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神宗皇帝初召王荊公于金陵,一見奇之,自知制诰進翰林學士。
荊公欲變更祖宗法度,行新法,退故老大臣,用新進少年,溫公以為不然,力争之。
神宗用荊公為參知政事,用溫公為樞密副使,溫公以言不從,辭不拜。
樞密呂公弼因奏事殿上,謂帝曰:“陛下用司馬為樞密,光以與王安石議論不同力辭,今日必來決去就。
”時溫公待對,立庭下,帝指之曰:“已來矣。
”帝又歎曰:“汲黯在庭,淮南寝謀。
”溫公堅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
到官逾月,上章曰:“臣之不才,最出群臣之下。
先見不如呂誨公,直不如範純仁、程颢,敢言不如蘇轼、孔文仲,勇決不如範鎮。
誨于安石始參政事之時,已言安石為奸邪,謂其必敗亂天下,臣以為安石止于不曉事與狠愎爾,不至如誨所言。
今觀安石汲引親黨,盤據要津,擠排異己,占固權寵。
常自以己意陰贊陛下内出手诏,以決外庭之事,使天下之威福在己,而謗議悉歸于陛下。
臣乃自知先見不如誨遠矣。
純仁與颢皆安石素厚,安石拔于庶僚之中,超處清要。
純仁與颢睹安石所為,不敢顧私恩廢公議,極言其短。
臣與安石南北異鄉,取舍異道,臣接安石素疏,安石待臣素薄,徒以屢嘗同僚之故,私心眷眷,不忍輕絕而顯言之,因循以至今日,是臣不負安石而負陛下甚多,此其不如純仁與颢遠矣。
臣承乏兩制,逮事三朝,于國家義則君臣,恩猶骨肉。
睹安石專逞其狂愚,使天下生民被荼毒之苦,宗廟社稷有累卵之危,臣畏懦惜身,不早為陛下别白言之。
轼與文仲皆疏遠小臣,乃敢不避陛下雷霆之威,安石虎狼之怒,上書對策,指陳其失,隳官獲譴,無所顧慮,此臣不如轼與文仲遠矣。
人情誰不貪富貴,戀俸祿,鎮睹安石熒惑陛下,以佞為忠,以忠為佞,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不勝憤懑,抗章極言,因自乞緻仕,甘受醜诋,杜門家居。
臣顧惜祿位,為妻子計,包羞忍恥,尚居方鎮,此臣不如鎮遠矣。
臣聞居其位者必憂其事,食其祿者必任其患,苟或不然,是為竊盜。
臣雖無似,嘗受教于君子,不忍以身為竊盜之行。
今陛下惟安石之言是信,安石以為賢則賢,以為愚則愚,以為是則是,以為非則非,谄附安石者謂之忠良,攻難安石者謂之讒慝。
臣之才識固安石之所愚,臣之議論固安石之所非,今日所言,陛下之所謂讒慝者也,伏望聖恩裁處其罪。
若臣罪與範鎮同,則乞依範鎮例緻仕,若罪重于鎮,或竄或誅,所不敢逃。
”帝必欲用公,召知許州,令過阙上殿。
方下诏,帝謂監察禦史裡行程颢曰:“朕召司馬光,卿度光來否?”颢對曰:“陛下能用其言,光必來;不能用其言,光必不來。
”帝曰:“未論用其言,如光者嘗在左右,人主自可無過。
”公果辭召命,乞西京留司禦史台,以修《資治通鑒》。
後乞提舉嵩山崇福宮。
凡四任,曆十五年。
帝取所修《資治通鑒》命經筵讀之,所讀将盡,而進未至,則诏促之。
帝因與左丞蒲宗孟論人才,及溫公,帝曰:“如司馬光未論别事,隻辭樞密一節,朕自即位以來,惟見此一人。
”帝之眷禮于公不衰如此。
特公以新法不罷,義不可起。
元豐官制成,帝曰:“禦史大夫非用司馬光不可。
”蔡确進曰:“國是方定,願少俟之。
”至元豐七年秋,《資治通鑒》書成進禦,時拜公資政殿學士,賜帶如二府品數者;修書官皆遷秩,召範祖禹及公子康為館職。
時帝初感微疾,既安,語宰輔曰:“來春建儲,以司馬光、呂公著為師保。
”帝意以謂非二公不可托聖子也。
至來春三月,未及建儲而帝升遐。
神宗知公之深如此。
當熙甯初荊公建新法之議,帝惑之。
至元豐初,聖心感悟,退荊公不用者七年,欲用公為禦史大夫、為東宮師保,蓋将倚以為相也。
嗚呼!天下不幸,帝末及用公而崩,此後世所以有朋黨之禍也。
司馬溫公為西京留台,每出,前驅不過三節。
後官宮祠,乘馬或不張蓋,自持扇障日。
程伊川謂曰:“公出無從騎,市人或不識,有未便者。
”公曰:“某惟求人不識爾。
”王荊公辭相位,居鐘山,惟乘驢。
或勸其令人肩輿,公正色曰:“自古王公雖不道,未嘗敢以人代畜也。
”嗚呼!二公之賢多同,至議新法不合絕交,惜哉! 司馬溫公閑居西洛,著書之餘,記本朝事為多,曰《齋記》、曰《日記》、曰《記聞》者不一也,今亡矣。
時與王介甫已絕,其記介甫則直書善惡不隐,曰:“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
舉進士,有名于時。
慶曆二年第五人登科,初簽署揚州判官,後知鄞縣。
好讀書,能強記,雖後進投藝及程試文有美者,讀一過辄成誦在口,終身不忘。
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措意,文成觀者皆服其精妙。
友愛諸弟,俸祿入
荊公欲變更祖宗法度,行新法,退故老大臣,用新進少年,溫公以為不然,力争之。
神宗用荊公為參知政事,用溫公為樞密副使,溫公以言不從,辭不拜。
樞密呂公弼因奏事殿上,謂帝曰:“陛下用司馬為樞密,光以與王安石議論不同力辭,今日必來決去就。
”時溫公待對,立庭下,帝指之曰:“已來矣。
”帝又歎曰:“汲黯在庭,淮南寝謀。
”溫公堅求去,帝不得已,乃除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
到官逾月,上章曰:“臣之不才,最出群臣之下。
先見不如呂誨公,直不如範純仁、程颢,敢言不如蘇轼、孔文仲,勇決不如範鎮。
誨于安石始參政事之時,已言安石為奸邪,謂其必敗亂天下,臣以為安石止于不曉事與狠愎爾,不至如誨所言。
今觀安石汲引親黨,盤據要津,擠排異己,占固權寵。
常自以己意陰贊陛下内出手诏,以決外庭之事,使天下之威福在己,而謗議悉歸于陛下。
臣乃自知先見不如誨遠矣。
純仁與颢皆安石素厚,安石拔于庶僚之中,超處清要。
純仁與颢睹安石所為,不敢顧私恩廢公議,極言其短。
臣與安石南北異鄉,取舍異道,臣接安石素疏,安石待臣素薄,徒以屢嘗同僚之故,私心眷眷,不忍輕絕而顯言之,因循以至今日,是臣不負安石而負陛下甚多,此其不如純仁與颢遠矣。
臣承乏兩制,逮事三朝,于國家義則君臣,恩猶骨肉。
睹安石專逞其狂愚,使天下生民被荼毒之苦,宗廟社稷有累卵之危,臣畏懦惜身,不早為陛下别白言之。
轼與文仲皆疏遠小臣,乃敢不避陛下雷霆之威,安石虎狼之怒,上書對策,指陳其失,隳官獲譴,無所顧慮,此臣不如轼與文仲遠矣。
人情誰不貪富貴,戀俸祿,鎮睹安石熒惑陛下,以佞為忠,以忠為佞,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不勝憤懑,抗章極言,因自乞緻仕,甘受醜诋,杜門家居。
臣顧惜祿位,為妻子計,包羞忍恥,尚居方鎮,此臣不如鎮遠矣。
臣聞居其位者必憂其事,食其祿者必任其患,苟或不然,是為竊盜。
臣雖無似,嘗受教于君子,不忍以身為竊盜之行。
今陛下惟安石之言是信,安石以為賢則賢,以為愚則愚,以為是則是,以為非則非,谄附安石者謂之忠良,攻難安石者謂之讒慝。
臣之才識固安石之所愚,臣之議論固安石之所非,今日所言,陛下之所謂讒慝者也,伏望聖恩裁處其罪。
若臣罪與範鎮同,則乞依範鎮例緻仕,若罪重于鎮,或竄或誅,所不敢逃。
”帝必欲用公,召知許州,令過阙上殿。
方下诏,帝謂監察禦史裡行程颢曰:“朕召司馬光,卿度光來否?”颢對曰:“陛下能用其言,光必來;不能用其言,光必不來。
”帝曰:“未論用其言,如光者嘗在左右,人主自可無過。
”公果辭召命,乞西京留司禦史台,以修《資治通鑒》。
後乞提舉嵩山崇福宮。
凡四任,曆十五年。
帝取所修《資治通鑒》命經筵讀之,所讀将盡,而進未至,則诏促之。
帝因與左丞蒲宗孟論人才,及溫公,帝曰:“如司馬光未論别事,隻辭樞密一節,朕自即位以來,惟見此一人。
”帝之眷禮于公不衰如此。
特公以新法不罷,義不可起。
元豐官制成,帝曰:“禦史大夫非用司馬光不可。
”蔡确進曰:“國是方定,願少俟之。
”至元豐七年秋,《資治通鑒》書成進禦,時拜公資政殿學士,賜帶如二府品數者;修書官皆遷秩,召範祖禹及公子康為館職。
時帝初感微疾,既安,語宰輔曰:“來春建儲,以司馬光、呂公著為師保。
”帝意以謂非二公不可托聖子也。
至來春三月,未及建儲而帝升遐。
神宗知公之深如此。
當熙甯初荊公建新法之議,帝惑之。
至元豐初,聖心感悟,退荊公不用者七年,欲用公為禦史大夫、為東宮師保,蓋将倚以為相也。
嗚呼!天下不幸,帝末及用公而崩,此後世所以有朋黨之禍也。
司馬溫公為西京留台,每出,前驅不過三節。
後官宮祠,乘馬或不張蓋,自持扇障日。
程伊川謂曰:“公出無從騎,市人或不識,有未便者。
”公曰:“某惟求人不識爾。
”王荊公辭相位,居鐘山,惟乘驢。
或勸其令人肩輿,公正色曰:“自古王公雖不道,未嘗敢以人代畜也。
”嗚呼!二公之賢多同,至議新法不合絕交,惜哉! 司馬溫公閑居西洛,著書之餘,記本朝事為多,曰《齋記》、曰《日記》、曰《記聞》者不一也,今亡矣。
時與王介甫已絕,其記介甫則直書善惡不隐,曰:“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
舉進士,有名于時。
慶曆二年第五人登科,初簽署揚州判官,後知鄞縣。
好讀書,能強記,雖後進投藝及程試文有美者,讀一過辄成誦在口,終身不忘。
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措意,文成觀者皆服其精妙。
友愛諸弟,俸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