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孝獻皇帝紀一卷第二十六

關燈


    郡中聞之,不督而送冀倉者二千餘斛,賴勳以得存者千餘人。

     六月丙戌,京師地震。

    卓問蔡邕,邕對曰:“地震陰盛,大臣逾制之所緻也。

    公乘青蓋車,遠近以為非宜。

    ”卓從之,乘金華皂蓋車。

     秋七月,司空種弗以地震策免。

    癸卯,光祿勳淳于嘉為司空〔一〕。

     〔一〕 範書獻帝紀作“光祿大夫濟南淳于嘉”。

     董卓既入關,袁紹還軍延津,使颍川荀谌說冀州刺史韓馥曰:“公孫瓒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

    袁車騎引軍東向,此其意不可知,竊為将軍危之。

    ”馥曰:“為之柰何?”谌曰:“公孫瓒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

    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将軍下。

    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并力,兵交于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

    夫袁氏,将軍之舊也,且已同盟。

    當今為将軍計者,莫若舉州以讓袁氏。

    袁氏得冀州,則瓒不〔能〕與之争〔一〕,必厚德将軍。

    冀州入于親友〔二〕,是将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

    願将軍勿疑。

    ”馥素恇怯,因然其計。

    馥長史耿武、别駕闵純〔三〕、治中李曆、騎都尉沮授谏曰〔四〕:“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

    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奈何欲以冀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乃遣子送印绶以讓紹。

     〔一〕 據三國志、範書補。

     〔二〕 範書、三國志袁紹傳“友”作“交”。

     〔三〕 李賢引英雄記曰:“耿武字文威,闵純字伯典。

    後袁紹至,馥從事十人,棄馥去唯恐在後,獨武、純杖刀執兵,不能禁。

    紹後令田豐殺此二人。

    ” 〔四〕 按範書有沮授而無李曆,三國志有李曆而無沮授。

    王先謙引王補說曰:“觀授之附紹,意當日必未谏也。

    當以魏志為是。

    ”通鑒從魏志。

    餘謂先後事二主,竭誠謀畫,俱得信用,史不乏其例。

    袁紀李曆、沮授并存之,必有所據。

     紹既有冀州,辟授為别駕從事。

    紹謂授曰:“今賊臣作變,朝廷遷移,孤曆世受寵,欲竭命緻死,以複漢室。

    然桓公非夷吾不能成霸,越王非範蠡無以存國。

    今欲與君戮力同心,共安社稷。

    ”授進曰:“将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廢立之際,則忠義憤發,卓雖兇暴,弗能加兵。

    昔相如叱秦,晏嬰哭莊〔一〕,方之将軍,曷足以喻。

    單騎出奔,則卓懷怖懼;濟河而北,則渤海稽首。

    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衆,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雖黃巾散亂,黑山跋扈〔二〕,舉兵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讨黑山,則張燕可滅〔三〕,回師北首,則劉虞必喪〔四〕,震脅戎狄,則匈奴順從。

    橫大河之北,合四川之地,收英雄之用,擁百萬之衆,迎大駕于長安,複宗廟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服,以此争鋒,誰敢禦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紹喜曰:“此孤之本心也。

    ”即表授為奮武将軍〔五〕,使監護諸将。

     〔一〕 “相如叱秦”,指相如完璧歸趙之事,見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又襄公二十五年左傳曰:“崔杼弑莊公,晏子枕屍股而哭。

    興,三踴而出。

    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 〔二〕 李賢曰:“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内諸山谷相通,号曰黑山。

    ” 〔三〕 燕本姓褚。

    黃巾軍起,燕與博陵張牛角亦起事。

    牛角死,衆奉燕為帥,更姓張,性剽悍,捷敏過人,号曰飛燕。

     〔四〕 三國志袁紹傳作“公孫必喪”,範書亦然。

    柳從辰曰:“今按授欲使紹合四川之地,而紹奪冀州,在初平二年,其時幽州南屬劉虞,不屬公孫瓒。

    袁紀作劉虞,似亦可通。

    然虞不喜争戰,非紹所忌。

    魏志原作公孫必喪。

    陳書出袁紀前,自可信。

    ” 〔五〕 三國志袁紹傳作“奮威将軍”。

    範書與袁紀同。

    趙一清曰:“範書袁紹傳作奮武将軍是也。

    時以韓馥為奮威将軍,不得回授沮生也。

    ”周壽昌曰:“範書紹傳明雲以馥為奮威将軍,而無所将禦,是僅畀以虛銜,而不與軍事。

    至授則表為此官,即以監護諸将,安知非紹特以相形激馥使去邪?據此作奮威為是。

    ”又盧弼曰:“按呂布為奮威将軍。

    宋書百官志雲:奮武将軍呂布為之。

    蓋此類雜号将軍,本無定員,故記載亦互有岐異也。

    ” 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

     初,颍川人荀彧,字文若,舉孝廉,為亢父令。

    見天下将亂,棄官歸家,謂父老曰:“颍川四戰之地,天下令有變,常為兵沖,密雖有固,适可避小寇,不足以扞大難,宜亟去。

    ”鄉裡人多懷土,不能從也。

    韓馥遣騎迎焉,會袁紹襲冀州,待彧以上賓之禮。

    彧弟谌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仕。

    彧知紹不能有成也,遂去紹歸曹操。

    操見彧悅曰:“吾子房也。

    ”以為司馬〔一〕。

    時董卓兵強,山東震恐,彧說操曰:“董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

    ”操善之。

     〔一〕 範書荀彧傳作“奮武司馬,三國志與袁紀同。

    按時操為奮武将軍,故彧稱奮武司馬。

    後操任鎮東将軍,彧又稱鎮東司馬。

    彧實任軍司馬也。

     丙寅〔一〕,太尉趙謙久病策罷。

    辛酉,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一〕 按七月癸已朔,無丙寅。

    辛酉乃第二十九日。

    三公替代,時必不久,丙寅或系丙辰,或系甲寅之誤,亦未可知。

     公孫瓒以劉備為平原相。

     十二月,錄從入關者功,封侯賜爵各有差。

     司徒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固讓不受。

    尚書仆射士孫瑞說允曰:“天子裂土班爵,所以庸勳也。

    與董太師并位俱封,而獨勵高節,愚竊不安也。

    ”允納其言,乃受二千戶。

     是歲,長沙、武陵人有死者,經月複活〔一〕。

    占曰:“至陰為陽,下民為上。

    ”将有自微賤而起者也。

     〔一〕 續漢五行志載武陵女子李娥死而複活,系于建安四年,與袁紀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