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輯自《太平禦覽》)

關燈
之才年十三,劉孝綽見之,言曰:“徐郎燕颔,班超之相也。

    ”(卷三六八) 一○七、陸法和進于巴陵,見王僧辯,謂之曰:“貧道已卻侯景一臂,更何能為?檀越宜即遂取侯景。

    ”(卷三六九) 一○八、高歡營主尉景欲執爾朱兆,歡齧臂止之。

    (卷三六九) 一○九、梁劉之遴字思貞,文範先生虬之子也。

    博綜文史。

    尚書令沈休之深敬器之。

    右手偏直,不得屈伸,每畫則以紙就筆。

    (卷三七○) 一一○、齊王誅諸元姻黨,死者凡七百二十一人,悉投屍于漳水。

    剖魚者得人爪甲,邺都為之不食魚也。

    (卷三七○) 一一一、後周盧昌期、祖英伯反,宇文神舉讨平之。

    神舉以英伯壯節,欲令寬赦。

    軍人已割其髀肉如鵝卵矣。

    英伯顔色不變,遂遣誅之。

    (卷三七二) 一一二、王僧辯平侯景。

    或謂僧辨曰:“朝士來者,孰當先至?”僧辯曰:“其周孔正乎?”俄而孔正與弟孔讓自拔迎軍。

    僧辯甚喜,謂之曰:“公可坐膝上。

    ”弘正對曰:“可謂加諸膝也。

    老夫何足當之。

    ”(卷三七二) 一一三、侯景左足上有肉瘤,其狀如龜,戰應克捷,瘤則隐起;如其不勝,瘤則低下;及奔敗,瘤陷肉中。

    (卷三七二) 一一四、齊許惇長須垂至帶,省中号為長髯公。

    文宣嘗因酒酣,握惇須稱美,遂以刀截之,唯留一握。

    惇不敢複長,人号為齊髯公。

    (卷三七四) 一一五、侯景使宋子仙等執梁湘東王世子方諸及中撫軍長史鮑泉、司馬虞預于郢州。

    是日子仙等至,百姓奔告,方諸以五色雜彩編鮑泉白須,對之雙六,弗之信也。

    告者既衆,方命阖門。

    縣門未下,子仙已入。

    方諸等膜拜,而鮑泉循于床下。

    子仙窺見泉素髯間彩,疑愕憚之。

    及其被執,莫不驚笑。

    (卷三七四) 一一六、李庶,黎陽人。

    魏大司農諧之子也,以清卞每接梁客。

    徐陵謂其徒曰:“江北唯有李庶可語耳。

    ”庶無須髯,人謂天閹。

    崔谌嘗玩庶曰:“教弟種須,取錐刺而為竅,以馬尾插之。

    ”世傳諸崔多惡疾,以呼沱為墓田。

    故庶答之曰:“先以方回施貴族,藝眉有效,然後樹須。

    ”邢邵笑謂谌曰:“卿不谙李庶,何故犯之?”(卷三七四) 一一七、周太子赟有失德。

    柱國王軌因内宴上壽,捋武帝須曰:“可愛好老公,恨後嗣弱耳。

    ”(卷三七四) 一一八、周武帝不豫,止于雲陽宮。

    内史柳升私問姚僧坦曰:“至尊貶膳日久,脈候何如?”對曰:“天子上應天心,非愚所及,凡庶如此,萬無一全。

    ”(卷三七五) 一一九、齊南陽王綽與齊主俱五月五日生。

    武成以綽母李夫人非嫡,故貶之為弟。

    俗雲,其日生者,腦不壞爛,死後逾一年,方許收殓。

    毛髮不落,如生人焉。

    (卷三七五) 一二○、齊主于涼風堂召孝昭第二子百年,遣左右亂捶擊之。

    又令曳以繞堂,所行之處,血皆遍地。

    (卷三七五) 一二一、齊主将殺開府高德正,召而謂之曰:“聞爾病,我為爾針。

    ”以刀子刺之,血流沾地。

    (卷三七五) 一二二、周師圍江陵,謝答仁請守子城,梁主即授城内大都督。

    既而召王裒謀之,裒以為不可。

    答仁請入不得,嘔血而去。

    (卷三七五) 一二三、寇隽歸老,不複朝觐。

    天王思與相見,乃令入朝。

    隽身長八尺,須髮皓然,容止端詳,音韻清朗。

    天王與之同席而坐,因訪洛陽故事,不覺屢為前膝。

    (卷三七七) 一二四、齊孟業有盛名,初,司州牧清河王嶽聞業名,召為法曹。

    見其容貌短小,笑而不言。

    及尋斷決之處,乃謂業曰:“卿決斷之明,可謂有過軀之用。

    ”(卷三七八) 一二五、李繪儀貌端偉,神情朗儁。

    舅河間邢晏每與之言,歎其高遠,稱之曰:“若披煙霧,如對珠玉。

    宅相之奇,良在此甥。

    ”文襄嗣業,晉代山東諸郡,其特降書征者,唯繪、清河太守辛術二人而已。

    (卷三八○) 一二六、梁楊白花字長茂,武都仇池人,大眼之子也。

    少有勇力,容貌環偉。

    (卷三八○) 一二七、山幺目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

    (卷三八○) 一二八、嵇叔夜之為人,其醉也隗峨如玉山之将頹。

    (卷三八○) 一二九、衛玠從豫章下,人久聞其姿,觀者如堵,玠先有羸疾,發遂死。

    時人謂“看殺衛玠。

    ”(卷三八○) 一三○、人歎王恭形茂者,濯濯如春月柳。

    (卷三八○) 一三一、王右軍見杜洪理,歎曰:“膚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也。

    (卷三八○) 一三二、裴叔則有儁彩,容儀,脫冠、灑服、亂頭皆好有人見之曰:“裴叔則如玉山行,光映照人也。

    ”(卷三八○) 一三三、時人目李宣國如玉山之将摧。

    (卷三八○) 一三四、衛伯玉為尚書令,見樂廣與朝中名士談義,奇之曰:“自昔諸子弟造之曰‘此人水鑒也,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

    ”(卷三八○) 一三五、撫軍問孫興幺:“劉真長何如?”曰:“清簡令淑。

    ”“王仲祖何如?”曰:“溫潤恬和。

    ”(卷三八○) 一三六、範豫章謂王荊州曰:“卿風流儁望,真後來之秀。

    ”王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

    ”(卷三八○) 一三七、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之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也。

    ”(卷三八○) 一三八、崔孝芬取貧家子賈氏以為養女,有姿色,騰納之,請以邑号。

    (卷三八一) 一三九、齊武成曾有疾,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

    徐之才雲:“此至靈所緻。

    ”即進湯,服一劑,便覺稍遠。

    又服,還變成五色物。

    數劑,疾平。

    (卷三八一) 一四○、趙隐字彥深,年五歲,母傅便孀居。

    傅謂之曰:“家貧兒小,何以能濟?”隐泣而言曰:“若天矜見,大當仰報。

    ”年十歲,司徒崔光奇之,謂賓客曰:“古人雲:觀眸子,足以知之,此兒必當遠至。

    ”(卷三八四) 一四一、周賀若敦嘗從太祖校獵于甘泉宮。

    圍人不齊,獸多越逸,太祖大怒。

    圍内唯有一鹿,俄亦突圍而走,敦躍馬馳之。

    鹿上東山,敦棄馬步逐山半,掣之而下。

    太祖大悅。

    (卷三八六) 一四二、高歡嘗夢履衆星而行,覺而内喜,遂傾産以結客。

    (卷三九八) 一四三、宇文永貴,昌黎大棘人也。

    母初孕貴,夢有老人抱一兒授之,曰:“賜爾是子,俾壽且貴。

    ”及生,形類所夢,故以永貴字之。

    (卷三九八) 一四四、齊陽休之,幼年将仕,夢邺城東南有大冢,上有銅柱,跗為蓮花。

    休之從西北而登,以手捉柱,柱右轉。

    夢中咒曰:“三匝而止。

    ”柱如其言。

    榮貴之後,所居之宅,竟在其地。

    (卷三九八) 一四五、祖珽知齊太上有大志,深自結納。

    嘗啟曰:“昨夢大王乘龍上天,願深自愛。

    ”太上大喜。

    即位之後,擢拜中書侍郎。

    (卷三九八) 一四六、梁孝元字世誠,梁武第七子也,小字七符。

    初,梁武夢眇目僧執香爐,稱托生王宮。

    既而采女石氏侍,始褰戶幔,有風回裙。

    梁武帝意感幸之,采女夢月堕懷中,遂孕。

    孝元載誕之夕,舉室光明,室中有非常香氣及紫胞之異。

    (卷三九八) 一四七、江陵平梁,禦史中丞沈炯遷長安。

    太祖授儀同三司,甚禮待之。

    炯恐太祖愛其文才,桓閉門卻掃,無所交遊。

    時有文章,随即毀棄,不令流布。

    嘗獨行,經漢武通天台,為表奏之,陳己思歸之意。

    奏訖,其夜炯夢見有宮禁之所,兵衛甚嚴,炯便以情事陳訴。

    聞有人言:“甚不惜放卿,幾日可至,若一月内見關出,此恐不複由我。

    ”寤而異之。

    當時以為恍忽,十餘日,便有命放還,遂與王克等并得東歸。

    (卷三九九) 一四八、陰子春嘗為東莞太守。

    時青州刺史三神念毀壞臨海神廟,當座■〈扌柬〉上有一大蛇,役夫下擒,入于海水。

    爾夜子春夢見一人詣其府,雲:“有人見苦,被壞宅舍。

    既無所托,欲憩此境。

    ”子春心密記之。

    經二日,方知神念毀廟,因辦牲醑,立宇祠之。

    數日,夢一朱衣人謝曰:“得君厚惠,當以州相報。

    ”經月餘,魏軍欲襲朐山,子春預知,設伏摧破,梁武以為南青州刺史。

    (卷三九九) 一四九、齊李铉字寶鼎,渤海南皮人也。

    春夏務農,秋冬入學,經疏之多發自于铉。

    嬰疾在床,夜夢孔子,憤其廣為疏例,系而捶之。

    既寤之後,其疏例焚,尋而病愈。

    (卷四○○) 一五○、周獲梁俘王褒、王克、劉瑴、宗懔、殷不害等至長安。

    太祖喜曰:“晉氏平吳之利,二陸而已。

    今定楚之功,群賢畢至。

    可謂過之矣。

    ”乃謂褒及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當以親戚為情,勿以去鄉分意。

    ”皆厚待引為賓客。

    (卷四○五) 一五一、柳遐母嘗乳間發疽,醫雲須人吮膿,遐應聲即吮。

    旬日遂瘳,鹹以為孝感所緻。

    (卷四一一) 一五二、齊平,東雍州刺史傅伏堅守不降。

    帝遣韋孝寬将伏子仁寬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兒來報。

    今授上大将軍武鄉郡公,又金馬腦二酒鐘為信。

    公宜急下。

    ”伏不受,謂孝寬曰:“事君有死無貳。

    此兒為臣不忠,為子不孝,願即斬以示天下。

    ”帝又遣高阿那肱等百餘人臨汾召伏。

    伏出軍,隔水相見,問:“至尊何在?”阿那肱曰:“已被捉獲,别路入關。

    ”伏仰天大哭,率衆入城,于廳事前北面哀号,良久乃降。

    帝見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而對曰:“臣三代被任,草命不能自死,羞見天地。

    ”帝執其手曰:“為臣當若此。

    朕平齊國,唯見公一人。

    ”乃自食一羊肋,以骨賜伏曰:“骨親肉疏,所以相付。

    ”授上儀同也。

    (卷四一八) 一五三、初,周萬年縣令樂運抑挫豪右,時稱強直。

    帝甚嘉之,特許通籍,事有不變,鹹令奏聞。

    至是召運赴行在所,既至,問之曰:“卿來日見太子否?”運曰:臣來日奉辭。

    ”帝曰:“卿言太子何如人也,”運曰:“中人。

    ”時齊王憲等并在帝側,帝顧之,謂曰:“百官佞我,皆雲太子聰明。

    唯運獨雲中人,方驗之忠直。

    ”因問中人之狀。

    運曰:“班固比齊桓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

    可與為善,可為與惡。

    ”帝曰:“我知之矣。

    ”超拜運為京兆郡丞。

    (卷四二八) 一五四、徐擒字士秀,東海郯人也。

    員外散騎常侍起超之子。

    文好新率,不拘舊禮。

    梁武謂周舍曰:“為我求一人,文學俱長,兼有德行者,欲令與晉安遊處。

    ”舍曰:“臣外弟徐攡,形質陋小,若不勝衣,而堪此選。

    ”梁武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簡其貌也。

    ”乃以攡為侍讀。

    王為太子,轉家令。

    文體既别。

    春坊盡學之,謂之宮體。

    宮體之号,自斯而起。

    (卷五八五) 一五五、齊主嘗問于魏收曰:“卿才何如徐陵?”收時曰:“臣大國之才,典以雅;徐陵亡國之才,麗以豔。

    ”(卷五八五) 一五六、周文州氐酉反,制鄜州刺史高琳讨平之。

    軍還,帝宴群公卿士,命賦詩言??。

    琳詩雲:“寄言窦車騎,為謝霍将軍,何以報天子,沙漠靜妖氛。

    ”帝大悅,曰:“獯猃陸梁,未時款塞,卿言有驗,國之福也。

    ”(卷五八十六) 一五七、齊蕭悫字仁祖,為太子洗馬。

    嘗于秋夜賦詩。

    其兩句雲:“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曰:“蕭仁祖之斯文,可謂雕章間出。

    昔潘陸齊軌,不襲建安之風;顔謝同聲,遂革太乙之氣。

    自漢逮晉,情賞猶自不諧,河北江南,意制本應相詭。

    ”顔黃門雲:“吾愛其蕭散,宛然在目。

    而盧思道之徒,雅所不惬。

    箕畢殊好,理宜固然。

    ”(卷五八六) 一五八、王晞為常山王司馬。

    晞恬澹寡欲,不以世務為累。

    時謂之方叔司馬。

    常遊晉祠,賦詩曰:“日落應歸去,魚鳥見留連。

    ”時常山王遣使召晞,晞不時至。

    明曰,承相西閣祭酒盧思道問晞:“昨已朱顔,得無魚鳥緻怪乎?”晞笑曰:“昨陶然,以酒被責,卿輩亦是留連之一物,豈直魚鳥而已哉!”(卷五八六) 一五九、辛德源嘗于邢邵座賦詩,其十字曰:“寒威漸離風,春色方依樹。

    ”衆鹹稱善。

    後王昕逢之,謂曰:“今日可謂寒威離風,春色依樹。

    ”(卷五八六) 一六○、齊魏收以溫子升、邢邵不作賦,乃雲:“會須作賦,始成大才。

    唯以章表自許,此同兒戲。

    ”(卷五八七) 一六一、梁宗廪少聰敏,好讀書,語辄引古事。

    鄉裡呼為小學士。

    梁主使制龍川廟碑,一夜便就。

    诘朝呈上,梁主美之。

    (卷五八九) 一六二、陸雲,吳郡吳人。

    曾制太伯廟碑。

    吳興太守張缵罷郡,經途讀其文,歎美之,曰:“今之蔡伯喈也!”至都,言于高祖。

    高祖召兼尚書儀郎,頃之即真。

    (卷五八九) 一六三、梁簡文為侯景所幽,作連珠曰:“吾聞言可覆也,人能育物,是以欲輕其禮。

    有德必昌,兵賤于義,無思不服。

    ”(卷五九○) 一六四、“吾聞道行則五福俱湊,運閉則六極所鐘,是以麟出而悲,豈唯孔子,途窮則恸,甯止嗣宗。

    ”(卷五九○) 一六五、周明帝幼而好學,詞彩溫麗。

    捃摭衆書。

    自羲、農已來訖于魏末,叙為《世譜》凡百卷。

    所著文章十卷,行于世。

    (卷五九一) 一六六、周太祖大飨群臣。

    史官柳虬執簡書告于廟曰:“廢帝,文皇帝之嗣子,年七歲,文皇帝托于安定公曰:‘是子也,才由公,不孝不才亦由公。

    勉之!’公既受茲重寄,居元輔之任,又納女為皇後,遂不能訓誨有成,緻令廢黜,負文皇帝付囑之意。

    此咎非安定公而誰。

    ”太祖乃令太常盧辨作诰喻公卿曰:“嗚呼!我群後暨衆士,維文皇帝以襁褓之嗣托于予,訓之誨之,庶厥有成,而予罔能,弗變厥心,庸暨乎廢,墜我文皇帝之志。

    嗚呼!茲咎予,其焉避。

    予實知之。

    矧爾衆人心哉。

    惟予之顔,豈惟今厚?将恐後世以予為口實。

    ”(卷五九三) 一六七、周武帝下令上書者并為表,于皇太子已下稱啟。

    (卷五九四) 一六八、王粲才既高辯,鐘繇、王朗等雖各為魏卿相,于朝廷奏議,皆閣筆,不敢措手。

    (卷五九五) 一六九、齊主命立三恪,朝士議之。

    太子少傅魏收為議,衆皆同之。

    吏部侍郎崔瞻以父與收有隙,乃别立議。

    收讀瞻議畢,笑而不答。

    瞻曰:“瞻議若是,須贊所長;瞻議若非,須诘所短。

    何容讀國士議文,直如此冷笑。

    ”收但慚而竟無言。

    (卷五九五) 一七○、齊魏收嘗在議曹,與諸博士引據《漢書》,論宗廟事。

    博士笑之,收便忿,取《韋玄成傳》抵之而起。

    博士夜共披尋,遲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

    ”(卷五九五) 一七一、齊文宣崩,楊愔選其挽歌,令樂署歌之。

    其魏收四首,陽休之、祖珽、劉逖各二首,盧思道八首入用。

    于是晉陽人謂思道為八采盧郎。

    北營刺史李愔戲謂逖曰:“盧八問谇劉二。

    ”逖每銜之。

    至是,愔上《感恩賦》,自陳文宣之世遇讒谮。

    逖為帝奏其文诽謗先帝。

    齊主怒,令鞭之。

    逖喜曰:“高捶三十,熟鞭之百,何如喚劉二時。

    ”(卷五九六) 一七二、衛襄字叔遼,河東人。

    修行至孝,州郡嘉之。

    時有白波賊衆數萬人,官兵誅伐不能平。

    賊曰:“使叔遼要我,願散。

    ”于是襄為移書,即平定。

    (卷五九七) 一七三、梁任果降周。

    果字靜鸾,南安人也。

    世為方隅豪族,仕于江左,志在立功。

    太祖嘉其遠來,待以優禮。

    後除始州刺史,封樂安公,賜以鐵券,聽世傳襲。

    (卷五九八) 一七四、侯景圍台城。

    陳昕說範桃棒,令率所領二千人襲殺王偉、宋子仙,帶甲歸降。

    桃棒許之,使昕夜入官城,密啟梁主。

    梁主大悅,命使納之,并镌銀券賜桃棒,曰:“事定曰,當封汝為河南王,即有景衆,并給金帛女樂,以報元功。

    ”而太子恐其詭詐,猶預不決。

    (卷五九八) 一七五、劉逖字子長。

    少好弋獵騎射。

    後發憤讀書,頗工詩詠。

    行台尚書席毗嘗嘲之曰:“君輩詞藻,譬若春榮,須臾之玩,非宏材也。

    豈比吾徒,千丈松樹,常有風霜,不可雕悴。

    ”逖報之曰:“既有寒木,又發春榮,何如也?”毗笑曰:“可矣!”(卷五九九) 一七六、齊王在東山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