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孝獻皇帝紀一卷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骨都侯為單于,而于扶羅詣阙自訟。
”與袁紀異。
又此事發生于靈帝末年,通鑒系于中平六年。
二年(辛未、一九一) 春正月辛醜,大赦天下。
韓馥、袁紹自稱大将軍,遣使推大司馬劉虞為帝,不聽;複勸虞承制封拜,又不聽,然猶與紹連結。
二月丁醜,相國董卓為太師。
夏四月,卓西入關。
卓使東中郎将董越屯渑池,甯輯将軍段煨屯華陰〔一〕,中郎将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将〕〔二〕、校尉布在諸縣,不可勝紀,以禦山東。
〔一〕 範書董卓傳“甯輯将軍”作“中郎将”。
又“煨”原誤作“猥”,迳改之。
〔二〕 據範書董卓傳補。
卓将至,公卿以下迎之,皆谒拜〔車〕下〔一〕,卓不為禮。
卓謂禦史中丞皇甫嵩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
”卓曰:“鴻鹄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爾。
”嵩曰:“昔與公俱為鴻鹄,但今日複變為鳳皇爾。
”卓乃大笑曰:“卿早服,可得不拜。
”〔二〕 〔一〕 據三國志董卓傳補。
〔二〕 按此段三國志董卓傳注引山陽公載記、範書皇甫嵩傳注引獻帝春秋同,而裴注引張璠漢紀曰:“卓抵其手謂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對曰:‘明公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将天下皆懼,豈獨嵩乎?’卓默然,遂與嵩和解。
”與袁紀大異。
通鑒取張璠紀。
然何焯曰:“山陽公載記之語尤近實。
觀義真後此,其氣已衰,未必能為是言,僅足以避兇人之鋒耳。
”何說是。
卓既為太師,複欲稱尚父,以問左中郎将蔡邕,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太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
今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東悉定,車駕〔東〕(西)還〔一〕,然後議之。
”卓乃止。
〔一〕 據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獻帝紀改。
又範書蔡邕傳作“車駕還反舊京”。
于是卓乘金華青蓋車,時人号“竿摩車”,言逼上也。
卓弟旻為左将軍,兄子璜為中軍校尉,宗族内外,并列朝廷,呼召三台、尚書以下,皆詣卓府啟事,然後得行。
築郿塢,城與長安城等,積谷為三十年儲,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嘗行郿塢,公卿已下祖道于橫門外,誘北〔地〕降者三百餘人〔一〕,于坐中先披其舌,或斬其手,或鑿其眼,未死,偃轉杯案之間,會者戰栗失匕箸,卓飲食自若。
〔一〕 據三國志、範書之卓傳補。
初,卓飲衛尉張溫〔一〕,乃使人誣溫與袁術通謀,笞殺之。
刑罰殘酷,愛憎相害,冤死者數千人,百姓嗷嗷,道路歎息。
〔一〕 疑“飲”下脫“恨”字。
孫堅自陽人入洛陽,脩複諸陵,引軍還魯陽。
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諸将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敢,諸将軍慎之。
堅昔西征,其計策略與人同,無故從諸袁兒,終亦死爾。
”艾曰:“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泛。
堅前與羌戰于美陽〔一〕,殆死,無能為!”卓曰:“堅時将烏合兵,且戰有利鈍。
卿今論關東大勢爾,亦終無所至,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 〔一〕 三國志孫堅傳注引山陽公載記作“美陽亭北”。
建武初,立宗廟于洛陽。
元帝之于光武,父之屬也,故光武上繼元帝。
又立親廟于洛陽,祭祀而已,不加名号。
光武崩,以中興之主,更為起廟,上尊号曰世祖廟。
以元帝于光武為祢,故雖非宗,不毀也。
後遂為常。
明帝遺诏無起寝廟,藏主于世祖廟更衣。
更衣者,帝王入廟之便殿也。
孝章不敢違命,以更衣宜小别〔一〕,上尊号曰顯宗。
章帝崩,遺诏如先帝故事,和帝上尊号曰肅宗。
後帝遵承,皆藏主于世祖廟,積多無别,是後顯宗但為陵寝之号。
和帝崩,上尊号曰穆宗。
殇帝崩,鄧太後以尚嬰孩,不列于廟,就陵寝祭之而已。
安帝殺大臣,廢太子,及崩,無上祖宗之奏。
以建武以來無毀者,遂因陵号恭宗。
順帝崩,上尊号曰孝宗〔二〕。
沖、質帝皆年少早崩,依殇帝故事。
桓帝崩,上尊号曰威宗。
靈帝崩,而天下亂,故未議祖宗之事。
于是有司奏議宗廟疊毀。
左中郎将蔡邕議曰: 漢承秦滅學之後,宗廟之制,不用周禮。
每帝即位,辄立一廟,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宗廟疊毀〔三〕。
孝元皇帝時,丞相匡衡、禦史大夫貢禹始建斯議,罷绌典禮〔四〕。
孝文帝、孝武帝、孝宣帝皆功德茂盛,為宗不毀。
初孝昭尊崇孝武廟〔五〕,稱世宗,中正大臣夏侯勝猶執異議,不應為宗。
至孝宣皇帝,議猶不定,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歆據經傳義,定不可毀〔六〕,上從其議。
古人據正重慎,不敢私其君父,如此其至者也。
後遭王莽之亂,光武皇帝受命中興,廟稱世祖。
孝明皇帝政參文宣,廟稱顯宗。
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廟稱肅宗,比方前世,得禮之宜。
自此已下,政事多釁,權稱臣下,嗣帝殷勤,各欲尊崇至親,而臣下懦弱,莫敢執正夏侯之議,故遂愆濫,無有防限。
今聖朝遵複古禮,以求厥中,誠合事。
宜孝元皇帝世在第八,光武皇帝世在第九,故元帝為考廟,尊而奉之。
孝明因循,亦不敢毀。
元帝今于廟九世,非宗,親盡宜毀。
比惠、昭、成、哀、平帝,五年而再殷祭。
孝安、孝桓〔在〕(孝)昭,孝和、孝靈在穆〔七〕,四時常陳。
孝和以下,穆宗、恭宗、威宗之号〔八〕,皆宜省去,以遵先典,殊異祖宗不可參并之義。
從之。
〔一〕 “宜”字,續漢祭祀志及黃本均作“有”字。
〔二〕 續漢祭祀志及注引東觀記“孝宗”均作“敬宗”,範書沖帝紀亦然,袁紀誤。
〔三〕 續漢祭祀志注引袁山松書作“不列昭穆,不定疊毀”,全後漢文從之。
故據以補“不列”二字。
〔四〕 袁山松書“罷绌”作“請依”。
〔五
”與袁紀異。
又此事發生于靈帝末年,通鑒系于中平六年。
二年(辛未、一九一) 春正月辛醜,大赦天下。
韓馥、袁紹自稱大将軍,遣使推大司馬劉虞為帝,不聽;複勸虞承制封拜,又不聽,然猶與紹連結。
二月丁醜,相國董卓為太師。
夏四月,卓西入關。
卓使東中郎将董越屯渑池,甯輯将軍段煨屯華陰〔一〕,中郎将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将〕〔二〕、校尉布在諸縣,不可勝紀,以禦山東。
〔一〕 範書董卓傳“甯輯将軍”作“中郎将”。
又“煨”原誤作“猥”,迳改之。
〔二〕 據範書董卓傳補。
卓将至,公卿以下迎之,皆谒拜〔車〕下〔一〕,卓不為禮。
卓謂禦史中丞皇甫嵩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
”卓曰:“鴻鹄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爾。
”嵩曰:“昔與公俱為鴻鹄,但今日複變為鳳皇爾。
”卓乃大笑曰:“卿早服,可得不拜。
”〔二〕 〔一〕 據三國志董卓傳補。
〔二〕 按此段三國志董卓傳注引山陽公載記、範書皇甫嵩傳注引獻帝春秋同,而裴注引張璠漢紀曰:“卓抵其手謂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對曰:‘明公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将天下皆懼,豈獨嵩乎?’卓默然,遂與嵩和解。
”與袁紀大異。
通鑒取張璠紀。
然何焯曰:“山陽公載記之語尤近實。
觀義真後此,其氣已衰,未必能為是言,僅足以避兇人之鋒耳。
”何說是。
卓既為太師,複欲稱尚父,以問左中郎将蔡邕,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太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
今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東悉定,車駕〔東〕(西)還〔一〕,然後議之。
”卓乃止。
〔一〕 據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獻帝紀改。
又範書蔡邕傳作“車駕還反舊京”。
于是卓乘金華青蓋車,時人号“竿摩車”,言逼上也。
卓弟旻為左将軍,兄子璜為中軍校尉,宗族内外,并列朝廷,呼召三台、尚書以下,皆詣卓府啟事,然後得行。
築郿塢,城與長安城等,積谷為三十年儲,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嘗行郿塢,公卿已下祖道于橫門外,誘北〔地〕降者三百餘人〔一〕,于坐中先披其舌,或斬其手,或鑿其眼,未死,偃轉杯案之間,會者戰栗失匕箸,卓飲食自若。
〔一〕 據三國志、範書之卓傳補。
初,卓飲衛尉張溫〔一〕,乃使人誣溫與袁術通謀,笞殺之。
刑罰殘酷,愛憎相害,冤死者數千人,百姓嗷嗷,道路歎息。
〔一〕 疑“飲”下脫“恨”字。
孫堅自陽人入洛陽,脩複諸陵,引軍還魯陽。
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諸将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敢,諸将軍慎之。
堅昔西征,其計策略與人同,無故從諸袁兒,終亦死爾。
”艾曰:“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泛。
堅前與羌戰于美陽〔一〕,殆死,無能為!”卓曰:“堅時将烏合兵,且戰有利鈍。
卿今論關東大勢爾,亦終無所至,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 〔一〕 三國志孫堅傳注引山陽公載記作“美陽亭北”。
建武初,立宗廟于洛陽。
元帝之于光武,父之屬也,故光武上繼元帝。
又立親廟于洛陽,祭祀而已,不加名号。
光武崩,以中興之主,更為起廟,上尊号曰世祖廟。
以元帝于光武為祢,故雖非宗,不毀也。
後遂為常。
明帝遺诏無起寝廟,藏主于世祖廟更衣。
更衣者,帝王入廟之便殿也。
孝章不敢違命,以更衣宜小别〔一〕,上尊号曰顯宗。
章帝崩,遺诏如先帝故事,和帝上尊号曰肅宗。
後帝遵承,皆藏主于世祖廟,積多無别,是後顯宗但為陵寝之号。
和帝崩,上尊号曰穆宗。
殇帝崩,鄧太後以尚嬰孩,不列于廟,就陵寝祭之而已。
安帝殺大臣,廢太子,及崩,無上祖宗之奏。
以建武以來無毀者,遂因陵号恭宗。
順帝崩,上尊号曰孝宗〔二〕。
沖、質帝皆年少早崩,依殇帝故事。
桓帝崩,上尊号曰威宗。
靈帝崩,而天下亂,故未議祖宗之事。
于是有司奏議宗廟疊毀。
左中郎将蔡邕議曰: 漢承秦滅學之後,宗廟之制,不用周禮。
每帝即位,辄立一廟,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宗廟疊毀〔三〕。
孝元皇帝時,丞相匡衡、禦史大夫貢禹始建斯議,罷绌典禮〔四〕。
孝文帝、孝武帝、孝宣帝皆功德茂盛,為宗不毀。
初孝昭尊崇孝武廟〔五〕,稱世宗,中正大臣夏侯勝猶執異議,不應為宗。
至孝宣皇帝,議猶不定,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歆據經傳義,定不可毀〔六〕,上從其議。
古人據正重慎,不敢私其君父,如此其至者也。
後遭王莽之亂,光武皇帝受命中興,廟稱世祖。
孝明皇帝政參文宣,廟稱顯宗。
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廟稱肅宗,比方前世,得禮之宜。
自此已下,政事多釁,權稱臣下,嗣帝殷勤,各欲尊崇至親,而臣下懦弱,莫敢執正夏侯之議,故遂愆濫,無有防限。
今聖朝遵複古禮,以求厥中,誠合事。
宜孝元皇帝世在第八,光武皇帝世在第九,故元帝為考廟,尊而奉之。
孝明因循,亦不敢毀。
元帝今于廟九世,非宗,親盡宜毀。
比惠、昭、成、哀、平帝,五年而再殷祭。
孝安、孝桓〔在〕(孝)昭,孝和、孝靈在穆〔七〕,四時常陳。
孝和以下,穆宗、恭宗、威宗之号〔八〕,皆宜省去,以遵先典,殊異祖宗不可參并之義。
從之。
〔一〕 “宜”字,續漢祭祀志及黃本均作“有”字。
〔二〕 續漢祭祀志及注引東觀記“孝宗”均作“敬宗”,範書沖帝紀亦然,袁紀誤。
〔三〕 續漢祭祀志注引袁山松書作“不列昭穆,不定疊毀”,全後漢文從之。
故據以補“不列”二字。
〔四〕 袁山松書“罷绌”作“請依”。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