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粵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永曆至梧州 庚寅正月朔(乙卯),永曆在廣東肇慶府,群臣朝賀。
前除夕夜(甲寅),大清兵過梅嶺。
初三日(丁巳),克南雄府;而寶豐伯羅成耀棄韶州。
初七日(辛酉)報至,永曆震恐,戒舟西上。
戎政〔劉〕遠生奏自請行清道;給事中金堡特奏請留,争之不得。
時上下崩潰,武弁家丁大肆搶殺。
先劫囊之厚者如冢宰晏清等、宦之顯者吏部丁時魁等;凡文臣所有,悉為之掠。
初九日(癸亥),永曆登舟;十三日(丁卯),解維。
随路劫奪,文職俱無完膚。
二月初一日(甲申),永曆至廣西梧州府。
自前至是,凡三至矣;皆以舟為家。
瞿式耜疏曰:‘粵東水多于山,雖良騎不能野合;自成棟歸順,始有甯宇。
賦财繁盛,廿倍粵西,内強而外可備;韶州去肇慶數百裡,強弩乘城、豎營固守,亦可待勤王兵四至。
何乃朝聞警而夕登舟’?疏再上,而永曆移德慶、抵梧州境矣。
蓋自成棟首疏文武各還事權、言官正氣宜獎,失權者意;故急欲永曆移舟,棄東如屣。
永曆移武岡則有疏、前往肇慶則有疏,勿東;今移梧州則有疏,勿西。
瞿公非自違也,蓋以新造小邦,宜以鎮定;若輕轉徙,則人心易渙而叛将潰兵得以乘機劫掠,敵人聞聲而至矣。
至永曆之易于奔遷,亦自有說:一以知文武諸臣不足恃,戰不勝、守不固也;一以鑒崇祯以下數主奔避不早,悉罹亡滅,故亟亟以登舟為逃命計耳。
籲!國勢至此,有不土崩瓦解者乎? 由前“遺聞”觀之,則以丁、蒙等诏獄為非;由後“粵記”觀之,則以五虎等嚴刑為快。
姑并存之,以俟筆之史者。
瞿式耜谏勿濫刑 時詞谏諸臣疏請正綱紀、慎名器,多失人意。
而禦史程源輩以攫官不得,伺權者指,攻其所必去,熒惑永曆聽;下給事中丁時魁、金堡、蒙正發及侍郎劉湘客于獄。
式耜聞報,上疏申救;謂‘中興之初,宜保元氣,勿濫刑’。
再疏争之,曰:‘诏獄追贓,乃熹廟魏忠賢弄權,鍜煉楊、左事;何可祖而行之’?上頒敕布四人罪狀,敕出忌者之手,式耜封還;謂‘法者,天下之至公也;不可以蜚語飲章,橫加考案,開天下之疑。
且四人得罪,各有本末。
臣在政府,若不言,恐失遠近人望,其何辭于後世’!凡七疏。
遣孫昌文入見,陳說粵西民貧食盡。
時昌文孑身由海上來;閣試,授昌文翰林院簡讨。
“粵事記“雲:‘李元胤久與陳邦傅相軋,不敢西上,挽舟崧台。
丁時魁等失勢,仇家盡發其結黨貪縱;獨袁彭年以艱先去。
将金堡、丁時魁、蒙正發、劉湘客四人奉旨逮問,照北京廠衛故事,全副刑具輪番更用;以有馬吉翔主事,彼固北金吾起家,縱送乘落盡其法也。
招贓俱十五、六萬,雲為受刑不過所緻;拷問時,金堡呼二祖、列宗,丁與蒙、劉則有‘老爺饒命,萬代公侯’等語,不計叩頭而已。
向之附五虎得志者大懼,傾家掩蓋。
永曆登極三年,恭默簡靜,言笑無間;至是,始見聲色’。
永曆中秋坐水殿 庚寅五、六月間,廣州固守弗下;兩廣總制杜允和時有報捷至梧州江渚,李元胤又于肇慶以計殺叛将羅守誠,局勢稍緩。
再行考選,略似人形者,無不繡衣鐵簡,末忝铨席。
然得之非其分,即有以敗之:如董雲骧以台中謝恩,即叩頭不起,殒于帝舟;朱士蕭吏科歸省,全家殲于賊手。
潘駿觀改铨部,見朝尚無官帽,以便服行禮,時有“方巾片片潘雙鶴”口号;亦遂奪職。
如此之類,不一而足。
嚴起恒與二、三同官濯纓唱和,蕭索興味。
八月十五日,無以為金鏡之獻,親書“水殿”二字置一牌坊,鼓吹送入帝舟;再令群臣上表稱賀:情實孤舟嫠婦,形同畫船箫鼓。
杜允和固守羊城 杜允和,河南人;李成棟之愛友。
成棟沒時,“兩廣印”允和佩之,得不亡失。
次傳之李栖鵬,栖鵬陷梅嶺;再傳之閻可義,病卒于韶州府;又傳之李五老(五老者,元胤之兄,亦成棟養子),軍士鼓噪而罷;又傳羅守誠(守誠,浙江人;成棟之中軍),亦以不協衆望而罷:此皆己醜秋間事。
至九月,允和攝兩廣篆,專守羊城。
庚寅正月初七日大清兵過嶺,允和與三司江槱等于十四日出城登舟,仍泊海珠寺側;俟烽火照影,即挂帆虎頭門。
不意候至月終,杳無音耗;允和後率三司官屬入城,各派汛地為固守計。
至二月初四日,大清兵始至,駐營城北,仰攻甚難。
蓋羊城東、南二面距珠江,北城濠外有二裡許污田,人馬不得跕立;惟西門一帶為山麓,允和為石重城守之。
珠江以南五大縣錢糧,輸貢不懈。
二月至十月三大戰,允和晉封豫國公。
羊城,廣州府,又曰五羊城。
珠江,在南門外,中有海珠寺;虎頭門從此去。
羊城崩陷 十月初十日(庚寅),永曆聖誕;杜允和會齊文武官于五層樓拜祝,時有守西門外城主将範承恩亦在焉。
承恩本淮安府皂役,從成棟入廣者;目不識丁,故綽号“草
前除夕夜(甲寅),大清兵過梅嶺。
初三日(丁巳),克南雄府;而寶豐伯羅成耀棄韶州。
初七日(辛酉)報至,永曆震恐,戒舟西上。
戎政〔劉〕遠生奏自請行清道;給事中金堡特奏請留,争之不得。
時上下崩潰,武弁家丁大肆搶殺。
先劫囊之厚者如冢宰晏清等、宦之顯者吏部丁時魁等;凡文臣所有,悉為之掠。
初九日(癸亥),永曆登舟;十三日(丁卯),解維。
随路劫奪,文職俱無完膚。
二月初一日(甲申),永曆至廣西梧州府。
自前至是,凡三至矣;皆以舟為家。
瞿式耜疏曰:‘粵東水多于山,雖良騎不能野合;自成棟歸順,始有甯宇。
賦财繁盛,廿倍粵西,内強而外可備;韶州去肇慶數百裡,強弩乘城、豎營固守,亦可待勤王兵四至。
何乃朝聞警而夕登舟’?疏再上,而永曆移德慶、抵梧州境矣。
蓋自成棟首疏文武各還事權、言官正氣宜獎,失權者意;故急欲永曆移舟,棄東如屣。
永曆移武岡則有疏、前往肇慶則有疏,勿東;今移梧州則有疏,勿西。
瞿公非自違也,蓋以新造小邦,宜以鎮定;若輕轉徙,則人心易渙而叛将潰兵得以乘機劫掠,敵人聞聲而至矣。
至永曆之易于奔遷,亦自有說:一以知文武諸臣不足恃,戰不勝、守不固也;一以鑒崇祯以下數主奔避不早,悉罹亡滅,故亟亟以登舟為逃命計耳。
籲!國勢至此,有不土崩瓦解者乎? 由前“遺聞”觀之,則以丁、蒙等诏獄為非;由後“粵記”觀之,則以五虎等嚴刑為快。
姑并存之,以俟筆之史者。
瞿式耜谏勿濫刑 時詞谏諸臣疏請正綱紀、慎名器,多失人意。
而禦史程源輩以攫官不得,伺權者指,攻其所必去,熒惑永曆聽;下給事中丁時魁、金堡、蒙正發及侍郎劉湘客于獄。
式耜聞報,上疏申救;謂‘中興之初,宜保元氣,勿濫刑’。
再疏争之,曰:‘诏獄追贓,乃熹廟魏忠賢弄權,鍜煉楊、左事;何可祖而行之’?上頒敕布四人罪狀,敕出忌者之手,式耜封還;謂‘法者,天下之至公也;不可以蜚語飲章,橫加考案,開天下之疑。
且四人得罪,各有本末。
臣在政府,若不言,恐失遠近人望,其何辭于後世’!凡七疏。
遣孫昌文入見,陳說粵西民貧食盡。
時昌文孑身由海上來;閣試,授昌文翰林院簡讨。
“粵事記“雲:‘李元胤久與陳邦傅相軋,不敢西上,挽舟崧台。
丁時魁等失勢,仇家盡發其結黨貪縱;獨袁彭年以艱先去。
将金堡、丁時魁、蒙正發、劉湘客四人奉旨逮問,照北京廠衛故事,全副刑具輪番更用;以有馬吉翔主事,彼固北金吾起家,縱送乘落盡其法也。
招贓俱十五、六萬,雲為受刑不過所緻;拷問時,金堡呼二祖、列宗,丁與蒙、劉則有‘老爺饒命,萬代公侯’等語,不計叩頭而已。
向之附五虎得志者大懼,傾家掩蓋。
永曆登極三年,恭默簡靜,言笑無間;至是,始見聲色’。
永曆中秋坐水殿 庚寅五、六月間,廣州固守弗下;兩廣總制杜允和時有報捷至梧州江渚,李元胤又于肇慶以計殺叛将羅守誠,局勢稍緩。
再行考選,略似人形者,無不繡衣鐵簡,末忝铨席。
然得之非其分,即有以敗之:如董雲骧以台中謝恩,即叩頭不起,殒于帝舟;朱士蕭吏科歸省,全家殲于賊手。
潘駿觀改铨部,見朝尚無官帽,以便服行禮,時有“方巾片片潘雙鶴”口号;亦遂奪職。
如此之類,不一而足。
嚴起恒與二、三同官濯纓唱和,蕭索興味。
八月十五日,無以為金鏡之獻,親書“水殿”二字置一牌坊,鼓吹送入帝舟;再令群臣上表稱賀:情實孤舟嫠婦,形同畫船箫鼓。
杜允和固守羊城 杜允和,河南人;李成棟之愛友。
成棟沒時,“兩廣印”允和佩之,得不亡失。
次傳之李栖鵬,栖鵬陷梅嶺;再傳之閻可義,病卒于韶州府;又傳之李五老(五老者,元胤之兄,亦成棟養子),軍士鼓噪而罷;又傳羅守誠(守誠,浙江人;成棟之中軍),亦以不協衆望而罷:此皆己醜秋間事。
至九月,允和攝兩廣篆,專守羊城。
庚寅正月初七日大清兵過嶺,允和與三司江槱等于十四日出城登舟,仍泊海珠寺側;俟烽火照影,即挂帆虎頭門。
不意候至月終,杳無音耗;允和後率三司官屬入城,各派汛地為固守計。
至二月初四日,大清兵始至,駐營城北,仰攻甚難。
蓋羊城東、南二面距珠江,北城濠外有二裡許污田,人馬不得跕立;惟西門一帶為山麓,允和為石重城守之。
珠江以南五大縣錢糧,輸貢不懈。
二月至十月三大戰,允和晉封豫國公。
羊城,廣州府,又曰五羊城。
珠江,在南門外,中有海珠寺;虎頭門從此去。
羊城崩陷 十月初十日(庚寅),永曆聖誕;杜允和會齊文武官于五層樓拜祝,時有守西門外城主将範承恩亦在焉。
承恩本淮安府皂役,從成棟入廣者;目不識丁,故綽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