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閩紀

關燈
度,至圍頭與夾闆船合{舟周}去後;臣繼茂于本月十二日馳至浔尾,臣率泰在漳遣發漳、澄水師并統陸路官兵亦于十二日同海澄公臣黃梧、中路總兵官王之鼎等馳至嵩嶼,兵威大振。

    所有把守高崎、嵩嶼各海口賊船,有撤回廈門者、亦有在海上遊奕者。

    臣繼茂一面布置兵馬,收拾快船并同安水師總兵杜永和大小戰船;臣率泰一面發兵即攻打沿海賊船,奪獲古浪嶼,屯劄架炮:各整頓渡海事務齊備,會議妥當。

    密令水陸兩路官兵俱于二十一日一齊進取廈門,随飛檄圍頭水師各船于二十一日子時開駕,至廈門白石頭會合。

    惟時夾闆船先于十八日開駕八隻出泊金門外港,馬提督遂于十九日親率各标大小戰船四百餘隻、夾闆船七隻經至金門烏沙頭;有僞提督黃廷等領巨艦百餘号前來迎敵,我兵協力攻打,夾闆船首尾擊應,賊兵大敗。

    據鄭鳴駿、陳輝、藩旗都司佥書陳一明等報稱:獲賊大船二隻、犁船四隻,陣斬賊兵三百餘名、生擒賊四十餘名,炮傷溺死者甚多;據楊富報稱:擊折賊僞總兵謝福船桅,過船殺賊二百餘名、生擒賊十八名并僞防牌、軍器等項;據同安水師遊擊鄭洪報稱:同中軍守備孔應賢等率領兵船與賊打仗,獲鳥船一隻、趕{舟曾}船一隻、水底{舟貢}二隻,殺賊七、八十名,餘俱跳水,并獲火藥、器械等項。

    至二十日早,鄭錦、周全斌親督巨艦精銳之師,蜂擁挑戰;夾闆船揚篷出禦。

    重疊銳擊,打破賊船數隻。

    我師齊起竭力應援,交鋒死戰,自辰至酉,賊始退回廈門港。

    時臣繼茂在浔尾營盤了望,賊船遍海;惟慮我兵渡海登岸,賊船尾我之後突犯浔尾,宜計萬全。

    該臣繼茂一面令遊擊範維傑帶官兵一千員名扼守高崎海口、副将李之珍等官兵一千員名扼守浔尾海口,各于兩岸安設大炮堵禦;其浔尾及嵩嶼營盤仍劄不動,以杜窺伺。

    一面遣發臣繼茂部下都統王大用、總兵官徐成功、纛章京夏有功、副都統江元勳、擺牙喇參領徐文耀、王蟒漢參領馬九玉、阿達哈哈番張元德、田養民、拜塔喇布勒哈番王梅、噶蔔什章京朱懷德、吳效忠、副将馬化麒、遊擊郭奇、史定國、牛虎等統領擺牙喇蒙古馬步官兵四千餘名,并同安總兵黃翼及楊富、副将辛球等步兵,銜枚夜渡;臣率泰遣發标下遊擊謝泗等帶領官兵,并海澄公标副将吳淑、遊擊戴亮等官兵及總兵蔡祿、郭義等各标官兵,俱乘夜渡海。

    一時兩路兵馬搶岸同登,奮勇攻打;賊勢不支。

    于二十一日寅時直抵廈門草安山會合,遂長驅至廈門城。

    時值荷蘭出海王領夾闆船已抵大擔,控扼海面。

    臣率泰發水師提督施琅領該标官兵船隻與督标參将徐登第等、公标總兵沈茂等及總兵蔡祿、郭義、柯義、林祖等各官兵船隻,臣繼茂發同安水師總兵官杜永和領官兵船隻,共出古琅嶼;臣率泰傳令快捷炮船五十隻為先鋒,合{舟周}前進,發炮攻打。

    時賊兵屯聚教場前,正在張皇抵敵;忽見馬步大兵蔽嶺而下追奔欲殺,賊衆驚潰,各亂奔上船,亦有奔船不及散伏山洞者。

    我師将兵馬撤開,環劄海岸,策應舟師擊賊;賊兵披靡,退泊浯嶼,計賊大船七、八百隻(小者不計),蜂屯蟻聚,狡謀複逞。

    臣等一面發藩旗督标及各路官兵同提督遊擊陳天玉、守備華尚蘭等帶領官兵,并延、建、邵三府官兵焚剿山洞賊寇;一面商議将漳、泉兩路舟師挑選精銳,令施琅統領,協同鄭鳴駿、陳輝及總兵楊富、都司陳一明等會合夾闆船于二十四日直抵浯嶼撲剿,炮火夾擊,賊船抵敵不住,退泊浯嶼之外。

    本日黑夜潛逃,勢必奔往銅山、南澳二巢;臣等已飛檄漳浦總兵王進功嚴加偵備,并移會廣東平南王及将軍、督提諸臣共圖堵剿,期絕根株。

    其金門後浦尚多餘逆,急須乘勝廓清;于二十六日遣發官兵船隻前去攻取,剿殺無遺。

    所有廈門、金門各島賊巢既經攻獲,本應請旨定奪。

    因自閩至京往返計三閱月,内地重兵不宜久駐海島;且士卒雲集,挽運為艱。

    臣等再三公議,合将賊垣房屋盡行拆卸焚毀,免緻賊船飄忽,複肆憑陵。

    惟浯嶼小島居垣無多,出海王暫留修船;俟其工完,即行拆毀。

    蓋緣各島越在界外,四面皆海;乃從古以來,寇盜窟宅。

    逆賊鄭成功父子盤踞二十年,久逋天讨,皆坐于此。

    今仗皇上威福,犁庭掃穴。

    臣等職任封疆,何敢言功。

    惟是新舊将士航海用命以及荷蘭出海王助順宣勞,均應叙錄。

    所有功次、傷亡并得獲大小船隻、铳炮、器械等項,容臣等查明另題。

    謹以克捷情形飛章入告,仰慰宵旰于萬一也。

    臣繼茂、臣率泰謹會同海澄公臣黃、水師提臣施合疏具題,伏祈睿鑒,敕部施行’。

     徐成功,字淩圖;遼東海州人。

    史定國,字明宇;陝西同州人。

    陳一明,字光宗;遼東人。

    中營中軍都司陳輝、左營中軍守備王之鼎,遼東人。

    範維傑,字子俊;江南休甯人。

    李之珍,字岐山;榆林人。

    馬化麒,陝西人。

    郭奇,河南人。

    牛虎,字龍泉;山西人。

    黃翼,字輔卿;福建平和人。

    孔應賢,字伯柱;江西金溪人。

    守備徐登第,字雲程;遼東人。

    王進功,字敏齊;遼東遼陽人。

    陳天玉,字明宇;遼東錦州人。

    華尚蘭,大同左衛人。

     十二月,靖南王耿疏曰:‘臣等于十月二十七日攻克廈門、金門後,賊勢無穴可歸,必遁雲霄一帶;臣等飛檄右路總兵整頓兵馬提備去後。

    十一月初四日,據右路總兵王進功塘報前來等因到臣;據此,該臣等看逆賊鄭錦等向以廈門、金門扼險負固,跳梁為患;今仗天威蕩剿,窮獸無依。

    臣等料其敗遁,必至突犯雲霄,函檄提備。

    而該鎮設奇制勝,誘賊深入平川,斷其歸路;伏兵夾擊,遂使數千賊衆,一時擒斬無遺,可稱勇略兼優者矣。

    生擒僞總兵紀鳳,行令解赴軍前審問正法;陣獲船隻、器械留備征剿,傷亡兵丁分别恤賞可也。

    目今餘逆鼠竄,出沒于銅山、南澳之間。

    臣等複令海澄公黃梧、總兵蔡祿、郭義并督标左營副将黨守全、總兵楊學臯、副将楊喬統領官兵協同右路相機追剿,務期境内廓清而岩疆從此鞏固矣。

    臣繼茂、率泰合疏’。

     黨守全,字巽之;滿洲人。

      曾櫻自缢 曾櫻字仲含,号二雲;江西臨江府峽江縣人。

    年十三,補弟子員。

    萬曆壬子舉人,丙戌進士。

    給假歸,玩誦“王文成先生集”;谒吉水鄒南臯先生,師事之。

    家居三年,砥志不與外事;惟地方利弊、生民休戚,悉力竭心,以佐邑宰。

     己未,授工部營繕司主事,監琉璃黑廠,興造三殿。

    督神廟、光廟陵工,與中珰共事;公嚴厘核,珰敬憚。

    又奉望檄佑城工,節省以萬計。

     辛酉,典廣東鄉試,盡革士相見贽儀、犒從。

    壬戌,遷正郎。

     癸亥,擢知常州府;地沖煩、賦役重而不均、科第顯官甲天下、俗好訟,夙号難治。

    台使者自撫、按外,有巡倉、巡鹽、巡江、巡漕、督學諸差,皆出巡操舉核,竭地方之供應、掣有司之精神,民受其困。

    公申文禦史台曰:‘江南賦重民貧,上台朘剝日至。

    請一切戒饬,革鈎訪、取贖諸陋習,蘇民困’!時禦史同鄉熊壇石先生,初駭愕,然卒為移檄饬行。

    公為政,鎮以清靜,出之豈弟;持以公平,風以廉儉。

    于利弊無不興革、于權豪不少假借,于小民事事優恤、于财用事事節省。

    高明之家,一裁以法;一切受獻、侵占、魚肉小民之風,斂手屏息。

    贖锾減之又減,以至于無;即笞罪,亦不輕拟。

    夫馬濫觞,江南孔道往來如織;公收驿冊親掌之,于勘合、廪給事件裁之、革之。

    有現任政府朱某之用夫太多,裁之;其仆洶洶,鎖驿卒、擊驿吏,公擒其人杖責之,遣去。

    文試清嚴,得士有吳貞啟、陸月岩、劉光鬥、龔可楷、高世泰、胡時亨、曹荃、吳之鴻、王孫蘭、王孫蕙、鄒左金、馬瑞、王期升、史調元等公,皆成名進士;武闱規巡方以正,宿弊盡革。

    甲子以後,魏珰熾,黨禍作。

    公獨立不懼,護持諸公;調劑周助,曲盡心力。

    如武進孫公之免于就戍、宜興毛公之逃戍而家屬無恙、無錫高公聞信自沈而缇騎斂戢,上台調護,皆公之力也。

    其餘江陰缪公、李公就逮之時,亦盡心竭力為之扶持;既竭俸囊,複設處以贈其行。

    諸公家屬,無不銘感入骨。

    丁卯冬,入觐;士民耆老罷市祀祠,送至京口者千萬人。

      崇祯戊辰,遷福建布政司右參政、兵巡漳南道。

    有九連山亘閩、廣,洞寇盤踞猖蹶,出沒無常;自王文成、譚襄敏剿滅以來,種類複熾。

    公密約惠潮道謝琏刻期會剿,以十二月望啟行,聲言團練鄉勇;偃旗息鼓,月夜扳藤扪蘿入其穴。

    獠賊方睡,殲滅幾盡;謝琏拒之于廣,脅從就撫,洞寇平。

    督、撫某某攘其功,公不言也。

     己巳,丁内艱;廬墓三年。

    辛未,起兵巡興泉道。

    時海上多事,紅夷與海賊劉香沖突。

    閩、浙、廣三省海寇鄭師芝龍已就撫,駐劄于泉,然閩撫按猜防之甚;鄭亦疑畏,每入谒兩台擁兵胯刀,格格不浃。

    兩台起殺心,鄭亦盟叛志;方慮地方受其害,無複得其力矣。

    公一見鄭,愛其才略;語曰:‘君不用憂疑,某願百口保君;君一心辦賊’!鄭感泣曰:‘上台憲如公,某敢愛頂踵乎’!公乃力言之,兩台釋其猜疑。

    值紅夷寇漳、泉,用鄭為先鋒,紅夷創去。

    蓋香系鄭密戚,非公主持,欲其“心義滅亂”難矣。

    泉俗貧約,公以治毗陵者治之;豪右斂迹,小民安堵。

    屬官饋送,絲毫不收;一應交際,務從省約。

    丙子,移福甯守道,加銜按察使。

    自戊辰為監司,十年不改官;以無一字入長安故也。

    鄭師不平,因遣人攜金入都,為公謀遷官。

    事發,逮公就訊;既事不由公,怡然就道。

    閩民數百詣阙擊登聞鼓言枉;兩台及閩紳合疏申雪;會鄭帥“任罪疏”亦至,京禦史葉初春等連章代白。

    于公未到之先,事得釋;仍以原級,補福建巡海道。

     内閣楊嗣昌以臨藍土寇縱橫,特疏改任湖廣湖南道,駐永州府。

    公念讨賊事重,因具疏請晏日曙為太守、葛元吉為司理;得旨施行。

    以戊寅冬月至永,佐偏沅巡撫陳公;剿撫兼施,寇息兵戢。

    永有祁陽王恣橫,公以祖訓繩之;王斂威守法,吏饬民安。

     庚辰,升山東右布政,分守登萊海防道。

    五月,抵任。

    海右風俗,豪強尤橫;公仍以治毗陵、治閩楚者治之,不特窒息其兇,撫按亦為斂戢,屢饬其下無犯曾公,亦如在吳、楚、閩時。

    辛巳,升巡撫登萊副都禦史。

    時山東大饑,人相食;登萊與榆關相對,設法赈荒,應關門之需無缺。

    平青、濟間土寇。

    時大清入山東,公所轄青、登、萊三府特全。

    論功,擢南少司空;公不赴任,仍請告歸。

     未幾,京師陷,福王立;旋又南都失守。

    唐王稱号閩中,鄭芝龍專柄,因薦櫻;起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時張肯堂吏部移都察院,令櫻掌吏部事;櫻當铨政,持法不撓。

    尋薦揭重熙、傅鼎铨等擢用之,後皆以節着;人謂其知賢。

    以覃恩,晉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比隆武幸建甯、駐延平,命與定遠侯鄧文昌留守福京。

    大清兵入景甯關,勢不支,文昌死之;櫻乃挈家避海外,依鄭成功于中左所。

    越五年,其地被兵;歎曰:‘吾之不能死者,死有待也;今而已矣’!遂自缢。

    時辛卯三月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