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粵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西王,居秦之漢中府。
順治十五年(戊戌),三桂偕定西将軍固山額真侯墨勒根由四川一路,令荊州之甯南靖寇大将軍宗室洛托由湖廣一路、征南将軍固山額真卓布泰由廣西一路,定于二月二十五日三路出師,先取貴州;命安遠靖寇大将軍信郡王铎尼自都門統領大兵入黔,分三路進取雲南,換甯南靖寇大将軍回荊州彈壓。
三桂由沔縣至朝天驿,順流擊楫。
三月初四日,抵蜀之保甯府;具舟艦,載軍糈。
預揣蜀之重慶府水陸交沖,請以副将程廷俊為重夔總兵,設水陸官兵五千。
三月初七日,起營過南部、西充,猶見數家煙火;自順慶而前,大路枳棘叢生、箐林密布,雖鄉導莫知所從。
惟描蹤伐木,伐一程木、進一程兵。
三月十四日,至蜀之合州,俨同鬼域。
合州屬重慶,永曆重慶總兵杜子香以輕舟哨至合州江口。
此合州江北,則自陽平合翟汝至合州南,有綿州一江橫出于合江南,水勢洶湧。
三桂偕定西将軍揮甲兵跨馬渡江,杜子香棄重慶,分水陸奔逃;三桂偕定西将軍由銅梁、壁山、來鳳、白石進發。
銅梁、壁山二縣屬重慶;凡駐營帳房左右,滿地頭顱,皆張獻忠及搖黃十三家所戕殺。
間有廬舍,入視,則殘書、壞券與糜爛之軀具在。
四月初三日,三桂軍至重慶,為明玉珍負固之地,鐵壁金城,足稱天險。
蜀、楚界中如房、竹、歸、□、大昌、大甯有塔天保、郝搖旗、李來亨、袁宗第、黨守素,賀州、施州衛有王光興,長壽、奇縣有劉體仁、譚詣、譚宏、譚文,達州有楊秉胤、徐邦定等連兵分守;三桂俱不之問。
以永甯總兵嚴自明合鎮兵馬留重慶,與新設重夔總兵程廷俊合防,固根本;調陝西炮火,裕城守。
十三日,搭浮橋,渡黃葛江;溽暑薰蒸,心迷目眩。
翌日,渡綦江,曆東溪、松坎、新站、夜郎。
其中如滴溜、三坡、紅關、石壺關,上摩九天、下墜重淵,人皆履澀、馬皆釘掌,節節陡險,一夫可守;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預遣将軍劉正國率兵衆據險設伏。
二十五日,三桂偕定西将軍抵三坡,劉正國由水西逃奔雲南。
自銅梓至四渡站,明将軍郭李受、劉董才、王明池、朱守合、王劉倉、總兵王友臣等以家口并五千兵衆降大清;三桂偕定西将軍收服遵義。
五月初三日,自遵義由新站、烏江、養龍、息烽、禮佐會甯南靖寇大将軍于貴州。
十一日,回息烽,襲明将軍楊武大營于開州之倒流水。
回遵義,有水西宣慰使安坤、酉陽宣慰使冉奇镳、蔺州宣慰使奢保受等降大清。
興甯伯王興受李定國指授,回綏陽;子友臣首先歸降,遂親詣軍前繳敕印,三桂與以盔甲、名馬、金币。
七月初二日,新津侯譚宏等率衆攻童慶,敗回。
廣西一路,征南将軍卓布泰與提督線國安抵獨山州時,大清使日傳上谕:‘克取貴州,如雲南機有可乘,大兵馬匹行得,即乘勢進取,不必候旨;如兵馬疲弱,侯安遠靖寇大将軍信郡王到日,三路進取雲南。
甯南靖寇大将軍駐貴州,侯開服雲南回荊州’。
三路承旨,屯□養銳。
三桂始終以重慶為憂,調四川巡撫高民贍于重慶彈壓,又調建昌總兵王明德赴重慶協防;檄永甯總兵嚴自明俟王明德至重慶,即領所部官兵赴遵義:厚重、遵兩鎮之防,固川、黔一線之脈。
值安遠靖寇大将軍信郡王铎尼統大兵入黔境,先約三桂會商;三桂自遵義六百裡至平越府之楊老堡,同信郡王等與經略洪承疇會訂師期。
晉王李定國受黃钺,同王公侯伯将軍馮雙禮等悉衆扼盤江河,踞雞公背,謀攻貴州,相違咫尺;鞏昌王白文選同窦名望等四萬餘衆守七星關,嗣抵生界紮營,離遵義一日之程示攻遵勢,牽制應援,以助定國複黔之舉。
三桂兼程回遵義。
前此數月,三桂駐遵義、征南将軍卓布泰駐獨山州、信郡王在武陵,惟甯南靖寇大将軍駐貴州;當大衆未合之際,定國觀望逡巡。
及楊老堡訂期進兵,定國始秉钺而出,事機已失矣。
十一月初十日,三桂統藩下四鎮及援剿左路鎮總兵沈應時、右路鎮總兵馬甯等自遵義出師,白文選于二十日五更自生界遁回七星關守險。
此關四山壁立,水勢湧洶;山上樹木參天,名曰天生橋,其實未嘗有橋。
三桂先在遵義厚養鄉導,朝夕垂問,默識于心;十二月初二日,于水西苗猓地方安營,次晨忽由天生橋進烏撒軍民府,扼七裡關大路。
文選偵三桂從别路越險進兵,棄七星關,走可渡橋;即焚橋走沾益州,思奔雲南顧家口。
李定國見信郡王中路兵前進,即退回盤江河;又報征南将軍廣西一路甚急,自領部衆堵禦。
定國連敗于安龍之羅炎河、涼水井,撤寨踉跄奔回;奉永曆并宮眷大營,于十五日棄雲南走永昌府。
白文選中道飛奔大營,定國留文選駐守玉龍關;蓋永昌之要道也。
三桂至烏撒剿白文選餘衆,收降之;設官安撫畢,涉可渡河、出交水大道,晤信郡王征南将軍于闆橋。
己亥正月初三日,三桂等收服雲南,明公侯伯将軍鎮将胡一青等,士司總兵龍世榮等降
順治十五年(戊戌),三桂偕定西将軍固山額真侯墨勒根由四川一路,令荊州之甯南靖寇大将軍宗室洛托由湖廣一路、征南将軍固山額真卓布泰由廣西一路,定于二月二十五日三路出師,先取貴州;命安遠靖寇大将軍信郡王铎尼自都門統領大兵入黔,分三路進取雲南,換甯南靖寇大将軍回荊州彈壓。
三桂由沔縣至朝天驿,順流擊楫。
三月初四日,抵蜀之保甯府;具舟艦,載軍糈。
預揣蜀之重慶府水陸交沖,請以副将程廷俊為重夔總兵,設水陸官兵五千。
三月初七日,起營過南部、西充,猶見數家煙火;自順慶而前,大路枳棘叢生、箐林密布,雖鄉導莫知所從。
惟描蹤伐木,伐一程木、進一程兵。
三月十四日,至蜀之合州,俨同鬼域。
合州屬重慶,永曆重慶總兵杜子香以輕舟哨至合州江口。
此合州江北,則自陽平合翟汝至合州南,有綿州一江橫出于合江南,水勢洶湧。
三桂偕定西将軍揮甲兵跨馬渡江,杜子香棄重慶,分水陸奔逃;三桂偕定西将軍由銅梁、壁山、來鳳、白石進發。
銅梁、壁山二縣屬重慶;凡駐營帳房左右,滿地頭顱,皆張獻忠及搖黃十三家所戕殺。
間有廬舍,入視,則殘書、壞券與糜爛之軀具在。
四月初三日,三桂軍至重慶,為明玉珍負固之地,鐵壁金城,足稱天險。
蜀、楚界中如房、竹、歸、□、大昌、大甯有塔天保、郝搖旗、李來亨、袁宗第、黨守素,賀州、施州衛有王光興,長壽、奇縣有劉體仁、譚詣、譚宏、譚文,達州有楊秉胤、徐邦定等連兵分守;三桂俱不之問。
以永甯總兵嚴自明合鎮兵馬留重慶,與新設重夔總兵程廷俊合防,固根本;調陝西炮火,裕城守。
十三日,搭浮橋,渡黃葛江;溽暑薰蒸,心迷目眩。
翌日,渡綦江,曆東溪、松坎、新站、夜郎。
其中如滴溜、三坡、紅關、石壺關,上摩九天、下墜重淵,人皆履澀、馬皆釘掌,節節陡險,一夫可守;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預遣将軍劉正國率兵衆據險設伏。
二十五日,三桂偕定西将軍抵三坡,劉正國由水西逃奔雲南。
自銅梓至四渡站,明将軍郭李受、劉董才、王明池、朱守合、王劉倉、總兵王友臣等以家口并五千兵衆降大清;三桂偕定西将軍收服遵義。
五月初三日,自遵義由新站、烏江、養龍、息烽、禮佐會甯南靖寇大将軍于貴州。
十一日,回息烽,襲明将軍楊武大營于開州之倒流水。
回遵義,有水西宣慰使安坤、酉陽宣慰使冉奇镳、蔺州宣慰使奢保受等降大清。
興甯伯王興受李定國指授,回綏陽;子友臣首先歸降,遂親詣軍前繳敕印,三桂與以盔甲、名馬、金币。
七月初二日,新津侯譚宏等率衆攻童慶,敗回。
廣西一路,征南将軍卓布泰與提督線國安抵獨山州時,大清使日傳上谕:‘克取貴州,如雲南機有可乘,大兵馬匹行得,即乘勢進取,不必候旨;如兵馬疲弱,侯安遠靖寇大将軍信郡王到日,三路進取雲南。
甯南靖寇大将軍駐貴州,侯開服雲南回荊州’。
三路承旨,屯□養銳。
三桂始終以重慶為憂,調四川巡撫高民贍于重慶彈壓,又調建昌總兵王明德赴重慶協防;檄永甯總兵嚴自明俟王明德至重慶,即領所部官兵赴遵義:厚重、遵兩鎮之防,固川、黔一線之脈。
值安遠靖寇大将軍信郡王铎尼統大兵入黔境,先約三桂會商;三桂自遵義六百裡至平越府之楊老堡,同信郡王等與經略洪承疇會訂師期。
晉王李定國受黃钺,同王公侯伯将軍馮雙禮等悉衆扼盤江河,踞雞公背,謀攻貴州,相違咫尺;鞏昌王白文選同窦名望等四萬餘衆守七星關,嗣抵生界紮營,離遵義一日之程示攻遵勢,牽制應援,以助定國複黔之舉。
三桂兼程回遵義。
前此數月,三桂駐遵義、征南将軍卓布泰駐獨山州、信郡王在武陵,惟甯南靖寇大将軍駐貴州;當大衆未合之際,定國觀望逡巡。
及楊老堡訂期進兵,定國始秉钺而出,事機已失矣。
十一月初十日,三桂統藩下四鎮及援剿左路鎮總兵沈應時、右路鎮總兵馬甯等自遵義出師,白文選于二十日五更自生界遁回七星關守險。
此關四山壁立,水勢湧洶;山上樹木參天,名曰天生橋,其實未嘗有橋。
三桂先在遵義厚養鄉導,朝夕垂問,默識于心;十二月初二日,于水西苗猓地方安營,次晨忽由天生橋進烏撒軍民府,扼七裡關大路。
文選偵三桂從别路越險進兵,棄七星關,走可渡橋;即焚橋走沾益州,思奔雲南顧家口。
李定國見信郡王中路兵前進,即退回盤江河;又報征南将軍廣西一路甚急,自領部衆堵禦。
定國連敗于安龍之羅炎河、涼水井,撤寨踉跄奔回;奉永曆并宮眷大營,于十五日棄雲南走永昌府。
白文選中道飛奔大營,定國留文選駐守玉龍關;蓋永昌之要道也。
三桂至烏撒剿白文選餘衆,收降之;設官安撫畢,涉可渡河、出交水大道,晤信郡王征南将軍于闆橋。
己亥正月初三日,三桂等收服雲南,明公侯伯将軍鎮将胡一青等,士司總兵龍世榮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