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孝明皇帝紀下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尹所不為也。
”其下聞之,皆自激厲,名重朝廷。
〔一〕 袁安碑曰:“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
”載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一九三三年第二期。
而範書系于永平十四年,與袁紀同。
張宗芳釋碑文曰:“以上皆就楚事終言之,非為安叙官閥也,不得以諸書為誤。
且按劉義叟長曆,永平十三年十二月癸卯朔,丙辰乃十四日,庸知安非是日被命,至明年始上任邪?” 〔二〕 袁安碑曰:“十七年八月庚申,征拜河南尹。
”當以碑文為是。
範書作“歲餘”,亦誤。
安字邵公,汝南〔汝陽〕(宛)人〔一〕。
嚴重有威,州裡敬之,為縣功曹。
奉檄從事,從事因安緻書于令,安曰:“公事邪?則有郵驿;今因功曹,是有私也。
”辭不肯受,從事瞿然而止。
舉孝廉為郎、谒者、陰平長、任城令〔二〕,所在吏民畏而愛之。
〔一〕 汝南無宛縣。
範書本傳作“汝南汝陽人”。
偃師出土之袁安碑亦然。
袁紀作“宛”,明系刻誤,故正之。
〔二〕 袁安碑曰:“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
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谒者。
五年四月,遷東海陰平長。
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
” 夏五月,封故廣陵王荊子六人為列侯。
诏曰:“執金吾鲂侍衛曆年,數進忠言,其還爵土,封為楊邑侯。
”封窦融孫嘉為安豐侯。
十五年(壬申、七二) 春二月庚子,令天下亡命贖,各有差。
行幸彭城,止楚王館,悲恸左右,百官凄然。
三月,行幸琅邪,及魯,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幸東平、定陶,祠定陶恭王。
夏四月,封皇子暢為汝南王,建為千乘王,羨為陳留王〔一〕,衍為下邳王,昺為常山王,長為濟陰王,徙重喜王黨為樂成王〔二〕。
賜天下男子爵,人三級,民酺五日。
〔一〕 範書無封建、羨二王事,有“封皇子恭為钜鹿王”事。
〔二〕 樂成原作“樂城”,據範書及續漢志迳改。
上使越騎校尉桓郁、郎中張酺授太子經。
二人朝夕侍講,勸以經學。
是時太子家頗為奢侈,酺每正谏,甚見嚴憚。
會平陽公主薨,太子同生也,哀戚過禮。
酺以為太子舉措,宜動合禮度,于是上疏曰:“臣伏見皇太子仁厚寬明,發言高遠,卓然絕異,非人所能及也。
今平陽公主薨,悲哀發中,形體骨立,恩愛恻隐,世希是見。
臣愚淺不識大體,以為宜選名儒高行,以充師傅。
門訊起居之日,太傅時賜宴所,以宣德音,以成聖德也。
侍中丁鴻仁而有讓,達于從政。
谒者費恽〔一〕,資性敦笃,遵令法度。
如并侍左右,必能發起微意,增廣徽猷者也〔二〕。
” 〔一〕 費恽僅見此紀,事迹無考。
〔二〕 詩小雅角弓曰:“君子有徽猷。
”箋曰:“君子有美道,以得聲譽。
” 乙巳,大赦天下。
冬十一月乙卯〔一〕,太白入于月,其占曰:“大将戮死,不出三年,人主崩。
”本志稱:“昔庖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二〕。
然則天地設位,而星辰運度備矣。
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
’〔三〕星官之書,始自黃帝。
至高陽氏,使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四〕。
唐虞之時,則羲、和氏掌焉〔五〕。
夏有昆吾〔六〕,殷有巫鹹〔七〕,周有史佚〔八〕,皆職典預睹成敗,以佐時政者也。
秦燔詩書,愚百姓,六經典籍殘為灰燼,星官之書全而不毀。
漢興,司馬談父子以世家重、黎氏之後〔九〕,着天官書。
班固序漢書,又有天文志。
”〔十〕 〔一〕 續漢天文志作“乙醜”日。
按十一月癸亥朔,無乙卯,袁紀誤。
〔二〕 語出易系辭下。
〔三〕 易系辭上曰:“天垂象,見兇吉,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 〔四〕 昭公二十九年左傳載蔡墨語曰:“少□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
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
此其三祀也。
”又曰:“颛顼氏有子曰犁,為祝融。
”杜預注:“犁,火正。
” 〔五〕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孔安國曰:“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之官。
”又正義引呂刑傳曰:“重即羲、黎即和,雖别為氏族,而出自重、黎也。
” 〔六〕 史記天官書正義曰:“昆吾,陸終之子。
虞翻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昆吾。
’世本雲昆吾衛者也。
” 〔七〕 史記天官書正義曰:“巫鹹,殷賢臣也,本吳人,冢在蘇州常熟海隅山上。
” 〔八〕 史記天官書正義曰:“史佚,周武王時太史尹佚也。
” 〔九〕 史記太史公自序曰: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也。
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适晉。
其人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在秦名錯,司馬遷,錯之後也。
〔十〕 此本志稱乃東觀記天文志之文也。
四庫館臣輯東觀記,言天文志全阙,可謂失之眉睫也。
自範書出,袁紀遂不大為人所重視,館臣之疏漏,即為一例。
(乙巳,大赦天下〔一〕。
)匈奴寇河西。
〔一〕 事已見前,此系重出,故删。
十六年(癸酉、七三) 春,天子遂前議,遣奉車都尉窦固、驸馬都尉耿秉、太仆祭彤、度遼将軍吳常各将萬騎擊匈奴〔一〕。
固出敦煌〔昆〕侖塞〔二〕,擊南呼衍王。
出塞千五百裡,到蒲類海,破白山,走呼衍王,斬首千餘級。
秉出張掖居延塞,擊〔句〕(匈)林王〔三〕。
到沐樓山〔四〕,渡漠六百餘裡,絕無水草,得生口辭雲“句林王轉北逐水草”,秉欲将輕騎追之,都尉秦彭止之而還。
彤嘗與南單于左賢王信出朔方〔高〕(鬲)阙塞〔五〕,擊溫禹犢王于涿邪山。
出塞九百餘裡,見小山,為信所誤雲是涿邪(王)山〔六〕,無所得而還。
是時秉獨有功〔七〕,吳常抵罪,彤下獄免。
〔一〕 範書明帝紀所載無“吳常”,有“騎都尉來苗出平城,伐北匈奴”句。
窦固傳“吳常”作“吳棠”,乃副祭彤出征,故共得罪。
〔二〕 據範書及通鑒補。
昆侖塞在敦煌郡廣至縣北。
範書此事系于十七年冬十一月事。
十六年春二月,固所出乃酒泉塞,與袁紀異。
〔三〕 據範書及胡三省注改。
〔四〕 範書窦固傳作“三木樓山”。
黃本作“沐樓山”。
〔五〕 據範書、通鑒改。
〔六〕 “王”系衍文,故删。
〔七〕 範書窦固傳作“時諸将唯固有功,加位特進。
耿秉無功而還,而祭彤、吳棠坐不至涿邪山,免為庶人”。
觀袁紀上文,亦當作“固獨有功”,袁紀誤。
彤性剛嚴,行道不與信相得,故為信所誤。
彤自恨無功,出獄數日,歐血死。
敕其子曰:“吾奉使不稱,微功不立,身死慚恨,義不可以受賞賜。
汝等齎兵馬詣邊,乞效死前行,以副吾心。
”其子逢上疏陳彤遺言,上方任彤,聞之,嗟歎者良久。
子參從擊車師有功,遷遼東太守。
烏丸、鮮卑追思彤不已,每朝京師,辄過拜彤冢,仰天号泣。
彤字次孫,颍陽人。
少孤,值更始之際,天下大亂,盜賊縱橫,野無煙火,而彤常在墓側,盡其哀心。
賊每過,見其号泣,不畏死亡,皆不犯也。
後随從兄遵從世祖,世祖以彤為黃門郎,常宿衛左右。
及遵薨,無子,追傷之,以彤為偃師長,令附近遵墓,四時祀之。
遷襄贲令,皆有名迹。
诏書勉勵,增秩一等,賜缣百匹。
及在遼東,着續北邊。
彤氣勇過人,開弓三百斤,多恩信,善權略,士卒争為效力。
永平初,胡夷内附,野無風塵,乃悉罷邊兵,而征彤為太仆卿。
彤在遼東十餘年〔一〕,無十金之資,天下知其清。
拜日,賜錢百萬,馬三匹,衣被、刀劍下至居家器物,無不備焉。
每見,上辄嗟歎,以為可屬以重任,嘗謂左右曰:“太仆,吾之禦侮者也。
” 〔一〕 範書祭彤傳以彤建武十七年拜遼東太守,至永平十二年征為太仆,故言“彤在遼東幾三十年”。
而袁紀言永平初征為太仆,則自當言“十餘年”。
二者未知孰是。
窦固之破白山,遣從事郭恂、假司馬班超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廣事超禮敬甚備。
一旦勿疏,超謂官屬曰:“甯覺廣禮意益不如前日乎?”官屬曰:“胡人不能久,變無他故。
”超曰:“明者觀于未萌〔一〕,況兆已見此,必有北虜使來,故令其疑耳。
”乃召侍胡逆問曰:“匈奴使到日,何故不白?”侍胡怖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裡。
”超使閉侍胡,悉會所将吏士三十六人,大飲之。
酒酣,超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成大功,以求富貴。
今虜使到才數日,而廣禮意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棄捐,
”其下聞之,皆自激厲,名重朝廷。
〔一〕 袁安碑曰:“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
”載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一九三三年第二期。
而範書系于永平十四年,與袁紀同。
張宗芳釋碑文曰:“以上皆就楚事終言之,非為安叙官閥也,不得以諸書為誤。
且按劉義叟長曆,永平十三年十二月癸卯朔,丙辰乃十四日,庸知安非是日被命,至明年始上任邪?” 〔二〕 袁安碑曰:“十七年八月庚申,征拜河南尹。
”當以碑文為是。
範書作“歲餘”,亦誤。
安字邵公,汝南〔汝陽〕(宛)人〔一〕。
嚴重有威,州裡敬之,為縣功曹。
奉檄從事,從事因安緻書于令,安曰:“公事邪?則有郵驿;今因功曹,是有私也。
”辭不肯受,從事瞿然而止。
舉孝廉為郎、谒者、陰平長、任城令〔二〕,所在吏民畏而愛之。
〔一〕 汝南無宛縣。
範書本傳作“汝南汝陽人”。
偃師出土之袁安碑亦然。
袁紀作“宛”,明系刻誤,故正之。
〔二〕 袁安碑曰:“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
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谒者。
五年四月,遷東海陰平長。
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
” 夏五月,封故廣陵王荊子六人為列侯。
诏曰:“執金吾鲂侍衛曆年,數進忠言,其還爵土,封為楊邑侯。
”封窦融孫嘉為安豐侯。
十五年(壬申、七二) 春二月庚子,令天下亡命贖,各有差。
行幸彭城,止楚王館,悲恸左右,百官凄然。
三月,行幸琅邪,及魯,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幸東平、定陶,祠定陶恭王。
夏四月,封皇子暢為汝南王,建為千乘王,羨為陳留王〔一〕,衍為下邳王,昺為常山王,長為濟陰王,徙重喜王黨為樂成王〔二〕。
賜天下男子爵,人三級,民酺五日。
〔一〕 範書無封建、羨二王事,有“封皇子恭為钜鹿王”事。
〔二〕 樂成原作“樂城”,據範書及續漢志迳改。
上使越騎校尉桓郁、郎中張酺授太子經。
二人朝夕侍講,勸以經學。
是時太子家頗為奢侈,酺每正谏,甚見嚴憚。
會平陽公主薨,太子同生也,哀戚過禮。
酺以為太子舉措,宜動合禮度,于是上疏曰:“臣伏見皇太子仁厚寬明,發言高遠,卓然絕異,非人所能及也。
今平陽公主薨,悲哀發中,形體骨立,恩愛恻隐,世希是見。
臣愚淺不識大體,以為宜選名儒高行,以充師傅。
門訊起居之日,太傅時賜宴所,以宣德音,以成聖德也。
侍中丁鴻仁而有讓,達于從政。
谒者費恽〔一〕,資性敦笃,遵令法度。
如并侍左右,必能發起微意,增廣徽猷者也〔二〕。
” 〔一〕 費恽僅見此紀,事迹無考。
〔二〕 詩小雅角弓曰:“君子有徽猷。
”箋曰:“君子有美道,以得聲譽。
” 乙巳,大赦天下。
冬十一月乙卯〔一〕,太白入于月,其占曰:“大将戮死,不出三年,人主崩。
”本志稱:“昔庖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二〕。
然則天地設位,而星辰運度備矣。
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
’〔三〕星官之書,始自黃帝。
至高陽氏,使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四〕。
唐虞之時,則羲、和氏掌焉〔五〕。
夏有昆吾〔六〕,殷有巫鹹〔七〕,周有史佚〔八〕,皆職典預睹成敗,以佐時政者也。
秦燔詩書,愚百姓,六經典籍殘為灰燼,星官之書全而不毀。
漢興,司馬談父子以世家重、黎氏之後〔九〕,着天官書。
班固序漢書,又有天文志。
”〔十〕 〔一〕 續漢天文志作“乙醜”日。
按十一月癸亥朔,無乙卯,袁紀誤。
〔二〕 語出易系辭下。
〔三〕 易系辭上曰:“天垂象,見兇吉,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 〔四〕 昭公二十九年左傳載蔡墨語曰:“少□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
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
此其三祀也。
”又曰:“颛顼氏有子曰犁,為祝融。
”杜預注:“犁,火正。
” 〔五〕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孔安國曰:“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之官。
”又正義引呂刑傳曰:“重即羲、黎即和,雖别為氏族,而出自重、黎也。
” 〔六〕 史記天官書正義曰:“昆吾,陸終之子。
虞翻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昆吾。
’世本雲昆吾衛者也。
” 〔七〕 史記天官書正義曰:“巫鹹,殷賢臣也,本吳人,冢在蘇州常熟海隅山上。
” 〔八〕 史記天官書正義曰:“史佚,周武王時太史尹佚也。
” 〔九〕 史記太史公自序曰: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也。
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适晉。
其人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在秦名錯,司馬遷,錯之後也。
〔十〕 此本志稱乃東觀記天文志之文也。
四庫館臣輯東觀記,言天文志全阙,可謂失之眉睫也。
自範書出,袁紀遂不大為人所重視,館臣之疏漏,即為一例。
(乙巳,大赦天下〔一〕。
)匈奴寇河西。
〔一〕 事已見前,此系重出,故删。
十六年(癸酉、七三) 春,天子遂前議,遣奉車都尉窦固、驸馬都尉耿秉、太仆祭彤、度遼将軍吳常各将萬騎擊匈奴〔一〕。
固出敦煌〔昆〕侖塞〔二〕,擊南呼衍王。
出塞千五百裡,到蒲類海,破白山,走呼衍王,斬首千餘級。
秉出張掖居延塞,擊〔句〕(匈)林王〔三〕。
到沐樓山〔四〕,渡漠六百餘裡,絕無水草,得生口辭雲“句林王轉北逐水草”,秉欲将輕騎追之,都尉秦彭止之而還。
彤嘗與南單于左賢王信出朔方〔高〕(鬲)阙塞〔五〕,擊溫禹犢王于涿邪山。
出塞九百餘裡,見小山,為信所誤雲是涿邪(王)山〔六〕,無所得而還。
是時秉獨有功〔七〕,吳常抵罪,彤下獄免。
〔一〕 範書明帝紀所載無“吳常”,有“騎都尉來苗出平城,伐北匈奴”句。
窦固傳“吳常”作“吳棠”,乃副祭彤出征,故共得罪。
〔二〕 據範書及通鑒補。
昆侖塞在敦煌郡廣至縣北。
範書此事系于十七年冬十一月事。
十六年春二月,固所出乃酒泉塞,與袁紀異。
〔三〕 據範書及胡三省注改。
〔四〕 範書窦固傳作“三木樓山”。
黃本作“沐樓山”。
〔五〕 據範書、通鑒改。
〔六〕 “王”系衍文,故删。
〔七〕 範書窦固傳作“時諸将唯固有功,加位特進。
耿秉無功而還,而祭彤、吳棠坐不至涿邪山,免為庶人”。
觀袁紀上文,亦當作“固獨有功”,袁紀誤。
彤性剛嚴,行道不與信相得,故為信所誤。
彤自恨無功,出獄數日,歐血死。
敕其子曰:“吾奉使不稱,微功不立,身死慚恨,義不可以受賞賜。
汝等齎兵馬詣邊,乞效死前行,以副吾心。
”其子逢上疏陳彤遺言,上方任彤,聞之,嗟歎者良久。
子參從擊車師有功,遷遼東太守。
烏丸、鮮卑追思彤不已,每朝京師,辄過拜彤冢,仰天号泣。
彤字次孫,颍陽人。
少孤,值更始之際,天下大亂,盜賊縱橫,野無煙火,而彤常在墓側,盡其哀心。
賊每過,見其号泣,不畏死亡,皆不犯也。
後随從兄遵從世祖,世祖以彤為黃門郎,常宿衛左右。
及遵薨,無子,追傷之,以彤為偃師長,令附近遵墓,四時祀之。
遷襄贲令,皆有名迹。
诏書勉勵,增秩一等,賜缣百匹。
及在遼東,着續北邊。
彤氣勇過人,開弓三百斤,多恩信,善權略,士卒争為效力。
永平初,胡夷内附,野無風塵,乃悉罷邊兵,而征彤為太仆卿。
彤在遼東十餘年〔一〕,無十金之資,天下知其清。
拜日,賜錢百萬,馬三匹,衣被、刀劍下至居家器物,無不備焉。
每見,上辄嗟歎,以為可屬以重任,嘗謂左右曰:“太仆,吾之禦侮者也。
” 〔一〕 範書祭彤傳以彤建武十七年拜遼東太守,至永平十二年征為太仆,故言“彤在遼東幾三十年”。
而袁紀言永平初征為太仆,則自當言“十餘年”。
二者未知孰是。
窦固之破白山,遣從事郭恂、假司馬班超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廣事超禮敬甚備。
一旦勿疏,超謂官屬曰:“甯覺廣禮意益不如前日乎?”官屬曰:“胡人不能久,變無他故。
”超曰:“明者觀于未萌〔一〕,況兆已見此,必有北虜使來,故令其疑耳。
”乃召侍胡逆問曰:“匈奴使到日,何故不白?”侍胡怖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裡。
”超使閉侍胡,悉會所将吏士三十六人,大飲之。
酒酣,超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成大功,以求富貴。
今虜使到才數日,而廣禮意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棄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