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粵紀
關燈
小
中
大
城,俱迷失無蹤。
閣臣吳炳整衣冠北拜君親,奉敕诰自缢。
永曆恐亂兵自全州、灌陽由大路搶桂林,乃與臣工從間道踉跄至慶遠府。
僅覓二小舟,三宮并載;随路逗遛,行行且止。
至十一月十五日,始抵象州。
意欲進南甯府為久避計,又為新興伯焦琏亂兵所阻。
從行文武官皆以青布囊頭,胼手胝足,面無生氣,幾緻散去。
馬吉翔左右帝舟,力挽衆;乃分遣王化澄、吳貞毓、龐天壽護三宮上南甯,永曆仍溯十八陡逆流北上。
十二月初三日,再達桂林,得延殘喘;君臣皆鍵戶遛兵。
人無土著、街無獨行,薪米、百物價騰五倍。
軍丁居貨,貿易無善顔;衆皆度日如年’。
天子流離播遷,子委泥沙、眷戚不保,亦可悲矣!吳公自缢,是“主辱臣死”之義也。
慶遠、南甯二府屬廣西,灌陽屬桂林府。
三宮至南甯府 十二月初十日,三宮至南甯府,議商安集處。
時守道趙台猶據府署不肯讓,錦衣馬吉翔責台慢視,當坐“大不敬”;台始退入分司署。
三宮以南甯府為行宮,供設帳具草率不堪。
移入時,惡少逼視。
有流寓貢生王者友之弟王者臣語出無狀,中宮怒,執送有司;仍以“訛傳”告免。
趙台,北京人;官生。
以府判升監司,後為巡撫。
王者友,南直人;後為禦史。
張獻忠亂蜀本末 甲申春,獻賊大掠湖南。
遇左良玉兵戰敗,遂盡擄湖南船隻、居民,自夷陵挽舟入川。
時流賊所擄百姓數十萬逆流而上,日行一、二十裡;舟中乏糧,饑死大半。
使川中能扼險而守,夔門三峽之險,雖百萬之衆不能逆溯而上也。
時巡撫陳士奇在重慶,有饷數十萬;議者請發饷征兵,守夔關一帶。
士奇曰:‘縻費朝廷之饷,異日難以消算;我雖賣□,不能償也’。
由是,坐視獻忠入川。
由夔州曆忠、萬,所在軍民望風奔逃,并無一矢相加遺者。
甲申六月,獻忠兵至重慶;城中鄉紳大家具先以家口逃出城外。
瑞王時自漢中避賊來,亦在城中;知賊信緊急,亦欲出城,士奇執不可。
及賊至城下,士奇茫然無策。
賊圍城之第一日,命一人至城下說降;城中守者不應。
第三日,賊命兩婦人裸體在城下穢罵,城上亦不解何故。
重慶城三面臨江,皆石壁;至西南,有磚城數十丈。
賊就其處挖掘,入火藥數石轟之,城崩十餘丈,磚石皆飛入雲際;賊乘勢破城。
城三面臨江,賊從一面來,城中數百萬生靈無一逃者。
巡撫陳士奇、知府王行儉、巴縣知縣王錫俱被執,張獻忠欲降之,俱不屈;而王錫尤激烈,憤罵不絕口;俱被害。
重慶衛指揮顧景聞城破,急入瑞王府中,以己所乘馬扶瑞王乘之疾走;遇賊,為所執。
見獻忠,□曰:‘甯殺我,毋犯親王’!獻忠叱殺瑞王;景大罵,亦被殺。
獻忠遂屠重慶,砍手三十餘萬人,流血有聲。
七月,獻忠率兵向成都,沿途州縣或降或逃。
八月,圍成都;鄉紳、有司請蜀王發帑金募兵守城,王真守财虜,吝不與。
及城破,王及有司俱被害。
巡撫劉之渤,陝□人也;在任有聲望。
獻忠欲降之,而之渤罵不已;獻忠怒,殺之。
凡成都所屬州縣,悉降于賊。
獻忠乃稱帝,國号“大西”,稱“大順”元年。
以桐城江某為宰相、成都所屬鄉紳嚴某為吏部尚書、江某為禮部尚書,以其養子孫可望為平東将軍、李定國為安西将軍、艾能奇為定北将軍、劉文秀為撫南将軍(四人皆冒姓張),以其黨王尚禮為中軍府都督、白文選為前軍府都督、王自奇為後軍府都督。
時本年三月北都陷于李自成,宏光新立于南都,中原多事,不暇問及西川;故獻忠得竊據成都。
然獻忠暴狠嗜殺,鞭撻無虛刻;即左右至寵至愛信者,少失其意,即斬艾如草芥。
故百姓惴惴不服,遠近州縣無不起義兵殺賊。
獻忠乃大肆屠殺,稍有犯者,即全邑盡屠。
然賊兵一過,義兵随起;凡獻忠所選府州縣官,有到任兩、三日即被殺者,甚至有一縣三、四月内連殺十餘縣官者。
雖重兵威之,不能止也。
故獻忠擁兵數十萬,□自稱制,而其威令所攝伏者,不過成都前後十餘縣耳。
乙酉春,奪取井研縣。
内閣大學士陳演女為皇後,問左右以封皇後之禮;僞禮部具儀注進。
獻忠見其禮數繁多,怒曰:‘皇後何必儀注!隻要咱老子{毛來}頭哽{口養}得他快活,便是一塊皇後矣。
要許多儀注何用’?是時,搖黃賊自漢中流入川北;川中亂,且恐為獻忠所屠,悉附之,其衆日盛。
搖黃原名姚黃,原系漢中士賊姚、黃二姓者為首;後其衆既多,分十三枝,訛為“搖黃”。
以袁韬為首,擁衆十萬;其餘如呼九思、王昌、陳林、景果重、王友進、王興、楊正榮等,各領數萬。
川北保甯、順慶一帶,悉為殘破。
居民有力者聚衆入山,負險結寨自守;其屠者悉據入營。
張獻忠亦不能問。
獻忠日肆攻戰;川西州縣□成都最近,又無兵,不勝其殘暴,逃散殆盡。
遊擊曾英,福建莆田人;隸撫院标下。
其人通文墨,好交遊。
先剿搖黃有功,題授遊擊,守白帝城,總統十三隘,為撫院所制;兵不滿一千。
見獻忠破夔門、陷成都,英料衆寡不敵,退守涪州,募義兵于武隆、彭水。
适有官解饷二萬餘過江津縣,曾英謂其衆曰:‘此饷前去,必為亂兵所劫掠;不如取其饷以招募’。
一月之間,得衆十餘萬。
曾英率其衆,即恢複重慶、泸州、洪都、長壽各州縣,軍聲大振。
都司王祥有兵數千,亦附之。
時宏光正位南都,敕東閣大學士王應熊為督師,賜尚方劍,率兵讨賊。
應熊駐兵遵義,以曾英恢複重慶城,兵多樵采不禁;應熊乃重慶人,深怒之,欲加責讓。
而曾英撫大兵以禦賊,應熊怒亦漸消。
乙酉四月,獻忠命張定國、張文秀、王複臣等大合兵攻曾英;英率部将餘仲、李定、王祥、李占春、餘大海等分兵四擊之,衆賊俱敗。
捷音至遵義,應熊乃題奏曾英為總兵,王祥為參将,餘仲、李占春、餘大海、李定等為遊擊。
而曾英兵日強,附之者益衆。
時巡撫馬幹率兵三萬人駐内江縣,參将楊展駐嘉定州,總督樊一衡亦領副将侯天錫、參将馬應試等駐劄泸州衛,副總兵屠龍率通、巴五營李正門等劄納溪縣。
八月,獻忠命張可旺率兵攻樂用寨羅從義。
樂用寨,本古蔺州奢崇明故地。
天啟初年,調奢崇明兵援遼;至重慶,舉兵反,殺巡撫邵用春。
朝廷興兵滅之,改其地屬永甯衛;而樂用寨有山最高,日經崖囤土,可屯萬人,險峻不可攻。
羅從義率五千精兵劄其上,可旺兵至,□數月不能解;乃遣人往說之,從義舉衆降。
可旺誘至成都,盡□之。
時獻忠開科取士,會試進士得一百二十人。
狀元張大受,成都華陽縣人,年未三十;身長七尺,頗善弓馬。
群臣谄獻忠,鹹進表疏稱賀;謂‘皇上龍飛,首科得天下奇才為鼎元,此實天降大賢助陛下,不日四海一統,即此可蔔也’。
獻忠大喜。
召大受;其人果儀表豐偉、氣象軒昂,兼之年齒少壯、服飾華美;獻忠一見大悅。
左右見獻忠欣悅,又從旁交口稱譽;自頂至踵,色色詳贊,以為奇士古今所未有。
獻忠喜不勝,賞賜金币、刀馬至十餘種。
次日,大受入朝謝恩,面見獻忠;左右文武複從旁譽其聰明學問及詩文字畫一切技藝。
獻忠喜甚,召入宮賜宴,諸臣陪宴,歡樂竟日。
臨散,遂以席間金銀器皿盡賜之。
次早,大受複入朝謝恩;叩首畢,諸臣複再拜曰:‘陛下龍飛之始,天賜賢人輔佐聖明,此國運昌明、萬年丕休之象。
陛下當圖其形像,傳播遠方;使知我國得人如此奇異,則敵人可不戰而服矣’。
獻忠大悅,遂召畫工圖其形像;又大宴群臣盡歡,群臣席間又極口稱譽,獻忠複賞賜美女四人及甲策□□□□二十人。
次日,獻忠坐朝,文武兩班方集,鴻胪□□□新狀元午門外謝恩畢,将入朝面謝聖恩;獻忠忽颦蹙曰:‘這驢養的,咱老子愛得他緊。
但一見他,就心上愛得過不的,咱老子有些怕看見他。
你們快些與我收拾了,不可叫他再來見咱老子’(凡流賊謂殺人,為“打發”;如盡殺其衆,則謂之“收拾”也)!諸臣承命,即刻便将張大受{扌邦}去殺之;并傳令将大受全家并所賜美女、家丁盡數斬殺,不留一人。
是年冬,傳令各府州、縣考試生童,秀才三等以下童生不入學者盡殺之。
丙戌春,複開科取士,生員不到者五家連坐,老幼俱斬;所屬州縣,無
閣臣吳炳整衣冠北拜君親,奉敕诰自缢。
永曆恐亂兵自全州、灌陽由大路搶桂林,乃與臣工從間道踉跄至慶遠府。
僅覓二小舟,三宮并載;随路逗遛,行行且止。
至十一月十五日,始抵象州。
意欲進南甯府為久避計,又為新興伯焦琏亂兵所阻。
從行文武官皆以青布囊頭,胼手胝足,面無生氣,幾緻散去。
馬吉翔左右帝舟,力挽衆;乃分遣王化澄、吳貞毓、龐天壽護三宮上南甯,永曆仍溯十八陡逆流北上。
十二月初三日,再達桂林,得延殘喘;君臣皆鍵戶遛兵。
人無土著、街無獨行,薪米、百物價騰五倍。
軍丁居貨,貿易無善顔;衆皆度日如年’。
天子流離播遷,子委泥沙、眷戚不保,亦可悲矣!吳公自缢,是“主辱臣死”之義也。
慶遠、南甯二府屬廣西,灌陽屬桂林府。
三宮至南甯府 十二月初十日,三宮至南甯府,議商安集處。
時守道趙台猶據府署不肯讓,錦衣馬吉翔責台慢視,當坐“大不敬”;台始退入分司署。
三宮以南甯府為行宮,供設帳具草率不堪。
移入時,惡少逼視。
有流寓貢生王者友之弟王者臣語出無狀,中宮怒,執送有司;仍以“訛傳”告免。
趙台,北京人;官生。
以府判升監司,後為巡撫。
王者友,南直人;後為禦史。
張獻忠亂蜀本末 甲申春,獻賊大掠湖南。
遇左良玉兵戰敗,遂盡擄湖南船隻、居民,自夷陵挽舟入川。
時流賊所擄百姓數十萬逆流而上,日行一、二十裡;舟中乏糧,饑死大半。
使川中能扼險而守,夔門三峽之險,雖百萬之衆不能逆溯而上也。
時巡撫陳士奇在重慶,有饷數十萬;議者請發饷征兵,守夔關一帶。
士奇曰:‘縻費朝廷之饷,異日難以消算;我雖賣□,不能償也’。
由是,坐視獻忠入川。
由夔州曆忠、萬,所在軍民望風奔逃,并無一矢相加遺者。
甲申六月,獻忠兵至重慶;城中鄉紳大家具先以家口逃出城外。
瑞王時自漢中避賊來,亦在城中;知賊信緊急,亦欲出城,士奇執不可。
及賊至城下,士奇茫然無策。
賊圍城之第一日,命一人至城下說降;城中守者不應。
第三日,賊命兩婦人裸體在城下穢罵,城上亦不解何故。
重慶城三面臨江,皆石壁;至西南,有磚城數十丈。
賊就其處挖掘,入火藥數石轟之,城崩十餘丈,磚石皆飛入雲際;賊乘勢破城。
城三面臨江,賊從一面來,城中數百萬生靈無一逃者。
巡撫陳士奇、知府王行儉、巴縣知縣王錫俱被執,張獻忠欲降之,俱不屈;而王錫尤激烈,憤罵不絕口;俱被害。
重慶衛指揮顧景聞城破,急入瑞王府中,以己所乘馬扶瑞王乘之疾走;遇賊,為所執。
見獻忠,□曰:‘甯殺我,毋犯親王’!獻忠叱殺瑞王;景大罵,亦被殺。
獻忠遂屠重慶,砍手三十餘萬人,流血有聲。
七月,獻忠率兵向成都,沿途州縣或降或逃。
八月,圍成都;鄉紳、有司請蜀王發帑金募兵守城,王真守财虜,吝不與。
及城破,王及有司俱被害。
巡撫劉之渤,陝□人也;在任有聲望。
獻忠欲降之,而之渤罵不已;獻忠怒,殺之。
凡成都所屬州縣,悉降于賊。
獻忠乃稱帝,國号“大西”,稱“大順”元年。
以桐城江某為宰相、成都所屬鄉紳嚴某為吏部尚書、江某為禮部尚書,以其養子孫可望為平東将軍、李定國為安西将軍、艾能奇為定北将軍、劉文秀為撫南将軍(四人皆冒姓張),以其黨王尚禮為中軍府都督、白文選為前軍府都督、王自奇為後軍府都督。
時本年三月北都陷于李自成,宏光新立于南都,中原多事,不暇問及西川;故獻忠得竊據成都。
然獻忠暴狠嗜殺,鞭撻無虛刻;即左右至寵至愛信者,少失其意,即斬艾如草芥。
故百姓惴惴不服,遠近州縣無不起義兵殺賊。
獻忠乃大肆屠殺,稍有犯者,即全邑盡屠。
然賊兵一過,義兵随起;凡獻忠所選府州縣官,有到任兩、三日即被殺者,甚至有一縣三、四月内連殺十餘縣官者。
雖重兵威之,不能止也。
故獻忠擁兵數十萬,□自稱制,而其威令所攝伏者,不過成都前後十餘縣耳。
乙酉春,奪取井研縣。
内閣大學士陳演女為皇後,問左右以封皇後之禮;僞禮部具儀注進。
獻忠見其禮數繁多,怒曰:‘皇後何必儀注!隻要咱老子{毛來}頭哽{口養}得他快活,便是一塊皇後矣。
要許多儀注何用’?是時,搖黃賊自漢中流入川北;川中亂,且恐為獻忠所屠,悉附之,其衆日盛。
搖黃原名姚黃,原系漢中士賊姚、黃二姓者為首;後其衆既多,分十三枝,訛為“搖黃”。
以袁韬為首,擁衆十萬;其餘如呼九思、王昌、陳林、景果重、王友進、王興、楊正榮等,各領數萬。
川北保甯、順慶一帶,悉為殘破。
居民有力者聚衆入山,負險結寨自守;其屠者悉據入營。
張獻忠亦不能問。
獻忠日肆攻戰;川西州縣□成都最近,又無兵,不勝其殘暴,逃散殆盡。
遊擊曾英,福建莆田人;隸撫院标下。
其人通文墨,好交遊。
先剿搖黃有功,題授遊擊,守白帝城,總統十三隘,為撫院所制;兵不滿一千。
見獻忠破夔門、陷成都,英料衆寡不敵,退守涪州,募義兵于武隆、彭水。
适有官解饷二萬餘過江津縣,曾英謂其衆曰:‘此饷前去,必為亂兵所劫掠;不如取其饷以招募’。
一月之間,得衆十餘萬。
曾英率其衆,即恢複重慶、泸州、洪都、長壽各州縣,軍聲大振。
都司王祥有兵數千,亦附之。
時宏光正位南都,敕東閣大學士王應熊為督師,賜尚方劍,率兵讨賊。
應熊駐兵遵義,以曾英恢複重慶城,兵多樵采不禁;應熊乃重慶人,深怒之,欲加責讓。
而曾英撫大兵以禦賊,應熊怒亦漸消。
乙酉四月,獻忠命張定國、張文秀、王複臣等大合兵攻曾英;英率部将餘仲、李定、王祥、李占春、餘大海等分兵四擊之,衆賊俱敗。
捷音至遵義,應熊乃題奏曾英為總兵,王祥為參将,餘仲、李占春、餘大海、李定等為遊擊。
而曾英兵日強,附之者益衆。
時巡撫馬幹率兵三萬人駐内江縣,參将楊展駐嘉定州,總督樊一衡亦領副将侯天錫、參将馬應試等駐劄泸州衛,副總兵屠龍率通、巴五營李正門等劄納溪縣。
八月,獻忠命張可旺率兵攻樂用寨羅從義。
樂用寨,本古蔺州奢崇明故地。
天啟初年,調奢崇明兵援遼;至重慶,舉兵反,殺巡撫邵用春。
朝廷興兵滅之,改其地屬永甯衛;而樂用寨有山最高,日經崖囤土,可屯萬人,險峻不可攻。
羅從義率五千精兵劄其上,可旺兵至,□數月不能解;乃遣人往說之,從義舉衆降。
可旺誘至成都,盡□之。
時獻忠開科取士,會試進士得一百二十人。
狀元張大受,成都華陽縣人,年未三十;身長七尺,頗善弓馬。
群臣谄獻忠,鹹進表疏稱賀;謂‘皇上龍飛,首科得天下奇才為鼎元,此實天降大賢助陛下,不日四海一統,即此可蔔也’。
獻忠大喜。
召大受;其人果儀表豐偉、氣象軒昂,兼之年齒少壯、服飾華美;獻忠一見大悅。
左右見獻忠欣悅,又從旁交口稱譽;自頂至踵,色色詳贊,以為奇士古今所未有。
獻忠喜不勝,賞賜金币、刀馬至十餘種。
次日,大受入朝謝恩,面見獻忠;左右文武複從旁譽其聰明學問及詩文字畫一切技藝。
獻忠喜甚,召入宮賜宴,諸臣陪宴,歡樂竟日。
臨散,遂以席間金銀器皿盡賜之。
次早,大受複入朝謝恩;叩首畢,諸臣複再拜曰:‘陛下龍飛之始,天賜賢人輔佐聖明,此國運昌明、萬年丕休之象。
陛下當圖其形像,傳播遠方;使知我國得人如此奇異,則敵人可不戰而服矣’。
獻忠大悅,遂召畫工圖其形像;又大宴群臣盡歡,群臣席間又極口稱譽,獻忠複賞賜美女四人及甲策□□□□二十人。
次日,獻忠坐朝,文武兩班方集,鴻胪□□□新狀元午門外謝恩畢,将入朝面謝聖恩;獻忠忽颦蹙曰:‘這驢養的,咱老子愛得他緊。
但一見他,就心上愛得過不的,咱老子有些怕看見他。
你們快些與我收拾了,不可叫他再來見咱老子’(凡流賊謂殺人,為“打發”;如盡殺其衆,則謂之“收拾”也)!諸臣承命,即刻便将張大受{扌邦}去殺之;并傳令将大受全家并所賜美女、家丁盡數斬殺,不留一人。
是年冬,傳令各府州、縣考試生童,秀才三等以下童生不入學者盡殺之。
丙戌春,複開科取士,生員不到者五家連坐,老幼俱斬;所屬州縣,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