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公綠野莊今為文定張公别墅,白樂天白蓮莊今為少師任公别墅,池台故基猶在。
二莊雖隔城,高槐古柳,高下相連接。
午橋西南二十裡,分洛堰司洛水;正南十八裡,龍門堰引伊水,以大石為杠,互受二水。
洛水一支自後載門入城,分諸園,複合一渠,由天門街北天津、引龍二橋之南,東至羅門;伊水一支正北入城,又一支東南入城,皆北行,分諸園,複合一渠,由長夏門以東、以北至羅門,皆入于漕河。
所以洛中公卿庶士園宅,多有水竹花木之勝。
元豐初,開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諸園為廢,花木皆枯死,故都形勢遂減,四年,文潞公留守,以漕河故道湮塞,複引伊、洛水入城,入漕河,至偃師與伊、洛彙,以通漕運,隸白波辇運司,诏可之。
自是由洛舟行河至京師,公私便之。
洛城園圃複盛。
公作亭河上,榜曰“漕河新亭”。
元間,公還政歸第,以幾杖樽俎臨是亭,都人士女從公遊洛焉。
元豐五年,文潞公以太尉留守西都,時富韓公以司徒緻仕,潞公慕唐白樂天九老會,乃集洛中卿大夫年德高者為耆英會。
以洛中風俗尚齒不尚官,就資勝院建大廈曰耆英堂,命閩人鄭奂繪像其中。
時富韓公年七十九,文潞公與司封郎中席汝言皆七十七,朝議大夫王尚恭年七十六,太常少卿趙丙、秘書監劉幾、衛州防禦使馮行已皆年七十五,天章閣待制楚建中、朝議大夫王慎言皆七十二,太中大夫張問、龍圖閣直學士張壽皆年七十。
時宣徽使王公拱辰留守北京,贻書潞公,願預其會,年七十一。
獨司馬溫公年末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故事,請入會。
溫公辭以晚進,不敢班富、文二公之後。
潞公不從,令鄭奂自幕後傳溫公像,又至北京傳王公像,于是預其會者凡十三人。
潞公以地主攜妓樂就富公宅作第一會。
至富公會,送羊酒不出;餘皆次為會。
洛陽多名園古刹,有水竹林亭之勝,諸老須眉皓白,衣冠甚偉,每宴集,都人随觀之。
潞公又為同甲會,司馬郎中旦、程太中向、席司封汝言,皆丙午人也,亦繪像資勝院。
其後司馬公與數公又為真率會,有約:酒不過五行,食不過五味,惟菜無限。
楚正議違約增飲食之數,罰一會。
皆洛陽太平盛事也。
洛之士庶又生祠潞公于資勝院,溫公取神宗送潞公河南詩,隸書于榜曰<立甯>瞻堂,塑公像其中,冠劍偉然,都人事之甚肅。
初,溫公自以晚輩不敢預富、文二公之會,潞公會溫公曰:“某留守北京,遣人入大遼偵事回,雲見虜主大宴群臣,伶人劇戲,作衣冠者,見物必攫取懷之,有從其後以挺撲之者,曰:‘司馬端明耶?’君實清名在夷狄如此。
”溫公愧謝。
方潞公作耆英會時,康節先生已下世,有中散大夫吳執中者,少年登科,皇初已作秘書丞,不樂仕進,早休緻,其年德不在諸公下,居洛多杜門,人不識其面,獨與康節相善。
執中未嘗一至公府,其不預會者,非潞公遺之也。
文潞公嘗曰:“人但以某長年為慶,獨不知閱世既久,内外親戚皆亡,一時交遊凋零殆盡,所接皆藐然少年,無可論舊事者,正亦無足慶也。
”範忠宣公亦曰:“或相勉以攝生之理,不知人非久在世之物。
假如丁令威千歲化鶴歸鄉,見城郭人民皆非,則獨存何足樂者?”嗚呼!皆達理之言也。
英宗即位,侍禦史呂誨獻可言歐陽修首建邪議,推尊濮安懿王,有累聖德;并劾韓琦、曾公亮、趙概。
積十餘章,不從。
乞自貶,又十餘章,率其屬以禦史敕告納帝前,曰:“臣言不效,不敢居此位。
”出知蕲州,徙晉州。
神宗即位,擢天章閣待制,複知谏院,擢禦史中丞。
帝方勵精求治,一日,紫宸早朝,二府奏事久,日刻宴,例隔登對官于後殿,須上更衣複坐,以次贊引。
獻可待對于崇政,司馬溫公為翰林學士,侍讀迩英閣,亦趨贊善堂待召,相遇朝路,并行而北。
溫公密問曰:“今日請對,何所言?”獻可舉手曰:“袖中彈文,乃新參政也。
”溫公愕然曰:“王介甫素
二莊雖隔城,高槐古柳,高下相連接。
午橋西南二十裡,分洛堰司洛水;正南十八裡,龍門堰引伊水,以大石為杠,互受二水。
洛水一支自後載門入城,分諸園,複合一渠,由天門街北天津、引龍二橋之南,東至羅門;伊水一支正北入城,又一支東南入城,皆北行,分諸園,複合一渠,由長夏門以東、以北至羅門,皆入于漕河。
所以洛中公卿庶士園宅,多有水竹花木之勝。
元豐初,開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諸園為廢,花木皆枯死,故都形勢遂減,四年,文潞公留守,以漕河故道湮塞,複引伊、洛水入城,入漕河,至偃師與伊、洛彙,以通漕運,隸白波辇運司,诏可之。
自是由洛舟行河至京師,公私便之。
洛城園圃複盛。
公作亭河上,榜曰“漕河新亭”。
元間,公還政歸第,以幾杖樽俎臨是亭,都人士女從公遊洛焉。
元豐五年,文潞公以太尉留守西都,時富韓公以司徒緻仕,潞公慕唐白樂天九老會,乃集洛中卿大夫年德高者為耆英會。
以洛中風俗尚齒不尚官,就資勝院建大廈曰耆英堂,命閩人鄭奂繪像其中。
時富韓公年七十九,文潞公與司封郎中席汝言皆七十七,朝議大夫王尚恭年七十六,太常少卿趙丙、秘書監劉幾、衛州防禦使馮行已皆年七十五,天章閣待制楚建中、朝議大夫王慎言皆七十二,太中大夫張問、龍圖閣直學士張壽皆年七十。
時宣徽使王公拱辰留守北京,贻書潞公,願預其會,年七十一。
獨司馬溫公年末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故事,請入會。
溫公辭以晚進,不敢班富、文二公之後。
潞公不從,令鄭奂自幕後傳溫公像,又至北京傳王公像,于是預其會者凡十三人。
潞公以地主攜妓樂就富公宅作第一會。
至富公會,送羊酒不出;餘皆次為會。
洛陽多名園古刹,有水竹林亭之勝,諸老須眉皓白,衣冠甚偉,每宴集,都人随觀之。
潞公又為同甲會,司馬郎中旦、程太中向、席司封汝言,皆丙午人也,亦繪像資勝院。
其後司馬公與數公又為真率會,有約:酒不過五行,食不過五味,惟菜無限。
楚正議違約增飲食之數,罰一會。
皆洛陽太平盛事也。
洛之士庶又生祠潞公于資勝院,溫公取神宗送潞公河南詩,隸書于榜曰<立甯>瞻堂,塑公像其中,冠劍偉然,都人事之甚肅。
初,溫公自以晚輩不敢預富、文二公之會,潞公會溫公曰:“某留守北京,遣人入大遼偵事回,雲見虜主大宴群臣,伶人劇戲,作衣冠者,見物必攫取懷之,有從其後以挺撲之者,曰:‘司馬端明耶?’君實清名在夷狄如此。
”溫公愧謝。
方潞公作耆英會時,康節先生已下世,有中散大夫吳執中者,少年登科,皇初已作秘書丞,不樂仕進,早休緻,其年德不在諸公下,居洛多杜門,人不識其面,獨與康節相善。
執中未嘗一至公府,其不預會者,非潞公遺之也。
文潞公嘗曰:“人但以某長年為慶,獨不知閱世既久,内外親戚皆亡,一時交遊凋零殆盡,所接皆藐然少年,無可論舊事者,正亦無足慶也。
”範忠宣公亦曰:“或相勉以攝生之理,不知人非久在世之物。
假如丁令威千歲化鶴歸鄉,見城郭人民皆非,則獨存何足樂者?”嗚呼!皆達理之言也。
英宗即位,侍禦史呂誨獻可言歐陽修首建邪議,推尊濮安懿王,有累聖德;并劾韓琦、曾公亮、趙概。
積十餘章,不從。
乞自貶,又十餘章,率其屬以禦史敕告納帝前,曰:“臣言不效,不敢居此位。
”出知蕲州,徙晉州。
神宗即位,擢天章閣待制,複知谏院,擢禦史中丞。
帝方勵精求治,一日,紫宸早朝,二府奏事久,日刻宴,例隔登對官于後殿,須上更衣複坐,以次贊引。
獻可待對于崇政,司馬溫公為翰林學士,侍讀迩英閣,亦趨贊善堂待召,相遇朝路,并行而北。
溫公密問曰:“今日請對,何所言?”獻可舉手曰:“袖中彈文,乃新參政也。
”溫公愕然曰:“王介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