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輯自《太平禦覽》)

關燈
申至酉,死者甚衆。

    帝遂北入城,當天門頓營,焚佛寺,光燭天地。

    延宗率衆,排車向前,我軍遂卻,人相蹂死者頗衆。

    齊人欲閉門,以阃下積屍,扉不得阖。

    帝從數騎,崎岖危險,僅得出門。

    侍臣殲焉,唯左仕上士庫狄嵌侍從。

    時四更也,延宗以帝長須,使于積屍之下求之,不得。

    士卒既勝,乃入坊飲。

    延宗不複能整頓之。

    帝出城,饑甚,将謀遁免,開府宇文忻進曰:“陛下乘勝至此,今者破竹其勢已成,奈何棄之而去?”會延宗使開府假暢以千人擊帝,暢以衆降盛。

    言城内空虛,更無繼援。

    帝乃駐馬召兵,旗鼓複振。

    攻三門,克之。

    延宗率衆背戰,屍骸塞路,辰時力屈,輕騎走出城北,于人家擒之。

    延宗見帝,自投于地,帝欲執其手,固辭,曰:“死人手也。

    恐逼至尊。

    ”帝強執之曰:“兩國天子有何怨惡,直為百姓而來耳,勿怖。

    ”終不殺。

    (卷三一三) 五三、齊師伐梁,大至于鐘山龍尾。

    周文育請戰,陳霸先曰:“兵不逆風。

    ”文育曰:“事急矣!當決之,何用古法!”抽槊上馬,殺傷數百人。

    齊軍乃移營于莫府山。

    (卷三一三) 五四、侯景次于渦陽,有車數千兩,馬數千疋,甲士四萬人。

    慕容紹宗戎卒十萬,旗甲耀日,方軌長驅,鳴鼓并進。

    景使謂之曰:“公等為欲送客,為欲定雄雌。

    ”紹宗對曰:“當欲公決勝負,”遂順風以陣。

    景閉其壘,風止乃出。

    紹宗曰:“侯景多詭詐,好掩人背,鹹宜備之。

    ”景果令入陣者背短兵,但斫人胫及馬足。

    東魏軍大敗,紹宗墜馬。

    (卷三一三) 五五、陳霸先衆軍自覆舟東移頓郊壇。

    北齊人相對。

    侯安都謂蕭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摩诃對曰:“今日令公見矣。

    ”命衆軍秣馬蓐食,遲明攻之。

    侯安都墜馬被圍,蕭摩诃獨騎大呼,直沖齊軍,齊軍披靡,安都乃免。

    霸先自率帳内麾下出莫府山南。

    吳明徹、沈泰等衆軍首尾擊之,齊人大潰,自相蹂藉,雍川塞谷。

    (卷三一三) 五六、侯景收其餘衆,步騎八百,南過小城。

    城人登埤诟之曰:“跛腳奴。

    ”景怒,攻城,拔之,殺诟者而去。

    (卷三一八) 五七、周王思政固守穎川,高嶽久圍不解。

    陳元康言于齊王澄曰:“公自匡輔朝政,未有殊功。

    雖敗侯景,本非外賊。

    穎城将陷,願公因而乘之,足以取威定業。

    ”王從之。

    于是親至穎川,益發其衆,号曰:“決命夫。

    ”更起土山。

    王坐于堰上,趙道德言于王曰:“箭頭有鐵,不避大王。

    ”引王帶而下,箭集于王坐之所。

    (卷三一八) 五八、周獨孤永業恐洛州刺史段思文不能自固,馳入金墉助守。

    尉遲迥為土山地道,曉夕攻戰。

    永業選其三百人為爪牙,每先鋒死戰,迥不能克。

    (卷三二○) 五九、台城朱(失)陷。

    侯景又燒大司馬門。

    後閣舍人高善寶以私金千兩賞其戰士。

    直閣将軍宗思領将士數人,逾城出外灑水。

    久之,火滅。

    景又遣持長柯斧,入門下,斫門将開。

    羊侃鑿扇為孔,以槊刺倒二人。

    斫者乃退。

    (卷三二○) 六○、陳人侵齊。

    北徐州刺史祖珽令不閉城門,守陴者皆下,街巷禁斷人行,雞犬不許鳴吠。

    陳人莫測所以,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

    中夜,珽忽令彭噪,陳人驚散。

    曉複結陣向城,珽自臨戰。

    陳人先聞其盲,謂不能抗拒,忽見親在戎行彎弧縱镝,怪之遂退。

    時穆提婆憾之不已,欲令城陷,不遣救援。

    珽軍守百日,城竟保全。

    (卷三二○) 六一、東魏慕容紹宗、高嶽等堰洧水以灌穎川。

    時有怪獸,每沖壞其堰。

    嶽等悉衆苦攻,分休疊逆。

    王思政身當矢石,與士卒同其勞苦,屬以大雪,嶽衆多死,嶽等乃作鐵龍雜獸,用厭水神。

    (卷三二一) 六二、齊師既敗,軍士奔至江者,縛荻為筏,多被沒溺,浮屍翳江,至于京。

    先是,童謠曰:“虜馬萬疋入南湖,城南酒家使虜奴。

    ”至是,梁軍士以齊兵質酒,一人才得一醉。

    (卷三二三) 六三、周武伐齊,齊主亦于塹北列陣,謂高阿那肱曰:“戰是耶?不戰是耶?”那肱曰:“不如勿戰,卻守高梁橋。

    ”安吐根曰:“一把子賊,馬上刺取,擲著汾陽中。

    ”諸内參曰:“彼亦天子,我亦天子,彼能懸軍遠來,我何為守塹示弱?”齊主曰:“此言是也!”使讓那肱,曰:“爾富貴足,惜性命耶?”乃填塹南引。

    帝大喜。

    齊主親戰,東偏頗有退者,淑妃怖曰:“軍敗矣!”穆提婆進曰:“大家去!大家去!”齊主以淑妃奔高梁關。

    奚長樂谏曰:“半進半退,戰家常體,今兵衆全整,未有傷敗,陛下舍此安之?禦馬一動,人情驚擾,願速還安撫。

    ”齊主将從之,穆提婆引其肘月曰:“言何可信?”齊衆大潰,軍資甲杖,數百裡間,委棄山積,在陣死者八千餘人。

    齊主夜走,至洪洞戍。

    ”(卷三二三) 六四、周遣大将軍王軌破陳于呂梁,擒其司空南平郡公吳明徹、北徐州刺史董安公、程文季等,俘斬三萬餘人。

    初,軌潛于清水入淮口,多堅大木,以鐵鎖貫車輪,橫截水流,遏斷舡。

    蕭摩诃謂明徹曰:“聞王軌正鎖下流,其兩邊築城,今尚未立,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距。

    彼城若立,則吾屬且為虜矣!”明徹乃奮發曰:“搴旗陷陣,将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摩诃失色而退。

    一旬之間,我兵益至,摩诃又請明徹曰:“今求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願公率步乘車輿徐行,摩诃領鐵騎數千騎前後,必當使公安達京邑。

    ”明徹曰:“弟之此計,乃良圖也。

    然老夫受專征,不能戰勝攻取,今被圍逼,慚寡無地。

    且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率兼行。

    ”遂欲破堰。

    大軍以舫載馬,北谯州刺史裴子烈議曰:“若決堰下舡,舡必順倒,不如前遣馬出,于事為允。

    ”會明徹疾笃,知事不濟,遂從之。

    乃遣摩诃率馬數千前還。

    明徹決堰乘水而退至清口,水勢漸微,舡礙車輪,并不得渡,軌圍而蹙之。

    明徹力窮就執,陳之銳卒,于是殲焉。

    (卷三二三) 六五、梁蕭乾字思惕,梁秘書監子範之子。

    容止雅正,志性恬簡,善隸書,得叔父子雲之法。

    閩中豪帥反叛,陳武謂乾曰:“陸賈南征,趙佗歸順;随何奉使,黥布來臣,追想清風,仿佛在目。

    ”乃令乾往使,谕以逆順,渠帥并即款附。

    (卷三二四) 六六、侯景黨儀同司馬世雲,率其所領降于慕容紹宗,仍以鐵騎五千,夾而擊景。

    景謂其衆曰:“汝輩家口,高澄悉已殺之。

    弩力何慮無妻子。

    待向江東,當還入邺,用汝輩悉作本州刺史。

    ”衆信之。

    紹宗遙呼曰:“爾居家悉在,但能歸來,官勳如舊。

    ”乃被髮向北鬥以誓之。

    于是景衆大潰,争赴,渦水為之不流。

    (卷三二四) 六七、侯景晝息夜行,追軍漸逼。

    使謂慕容紹宗曰:“景若被擒,公複何所用。

    ”紹宗乃緩之。

    (卷三二六) 六八、北齊平,任城王湝據冀州,與廣陵王孝珩召募得四萬餘人,以拒我軍。

    齊王憲率衆讨之,仍令太上主手書與湝曰:“朝廷遇緯甚厚,諸王無恙。

    叔若釋甲,則無所憂。

    ”湝不納。

    及大開賞募,多出金帛。

    沙門求為戰者,亦數千人。

    候騎執湝間諜二人,以白于憲,乃集齊之舊将,遍示之曰:“吾所争者大,不在汝等,今放還,可即充我使。

    ”乃與湝書曰:“一木不維大廈,三谏可以逃身。

    微子去商,侯服周代;項伯背楚,賜姓漢朝。

    兵交命使,古今通典,不俟終日,所望知機。

    ”湝得書,沉之于井。

    憲至信都,湝陣于城南。

    憲登張耳冢以望之,俄而湝領軍尉相願,遂以衆降。

    湝大怒,殺其妻子。

    明日複戰,憲遂破之,俘斬三萬人。

    湝被擒,見憲不拜,呼之為弟。

    (卷三二六) 六九、齊主以契丹犯塞,親征,至于平州,取其西道,直指長漸。

    司徒潘相樂率精騎五千,自東道趣青山,向白狼城。

    安德王韓軌率精騎四千,斷其走路,追奔至于遼水。

    齊主露發袒身,晝夜不息,行千餘裡。

    唯食肉飲水,壯氣彌厲。

    親逾山嶺,為士卒先。

    指揮奮擊,大破之。

    虜獲十萬餘口。

    (卷三二六) 七○、齊公憲夜收軍,欲待明更戰。

    達奚武謂之曰:“洛陽軍散,人情駭動,若不因夜速還,明日欲歸不得。

    武在軍旅久矣,備見形狀。

    豈可将數營大衆一朝而棄之!”憲從其谏。

    遂全軍而返。

    (卷三二七) 七一、十一月癸未,梁主閱戎,于津陽門外立二城,南為吳地,北為虜城。

    西北風甚急,溥天昏暗,幡旗南靡。

    乃移虜軍度南城,吳軍度北城,以順風也。

    俄而驟雨暴降,梁王輕辇還宮,至城而霁。

    觀者怪之。

    (卷三二八) 七二、太原郡王高洋督兵攻王思政,陷于颍川,遂入東魏。

    先是長社夜有聲如車騎,從西北向城。

    居二日,黑風起于乾地,吹水入城,城壞,風羊角而上。

    (卷三二八) 七三、侯瑱敗王琳于梁山,琳及蕭莊并奔于齊。

    初,東關水舟艦得通。

    琳引合肥之衆,相次而下,瑱與琳合戰,琳軍少卻,退保西岸。

    及夕,東北風大起,吹其舟艦,沒于沙中。

    夜有流星,墜于琳營。

    及旦,風靜,琳入浦修舡,以鹿角繞岸,不敢複出。

    (卷三二八) 七四、東魏以平鑒為懷州刺史。

    鑒乃于轵開道築城,以防于我。

    尋而太祖遣骠騎将軍楊檦,儀同長孫慶明率兵東伐。

    是時,新築之城少糧乏水,衆情大懼。

    南門内有一土井,随汲即竭,鑒乃具衣冠,俯井而祝。

    俄而泉湧,城内皆足。

    楊水示檦,檦無功而還。

    (卷三二九) 七五、周帝問齊王延宗曰:“邺城若為可取。

    ”延宗辭曰:“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

    ”強問之,乃曰:“若任城據邺,臣不能知。

    若今主自守,陛下兵不血刃。

    ”時好事者以為延宗年号德昌,得二日也。

    及即位至敗,果二日。

    (卷三二九) 七六、齊高緯發晉陽,開府薛榮宗嘗雲能使鬼兵,言于齊王曰:“臣已發遣斛律明月将大兵在。

    ”齊王信之。

    經介休,見一古冢,榮宗謂舍人元行恭曰:“是誰冢也?”行恭戲之曰:“郭林宗”。

    “是誰?”曰:“郭元貞父。

    ”榮宗即啟雲:“臣向見郭林宗從冢出,着大帽,吉莫鞾,搖馬鞭,問臣‘我阿貞來否?’”(卷三二九) 七七、侯景西逼,陸法和率白服弟子頓于安南,乞征任氏,湘東許之。

    乃召諸蠻子弟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便登艦。

    大笑曰:“無量兵馬。

    ”江陵舊多神祠,俗恒祈禱,自法和軍出,無複一驗,人以諸神皆行從故也。

    (卷三二九) 七八、梁臨汝侯蕭猷嘗為吳郡太守,與楚廟神交,飲至一石,而神亦有酒色,所禱必從。

    後遷益州刺史,江陽人齊苟兒反,率衆攻城。

    猷乃遙禱請救。

    将戰之日,有田老逢一騎絡鐵從東來,問去城幾裡,曰:“四十。

    ”時已晡,騎舉槊,曰:“後人來,可令之疾馬,欲及日破賊。

    ”俄有數百騎如風,一騎請飲,田老問為誰,曰:“吳興楚王來救臨汝侯。

    ”此時廟中祈禱,無複有驗。

    十餘日後,乃見侍衛土偶,泥濕如汗、于是苟兒乃平。

    (卷三二九) 七九、梁武陸王蕭紀在蜀一十七年,開拓土宇,器甲殷積,有馬八千疋,既便騎射,尤工舞槊。

    (卷三三○) 八○、陳霸先遣錢明領水軍出江甯浦,要擊齊人糧運,盡獲其舡。

    于是齊軍大餒,殺馬驢而食之。

    (卷三三二) 八一、以糧運不繼,調市人饋軍。

    建康令孔奂以麥屑為飯,用荷葉裹之,壹宿之間得數萬裹,以給兵士。

    會陳蒨遣送米三千石、鴨千頭,霸先即炊黍煮鴨,誓申一戰。

    計糧分肉,人獲數脔。

    (卷三三二) 八二、周王思政固守颍川。

    思政運米數百車,欲向孔城,齊大都督破六韓常與洛州刺史可朱渾寶願前後要襲,獲之。

    乃啟于齊王澄曰:“常自鎮河陽已來,頻出關口、大谷二道,所有要害,莫不知悉。

    請于形勝之處營築城戍,安置士馬,截其往來。

    彼之咽喉既斷,颍城吞滅可期。

    且孔城以西,年谷不稔,東道斷絕,亦不能存。

    ”王納其計。

    (卷三三二) 八三、梁陸法和多聚兵艦,欲襲襄陽、寇武關,梁王使止之。

    法和謂使者曰:“法和是求道之人,常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人主之位?但于空王佛所與主上香火因緣,見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今既被疑,是業不可改也。

    ”(卷三三四) 八四、梁陸納叛湘州時,造二艦,衣以牛皮,高十五丈。

    一曰青龍,一曰白虎。

    選其骁勇者乘之以戰。

    (卷三三四) 八五、齊司徒斛律光築吞周、平隴、定誇三城于境上。

    (卷三三四) 八六、蕭紀兵次西陵,舻舳旌戈,翳川曜日。

    護軍陸法和于硖兩岸築二壘,運石填江,鐵鎖斷之。

    梁主令法和壘北斷白雁城道,别立小栅。

    (卷三三五) 八七、侯景作尖項(頂)木驢攻城,石不能破也。

    羊侃作雉尾矩,灌以膏臘,取擲焚之,乃退。

    (卷三三六) 八八、初,魏世,山崩,得三石角,藏于武庫。

    至是齊主入庫,賜從臣兵器,持此角賜平秦王歸彥,曰:“爾事常山不得反,事長廣得反。

    反時,将此角嚇漢也。

    ”(卷三三八) 八九、梁邵陵王綸笃好書史,妙工草隸。

    為丹陽尹,擅造甲仗,梁武知之。

    綸并沉于江中,及後出征,器械并缺,乃獨歎曰:“吾昔聚仗,本備非常,朝廷見疑,逼使分散。

    今日讨逆,卒無所資。

    ”(卷三三九) 九○、侯景篡位,遷豫章王撩别宮。

    白虹貫日三重,其夜,月入太微,掩帝坐。

    景所帶劍水精标無故墜落,景身自俯拾,心極惡之。

    (卷三四二) 九一、齊綦連猛有勇力。

    梁使來聘,有武藝人,求欲相角。

    猛帶兩鞬,左右馳射,并取四弓,疊而挽之,梁人嗟服。

    (卷三四七) 九二、梁以護軍将軍陸法和為郢州刺史,封江乘縣公。

    法和嘗軍次白帝,謂人曰:“諸葛孔明可謂名将,吾目見之,此城旁有埋弩箭镞一斛許。

    ”因令掘之,果如其言。

    (卷三四九) 九三、文育小字猛奴。

    到都見太子詹事周舍,舍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

    文育課弘讓曰:“誰能學取此富貴,但有大槊耳。

    ”弘讓壯之,教之騎射,文育大悅。

    (卷三五四) 九四、羊侃字祖忻。

    嘗從梁王宴樂遊苑。

    時少府啟兩刃槊成,長二丈四尺三寸。

    梁王因賜侃河南國紫骝馬,令試之。

    侃執槊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

    觀者登樹。

    梁主曰:“此樹必為侍中折矣。

    ”俄而果折。

    因号此矛肖為折樹槊。

    (卷三五四) 九五、北齊安州刺史盧胄,入海島,得一人胫,可長二丈,以為槊,獻于神武。

    諸将鹹莫能用,唯彭樂舉之。

    胄未幾遇疾,痛聲聞外。

    巫言海神為崇,因此而卒。

    (卷三五四) 九六、周太祖宇文泰之母曰王氏。

    初,孕五月,夜夢抱子升天,才不至而止。

    寤,以告德皇帝。

    皇帝喜曰:“雖不至天,貴亦極矣。

    ”(卷三六二) 九七、周蔡祐字承先,陳留圉人。

    齊安郡守襲之子也,有膂力,便騎射。

    太祖以其戰功賜姓大利稽氏。

    (卷三六二) 九八、周陸逞字季明,綏掘郡公通之弟也。

    初名彥,字世雄。

    魏文帝嘗從容謂之曰:“爾既溫裕,何乃字世雄?且為世之雄,非所宜也。

    于爾兄弟又複不類。

    ”遂改焉。

    (卷三六二) 九九、高長恭以淮南之亂,恐為将帥,歎曰:“我去年面腫,今歲何為不發?”至是,齊主使徐之範飲以毒藥。

    長恭謂妃鄭氏曰:“我盡忠事上,何辜于天而遭賜鸩之禍?”(卷三六五) 一○○、梁簡文方頰豐下,眉目秀發。

    (卷三六五) 一○一、齊韓鳳、穆提婆、高阿那肱共處衡軸,号曰“三貴”。

    瞋張拳,有啖人勢。

    (卷三六六) 一○二、和士開常言曰:“琅琊王目光弈弈,數步射人,向者暫對,不覺汗出。

    ”(卷三六六) 一○三、周武帝還自東伐,初遇疾,口不能言,臉垂覆目。

    (卷三六六) 一○四、梁謝答仁聞侯景奔,乃自東陽率衆候之。

    至錢塘,間趙伯超曰:“公得何消息,而閉門見拒?”伯超曰:“汝頰邊頞有耳否?侯王已死,遠近悉平。

    君将此兵欲向何處?”答仁曰:“審如公言,死無所恨。

    ”(卷三六七) 一○五、齊太上主生■〈齒真〉牙,問于尚藥典禦鄧宣,以對。

    太上主怒而撻之。

    中書監徐之才拜賀曰:“此智牙,生者聰明長壽。

    ”太上悅而賞之。

    (卷三六八) 一○六、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