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而有之。
訓上告於天帝。
還來奏雲。
帝有言。
求女即可。
男即不宜。
王曰。
願轉女成男。
訓再上天請之。
帝曰。
可則可矣。
然為男則國殆矣。
訓欲下時。
帝又召曰。
天與人不可亂。
今師往來如鄰裡。
漏洩天機。
今後宜更不通。
訓來以天語諭之。
王曰。
國雖殆。
得男而為嗣足矣。
於是滿月王後生太子。
王喜甚。
至八歲王崩。
太子即位。
是為惠恭大王。
幼沖故大後臨朝。
政條不理。
盜賊\蜂起。
不遑備禦。
訓師之說驗矣。
小帝既女為男故。
自期晬至於登位。
常為婦女之戲。
好佩錦\囊。
與道流為戲。
故國有大亂。
修為宣德與金良相所弑。
自表訓後。
聖人不生於新羅雲惠恭王大曆之初。
康州官署大堂之東。
地漸陷成池(一本大寺東小池)從十三尺。
橫七尺。
忽有鯉魚五六。
相繼而漸大。
淵亦隨大。
至二年丁未。
又天狗墜於東樓南。
頭如甕。
尾三尺許。
色如烈火。
天地亦振。
又是年。
今浦縣稻田五頃中皆米顆成穗。
是年七月。
北宮庭中先有二星墜地。
又一星墜。
三星皆沒入地。
先時宮北廁圊中二莖蓮生。
又奉聖寺田中生蓮。
虎入禁城中。
追覓失之。
角幹大恭家梨木上雀集無數。
據安國兵法下卷雲。
天下兵大亂。
於是大赦修省。
七月三日。
大恭角幹賊\起。
王都及五道州郡并九十六角幹相戰大亂。
大恭角幹家亡。
輸其家資寶帛于王宮。
新城長倉火燒。
逆黨之寶穀在沙梁牟梁等裡中者。
亦輸入王宮。
亂彌三朔乃息。
被賞者頗多。
誅死者無算也。
表訓之言國殆是也元聖大王伊飱金周元初為上宰。
王為角幹居二宰。
夢脫襆頭著素笠。
把十二絃琴入於天官寺井中。
覺而使人占之。
曰。
脫襆頭者失職之兆。
把琴者著枷之兆。
入井入獄之兆。
王聞之甚患。
杜門不出。
于時阿飱餘三或本餘山來通謁。
王辭以疾不出。
再通曰。
願得一見。
王諾之。
阿飱曰。
公所忌何事。
王具說占夢之由。
阿飱興拜曰。
此乃吉祥之夢。
公若登大位而不遺我。
則為公解之。
王乃辟禁左右而請解之。
曰。
脫襆頭者。
人無居上也。
著素笠者。
冕旒之兆也。
把十二絃琴者。
十二孫傳世之兆也。
入天官井。
入宮禁之瑞也。
王曰。
上有周元。
何居上位。
阿飱曰。
請密祀北川神可矣。
從之。
未幾宣德王崩。
國人欲奉周元為王。
將迎入宮。
家在川北。
忽川漲不得渡。
王先入宮即位。
上宰之徒眾皆來附之。
拜賀新登之主。
是為元聖大王。
諱敬信金武。
蓋厚夢之應也。
周元退居溟州。
王既登極。
時餘山已卒矣。
召其子孫賜爵。
王之孫有五人。
惠忠太子。
憲平太子。
禮英匝幹。
大龍夫人。
小龍夫人等也。
大王誠\知窮達之變。
故有身空詞腦歌(歌亡未詳)王之考大角幹孝讓傳祖宗萬波息笛。
乃傳於王。
王得之。
故厚荷天恩。
其德遠輝。
貞元二年丙寅十月十一日。
日本王文慶(按日本帝紀第五十五年文德王疑是也。
餘無文慶。
或本雲是王太子)舉兵欲伐新羅。
聞新羅有萬波息笛退兵。
以金五十兩遣使請其笛。
王謂使曰。
朕聞上世真平王代有之耳。
今不知所在。
明年七月七日。
更遣使以金一千兩請之曰。
寡人願得見神物而還之矣。
王亦辭以前對。
以銀三千兩賜其使。
還金而不受。
八月使還。
藏其笛於內黃殿。
王即位十一年乙亥。
唐使來京。
留一朔而還。
後一日有二女進內庭。
奏曰。
妾等乃東池青池(青池即東泉寺之泉也。
寺記雲。
泉乃東海龍往來聽法之地。
寺乃真平王所造。
五百聖眾。
五層塔。
并納田民焉)二龍之妻也。
唐使將河西國二人而來。
咒我夫二龍及芬皇寺井等三龍。
變為小魚。
筒貯而歸。
願陛下敕二人。
留我夫等。
護國龍也。
王追至河陽館。
親賜享宴。
敕河西人曰。
爾輩何得取我三龍至此。
若不以實告。
必加極刑。
於是出三魚獻之。
使放於三處。
各湧水丈餘。
喜躍而逝。
唐人服王之明聖。
王一日請皇龍寺(注或本雲華嚴寺又金剛寺香蓋以寺名經名光混之也)釋智海入內。
稱華嚴經五旬。
沙彌妙正每洗缽於金光井(因大賢法師得名)邊。
有一黿浮沈井中。
沙彌每以殘食餽而為戲。
席將罷。
沙彌謂黿曰。
吾德汝日久。
何以報之。
隔數日。
黿吐一小珠。
如欲贈遺。
沙彌得其珠繫於帶端。
自後大王見沙彌愛重。
邀緻內殿。
不離左右。
時有一匝幹奉使於唐。
亦愛沙彌。
請與俱行。
王許之。
同入於唐。
唐帝亦見沙彌而寵愛。
承相左右莫不尊信。
有一相士奏曰。
審此沙彌。
無一吉相。
得人信敬。
必有所持異物。
使人撿看。
得帶端小珠。
帝曰。
朕有如意珠四枚。
前年失一個。
今見此珠。
乃吾所失也。
帝問沙彌。
沙彌具陳其事。
帝內失珠之日。
與沙彌得珠同日。
帝留其珠而遣之。
後人無愛信此沙彌者。
王之陵在吐含嶽西洞鵠寺(今崇禪寺)有崔緻遠撰碑。
又刱報恩寺。
又望德樓追封祖訓入匝幹為興平大王。
曾祖義官匝幹為神英大王。
高祖法宣大阿幹為玄聖大王。
玄聖大王。
玄聖之考即摩叱次匝幹早雪第四十哀莊王。
末年戊子。
八月十五日有雪第四十一憲德王。
元和十三年戊戌。
三月十四日大雪(一本作丙寅。
誤矣。
元和盡十五。
無丙寅) 第四十六文聖王。
己未五月十九日大雪。
八月一日。
天地晦暗興德王鸚鵡第四十二興德大王。
寶曆二年丙午即位。
未幾有人奉使於唐。
將鸚鵡一雙而至。
不久雌死。
而孤雄哀鳴不已。
王使人掛鏡於前。
鳥見鏡中影。
擬其得偶。
乃啅其鏡而知其影。
乃哀鳴而死。
王作歌雲。
未詳神武大王閻長弓巴第四十五神武大王潛邸時。
謂俠土弓巴曰。
我有不同天之讎。
汝能為我除之。
獲居大位。
則娶爾女為妃。
弓巴許之。
協心同力。
舉兵犯京師。
能成其事。
既篡位。
欲以巴之女為妃。
群臣極諫曰巴側微。
上以其女為妃。
則不可。
王從之。
時巴在清海鎮為軍戍。
怨王之違言欲謀\亂。
時將軍閻長聞之奏曰。
巴將為不忠。
小臣請除之。
王喜許之。
閻長承旨歸清海鎮。
見謁者通曰。
僕有小怨於國君。
欲投明公以全身命。
巴聞之大怒曰。
爾輩諫於王而廢我女。
胡顧見我乎。
長復通曰。
是百官之所諫。
我不預謀\。
明公無嫌也。
巴聞之引入廳事。
謂曰。
卿以何事來此。
長曰。
有忤於王。
欲投幕下以免害爾。
巴曰幸矣。
置酒歡甚。
長取巴之長劍斬之。
麾下軍士驚懾皆伏地。
長引至京師。
復命曰。
已斬弓巴矣。
上喜賞之。
賜爵阿幹四十八景文大王王諱膺廉。
年十八為國仙。
至於弱冠。
憲安大王召郎。
宴於殿中。
問曰。
郎為國仙優遊四方。
見何異事。
郎曰。
臣見有美行者三。
王曰。
請聞其說。
郎曰。
有人為人上者。
而撝謙坐於人下。
其一也。
有人豪富而衣儉易。
其二也。
有人本貴勢而不用其威者。
三也。
王聞其言而知其賢。
不覺墮淚而謂曰。
朕有二女。
請以奉巾櫛。
郎避席而拜之。
稽首而退。
告於父母。
父母驚喜。
會其子弟議曰。
王之上公主貌甚寒寢。
第二公主甚美。
娶之幸矣。
郎之徒上首範教師者聞之。
至於家問郎曰。
大王欲以公主妻公。
信乎。
郎曰然。
曰奚娶。
郎曰。
二親命我宜弟師曰。
郎若娶弟則予必死於郎之面前。
娶其兄則必有三美。
誡之哉。
郎曰聞命矣。
既而王擇辰而使於郎曰。
二女惟公所命。
使歸以郎意奏曰。
奉長公主爾。
既而過三朔。
王疾革。
召群臣曰。
朕無男孫。
窀穸之事。
宜長女之夫膺廉繼之。
翌日王崩。
郎奉遺詔即位。
於是範教師詣於王曰。
吾所陳三美者。
今皆著矣。
娶長故。
今登位一也。
昔之欽豔第主。
今易可取二也。
娶兄故。
王與夫人喜甚三也。
王德其言。
爵為大德。
賜金一百三十兩。
王崩。
諡曰景文。
王之寢殿。
每日暮無數眾蛇俱集。
宮人驚怖。
將驅遣之。
王曰。
寡人若無蛇不得安寢。
宜無禁。
每寢吐舌滿胸。
鋪之乃登位。
王耳忽長如驢耳。
王後及宮人皆未知。
唯襆頭匠一人知之。
然生平不向人說。
其人將死。
入道林寺竹林中。
無人處向竹唱雲。
吾君耳如驢耳。
其後風吹則竹聲雲吾君耳如驢耳。
王惡之。
乃伐竹而植山茱萸。
風吹則但聲雲吾君耳長(道林寺舊在入都林邊)國仙邀元郎譽昕郎桂元叔宗郎等遊覽金蘭。
暗有為君主理邦國之意。
乃作歌三首。
使心弼舍知授針卷送大炬和尚處。
令作三歌。
初名玄琴抱曲。
第二大道曲。
第三問群曲。
入奏於王。
王大喜稱賞。
歌未詳處容郎望海寺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之代。
自京師至於海內。
比屋連牆無一草屋。
笙歌不絕道路。
風雨調於四時。
於是大王遊開雲浦(在鶴城西南今蔚州)王將還駕畫歇於汀過。
忽雲霧冥曀。
迷失道路。
怪問左右。
日官奏雲。
此東海龍所變也。
宜行勝事以解之。
於是敕有司為龍刱佛寺。
近境施令已出。
雲開霧散。
因名開雲浦。
東海龍喜。
乃率七子現於駕前。
讚德獻舞奏樂。
其一子隨駕入京。
輔佐王政。
名曰處容。
王以美女妻之。
欲留其意。
又賜級幹職。
其妻甚美。
疫神欽慕之。
變無人夜至其家。
竊與之宿。
處容自外至。
其家見寢有二人。
乃唱歌作舞而退。
歌曰東京明期月良夜入伊遊行如可入良沙寢矣見昆腳烏伊四是良羅二[月*(誇-大八)]隱吾下於叱古二[月*(誇-大八)]隱誰支下焉古本矣吾下是如馬於隱奪叱良乙何如為理古時神現形。
跪於前曰。
吾羨公之妻。
今犯之矣。
公不見怒。
感而美之。
誓今已後。
見畫公之形容。
不入其門矣。
因此國人門帖處容之形。
以僻邪進慶。
王既還。
乃蔔靈鷲山東麓勝地置寺。
曰望海寺。
亦名新房寺。
乃為龍而置也。
又幸鮑石亭。
南山神現舞於禦前。
左右不見。
王獨見之。
有人現舞於前。
王自作舞。
以像示之。
神之名或曰祥審。
故至今國人傳此舞。
曰禦舞祥審。
或曰禦舞山神。
或雲。
既神出舞。
審象其貌。
命工摹刻。
以示後代。
故雲象審。
或雲霜髯舞。
此乃以其形稱之。
又幸於金剛嶺時。
北嶽神呈舞。
名玉刀鈐。
又同體殿宴時。
地神出舞。
名地伯級幹。
語法集雲。
幹時山神獻舞。
唱歌雲。
智理多都波都波等者。
蓋言以智理國者。
知而多逃。
都邑將破雲謂也。
乃地神山神知國將亡。
故作舞以警之。
國人不悟。
謂為現瑞。
耽樂滋甚。
故國終亡真聖女大王居陀知第五十一真聖女王。
臨朝有年。
乳母[梟-木兒]好夫人。
與其夫魏弘匝幹等三四寵臣。
擅權撓政。
盜賊\蜂起。
國人患之。
乃作陀羅尼隱語書投路上。
王與權臣等得之。
謂曰。
此非王居仁誰作此文。
乃囚居仁於獄。
居仁作詩訴于天。
天乃震其獄囚以免之。
詩曰燕丹泣血虹穿日鄒衍含悲夏落霜今我失途還似舊皇天何事不垂祥陀羅尼曰南無亡國剎尼那帝判尼判尼蘇判尼。
于于三阿幹[梟-木兒]伊娑婆訶說者雲。
剎尼那帝者。
言女主也。
判尼判尼蘇判尼者。
言二蘇判也。
蘇判爵名。
于于三阿十也。
[梟-木兒]伊者。
言[梟-木兒]好也此王代阿飱良貝王之季子也。
奉使於唐。
聞百濟海賊\梗於津[梟-木兒]。
選弓士五十人隨之。
舡次鵠島(卿雲骨大島)風濤大作。
信宿俠旬。
公患之。
使人蔔之。
曰島有神池。
祭之可矣。
於是具奠於池上。
池水湧高丈餘。
夜夢有老人。
謂公曰。
善射一人留此島中。
可得便風。
公覺而以事諮於左右曰。
留誰可矣。
眾人曰。
宜以木簡五十片書我輩名。
沈水而鬮之。
公從之。
軍士有居陀知者。
名沈水中。
乃留其人。
便風忽起。
舡進無滯。
居陀愁立島嶼。
忽有老人。
從池而出。
謂曰。
我是西海若。
每一沙彌日出之時。
從天而降。
誦陀羅尼。
三繞此池。
我之夫婦子孫皆浮水上。
沙彌取吾子孫肝腸食之盡矣。
唯存吾夫婦與一女爾。
來朝又必來。
請君射之。
居陀曰。
弓矢之事吾所長也。
聞命矣。
老人謝之而沒。
居陀隱伏而待。
明日扶桑既暾。
沙彌果來。
誦咒如前。
欲取老龍肝。
時居陀射之。
中沙彌。
即變老狐。
墜地而斃。
於是老人出而謝曰。
受公之賜。
全我性命。
請以女子妻之。
居陀曰。
見賜不遺。
固所願也。
老人以其女。
變作一枝花。
納之懷中。
仍命二龍。
捧居陀趁及。
使舡仍護其舡入於唐境。
唐人見新羅舡。
有二龍負之。
具事上聞。
帝曰。
新羅之使必非常人。
賜宴坐於群臣之上。
厚以金帛遺之。
既還國。
居陀出花枝。
變女同居焉靈廟寺第五十二孝恭王。
光化十五年壬申(實朱梁乾化二年也)奉聖寺外門。
東西二十一間鵲巢。
又神德王即位四年乙亥(古本雲。
天祐十二年。
當作貞明元年)孝恭王內行廊鵲巢三十四。
烏巢四十。
又三月。
再降霜。
六月。
斬浦水與海水波相鬥三日景明王第五十四景明王代。
貞明五年戊寅。
四天王寺
訓上告於天帝。
還來奏雲。
帝有言。
求女即可。
男即不宜。
王曰。
願轉女成男。
訓再上天請之。
帝曰。
可則可矣。
然為男則國殆矣。
訓欲下時。
帝又召曰。
天與人不可亂。
今師往來如鄰裡。
漏洩天機。
今後宜更不通。
訓來以天語諭之。
王曰。
國雖殆。
得男而為嗣足矣。
於是滿月王後生太子。
王喜甚。
至八歲王崩。
太子即位。
是為惠恭大王。
幼沖故大後臨朝。
政條不理。
盜賊\蜂起。
不遑備禦。
訓師之說驗矣。
小帝既女為男故。
自期晬至於登位。
常為婦女之戲。
好佩錦\囊。
與道流為戲。
故國有大亂。
修為宣德與金良相所弑。
自表訓後。
聖人不生於新羅雲惠恭王大曆之初。
康州官署大堂之東。
地漸陷成池(一本大寺東小池)從十三尺。
橫七尺。
忽有鯉魚五六。
相繼而漸大。
淵亦隨大。
至二年丁未。
又天狗墜於東樓南。
頭如甕。
尾三尺許。
色如烈火。
天地亦振。
又是年。
今浦縣稻田五頃中皆米顆成穗。
是年七月。
北宮庭中先有二星墜地。
又一星墜。
三星皆沒入地。
先時宮北廁圊中二莖蓮生。
又奉聖寺田中生蓮。
虎入禁城中。
追覓失之。
角幹大恭家梨木上雀集無數。
據安國兵法下卷雲。
天下兵大亂。
於是大赦修省。
七月三日。
大恭角幹賊\起。
王都及五道州郡并九十六角幹相戰大亂。
大恭角幹家亡。
輸其家資寶帛于王宮。
新城長倉火燒。
逆黨之寶穀在沙梁牟梁等裡中者。
亦輸入王宮。
亂彌三朔乃息。
被賞者頗多。
誅死者無算也。
表訓之言國殆是也元聖大王伊飱金周元初為上宰。
王為角幹居二宰。
夢脫襆頭著素笠。
把十二絃琴入於天官寺井中。
覺而使人占之。
曰。
脫襆頭者失職之兆。
把琴者著枷之兆。
入井入獄之兆。
王聞之甚患。
杜門不出。
于時阿飱餘三或本餘山來通謁。
王辭以疾不出。
再通曰。
願得一見。
王諾之。
阿飱曰。
公所忌何事。
王具說占夢之由。
阿飱興拜曰。
此乃吉祥之夢。
公若登大位而不遺我。
則為公解之。
王乃辟禁左右而請解之。
曰。
脫襆頭者。
人無居上也。
著素笠者。
冕旒之兆也。
把十二絃琴者。
十二孫傳世之兆也。
入天官井。
入宮禁之瑞也。
王曰。
上有周元。
何居上位。
阿飱曰。
請密祀北川神可矣。
從之。
未幾宣德王崩。
國人欲奉周元為王。
將迎入宮。
家在川北。
忽川漲不得渡。
王先入宮即位。
上宰之徒眾皆來附之。
拜賀新登之主。
是為元聖大王。
諱敬信金武。
蓋厚夢之應也。
周元退居溟州。
王既登極。
時餘山已卒矣。
召其子孫賜爵。
王之孫有五人。
惠忠太子。
憲平太子。
禮英匝幹。
大龍夫人。
小龍夫人等也。
大王誠\知窮達之變。
故有身空詞腦歌(歌亡未詳)王之考大角幹孝讓傳祖宗萬波息笛。
乃傳於王。
王得之。
故厚荷天恩。
其德遠輝。
貞元二年丙寅十月十一日。
日本王文慶(按日本帝紀第五十五年文德王疑是也。
餘無文慶。
或本雲是王太子)舉兵欲伐新羅。
聞新羅有萬波息笛退兵。
以金五十兩遣使請其笛。
王謂使曰。
朕聞上世真平王代有之耳。
今不知所在。
明年七月七日。
更遣使以金一千兩請之曰。
寡人願得見神物而還之矣。
王亦辭以前對。
以銀三千兩賜其使。
還金而不受。
八月使還。
藏其笛於內黃殿。
王即位十一年乙亥。
唐使來京。
留一朔而還。
後一日有二女進內庭。
奏曰。
妾等乃東池青池(青池即東泉寺之泉也。
寺記雲。
泉乃東海龍往來聽法之地。
寺乃真平王所造。
五百聖眾。
五層塔。
并納田民焉)二龍之妻也。
唐使將河西國二人而來。
咒我夫二龍及芬皇寺井等三龍。
變為小魚。
筒貯而歸。
願陛下敕二人。
留我夫等。
護國龍也。
王追至河陽館。
親賜享宴。
敕河西人曰。
爾輩何得取我三龍至此。
若不以實告。
必加極刑。
於是出三魚獻之。
使放於三處。
各湧水丈餘。
喜躍而逝。
唐人服王之明聖。
王一日請皇龍寺(注或本雲華嚴寺又金剛寺香蓋以寺名經名光混之也)釋智海入內。
稱華嚴經五旬。
沙彌妙正每洗缽於金光井(因大賢法師得名)邊。
有一黿浮沈井中。
沙彌每以殘食餽而為戲。
席將罷。
沙彌謂黿曰。
吾德汝日久。
何以報之。
隔數日。
黿吐一小珠。
如欲贈遺。
沙彌得其珠繫於帶端。
自後大王見沙彌愛重。
邀緻內殿。
不離左右。
時有一匝幹奉使於唐。
亦愛沙彌。
請與俱行。
王許之。
同入於唐。
唐帝亦見沙彌而寵愛。
承相左右莫不尊信。
有一相士奏曰。
審此沙彌。
無一吉相。
得人信敬。
必有所持異物。
使人撿看。
得帶端小珠。
帝曰。
朕有如意珠四枚。
前年失一個。
今見此珠。
乃吾所失也。
帝問沙彌。
沙彌具陳其事。
帝內失珠之日。
與沙彌得珠同日。
帝留其珠而遣之。
後人無愛信此沙彌者。
王之陵在吐含嶽西洞鵠寺(今崇禪寺)有崔緻遠撰碑。
又刱報恩寺。
又望德樓追封祖訓入匝幹為興平大王。
曾祖義官匝幹為神英大王。
高祖法宣大阿幹為玄聖大王。
玄聖大王。
玄聖之考即摩叱次匝幹早雪第四十哀莊王。
末年戊子。
八月十五日有雪第四十一憲德王。
元和十三年戊戌。
三月十四日大雪(一本作丙寅。
誤矣。
元和盡十五。
無丙寅) 第四十六文聖王。
己未五月十九日大雪。
八月一日。
天地晦暗興德王鸚鵡第四十二興德大王。
寶曆二年丙午即位。
未幾有人奉使於唐。
將鸚鵡一雙而至。
不久雌死。
而孤雄哀鳴不已。
王使人掛鏡於前。
鳥見鏡中影。
擬其得偶。
乃啅其鏡而知其影。
乃哀鳴而死。
王作歌雲。
未詳神武大王閻長弓巴第四十五神武大王潛邸時。
謂俠土弓巴曰。
我有不同天之讎。
汝能為我除之。
獲居大位。
則娶爾女為妃。
弓巴許之。
協心同力。
舉兵犯京師。
能成其事。
既篡位。
欲以巴之女為妃。
群臣極諫曰巴側微。
上以其女為妃。
則不可。
王從之。
時巴在清海鎮為軍戍。
怨王之違言欲謀\亂。
時將軍閻長聞之奏曰。
巴將為不忠。
小臣請除之。
王喜許之。
閻長承旨歸清海鎮。
見謁者通曰。
僕有小怨於國君。
欲投明公以全身命。
巴聞之大怒曰。
爾輩諫於王而廢我女。
胡顧見我乎。
長復通曰。
是百官之所諫。
我不預謀\。
明公無嫌也。
巴聞之引入廳事。
謂曰。
卿以何事來此。
長曰。
有忤於王。
欲投幕下以免害爾。
巴曰幸矣。
置酒歡甚。
長取巴之長劍斬之。
麾下軍士驚懾皆伏地。
長引至京師。
復命曰。
已斬弓巴矣。
上喜賞之。
賜爵阿幹四十八景文大王王諱膺廉。
年十八為國仙。
至於弱冠。
憲安大王召郎。
宴於殿中。
問曰。
郎為國仙優遊四方。
見何異事。
郎曰。
臣見有美行者三。
王曰。
請聞其說。
郎曰。
有人為人上者。
而撝謙坐於人下。
其一也。
有人豪富而衣儉易。
其二也。
有人本貴勢而不用其威者。
三也。
王聞其言而知其賢。
不覺墮淚而謂曰。
朕有二女。
請以奉巾櫛。
郎避席而拜之。
稽首而退。
告於父母。
父母驚喜。
會其子弟議曰。
王之上公主貌甚寒寢。
第二公主甚美。
娶之幸矣。
郎之徒上首範教師者聞之。
至於家問郎曰。
大王欲以公主妻公。
信乎。
郎曰然。
曰奚娶。
郎曰。
二親命我宜弟師曰。
郎若娶弟則予必死於郎之面前。
娶其兄則必有三美。
誡之哉。
郎曰聞命矣。
既而王擇辰而使於郎曰。
二女惟公所命。
使歸以郎意奏曰。
奉長公主爾。
既而過三朔。
王疾革。
召群臣曰。
朕無男孫。
窀穸之事。
宜長女之夫膺廉繼之。
翌日王崩。
郎奉遺詔即位。
於是範教師詣於王曰。
吾所陳三美者。
今皆著矣。
娶長故。
今登位一也。
昔之欽豔第主。
今易可取二也。
娶兄故。
王與夫人喜甚三也。
王德其言。
爵為大德。
賜金一百三十兩。
王崩。
諡曰景文。
王之寢殿。
每日暮無數眾蛇俱集。
宮人驚怖。
將驅遣之。
王曰。
寡人若無蛇不得安寢。
宜無禁。
每寢吐舌滿胸。
鋪之乃登位。
王耳忽長如驢耳。
王後及宮人皆未知。
唯襆頭匠一人知之。
然生平不向人說。
其人將死。
入道林寺竹林中。
無人處向竹唱雲。
吾君耳如驢耳。
其後風吹則竹聲雲吾君耳如驢耳。
王惡之。
乃伐竹而植山茱萸。
風吹則但聲雲吾君耳長(道林寺舊在入都林邊)國仙邀元郎譽昕郎桂元叔宗郎等遊覽金蘭。
暗有為君主理邦國之意。
乃作歌三首。
使心弼舍知授針卷送大炬和尚處。
令作三歌。
初名玄琴抱曲。
第二大道曲。
第三問群曲。
入奏於王。
王大喜稱賞。
歌未詳處容郎望海寺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之代。
自京師至於海內。
比屋連牆無一草屋。
笙歌不絕道路。
風雨調於四時。
於是大王遊開雲浦(在鶴城西南今蔚州)王將還駕畫歇於汀過。
忽雲霧冥曀。
迷失道路。
怪問左右。
日官奏雲。
此東海龍所變也。
宜行勝事以解之。
於是敕有司為龍刱佛寺。
近境施令已出。
雲開霧散。
因名開雲浦。
東海龍喜。
乃率七子現於駕前。
讚德獻舞奏樂。
其一子隨駕入京。
輔佐王政。
名曰處容。
王以美女妻之。
欲留其意。
又賜級幹職。
其妻甚美。
疫神欽慕之。
變無人夜至其家。
竊與之宿。
處容自外至。
其家見寢有二人。
乃唱歌作舞而退。
歌曰東京明期月良夜入伊遊行如可入良沙寢矣見昆腳烏伊四是良羅二[月*(誇-大八)]隱吾下於叱古二[月*(誇-大八)]隱誰支下焉古本矣吾下是如馬於隱奪叱良乙何如為理古時神現形。
跪於前曰。
吾羨公之妻。
今犯之矣。
公不見怒。
感而美之。
誓今已後。
見畫公之形容。
不入其門矣。
因此國人門帖處容之形。
以僻邪進慶。
王既還。
乃蔔靈鷲山東麓勝地置寺。
曰望海寺。
亦名新房寺。
乃為龍而置也。
又幸鮑石亭。
南山神現舞於禦前。
左右不見。
王獨見之。
有人現舞於前。
王自作舞。
以像示之。
神之名或曰祥審。
故至今國人傳此舞。
曰禦舞祥審。
或曰禦舞山神。
或雲。
既神出舞。
審象其貌。
命工摹刻。
以示後代。
故雲象審。
或雲霜髯舞。
此乃以其形稱之。
又幸於金剛嶺時。
北嶽神呈舞。
名玉刀鈐。
又同體殿宴時。
地神出舞。
名地伯級幹。
語法集雲。
幹時山神獻舞。
唱歌雲。
智理多都波都波等者。
蓋言以智理國者。
知而多逃。
都邑將破雲謂也。
乃地神山神知國將亡。
故作舞以警之。
國人不悟。
謂為現瑞。
耽樂滋甚。
故國終亡真聖女大王居陀知第五十一真聖女王。
臨朝有年。
乳母[梟-木兒]好夫人。
與其夫魏弘匝幹等三四寵臣。
擅權撓政。
盜賊\蜂起。
國人患之。
乃作陀羅尼隱語書投路上。
王與權臣等得之。
謂曰。
此非王居仁誰作此文。
乃囚居仁於獄。
居仁作詩訴于天。
天乃震其獄囚以免之。
詩曰燕丹泣血虹穿日鄒衍含悲夏落霜今我失途還似舊皇天何事不垂祥陀羅尼曰南無亡國剎尼那帝判尼判尼蘇判尼。
于于三阿幹[梟-木兒]伊娑婆訶說者雲。
剎尼那帝者。
言女主也。
判尼判尼蘇判尼者。
言二蘇判也。
蘇判爵名。
于于三阿十也。
[梟-木兒]伊者。
言[梟-木兒]好也此王代阿飱良貝王之季子也。
奉使於唐。
聞百濟海賊\梗於津[梟-木兒]。
選弓士五十人隨之。
舡次鵠島(卿雲骨大島)風濤大作。
信宿俠旬。
公患之。
使人蔔之。
曰島有神池。
祭之可矣。
於是具奠於池上。
池水湧高丈餘。
夜夢有老人。
謂公曰。
善射一人留此島中。
可得便風。
公覺而以事諮於左右曰。
留誰可矣。
眾人曰。
宜以木簡五十片書我輩名。
沈水而鬮之。
公從之。
軍士有居陀知者。
名沈水中。
乃留其人。
便風忽起。
舡進無滯。
居陀愁立島嶼。
忽有老人。
從池而出。
謂曰。
我是西海若。
每一沙彌日出之時。
從天而降。
誦陀羅尼。
三繞此池。
我之夫婦子孫皆浮水上。
沙彌取吾子孫肝腸食之盡矣。
唯存吾夫婦與一女爾。
來朝又必來。
請君射之。
居陀曰。
弓矢之事吾所長也。
聞命矣。
老人謝之而沒。
居陀隱伏而待。
明日扶桑既暾。
沙彌果來。
誦咒如前。
欲取老龍肝。
時居陀射之。
中沙彌。
即變老狐。
墜地而斃。
於是老人出而謝曰。
受公之賜。
全我性命。
請以女子妻之。
居陀曰。
見賜不遺。
固所願也。
老人以其女。
變作一枝花。
納之懷中。
仍命二龍。
捧居陀趁及。
使舡仍護其舡入於唐境。
唐人見新羅舡。
有二龍負之。
具事上聞。
帝曰。
新羅之使必非常人。
賜宴坐於群臣之上。
厚以金帛遺之。
既還國。
居陀出花枝。
變女同居焉靈廟寺第五十二孝恭王。
光化十五年壬申(實朱梁乾化二年也)奉聖寺外門。
東西二十一間鵲巢。
又神德王即位四年乙亥(古本雲。
天祐十二年。
當作貞明元年)孝恭王內行廊鵲巢三十四。
烏巢四十。
又三月。
再降霜。
六月。
斬浦水與海水波相鬥三日景明王第五十四景明王代。
貞明五年戊寅。
四天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