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壁畫狗鳴。

    說經三日壤之。

    大半日又鳴。

    七年庚辰二月。

    皇龍寺塔影倒立於今毛舍知家庭中一朔。

    又十月。

    四天王寺五方神弓絃皆絕。

    壁畫狗出走庭中。

    還入壁中景哀王第五十五景哀王即位。

    同光二年甲辰二月十九日。

    皇龍寺說百座說經。

    兼飯禪僧三百。

    大王親行香緻供。

    此百座通說禪教之始金傳大王第五十六金傳大王。

    諡敬順。

    天成二年丁亥九月。

    百濟甄萱侵羅至高鬱府。

    景哀王請救於我太祖。

    命將以勁兵一萬往救之。

    救兵未至。

    萱以冬十一月掩入王京。

     王與妃嬪宗戚遊鮑石亭宴娛。

    不覺兵至。

    倉卒不知所為。

    王與妃奔入後宮。

    宗戚及公卿大夫士女四散奔走。

    為賊\所虜。

    無貴賤匍匐乞為奴婢。

    萱縱兵摽掠公私財物。

    入處王宮。

    乃命左右索王。

    王與妃妾數人匿在後宮。

    拘緻軍中。

    逼令王自進。

     而強淫王妃。

    縱其下亂其嬪妾。

    乃立王之族弟傳為王。

    王為萱所舉即位。

    前王屍殯於西堂。

    與群下慟哭。

    我太祖遣使弔祭。

    明年戊子春三月。

    太祖率五十餘騎巡到京畿。

    王與百官郊迎。

    入相對。

    曲盡情禮。

    置宴臨海殿。

    酒酣。

    王言曰。

    吾以不天浸緻禍亂。

    甄萱恣行不義。

    喪我國家。

    何如之。

    因泣然涕泣。

    左右莫不嗚咽。

     太祖亦流涕。

    因留數旬乃迴駕。

    麾下肅靜。

    不犯秋毫。

    都人士女相慶曰。

    昔甄氏之來也。

    如逢豺虎。

    今王公之至。

    如見父母。

    八月。

    太祖遣使遺王錦\衫鞍馬。

    并賜群僚將士有差。

    清泰二年乙未十月。

    以四方地盡為他有。

    國弱勢孤。

    不己自安。

     乃與群下謀\。

    舉土降太祖。

    群臣可否。

    紛然不已。

    王太子曰。

    國之存亡必有天命。

     當與忠臣義士收合心。

    力盡而後已。

    豈可以一千年之社稷。

    輕以與人。

    王曰。

    孤危若此。

    勢不能全。

    既不能強。

    又不能弱。

    至使無辜之民。

    肝腦塗地。

    吾。

    所不能忍也。

    乃使侍郎金封休齎書。

    請降於太祖。

    太子哭泣辭王。

    徑往皆骨山。

    麻衣草食。

    以終其身。

    季子祝髮肆華嚴。

    為浮圖。

    名梵空。

    後住法水海印寺雲。

    太祖受書。

    送太相王鐵迎之。

    王率百僚歸我太祖。

    香車寶馬連亘三十餘裡。

    道路填咽。

     觀者如堵。

    太祖出郊迎勞。

    賜宮東一區(今正承院)以長女樂浪公主妻之。

    以王謝自國居他國。

    故以鸞喻之。

    改號神鸞公主。

    諡孝穆。

    封為正承。

    位在太子之上。

     給祿一千石。

    侍從員將皆錄用之。

    改新羅為慶州。

    以為公之食邑。

    初王納土來降。

      太祖喜甚。

    待之厚禮。

    使告曰。

    今王以國與寡人。

    其為賜大矣。

    願結婚於宗室。

     以永甥舅之好。

    王答曰。

    我伯父億廉(王之考孝宗角幹追封神興大王之弟也)有女子。

    德容雙美。

    非是無以備內政。

    太祖娶之。

    是為神成王後金氏(本朝登仕郎金寬毅所撰王代宗錄雲。

    神成王後李氏。

    本慶州大尉李正言為俠州守時。

    太祖幸此州。

    納為妃。

    故或雲俠州君。

    願堂玄化寺三月二十五日立忌。

    葬貞陵。

    生一子。

     安宗也。

    此外二十五妃主中不載。

    金氏之事未詳。

    然而史臣之論。

    亦以安宗為新羅外孫。

    當以史傳為是)  太祖之孫景宗[仁-二由]聘政承公之女為妃。

    是為憲承皇後。

    仍封政承為尚父。

     太平興國三年戊寅崩。

    諡曰敬順。

    冊尚父誥曰。

    敕。

    姬周啟聖之初。

    先封呂主。

     劉漢興王之始。

    首開簫何。

    自大定寰區。

    廣開基業。

    立龍圖三十代。

    躡麟趾四百年。

    日月重明。

    乾坤交泰。

    雖自無為之主。

    乃開緻理之臣。

    觀光順化衛國功臣上柱國樂浪王政承食邑八千戶金傳。

    世雞林。

    官分王爵。

    英烈振淩雲之氣。

    文章騰擲地之才。

    富有春秋。

    貴居茅土。

    六韜三略。

    拘入胸襟。

    七縱五申。

    撮歸指掌。

      我太祖始修睦之好。

    早認餘風。

    尋頒駙馬之姻。

    內酬大節。

    家國既歸於一統。

    君臣宛合於三韓。

    顯播令名。

    光崇懿範。

    可加號尚父都省令。

    仍賜推忠慎義崇德守節功臣號。

    勳封如故。

    食邑通前為一萬戶。

    有司擇日備禮冊命。

    主者施行。

    開寶八年十月日。

    大匡內議令兼總翰林臣翮宣奉行。

    奉敕如右。

    牒到奉行。

    開寶八年十月日侍中署。

    侍中署。

    內奉令署。

    軍部令署。

    軍部令無署。

    兵部令無署。

    兵部令署。

    廣坪侍郎署。

    廣坪侍郎無署。

    內奉侍郎無署。

    內奉侍郎署。

    軍部卿無署。

     軍部卿署。

    兵部卿無署。

    兵部卿署。

    告推忠慎義崇德守節功臣。

    尚父都省令。

    上柱國樂浪都王。

    食邑一萬戶。

    金傳奉敕如右。

    符到奉行。

    主事無名。

    郎中無名。

     書令史無名。

    孔目無名。

    開寶八年十月日下史論曰。

    新羅樸氏昔氏。

    皆自卵生。

    金氏從天入金櫃而降。

    或雲乘金車。

    此尤詭怪不可信。

    然世俗相傳為實事。

    今但厚厥初。

    在上者。

    其為已也儉。

    其為人也寬。

     其設官也略。

    其行事也簡。

    以至誠\事中國。

    梯航朝聘之使。

    相續不絕。

    常遣子弟。

     造朝宿衛。

    入學而誦習。

    于以襲聖賢之風化。

    革鴻荒之俗。

    為禮義之邦。

    又憑王師之威靈。

    平百濟高句麗。

    取其地郡縣可謂盛矣。

    然而奉浮屠之法。

    不知其弊。

     至使閭裡比其塔廟。

    齊民逃於緇褐。

    兵農侵小而國家日衰。

    幾何其不亂且亡也哉。

     於是時。

    景哀王加之以荒樂。

    與宮人左右出遊鮑石亭。

    置酒燕衛。

    不知甄萱之至。

     與門外韓檎虎樓頭張麗華無以異矣。

    若敬順之歸命太祖。

    雖非獲已。

    亦可佳矣。

     向若力戰守死。

    以抗王師。

    至於力屈勢窮。

    即必覆其家族。

    害及于無辜之民。

    而乃不待告命。

    封府庫。

    籍群難。

    以歸之。

    其有功於朝廷。

    有德於生民甚大。

    昔錢民以吳越入宋。

    蘇子贍謂之忠臣。

    今新羅功德過於彼遠矣。

    我太祖妃嬪眾多。

    其子孫亦繁衍。

    而顯宗自新羅外孫即寶位。

    此後繼統者皆其子孫。

    豈非陰德也歟。

     新羅既納土國除。

    阿幹神會罷外署還。

    見都城離潰。

    有黍離離嘆。

    乃作歌。

    歌亡未詳南扶餘前百濟北扶餘已見上扶餘郡者。

    前百濟王都也。

    或稱所夫裡郡。

    按三國史記。

    百濟聖王二十六年戊午春。

    移都於泗泚。

    國號南扶餘。

    注曰。

    其地名所夫裡。

    泗泚。

    今之古省津也。

    所夫裡者。

    扶餘之別號也。

    已上注。

    又按量田帳籍。

    曰所夫裡郡田丁。

    柱貼今言扶餘郡者。

    復上古之名也。

    百濟王姓扶氏。

    故稱之。

    或稱餘州者。

    郡西資福寺高座之上。

    有繡帳焉。

    其繡文曰。

    統和十五年丁酉五月日餘州功德大寺繡帳。

    又昔者河南置林州刺史。

    其時圖籍之內。

    有餘州二字。

    林州。

    今佳林郡也。

    餘州。

    今之扶餘郡也。

    百濟地理志曰。

    後漢書曰。

    三韓凡七十八國。

    百濟是其一國焉。

    北史雲。

    百濟東極新羅。

    西南限大海。

    北際漢江。

    其郡曰居扶城。

    又雲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城。

    通典雲。

    百濟南接新羅。

    北距高麗。

    西限大海。

    舊唐書雲。

    百濟。

     抉夫之別種。

    東北新羅。

    西渡海越州。

    南渡海至倭北高麗。

    其王所居。

    有東西兩城。

    新唐書雲。

    百濟西界越州。

    南倭。

    皆踰海。

    北高麗□史本記雲。

    百濟始祖溫祚。

    其父雛牟王。

    或雲。

    朱蒙自北扶餘逃難。

    至卒本扶餘。

    州之王無子。

    隻有三女。

    見朱蒙知非常人。

    以第二女妻之。

    未幾。

    扶餘州王薨。

    朱蒙嗣位。

    生二子。

     長曰沸流。

    次曰溫祚。

    恐後太子所不容。

    遂與烏幹馬黎等臣南行。

    百姓從之者多。

     遂至漢山。

    登負兒嶽。

    望可居之地。

    沸流欲居於海濱。

    十臣諫曰。

    惟此河南之地。

     北帶漢水。

    東據高嶽。

    南望沃澤。

    西阻大海。

    其天險地利。

    難得之勢。

    作都於斯。

      不亦宜乎。

    沸流不聽。

    分其民歸彌雛忽居之。

    溫祚都河南慰禮城。

    以十臣為輔翼。

     國號十濟。

    是漢成帝鴻佳三年也。

    沸流以彌雛忽士濕水鹹。

    不得安居歸。

    見慰禮都邑鼎定。

    人民安泰。

    遂慚悔而死。

    其臣民皆歸於慰禮城。

    後以來時百姓樂悅。

     改號百濟。

    其世系與高句麗同出扶餘。

    故以解為氏。

    後至聖王。

    移都於泗泚。

    今扶餘郡(彌雛忽。

    仁州。

    慰禮。

    今稷山)按古典記雲。

    東明王第三子溫祚。

    以前漢鴻佳三年癸酉。

    自卒本扶餘。

    至慰禮城。

    立都稱王。

    十四年丙辰。

    移都漢山(今廣州)歷三百八十九年。

    至十三世近肖古王。

    鹹安元年。

    取高句麗南平壤。

    移都北漢城(今楊州)歷一百五年。

    至二十二世文周王即位。

    元徽三年乙卯。

    移都熊川(今公州)歷六十三年。

    至二十六世聖王。

    移都所夫裡。

    國號南扶餘。

    至三十一世義慈王。

    歷一百二十年。

    至唐顯慶五年。

    是義慈王在位二十年。

    新羅金庾信與蘇定方討平之。

    百濟國舊有五部。

    分統三十七郡。

    二百濟城。

    七十六萬戶。

    唐以地。

     分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等五都督府。

    仍其酋長為都督府刺史。

    未幾。

    新羅盡并其地。

    置熊全武三州及諸郡縣又虎嵒寺有政事嵒。

    國家將議宰相。

    則書當選者名。

    或三四函封置嵒上。

    須臾取看。

    名上有印跡者為相。

    故名之又泗泚河邊有一嵒。

    蘇定方嘗坐此上。

    釣魚龍而出。

    故嵒上有龍跪之跡。

    因名龍嵒又郡中有三山。

    曰日山吳山浮山。

    國家全盛之時。

    各有神人居其上。

    飛相往來。

    朝夕不絕又泗泚崖又有一石。

    可坐十餘人。

    百濟王欲幸王興寺禮佛。

    先於此石望拜佛。

      其石自煖。

    因名[火*突]石又泗泚河兩崖如畫屏。

    百濟王每遊宴歌舞。

    故至今稱為大王浦又始祖溫祚乃東明第三子。

    體洪大。

    性孝友。

    善騎射又多婁王寬厚有威望又沙沸王(一作沙伊王)仇首崩嗣位。

    而幼少不能政。

    即廢而立古爾王。

      或雲。

    至樂初二年己未乃崩。

    古爾方立武王(古本作武康。

    非也。

    百濟無武康) 第三十武王名璋。

    母寡居。

    築室於京師南池邊。

    池龍文通而生。

    小名薯童。

    器量難測。

    常掘薯蕷。

    賣為活業。

    國人因以為名。

    聞新羅真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善化)美豔無雙。

    剃髮來京師。

    以薯蕷餉閭裡群童。

    群童親附之。

    乃作謠。

    誘群童而唱之雲。

    善化公主主隱他密隻嫁良置古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童謠滿京。

    達於宮禁。

    百官極諫。

    竄流公主於遠方。

    將行。

    王後以純金一鬥贈行。

     公主將至竄所。

    薯童出拜途中。

    將欲侍衛而行。

    公主雖不識其從來。

    偶爾信悅。

     因此隨行。

    潛通焉。

    然後知薯童名。

    乃信童謠之驗。

    同至百濟。

    出母後所贈金。

     將謀\計活。

    薯童大笑曰。

    此何物也。

    主曰。

    此是黃金。

    可緻百年之富。

    薯童曰。

      吾自小掘薯之地。

    委積如泥土。

    主聞大驚曰。

    此是天下至寶。

    君今知金之所在。

     則此寶輸送父母宮殿何如。

    薯童曰可。

    於是聚金。

    積如丘陵。

    詣龍華山師子寺知命法師所。

    問輸金之計。

    師曰。

    吾以神力可輸。

    將金來矣。

    主作書。

    并金置於師子前。

    師以神力。

    一夜輸置新羅宮中。

    真平王異其神變尊敬尤甚。

    常馳書問安否。

     薯童由此得人心。

    即王位。

    一日王與夫人欲幸師子寺。

    至龍華山下大池邊。

    彌勒三尊出現池中。

    留駕緻敬。

    夫人謂王曰。

    須創大伽藍於此地。

    固所願也。

    王許之。

      詣知命所。

    問填池事。

    以神力一夜頹山。

    填池為平地。

    乃法像彌勒三會殿塔廊廡各三所創之。

    額曰彌勒寺(國史雲王興寺)真平王遣百工助之。

    至今存其寺(三國史雲。

    是法王之子。

    而此傳之獨女之子。

    未詳) 後百濟甄萱三國史本傳雲。

    甄萱尚州加恩縣人也。

    鹹通八年丁亥生。

    本姓李。

    後以甄為氏。

      父阿慈個。

    以農自活。

    光啟中據沙弗城(今尚州)自稱將軍。

    有四子。

    皆知名於世。

     萱號傑出。

    多智略。

    李碑家記雲。

    真興大王妃思刀諡曰白[鳥*戎]夫人。

    第三子仇輪公之子波珍幹善品之子角幹酌珍妻王咬巴裡生角幹元善。

    是為阿慈個也。

    慈之弟妻上院夫人。

    第二妻南院夫人。

    生五子一女。

    其長子是尚父萱。

    二子將軍能哀。

    三子將軍龍蓋。

    四子寶蓋。

    五子將軍小蓋。

    一女大主刀金。

    又古記雲。

    昔一富人居光州北村。

    有一女子。

    姿容端正。

    謂父曰。

    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

    父謂曰。

    汝以長絲貫針刺其衣。

    從之。

    至明盡絲於北牆下。

    針刺於大蚯蚓之腰。

    後因妊生一男。

    年十五。

    自稱甄萱。

    至景福元年壬子稱王。

    立都於完山郡。

    理四十三年。

    以清泰元年甲午。

    萱之三子纂逆。

    萱投太祖。

    子金剛即位。

    天福元年丙申。

     與高麗兵會戰於一善郡。

    百濟敗績。

    國王雲。

    初萱生孺褓時。

    父耕于野。

    母餉之。

     以兒置于林下。

    虎來乳之。

    鄉黨聞者異焉。

    及壯體貌雄奇。

    志氣倜儻不凡。

    從軍入王京。

    赴西南海防戌。

    枕戈待敵。

    其氣恒為士卒先。

    以勞為裨將。

    唐昭宗景福元年。

    是新羅真聖王在位六年。

    嬖豎在側。

    竊弄國權。

    綱紀紊[施-方弓]。

    加之以飢饉。

    百姓流移。

    群盜蜂起。

    於是萱竊有叛心。

    嘯聚徒侶。

    行擊京西南州縣。

     所至響應。

    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