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按治,诂停任,公亦罷帥。
至公再兼樞密副使,诂尚停任,複薦為永興軍路钤轄,又薦知隰州。
公每自咎曰:“先人與種氏上世有契義,某不肖,為其子孫所訟,甯論事之曲直哉!”嗚呼,可謂以德報怨者也。
以德孺之賢,于是乎有愧于忠宣矣。
田書者字承君,陽翟人,故樞密宣簡公侄也。
其人物雄偉,議論慷慨,俱有前輩之風。
鄒浩志完者,教授颍昌,與承君遊相樂也。
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勵。
元符間,承君監京城門。
一日,報上召志完,承君為之喜。
又一日,報志完賜對,承君益喜。
監門法不許出,志完亦不來。
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
志完遣客見承君,以測其意。
客問承君:“近讀何書?”承君曰:“吾觀《墨子》,詩有‘知君既得雲梯後,應悔當年泣染絲’之句。
”為鄒志完發也。
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簡謝承君,辭甚苦,因約相見。
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絕也。
”趣往見之,問志完曰:“平生與君相許者何如?今君為何官?”志完愧謝曰:“上遇群臣,未嘗假以聲色,獨于某若相喜者。
今天下事,故不勝言。
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後言,貴其有益也。
”承君許之。
既而朋黨之禍大起,時事日變更,承君謝病歸陽翟田舍。
一日,報廢皇後孟氏,立劉氏為皇後。
承君告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絕交矣。
”又一日,志完以書約承君會颍昌中途,自雲得罪。
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廢立皇後時,某之言戆矣。
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複望清光矣。
’下殿拜辭以去,至殿門,望上猶未興,凝然若有所思也。
明日某得罪。
”志完、承君相留三日。
臨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責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師,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豈獨嶺海之外能死人哉!願君無以此舉自滿,士所當為者,未止此也。
”志完茫然自失,歎息曰:“君之贈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國初,承君入為大宗丞。
宰相曾布欲收置門下,不能屈;除提舉常平,亦辭;請知淮陽軍以去。
吏民畏愛之,歲大疫,承君日自挾醫,戶問病者藥之良勤。
一日小疾不出,正書一軍之人盡見承君擁騎從騰空而去。
就問之,死矣。
或曰為淮陽土神雲。
儒釋之道雖不同,而非特立之士不足以名其家,近時伯溫聞見者二人。
大儒伊川先生程正叔,元初用司馬溫公薦,侍講禁中。
時哲宗幼沖,先生以師道自居。
後出判西京國子監,兩加直秘閣,皆辭之。
黨禍起,谪涪州。
先生注《周易》,與門弟子講學,不以為憂;遇赦得歸,不以為喜。
長老道楷者,崇甯中以朝廷命住京師法雲寺。
上一日賜紫方袍及禅師号,楷曰:“非吾法也。
”卻不受。
中使谮于上,以為道楷擲敕于地。
上怒,下大理寺杖之。
理官知楷為有道者,欲出之,問曰:“師年七十乎?”曰:“六十九矣。
”“有疾乎?”楷正色曰:“某平生無病。
上賜杖,官不可辄輕之。
”遂受杖,無一言。
自此隐沂州芙蓉溪,從之者益盛。
朝廷數有旨,複命為僧,不從。
嗚呼,二人者雖學不同,皆特立之士也。
為僧為釋而不以道者,聞其風可以少愧矣! 程伯淳先生嘗曰:“熙甯初,正介甫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
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為俗學不通世務,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為有材能知變通,用之。
君子如司馬君實,不拜同知樞密院以去,範堯夫辭同修《起居注》得罪,張天祺自監察禦史面折介甫被谪。
介甫性狠愎,衆人以為不可,則執之愈堅。
君子既去,所用皆小人,争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
使衆君子未用與之敵,俟其勢久自緩,委曲平章,尚有聽從之理,但小人無隙以乘,其為害不至此之甚也。
”天下以先生為知言。
陳字瑩中,閩人。
有學問,年十八登進士甲科。
紹聖初用章薦為太學博士。
先是之妻嘗勸無修怨,作相,專務
至公再兼樞密副使,诂尚停任,複薦為永興軍路钤轄,又薦知隰州。
公每自咎曰:“先人與種氏上世有契義,某不肖,為其子孫所訟,甯論事之曲直哉!”嗚呼,可謂以德報怨者也。
以德孺之賢,于是乎有愧于忠宣矣。
田書者字承君,陽翟人,故樞密宣簡公侄也。
其人物雄偉,議論慷慨,俱有前輩之風。
鄒浩志完者,教授颍昌,與承君遊相樂也。
浩性懦,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勵。
元符間,承君監京城門。
一日,報上召志完,承君為之喜。
又一日,報志完賜對,承君益喜。
監門法不許出,志完亦不來。
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
志完遣客見承君,以測其意。
客問承君:“近讀何書?”承君曰:“吾觀《墨子》,詩有‘知君既得雲梯後,應悔當年泣染絲’之句。
”為鄒志完發也。
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簡謝承君,辭甚苦,因約相見。
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絕也。
”趣往見之,問志完曰:“平生與君相許者何如?今君為何官?”志完愧謝曰:“上遇群臣,未嘗假以聲色,獨于某若相喜者。
今天下事,故不勝言。
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後言,貴其有益也。
”承君許之。
既而朋黨之禍大起,時事日變更,承君謝病歸陽翟田舍。
一日,報廢皇後孟氏,立劉氏為皇後。
承君告諸子曰:“志完不言,可以絕交矣。
”又一日,志完以書約承君會颍昌中途,自雲得罪。
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廢立皇後時,某之言戆矣。
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複望清光矣。
’下殿拜辭以去,至殿門,望上猶未興,凝然若有所思也。
明日某得罪。
”志完、承君相留三日。
臨别,志完出涕,承君正色責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師,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豈獨嶺海之外能死人哉!願君無以此舉自滿,士所當為者,未止此也。
”志完茫然自失,歎息曰:“君之贈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國初,承君入為大宗丞。
宰相曾布欲收置門下,不能屈;除提舉常平,亦辭;請知淮陽軍以去。
吏民畏愛之,歲大疫,承君日自挾醫,戶問病者藥之良勤。
一日小疾不出,正書一軍之人盡見承君擁騎從騰空而去。
就問之,死矣。
或曰為淮陽土神雲。
儒釋之道雖不同,而非特立之士不足以名其家,近時伯溫聞見者二人。
大儒伊川先生程正叔,元初用司馬溫公薦,侍講禁中。
時哲宗幼沖,先生以師道自居。
後出判西京國子監,兩加直秘閣,皆辭之。
黨禍起,谪涪州。
先生注《周易》,與門弟子講學,不以為憂;遇赦得歸,不以為喜。
長老道楷者,崇甯中以朝廷命住京師法雲寺。
上一日賜紫方袍及禅師号,楷曰:“非吾法也。
”卻不受。
中使谮于上,以為道楷擲敕于地。
上怒,下大理寺杖之。
理官知楷為有道者,欲出之,問曰:“師年七十乎?”曰:“六十九矣。
”“有疾乎?”楷正色曰:“某平生無病。
上賜杖,官不可辄輕之。
”遂受杖,無一言。
自此隐沂州芙蓉溪,從之者益盛。
朝廷數有旨,複命為僧,不從。
嗚呼,二人者雖學不同,皆特立之士也。
為僧為釋而不以道者,聞其風可以少愧矣! 程伯淳先生嘗曰:“熙甯初,正介甫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
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為俗學不通世務,斥去;小人苟容谄佞,介甫以為有材能知變通,用之。
君子如司馬君實,不拜同知樞密院以去,範堯夫辭同修《起居注》得罪,張天祺自監察禦史面折介甫被谪。
介甫性狠愎,衆人以為不可,則執之愈堅。
君子既去,所用皆小人,争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
使衆君子未用與之敵,俟其勢久自緩,委曲平章,尚有聽從之理,但小人無隙以乘,其為害不至此之甚也。
”天下以先生為知言。
陳字瑩中,閩人。
有學問,年十八登進士甲科。
紹聖初用章薦為太學博士。
先是之妻嘗勸無修怨,作相,專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