定州刺史,開府王迥洛、潤督獨孤拔侵竊官田,受納贈賂,潤案舉其事。

    二人上言:“潤出送台使,登魏文舊壇,南望歎息,不測其意。

    ”武成宣命于州曰:“馮翊王少小謹慎,内外所知,不為非法。

    朕信之矣!登高遠望,人之常情,何足可道?鼠輩輕相間構,理應從斬,猶以舊人,未忍緻法。

    回洛決鞭二百,拔宜決杖一百。

    ”(卷六五○) 二一二、齊主初為胡昭儀起大慈寺,未成,改為穆皇後大寶林寺,運石填泉,牛死無數。

    (卷六五八) 二一三、胡太後使沙門靈昭造七寶鏡台,合有三十六戶,每室别有一婦人,手各執鎖,才下一關,三十六戶一時自閉。

    若抽此關,諸門皆啟,婦人各出戶前。

    (卷七一七) 二一四、梁武昌太守朱買臣聞元帝議遷都,入勸梁主雲:“建業舊都,瑩陵攸在;荊鎮邊疆,非王者宅,願陛下勿疑,緻後悔也。

    臣家在荊州,豈不願陛下?但恐是臣富貴,非陛下富貴耳。

    ”乃召蔔者杜景豪決去留,遇兆不吉,答雲:“未去。

    ”景豪退而言曰:“此兆為鬼賊所留也。

    ”(卷七二六) 二一五、周文育随盧安興征俚獠有功,除南海令。

    監卅王勵深委任之。

    勵被代,文育與俱下。

    至大庾嶺,詣蔔者。

    蔔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

    南入則為公侯。

    ”文育曰:“足錢便可,誰望公侯之事。

    ”蔔人曰:“君須庾當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為驗。

    ”其夕,宿逆旅,有賈人求與文育博,文育勝之,得銀二千兩。

    旦辭勵,勵問其故,文育以告,勵乃遣之。

    (卷七二六) 二一六、東魏相齊王澄以舟師還,次于小平津。

    北岸古冢崩,骨見,銘曰:“今蔔高原,千秋之後,化為下泉,當逢霸主,必為改遷。

    ”王曰:“古人之蔔,其何至也。

    ”令更葬之。

    (卷七二六) 二一七、齊害其廢主濟南王也。

    長廣王湛懼。

    高元海為畫三策,湛不能斷,令鄭道謙、吳導世等蔔以決之。

    道謙等曰:“不利舉事,靜則吉。

    ”(卷七二六) 二一八、初邺有賣蔔者,相趙隐當大貴。

    及隐自黃門侍郎遷秘書監,崔肇師呼蔔者而問之焉,蔔者對曰:“公令望雖高,爵位難進。

    ”肇師不悅,終如其言。

    (卷七二六) 二一九、西魏孝武帝字孝則,孝文皇帝之孫也。

    性沉厚少言,體有鱗文。

    初封汝陽公,夢人謂己曰:“汝當大貴,得二十五年。

    ”将即位,使吳遵世筮之,遇明夷之贲,曰:“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帝曰:“何謂也。

    ”遵曰:“初登于天,當作天子也,後入于地,不得久也。

    ”(卷七二八) 二二○、清河王嶽,神武從父弟也。

    初,家于洛邑。

    神武奉使入洛,常止嶽舍。

    母山氏嘗夜起,見神武室中有光,窺而無火,移于東屋,其光複存,以為怪也。

    詣蔔者筮之,遇乾之大有。

    占曰:“吉。

    《易》稱‘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飛龍九五,大人之卦,當大貴。

    主人蒙其福。

    ”神武起兵于信都,山氏聞之大喜,謂嶽曰:“赤光之瑞,今當驗矣,可聞從之,共圖大計。

    ”嶽至信都,神武以為散騎常侍,封山氏為郡君,授女侍中,入侍皇後。

    (卷七十八) 二二一、齊趙輔和明《易》善筮,後宮誕男女時曰,筮無不中。

    有人父疾,輔和筮之,遇乾之晉,告之以吉,退而謂人曰:“乾為天,天變為魂而升于天,能無死乎?”果如其言。

    (卷七二八) 二二二、齊許遵,高陽新城人也,明《易》善筮,兼曉天文。

    齊神武引為館客。

    自言祿命不富貴,終必橫死,是以任情疏誕,多所犯忤。

    時齊主無道既甚,遵語人曰:“多折算來,吾筮此狂夫何時當死。

    ”于是布算滿床,大言曰:“不出首冬,我乃不見。

    ”(卷七二八) 二二三、高澄嗣渤海王,朝于邺,時有吳士目盲而妙于聲相,王使試之,聞劉桃桃闆之聲,曰:“有所系屬,當大富貴。

    王侯将相,多死于其手。

    譬如鷹犬,為人所使。

    ”聞趙道德之聲,曰:“亦系屬人。

    ”聞太原公之聲,曰:“當為人主。

    ”聞王之聲,崔暹私稱之,謬曰:“亦有國主也。

    ”曰:“我家群奴,猶當極貴,況吾身也。

    ”(卷七三○) 二二四、齊文宣字子進,神武第二子也。

    婁太後初孕文宣,每夜有赤光照室。

    既生數月,後乃與親姻相對,共憂寒饣委。

    文宣忽應曰:“得活。

    ”故名俟尼幹。

    鮮卑言有相子也。

    及長,黑色,大颡兌下,鱗身重踝,瞻視審定,不好戲弄,深沉有大度。

    晉陽有沙門,乍愚乍智,時人不測,呼為阿秃師。

    婁後見其諸子,曆問祿位。

    至文宣,再三舉手指天而已,口無所言,見者異之。

    (卷七三○) 二二五、梁宣豐侯修參軍陳晃善相人。

    修因法會,将晃自随,令相簡文有天下否。

    晃言:“簡文九州骨成,必踐帝位,而地部過弱,非但王畿蹙侵,兼恐不得善終。

    ”(卷七三○) 二二六、東魏禦史賈子儒善相。

    太常卿崔暹私引子儒潛觀齊王。

    儒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