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粵紀(續)

關燈
醜春,廣西總兵陳邦傅畏李赤心、高必正勢盛,恐為所并,欲借援可望;乃假鑄“秦王之寶”,命其私人胡執恭往雲南封可望為秦王,能奇、定國、文秀三人為國公。

    定國等心疑其僞,與能奇、文秀議不受;乃可望欲借王号以壓三人,勸三人同受。

    能奇曰:‘我等自為王耳,何必封’!定國曰:‘我等無尺寸之功,何敢負朝廷之封’!可望不悅,相持不決。

    越月餘,能奇病死,可望乃獨受秦王之封;而定國、文秀卒不受,仍各稱帥主。

    可望既假稱王,乃使人諷定國、文秀,欲其拜見叩賀;定國不從,文秀勸曰:‘以弟拜兄,亦無不可’。

    于是定國勉強下拜。

    此後公會,定國、文秀俱左右列坐;然定國終憤憤,可望亦心銜之。

    後朝廷知可望受胡執恭僞封,衆議□不決。

    督師堵胤錫請之于上,封為平遼王;差佥都禦史趙昱至滇封之,并封定國為康國公、文秀為泰國公。

    定國知此封出自朝廷,與文秀議欲受封;可望已稱秦王,不欲受“二字”王,乃咈然謂定國曰:‘汝前不受封,今何為而受乎’?定國乃不敢受。

     及庚寅秋,可望出黔,命定國守雲南;定國終日操演兵馬、制造盔甲,一年練就精兵三十萬人。

    至壬辰三月,乃緻書可望,欲出楚立功以報朝廷;可望不能止,乃聽之出。

    四月,至貴州,可望命馮雙禮等領兵二萬人同行。

    五月,由鎮遠下偏橋,一戰複沅州;複大戰,遂複靖州。

    六月,至全州;大清定南王孔有德兵出接戰,敗績。

    有德等嚴守關,以精騎三千大戰;定國直前殺數人,縱兵圍殺,有德大驚,急傳令百姓守城。

    次日,定國同馮雙禮兵至城下。

    有德乘城,見定國兵馬強盛,知不敵;乃回宅運火藥于室内,囑家人曰:‘事急,則舉火’!次日大雨,城破;有德自回家,殺其愛妾數人自缢,命家人縱火,阖門焚死。

    餘一子七歲,定國收養之;并擒陳邦傅及子曾禹解至貴州,誅之。

    廣西既破,金帛山積;定國貪而愚,凡部下所擄之物,定國必兼取之。

    馮雙禮以是不服,密啟可望雲:‘定國專擅之甚,後恐難制’!八月,定國複衡州;凡永、彬一帶望風而降。

    定國兵至江西吉安,凡招撫所到,定國委選州縣官。

    可望封定國為西甯王、馮雙禮興國侯,差楊惺先往封;至衡州,李定國曰:‘封賞出自天子,今以王封王,可乎’?遂不受封。

    可望慮定國功大權重難制,楚、粵人心歸之;因為書召之,不至。

    十月,可望出兵至沅江,命張虎督兵複辰州;連書催定國至靖州相會,意欲圖之。

    定國心腹人龔銘至沅州見可望,探知其意;密書報定國,令勿來、來必不免。

    癸巳正月,定國行至武岡州;見書歎曰:‘本欲共圖恢複;今忌刻如此,安能成大功乎’!因率所部走廣西。

     四月,可望與大清兵戰于兩路口,大敗;走回貴州。

    八月,聞李定國駐兵柳州,命馮雙禮統兵三萬往襲之;定國聞可望兵至,燒糧而走。

    雙禮謂定國怯,率兵追之;定國回兵有擊,雙禮大敗而回。

    時上在安龍,憤可望陵逼,遣武選司員外林青陽、翰林院孔目周官封定國親王,命将兵至安龍護駕;後可望知之,甲午三月忿殺宰相吳貞毓等十八人。

     至乙未冬,定國敗于粵東,回劄南甯;可望又遣張明志、關有才引兵潛赴南甯襲定國,複為所敗。

    丙申三月,定國乘勝入安龍迎駕,徑赴雲南,與可望議和。

    丁酉八月,可望以白文選為總統、馬寶為先鋒,統兵十五萬入雲南,劄于交水。

    文選曾與馬寶密商為定國内應,至是文選竟率兵定國合,還擊之;可望大敗,走回黔。

    左右皆叛,文秀率兵急追之;可望恐不免,遂入楚降大清。

    其部下兵将,皆為定國所有。

      觀此,則知構隙本末,曲在可望、不在定國明矣! 續孫可望踞雲、貴事 崇祯甲申張獻忠入蜀,僭号成都,殘忍不可盡述。

    歲丁亥,大清肅王統兵至蜀,殺獻忠于西充縣之鳳凰山。

    其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白文選、馮雙禮、王尚禮、王複臣等領潰衆奪重慶江,殺隆武所封平寇伯曾英,遂由遵義取貴州。

    值雲南土司沙定洲與妻範氏叛踞省城,黔國公沐天波走楚雄,定洲圍其城;可望等詭稱援師,由貴州兼程于三月二十八日屠曲靖,定洲解楚雄圍,悉衆走阿迷州,遇可望等于蛇花口戰敗,定洲集潰衆遁守佴革龍。

    可望取雲南,李定國推可望為平東王,其相雄長如故也。

     旋以兵襲天波,有佴海道楊畏知統義旅與可望等戰于祿豐縣之啟明橋,畏知被執随營;天波走永昌。

    可望至大理,天波自永昌遣其子為質,可望許之;陰令心腹混于沐衆至瀾滄江,奪鐵索橋。

    比沐衆到永昌,可望兵亦到;天波倉卒不備,被執回滇。

    戊子,可望、李定國、劉文秀領兵圍沙定洲于佴革龍,擒定洲、範氏剝皮遊示。

    天波恨既雪,聽可望指示,分檄号召各土司出兵認饷。

    遂巢穴雲南,營土木;鑄造印敕,設六部、九卿、科道。

    昆明鄉原任禦史任僎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