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粵紀(續)

關燈
稱國主,率衆推戴;可望令僎兼禮、兵二部尚書。

    時惟李定國多所扞格,可望密與文秀商擒定國于教場,責百棍示威:定國之嫌始此。

     可望自揣:昔皆比肩其事,思所以壓服其心;楊畏知、襲彜同赴廣西浔州府永曆處請封,有慶國公陳邦傅矯诏遣标官武康伯胡執恭由間道齎敕印往封可望為平遼王,改名朝宗。

    執恭至滇迎可望意,又私改敕印封可望“秦王”,以悅其心。

    鑄“興朝通寶”。

     庚寅,可望敗匡國公皮熊于貴築,殺忠國公王祥于綏陽(皆隆武所封者);兼定北将軍艾能奇病故,可望悉收其部曲,聲勢益張。

    永曆内閣嚴起恒、總督楊鼎和及科道官追論陳邦傅矯诏、胡執恭假敕印之罪,可望令裈督賀九儀等往南甯護駕,遂盜殺嚴起恒等以洩“追論”之忿。

    楊畏知既脫虎口,不欲回黔,永曆留為相;可望怒,差指揮鄭國于永曆處拏畏知回黔殺之,令賀九儀、張勝、張明志移駐永曆于安龍所。

    改所為府,令範應旭知府事;凡永曆及随侍文武支糧,提塘章應科與旭造冊,開“皇帝一員、皇後一口”,餘可知矣。

    又令李定國攻廣,以馮雙禮與陳國能随之。

    揣可望之心,以定國勝則可以崇功、死則借以除患、敗則可以加罪;不意突破廣西,子女、玉帛定國無不私厚。

    雙禮、國能歸報,可望即調撤定國,定國疑中讒,不赴;封西甯主,定國亦不受。

    可望以馮雙禮為興國侯,率兵往擒;雙禮敗歸,可望恐迫則生變,仍善養定國家口于雲南。

    壬辰三月,可望以成都、叙府、重慶各要地皆吳三桂同定西将軍開服,令劉文秀領兵複四川。

    三桂同定西将軍撤兵回保甯,文秀追至保甯;一戰而十餘萬衆立膏鋒刃,獲都督王複臣殺之。

    劉文秀止單身走,可望責令投閑:文秀之嫌始此。

      李定國避粵攻新會,為大清擊敗,僅存兵二千。

    至丙申春,定國将奔回安龍;可望恐定國以永曆為奇貨,亟遣心腹葉應桢随白文選同往安龍探聽定國動靜,即逼永曆移黔。

    永曆合宮慘哭,白文選亦泣下;遂以定國無他志報可望。

    及定國見永曆,即挾之行。

     可望謀奪永曆,複遣文秀至曲靖府;文選意在永曆,與定國一同護行。

    劉文秀與可望□都督王尚禮、王自奇、賀九儀等守滇,文秀聞定國奉永曆回滇,陽與尚禮等密議勒兵守城,自以數騎會定國,雲‘我輩将以秦王為董卓;但恐誅卓,又有曹操’!定國指天設誓,同文秀迎歸雲南,即倡言秦王若尊永曆,我輩當尊秦王。

    未幾,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艾能奇之子承業為鎮國将軍,管延安王事。

    以定國辦事金維新為行在吏部侍郎兼都察院、龔銘為行在兵部侍郎、白文選為鞏國公、王尚禮為保國公、王自奇為夔國公、賀九儀為保康侯。

    馬吉翔工彌縫,仍以文安侯入閣辦事。

    适白文選往黔,令可望赴滇保駕,将錢糧歸之永曆,兵馬交定國、文秀經營川、廣;可望以妻子尚在雲南,忿衷不露。

    永曆令可望□□□護衛東昌侯張虎送可望妻子赴黔,又賜虎金簪一杖,令從中開導;虎既回黔,詳言永曆賜簪密令行刺,以媚激可望。

    時可望妻子已至黔中,無複顧忌,遂大言永曆負義,定國、文秀謀反;追文選鞏國公敕印:文選之嫌始此。

     可望決意攻滇,有馬維興(?)白文選密議乘機反正,言于可望曰:‘白文選恩受有年,昨在滇受封,屢辭不允,實出無奈;今重加爵賞,用為總統,必恩感圖報’。

    可望即以馮雙禮守貴州;封白文選為征逆招讨郡王,總統兵馬。

    定國、文秀方揣勢遲疑,忽文選來歸,即請封白文選為鞏昌王,遣内閣文安侯馬吉翔視師,同定國、文秀、文選等于丁酉九月十四日至三岔,距交水二十裡下營。

    可望因總統之變,欲引兵回黔;馬維興、馬寶等绐言:‘逃文選,不過一人;有他不多,無他不少。

    盡這兵馬,做個明白’。

    可望大喜,密議安定侯馬寶、臨潼侯武大定、漢川侯張勝等率勁旅四千,由尋甸尋道攻襲滇省,可望仍于交水索戰,令首尾不能兼顧。

    馬寶、馬維興于十八日夜各差心腹,将可望密議報知定國等,且催速戰。

    定國等即于十九日交鋒,直撲馬維興;維興内應,餘悉瓦解。

    可望逃回貴州,即遣其大理卿楊惺先奔赴經略洪承疇前軍降大清。

    李定國回滇省,于渾水塘收馬寶;擒張勝,剝其皮。

    文選、文秀追可望尚遠,馮雙禮言追兵已到,促可望攜家口前奔,自請斷後掩其玉帛,追兵方至。

    可望自智自尊,一旦被愚、被賣,殊可捧腹。

    至長沙,承疇疏聞,大清封可望為義王。

     李定國以黔、蜀、辰、沅鎮将皆可望所設,悉調赴雲南。

    核功罪,封馮雙禮為慶陽王、馬進忠為漢陽王、馬維興為叙國公、賀九儀為廣國公、馬寶為淮國公,餘爵不贅;可望部下德安侯狄三品、岐山侯王會、荊江王張光翠等降級有差。

    凡永曆左右,皆定國心腹;正睥眤尊大,而大清兵三路入矣。

     吳三桂兵取雲南 大清封吳三桂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