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間。
眾至五千。
遂襲武珍州自王。
猶不敢公然稱王。
自署為新羅西南都統行全州刺史兼禦史中承上柱國漢南國開國公。
龍化元年己酉也。
一雲景福元年壬子。
是時北原賊\良吉雄強。
弓裔自投為麾下。
萱聞之。
遙授良吉職為裨將。
萱西巡至完山州。
州民迎勞。
喜得人心。
謂左右曰。
百濟開國六百餘年。
唐高宗以新羅之請。
遣將軍蘇定方。
以舡兵十三萬越海。
新羅金庾信卷土歷黃山。
與唐兵合。
攻百濟滅之。
予今敢不立都以雪宿憤乎。
遂自稱後百濟王。
設官分職。
是唐光化三年。
新羅孝恭王四年也。
貞明四年戊寅。
鐵原京眾心忽變。
推戴我太祖即位。
萱聞之遣使稱賀。
遂獻孔雀扇地理山竹箭等。
萱與我太祖。
陽和陰剋。
獻驄馬於太祖。
三年冬十月。
萱率三千騎至曹物城(今未詳)太祖亦以精兵來與之角。
萱兵銳。
未決勝負。
太祖欲權和以老其師移書乞和。
以堂弟王信為質。
萱亦以外甥真虎交質。
十二月攻取居西(今未詳)等二十餘城。
遣使入後唐稱藩。
唐策授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
依前都督行全州刺史海東四面都統指揮兵馬判置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戶。
四年真虎暴卒。
疑故殺。
即囚王信。
使人請還前年所送驄馬。
太祖笑還之。
天成二年丁亥九月。
萱攻取近品城(今山陽縣)燒之。
新羅王求救於太祖。
太祖將出帥。
萱襲取高鬱府(今蔚州非也)進軍族始林(一雲雞林西郊)卒入新羅王都。
新羅王與夫人出遊鮑石亭時。
由是甚敗。
萱強引夫人亂之。
以王之族弟金傅嗣位。
然後虜王弟孝廉。
宰相英景。
又取國珍寶。
兵仗子女。
百工之巧者。
自隨以歸。
太祖以精騎五千。
要萱於公山下大戰。
太祖之將金樂崇謙死之。
諸軍敗北。
太祖僅以身免。
而不與相抵。
使盈其貫。
萱乘勝轉掠大木城(今若木)京山府康州攻缶谷城。
又義成府之守洪述。
拒戰而死。
太祖聞之曰。
吾失右手矣四十二年庚寅。
萱欲攻古昌郡(今安東)大舉。
而石山營寨。
太祖隔百步而郡北瓶山營寨。
累戰萱敗。
獲侍郎金渥。
翌日萱收卒襲破順城。
城主元逢不能禦。
棄城宵遁。
太祖赫怒。
貶為下枝縣(今豊山縣。
元逢本順城人故也)新羅君臣以衰季。
難以復興。
謀\引我太祖。
結好為援。
萱聞之又欲入王都作惡。
恐太祖先之。
寄書于太祖曰。
昨者國相金雄廉等將召足下入京。
有同鱉應黿聲。
是欲鷃披準翼。
必使生靈塗炭宗社丘墟。
僕是以先著祖鞭。
獨揮韓鉞。
誓百寮如皎日。
諭六部以義風。
不意姦臣遁逃。
邦君薨變。
遂奉景明王表弟獻康王之外孫。
勸即尊位。
再造危邦。
喪君有君於是乎在。
足下勿詳忠告。
徒聽流言。
百計窺覦。
多方侵擾。
尚不能見僕馬首。
拔僕牛毛。
冬初都頭索湘束手星山陣下。
月內左將金樂曝骸美利寺前。
殺獲居多。
追禽不小。
強羸若此。
勝敗可知。
所期者。
掛弓於平壤之樓。
飲馬於浿江之水。
然以前月七日。
吳越國使班尚書至。
傳王詔旨。
知卿與高麗。
久通和好。
共契鄰盟。
比因質子之兩亡。
家失和親之舊好。
互侵疆境。
不戢幹戈。
今專發使臣。
赴卿本道。
又移文高麗。
宜各相親比。
永孚于休。
僕義篤尊王。
情深事大。
及聞詔諭。
即欲祗承。
但虜足下欲罷不能困而猶鬥。
今錄詔書寄呈。
請留心詳悉。
且免[狂-王盧]疊憊。
終必貽譏。
蚌[酋*鳥]相持。
亦為所笑。
宜迷復之為誡。
無後悔之自貽。
□□二年正月。
太祖答曰。
伏奉吳越國通使班尚書所傳詔旨書一道。
兼蒙足下辱示長書敘事者。
伏以華軺膚使。
爰到制書。
尺素好音。
兼蒙教誨。
捧芝檢而雖增感激。
闢華牋而難遣嫌疑。
今拖迴軒。
輒敷危衽僕仰承天假。
俯迫人推。
過叨將帥之權。
獲赴經綸之會。
頃以三韓厄會。
九土兇荒。
黔黎多屬於黃巾。
田野無非其赤土。
庶幾弭風塵之警。
有以救邦國之災。
爰自善鄰。
於為結好果見數千裡農桑樂業。
七八年士卒閑眠。
及至癸酉年。
維時陽月。
忽焉生事。
至乃交兵足下始輕敵以直前。
若螳蜋之拒轍。
終知難而勇退。
如蚊子之負山。
拱手陳辭。
指天作誓。
今日之後。
永世歡和。
苟或渝盟神其殛矣。
僕爾尚止戈之正。
期不殺之仁。
遂解重圍以休疲卒。
不辭質子但欲安民。
此即我有大德於南人也。
豈期歃血未乾。
兇威復作。
蜂蠆之毒侵害於生民。
狼虎之狂為梗於畿甸。
金城窘忽。
黃屋震驚。
仗義尊周。
誰似桓文之霸。
乘間謀\漢。
唯看莽卓之姦。
緻使王之至尊。
枉稱子於足下。
尊卑失序。
上下同憂。
以為非有元輔之忠純。
豈得再安社稷。
以僕心無匿惡。
志切尊王。
將援置於朝廷。
使扶危於邦國。
足下見毫釐之小利。
忘天地之厚恩。
斬戮君主焚燒宮闕。
葅[醢-右(乞-乙口)]卿佐。
虔劉士民。
姬姜則取以同車。
珍寶則奪之相載。
元惡浮於桀紂。
不仁甚於獍梟僕惡極崩天。
誠\深卻日。
約效鷹鸇之逐。
以申犬馬之□再舉幹戈。
兩更槐柳。
陸墼則雷馳電激。
水攻則虎搏龍騰。
動必成功。
舉無虛發。
逐尹卿於海岸。
積甲如山。
禽雛造於城邊。
伏屍蔽野。
燕山郡畔。
斬吉奐於軍前。
馬利(疑伊山郡)城戮隨晤於纛下。
拔任存(今大興郡)之日。
刑積等數百人捐軀。
破清川縣(尚州領內縣名)之時。
□□等四五輩授首。
桐藪(今桐華寺)望旗而潰散。
京山銜璧以投降。
康州則自南而來羅府則自西移屬。
侵攻若此。
收復寧遙必期泜水營中。
靈張耳千般之恨。
烏江岸上成漢王一揵之心竟息風波。
永清寰海。
天之所助。
命欲何歸。
況承吳越王殿下。
德洽包荒。
仁深字小。
特出綸於舟禁。
諭戢難於青丘。
既奉訓謀\。
敢不尊奉。
若足下祗承睿旨。
悉戢兇機。
不唯副上國之仁恩。
抑可紹東海之絕緒。
若不過而能改。
其如悔不可追(書乃崔緻遠作也)。
長興三年。
甄萱臣龔直勇而有智略。
來降太祖。
萱捉龔直二子一女。
烙斷股筯。
秋九月。
萱遣一吉。
以舡兵入高麗禮城江。
留三日。
取鹽白真三州船一百艘。
焚之而去(雲雲)清泰元年甲午。
萱聞太祖屯運\州(未詳)遂簡甲士。
蓐食而至。
未及營壘。
將軍黔弼以勁騎擊之。
斬獲三千餘級。
熊津以北三十餘城。
聞風自降。
萱麾下術士宗訓醫者之謙勇將尚逢雀弼等降於太祖。
丙申正月。
萱謂子曰。
老夫新羅之季。
立後百濟名有年于今矣。
兵倍於北軍。
尚爾不利。
殆天假手為高麗。
蓋歸順於北王。
保首領矣。
其子神劍龍劍良劍等三人皆不應。
李磾家記雲。
萱有九子。
長曰神劍(一雲甄成)二子太師謙腦。
三子佐承龍述。
四子大師聰智。
五子大阿幹宗祐。
六子闕。
七子佐承位興。
八子大師青丘。
一女國大夫人。
皆上院夫人所生也。
萱多妻妾。
有子十餘人。
第四子金剛。
身長而多智。
萱特愛之。
意欲傳位。
其兄神劍良劍龍劍知之憂[怡-台悶]。
時良劍為康州都督。
龍劍為武州都督。
獨神劍在側。
伊飱能奐使人往康武二州。
與良劍等謀\。
至清泰二年乙未春三月。
與英順等勸神劍。
幽萱於金山佛宇。
遣人殺金剛。
神劍自稱大王。
赦境內(雲雲)初萱寢未起。
遙聞宮庭呼[口*函]聲。
問是何聲歟。
告父曰。
玉年老暗於軍國政要。
長子神劍攝父王位。
而諸將歡賀聲也。
俄移父於金山佛宇。
以巴達等壯士三十人守之。
童謠曰。
可憐完山兒。
失父涕連灑。
萱與後宮年少男女二人侍婢古比女內人能又男等囚繫。
至四月。
釀酒而飲醉守卒三十人。
而與小元甫香文吳琰忠質等以海路迎之。
既至。
以萱為十年之長。
尊號為尚父。
安置于南宮。
賜楊州食邑田莊。
奴婢四十口。
馬九匹。
以其國先來降者信康為衙前。
甄萱婿將軍英規密語其妻曰。
大王勤勞四十餘年。
功業垂成。
一旦以家人之禍失地。
從於高麗。
夫貞女不可二夫。
忠臣不事二主。
若捨已君。
以事逆子耶。
何顏以見天下之義士乎。
況聞高麗王公仁厚懃儉。
以得民心。
殆天啟也。
必為三韓之主。
盍緻書以安慰我王。
兼慇懃於王公。
以圖後來之福乎。
妻曰。
子之言是吾意也。
於是天福元年丙申二月。
遣人緻意於太祖曰。
君舉義旗。
請為內應以迎王師。
太祖喜。
厚賜其使者遣之。
謝英規曰。
若蒙恩一合。
無道路之梗。
即先緻謁於將軍。
然後升堂拜夫人。
兄事而姊尊之。
必終有以厚報之。
天下鬼神皆聞此語。
六月。
萱告太祖。
老臣所以投身於殿下者。
願仗殿下威稜。
以誅逆子耳。
伏望大王借以神兵。
殲其賊\亂。
臣雖死無憾。
太祖曰。
非不欲討之。
待其時也。
先遣太子及正將軍述希領步騎十萬。
趣天安府。
秋九月。
太祖率三軍至天安。
合兵進次一善。
神劍以兵逆之甲午。
隔一利川相對。
王師背艮向坤而陳。
太祖與萱觀兵。
忽白雲狀如劍戟起。
我師向彼行焉。
乃鼓行而進。
百濟將軍孝奉德述哀述明吉等。
望兵勢大而整。
棄甲降於陣前。
太祖勞慰之。
問將帥所在。
孝奉等曰。
元帥神劍在中軍。
太祖命將軍公萱等。
三軍齊進挾擊。
百濟軍潰北至黃山炭峴。
神劍與二弟將軍富達能奐等四十餘人生降。
太祖受降。
餘皆勞之。
許令與妻子上京。
問能奐曰。
始與良劍等密謀\囚大王立其子者。
汝之謀\也。
為臣之義。
當如是乎。
能奐俛首不能言。
遂命誅之。
以神劍僭位為人所脅。
非其本心。
又且歸命乞罪。
特原其死。
甄萱憂懣發疽。
數日卒於黃山佛舍。
九月八日也。
壽七十。
太祖軍令嚴明。
士卒不犯秋毫。
州縣安堵。
老幼皆呼萬歲。
謂英規曰。
前王失國後。
其臣子無一人慰之者。
獨卿夫妻千裡嗣音。
以緻誠\意。
兼歸美於寡人。
其義不可忘。
許職左承。
賜田一千頃。
許借驛馬三十五匹以迎家人。
賜其二子以官。
甄萱起唐景福元年。
至晉天福元年。
共四十五年。
丙申滅史論曰。
新羅數窮道喪。
天無所助。
民無所歸。
於是群盜投隙而作。
若猬毛然。
其劇者弓裔甄萱二人而已。
弓裔本新羅王子而反。
以家國為讎至斬先祖之畫像。
其為不仁甚矣。
甄萱起自新羅之民。
至新羅之祿。
包藏禍心。
幸國之危。
侵軼都邑。
虔劉君臣若禽獸。
實天下之元惡。
故弓裔見棄於其臣。
甄萱產禍於其子。
皆自取之也。
又誰咎也。
雖項羽李密之雄才。
不能敵漢唐之興。
而況裔萱之兇人。
豈可與我太祖相抗歟駕洛國記(文廟朝。
大康年間。
金官知州事文人所撰也。
今略而載之) 開闢之後。
此地未有邦國之號。
亦無君臣之稱。
越有我刀幹。
汝刀幹。
彼刀幹。
五刀幹。
留水幹。
留天幹。
神天幹。
五天幹。
神鬼幹等九幹者。
是酋長領總百姓凡一百戶。
七萬五千人。
多以自都山野。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屬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洛之日。
所居北龜旨(是峰巒之稱若十朋伏之狀故雲也)有殊常聲氣呼喚。
眾庶二三百人集會於此。
有如人音。
隱其形而發其音曰。
此有人否。
九幹等雲。
吾徒在。
又曰。
吾所在為何。
對雲龜旨也。
又曰。
皇天所以命我者。
禦是處。
惟新家邦。
為君後。
為茲故降矣。
爾等須掘峰頂撮士歌之雲。
龜何龜何。
首其現也。
若不現也。
燔灼而喫也。
以之蹈舞。
則是迎大王。
歡喜踴躍之也。
九幹等如其言。
鹹忻而歌舞。
未幾仰而觀之。
唯紫繩自天垂而著地。
尋繩之下。
乃見紅幅裹金合子。
開而視之。
有黃金卵六圓如日者。
眾人悉皆驚喜。
俱伸百拜。
尋還。
裹著抱持而歸我刀家窴榻上。
其眾各散。
過浹辰。
翌日平明眾庶復相聚集開合。
而六卵化為童子。
容貌甚偉。
仍坐於床。
眾庶拜賀。
盡恭敬止。
日日而大。
踰十餘晨昏。
身長九尺則殷之天乙。
顏如龍焉則漢之高祖。
眉之八彩則有唐之高。
眼之重瞳則有虞之舜。
其於月望日即位也。
始現故諱首露。
或雲首陵(首陵是崩後諡也)。
國稱大駕洛。
又稱伽耶國。
即六伽耶之一也。
餘五人各歸為五伽耶主。
東以黃山江。
西南以濸海。
西北以地理山。
東北以伽耶山南而為國尾。
俾創假宮而入禦。
但要質儉。
茅茨不剪。
土階三尺。
二年癸卯春正月。
王若曰。
朕欲定置京都。
仍駕幸假宮之南新沓坪(是古來閑田。
新耕作故雲也。
畓乃俗文也) 四望山嶽。
顧左右曰此地狹小如蓼葉然而秀異。
可為十六羅漢住地。
何況自一成三。
自三成七。
七聖住地。
固合于是。
托土開疆。
終然允臧歟。
築置一千五百步周迴羅城。
宮禁殿宇。
及諸有司屋宇。
虎庫倉廩之地。
事訖還宮。
遍徵國內丁壯人夫工匠。
以其月二十日資始金陽。
暨三月十日役畢。
其宮闕屋舍。
候農隙而作之。
經始于厥年十月。
逮甲辰二月而成。
涓吉辰禦新宮。
理萬機而懃庶務。
忽有
眾至五千。
遂襲武珍州自王。
猶不敢公然稱王。
自署為新羅西南都統行全州刺史兼禦史中承上柱國漢南國開國公。
龍化元年己酉也。
一雲景福元年壬子。
是時北原賊\良吉雄強。
弓裔自投為麾下。
萱聞之。
遙授良吉職為裨將。
萱西巡至完山州。
州民迎勞。
喜得人心。
謂左右曰。
百濟開國六百餘年。
唐高宗以新羅之請。
遣將軍蘇定方。
以舡兵十三萬越海。
新羅金庾信卷土歷黃山。
與唐兵合。
攻百濟滅之。
予今敢不立都以雪宿憤乎。
遂自稱後百濟王。
設官分職。
是唐光化三年。
新羅孝恭王四年也。
貞明四年戊寅。
鐵原京眾心忽變。
推戴我太祖即位。
萱聞之遣使稱賀。
遂獻孔雀扇地理山竹箭等。
萱與我太祖。
陽和陰剋。
獻驄馬於太祖。
三年冬十月。
萱率三千騎至曹物城(今未詳)太祖亦以精兵來與之角。
萱兵銳。
未決勝負。
太祖欲權和以老其師移書乞和。
以堂弟王信為質。
萱亦以外甥真虎交質。
十二月攻取居西(今未詳)等二十餘城。
遣使入後唐稱藩。
唐策授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
依前都督行全州刺史海東四面都統指揮兵馬判置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戶。
四年真虎暴卒。
疑故殺。
即囚王信。
使人請還前年所送驄馬。
太祖笑還之。
天成二年丁亥九月。
萱攻取近品城(今山陽縣)燒之。
新羅王求救於太祖。
太祖將出帥。
萱襲取高鬱府(今蔚州非也)進軍族始林(一雲雞林西郊)卒入新羅王都。
新羅王與夫人出遊鮑石亭時。
由是甚敗。
萱強引夫人亂之。
以王之族弟金傅嗣位。
然後虜王弟孝廉。
宰相英景。
又取國珍寶。
兵仗子女。
百工之巧者。
自隨以歸。
太祖以精騎五千。
要萱於公山下大戰。
太祖之將金樂崇謙死之。
諸軍敗北。
太祖僅以身免。
而不與相抵。
使盈其貫。
萱乘勝轉掠大木城(今若木)京山府康州攻缶谷城。
又義成府之守洪述。
拒戰而死。
太祖聞之曰。
吾失右手矣四十二年庚寅。
萱欲攻古昌郡(今安東)大舉。
而石山營寨。
太祖隔百步而郡北瓶山營寨。
累戰萱敗。
獲侍郎金渥。
翌日萱收卒襲破順城。
城主元逢不能禦。
棄城宵遁。
太祖赫怒。
貶為下枝縣(今豊山縣。
元逢本順城人故也)新羅君臣以衰季。
難以復興。
謀\引我太祖。
結好為援。
萱聞之又欲入王都作惡。
恐太祖先之。
寄書于太祖曰。
昨者國相金雄廉等將召足下入京。
有同鱉應黿聲。
是欲鷃披準翼。
必使生靈塗炭宗社丘墟。
僕是以先著祖鞭。
獨揮韓鉞。
誓百寮如皎日。
諭六部以義風。
不意姦臣遁逃。
邦君薨變。
遂奉景明王表弟獻康王之外孫。
勸即尊位。
再造危邦。
喪君有君於是乎在。
足下勿詳忠告。
徒聽流言。
百計窺覦。
多方侵擾。
尚不能見僕馬首。
拔僕牛毛。
冬初都頭索湘束手星山陣下。
月內左將金樂曝骸美利寺前。
殺獲居多。
追禽不小。
強羸若此。
勝敗可知。
所期者。
掛弓於平壤之樓。
飲馬於浿江之水。
然以前月七日。
吳越國使班尚書至。
傳王詔旨。
知卿與高麗。
久通和好。
共契鄰盟。
比因質子之兩亡。
家失和親之舊好。
互侵疆境。
不戢幹戈。
今專發使臣。
赴卿本道。
又移文高麗。
宜各相親比。
永孚于休。
僕義篤尊王。
情深事大。
及聞詔諭。
即欲祗承。
但虜足下欲罷不能困而猶鬥。
今錄詔書寄呈。
請留心詳悉。
且免[狂-王盧]疊憊。
終必貽譏。
蚌[酋*鳥]相持。
亦為所笑。
宜迷復之為誡。
無後悔之自貽。
□□二年正月。
太祖答曰。
伏奉吳越國通使班尚書所傳詔旨書一道。
兼蒙足下辱示長書敘事者。
伏以華軺膚使。
爰到制書。
尺素好音。
兼蒙教誨。
捧芝檢而雖增感激。
闢華牋而難遣嫌疑。
今拖迴軒。
輒敷危衽僕仰承天假。
俯迫人推。
過叨將帥之權。
獲赴經綸之會。
頃以三韓厄會。
九土兇荒。
黔黎多屬於黃巾。
田野無非其赤土。
庶幾弭風塵之警。
有以救邦國之災。
爰自善鄰。
於為結好果見數千裡農桑樂業。
七八年士卒閑眠。
及至癸酉年。
維時陽月。
忽焉生事。
至乃交兵足下始輕敵以直前。
若螳蜋之拒轍。
終知難而勇退。
如蚊子之負山。
拱手陳辭。
指天作誓。
今日之後。
永世歡和。
苟或渝盟神其殛矣。
僕爾尚止戈之正。
期不殺之仁。
遂解重圍以休疲卒。
不辭質子但欲安民。
此即我有大德於南人也。
豈期歃血未乾。
兇威復作。
蜂蠆之毒侵害於生民。
狼虎之狂為梗於畿甸。
金城窘忽。
黃屋震驚。
仗義尊周。
誰似桓文之霸。
乘間謀\漢。
唯看莽卓之姦。
緻使王之至尊。
枉稱子於足下。
尊卑失序。
上下同憂。
以為非有元輔之忠純。
豈得再安社稷。
以僕心無匿惡。
志切尊王。
將援置於朝廷。
使扶危於邦國。
足下見毫釐之小利。
忘天地之厚恩。
斬戮君主焚燒宮闕。
葅[醢-右(乞-乙口)]卿佐。
虔劉士民。
姬姜則取以同車。
珍寶則奪之相載。
元惡浮於桀紂。
不仁甚於獍梟僕惡極崩天。
誠\深卻日。
約效鷹鸇之逐。
以申犬馬之□再舉幹戈。
兩更槐柳。
陸墼則雷馳電激。
水攻則虎搏龍騰。
動必成功。
舉無虛發。
逐尹卿於海岸。
積甲如山。
禽雛造於城邊。
伏屍蔽野。
燕山郡畔。
斬吉奐於軍前。
馬利(疑伊山郡)城戮隨晤於纛下。
拔任存(今大興郡)之日。
刑積等數百人捐軀。
破清川縣(尚州領內縣名)之時。
□□等四五輩授首。
桐藪(今桐華寺)望旗而潰散。
京山銜璧以投降。
康州則自南而來羅府則自西移屬。
侵攻若此。
收復寧遙必期泜水營中。
靈張耳千般之恨。
烏江岸上成漢王一揵之心竟息風波。
永清寰海。
天之所助。
命欲何歸。
況承吳越王殿下。
德洽包荒。
仁深字小。
特出綸於舟禁。
諭戢難於青丘。
既奉訓謀\。
敢不尊奉。
若足下祗承睿旨。
悉戢兇機。
不唯副上國之仁恩。
抑可紹東海之絕緒。
若不過而能改。
其如悔不可追(書乃崔緻遠作也)。
長興三年。
甄萱臣龔直勇而有智略。
來降太祖。
萱捉龔直二子一女。
烙斷股筯。
秋九月。
萱遣一吉。
以舡兵入高麗禮城江。
留三日。
取鹽白真三州船一百艘。
焚之而去(雲雲)清泰元年甲午。
萱聞太祖屯運\州(未詳)遂簡甲士。
蓐食而至。
未及營壘。
將軍黔弼以勁騎擊之。
斬獲三千餘級。
熊津以北三十餘城。
聞風自降。
萱麾下術士宗訓醫者之謙勇將尚逢雀弼等降於太祖。
丙申正月。
萱謂子曰。
老夫新羅之季。
立後百濟名有年于今矣。
兵倍於北軍。
尚爾不利。
殆天假手為高麗。
蓋歸順於北王。
保首領矣。
其子神劍龍劍良劍等三人皆不應。
李磾家記雲。
萱有九子。
長曰神劍(一雲甄成)二子太師謙腦。
三子佐承龍述。
四子大師聰智。
五子大阿幹宗祐。
六子闕。
七子佐承位興。
八子大師青丘。
一女國大夫人。
皆上院夫人所生也。
萱多妻妾。
有子十餘人。
第四子金剛。
身長而多智。
萱特愛之。
意欲傳位。
其兄神劍良劍龍劍知之憂[怡-台悶]。
時良劍為康州都督。
龍劍為武州都督。
獨神劍在側。
伊飱能奐使人往康武二州。
與良劍等謀\。
至清泰二年乙未春三月。
與英順等勸神劍。
幽萱於金山佛宇。
遣人殺金剛。
神劍自稱大王。
赦境內(雲雲)初萱寢未起。
遙聞宮庭呼[口*函]聲。
問是何聲歟。
告父曰。
玉年老暗於軍國政要。
長子神劍攝父王位。
而諸將歡賀聲也。
俄移父於金山佛宇。
以巴達等壯士三十人守之。
童謠曰。
可憐完山兒。
失父涕連灑。
萱與後宮年少男女二人侍婢古比女內人能又男等囚繫。
至四月。
釀酒而飲醉守卒三十人。
而與小元甫香文吳琰忠質等以海路迎之。
既至。
以萱為十年之長。
尊號為尚父。
安置于南宮。
賜楊州食邑田莊。
奴婢四十口。
馬九匹。
以其國先來降者信康為衙前。
甄萱婿將軍英規密語其妻曰。
大王勤勞四十餘年。
功業垂成。
一旦以家人之禍失地。
從於高麗。
夫貞女不可二夫。
忠臣不事二主。
若捨已君。
以事逆子耶。
何顏以見天下之義士乎。
況聞高麗王公仁厚懃儉。
以得民心。
殆天啟也。
必為三韓之主。
盍緻書以安慰我王。
兼慇懃於王公。
以圖後來之福乎。
妻曰。
子之言是吾意也。
於是天福元年丙申二月。
遣人緻意於太祖曰。
君舉義旗。
請為內應以迎王師。
太祖喜。
厚賜其使者遣之。
謝英規曰。
若蒙恩一合。
無道路之梗。
即先緻謁於將軍。
然後升堂拜夫人。
兄事而姊尊之。
必終有以厚報之。
天下鬼神皆聞此語。
六月。
萱告太祖。
老臣所以投身於殿下者。
願仗殿下威稜。
以誅逆子耳。
伏望大王借以神兵。
殲其賊\亂。
臣雖死無憾。
太祖曰。
非不欲討之。
待其時也。
先遣太子及正將軍述希領步騎十萬。
趣天安府。
秋九月。
太祖率三軍至天安。
合兵進次一善。
神劍以兵逆之甲午。
隔一利川相對。
王師背艮向坤而陳。
太祖與萱觀兵。
忽白雲狀如劍戟起。
我師向彼行焉。
乃鼓行而進。
百濟將軍孝奉德述哀述明吉等。
望兵勢大而整。
棄甲降於陣前。
太祖勞慰之。
問將帥所在。
孝奉等曰。
元帥神劍在中軍。
太祖命將軍公萱等。
三軍齊進挾擊。
百濟軍潰北至黃山炭峴。
神劍與二弟將軍富達能奐等四十餘人生降。
太祖受降。
餘皆勞之。
許令與妻子上京。
問能奐曰。
始與良劍等密謀\囚大王立其子者。
汝之謀\也。
為臣之義。
當如是乎。
能奐俛首不能言。
遂命誅之。
以神劍僭位為人所脅。
非其本心。
又且歸命乞罪。
特原其死。
甄萱憂懣發疽。
數日卒於黃山佛舍。
九月八日也。
壽七十。
太祖軍令嚴明。
士卒不犯秋毫。
州縣安堵。
老幼皆呼萬歲。
謂英規曰。
前王失國後。
其臣子無一人慰之者。
獨卿夫妻千裡嗣音。
以緻誠\意。
兼歸美於寡人。
其義不可忘。
許職左承。
賜田一千頃。
許借驛馬三十五匹以迎家人。
賜其二子以官。
甄萱起唐景福元年。
至晉天福元年。
共四十五年。
丙申滅史論曰。
新羅數窮道喪。
天無所助。
民無所歸。
於是群盜投隙而作。
若猬毛然。
其劇者弓裔甄萱二人而已。
弓裔本新羅王子而反。
以家國為讎至斬先祖之畫像。
其為不仁甚矣。
甄萱起自新羅之民。
至新羅之祿。
包藏禍心。
幸國之危。
侵軼都邑。
虔劉君臣若禽獸。
實天下之元惡。
故弓裔見棄於其臣。
甄萱產禍於其子。
皆自取之也。
又誰咎也。
雖項羽李密之雄才。
不能敵漢唐之興。
而況裔萱之兇人。
豈可與我太祖相抗歟駕洛國記(文廟朝。
大康年間。
金官知州事文人所撰也。
今略而載之) 開闢之後。
此地未有邦國之號。
亦無君臣之稱。
越有我刀幹。
汝刀幹。
彼刀幹。
五刀幹。
留水幹。
留天幹。
神天幹。
五天幹。
神鬼幹等九幹者。
是酋長領總百姓凡一百戶。
七萬五千人。
多以自都山野。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屬後漢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洛之日。
所居北龜旨(是峰巒之稱若十朋伏之狀故雲也)有殊常聲氣呼喚。
眾庶二三百人集會於此。
有如人音。
隱其形而發其音曰。
此有人否。
九幹等雲。
吾徒在。
又曰。
吾所在為何。
對雲龜旨也。
又曰。
皇天所以命我者。
禦是處。
惟新家邦。
為君後。
為茲故降矣。
爾等須掘峰頂撮士歌之雲。
龜何龜何。
首其現也。
若不現也。
燔灼而喫也。
以之蹈舞。
則是迎大王。
歡喜踴躍之也。
九幹等如其言。
鹹忻而歌舞。
未幾仰而觀之。
唯紫繩自天垂而著地。
尋繩之下。
乃見紅幅裹金合子。
開而視之。
有黃金卵六圓如日者。
眾人悉皆驚喜。
俱伸百拜。
尋還。
裹著抱持而歸我刀家窴榻上。
其眾各散。
過浹辰。
翌日平明眾庶復相聚集開合。
而六卵化為童子。
容貌甚偉。
仍坐於床。
眾庶拜賀。
盡恭敬止。
日日而大。
踰十餘晨昏。
身長九尺則殷之天乙。
顏如龍焉則漢之高祖。
眉之八彩則有唐之高。
眼之重瞳則有虞之舜。
其於月望日即位也。
始現故諱首露。
或雲首陵(首陵是崩後諡也)。
國稱大駕洛。
又稱伽耶國。
即六伽耶之一也。
餘五人各歸為五伽耶主。
東以黃山江。
西南以濸海。
西北以地理山。
東北以伽耶山南而為國尾。
俾創假宮而入禦。
但要質儉。
茅茨不剪。
土階三尺。
二年癸卯春正月。
王若曰。
朕欲定置京都。
仍駕幸假宮之南新沓坪(是古來閑田。
新耕作故雲也。
畓乃俗文也) 四望山嶽。
顧左右曰此地狹小如蓼葉然而秀異。
可為十六羅漢住地。
何況自一成三。
自三成七。
七聖住地。
固合于是。
托土開疆。
終然允臧歟。
築置一千五百步周迴羅城。
宮禁殿宇。
及諸有司屋宇。
虎庫倉廩之地。
事訖還宮。
遍徵國內丁壯人夫工匠。
以其月二十日資始金陽。
暨三月十日役畢。
其宮闕屋舍。
候農隙而作之。
經始于厥年十月。
逮甲辰二月而成。
涓吉辰禦新宮。
理萬機而懃庶務。
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