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閩紀
關燈
小
中
大
而芝龍飛帆已過延平矣。
芝龍既去,守關将施福聲言缺饷,盡撤兵還安平。
大清兵從容過嶺 是時舊撫田兵及方兵、鄭〔兵〕号三家兵,或離、或合,逶迤而南;或手不持鐵,所至劫掠,或挾婦女。
至山頭,呼盧、浮白,漫衍嶺界者四、五日。
後關門無一守兵、亦無一敵兵,寂如也;如是者三日,始有大清騎二、三千從容過嶺,分馳郡邑。
然大清兵入閩,或由汀、或由福甯,俱走山谷間;道出不意,不必定走仙霞嶺也。
馬、阮、方、蘇降 馬士英、阮大铖等猶擁殘兵數千,請入關;隆武以其罪大,不許。
士英計窮,遁至台州山寺為僧;尋為大清将搜獲。
阮大铖迎降,貝勒令随内院辦事。
方逢年、方國安及刑部尚書蘇壯,俱薙發投誠。
大清殺馬、阮、方四人 八月二十四日,大清兵至順昌,獲隆武之龍扛;搜之,得馬士英、阮大铖、方國安父子及方逢年連名“請駕出關為内應疏”在已降後。
大铖方遊山,聞信知不免,自投崖死;仍命戮屍。
士英骈斬延平城下,家眷百餘口悉給賜兵丁。
時以周、馬作聯雲:‘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頸,一同狐狗之斃;馬士英号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貫士英皮,遂作犬羊之鞟’。
附記:華廷獻雲:‘見劍浦城邊一堆白骨,雲是馬士英、阮大铖、方國安父子。
所惜者,方書田耳;比匪之傷,悔何及乎!時延、順間以搜索龍扛,有破家隕命者。
迨啟扛中,得五人連名“請駕出關”一疏,查在降後;惡其反覆,故殺。
嗟乎!賣國者何所逃乎!死一而已,有履刀鋸而骨猶香、伏斧钺而血猶污者,豈非處死者異哉’(書田,逢年字也)! 隆武奔贛 隆武自芝龍去後,聞大清兵信念,遂決計幸贛。
八月二十一日(甲午),啟行;監軍錢邦芑先期請清路,猶赫赫頤指屬縣。
二十二日(乙未),駕至行宮,戎服金蟒。
而上好書,雖崎岖軍旅,猶載書數十車以從。
二十四日(丁酉),抵順昌;未發,巳刻警至,大清兵已及劍津毀關,且踵至。
頃之,行宮數騎突出,雲駕在内,從行者惟何吾驺、郭維經、朱繼祚、黃鳴俊數人已;而何與郭亦散去。
曾後肩輿河幹,顧從官曰:‘劉宮人有懷,好護持就道’。
妃媵狂奔,有一舸而數人者、有一騎而三人者。
隆武遇害 大清兵過延平而東,獨陳謙之子帥數百騎追駕,為父報仇。
及汀州,時隆武将入贛,停一日曬龍鳳衣;陳謙子适追至,遂及于難,并執曾後及從駕官朱繼祚、黃鳴俊。
械至福州,隆武、曾後遂遇害。
朱繼祚勒令緻仕,旋為亂兵所殺;黃鳴俊許授五品官,以老疾辭免。
蔣德璟絕食死 大清别遣李成棟、韓固山略定興、泉、汀、邵、漳州等處。
九月初八日,大兵入泉州,德化知縣陳光晉迎降。
先是,大學士蔣德璟見鄭師逗遛,因自請行關确察情形,相機督戰;隆武許之。
比至,則疲兵弱卒、朽甲鈍戈,一無可為。
因歎息,告病去。
戶部尚書李長倩亦以饷不繼,憂憤而死。
提學禦史毛協恭亦憤卒。
迨泉州既降,德璟遂絕食死。
曹學佺、馬思理自缢 十五日,大兵至汀州。
十月十九日,入漳州。
漳州道傅從龍、知府金麗澤以城降,皆仍舊職任事;不三日,鄉兵起,殺從龍、麗澤。
禮部尚書曹學佺、通政司馬思理俱自經。
黃道周不屈 大學士黃道周憤師不前,因請以師相募兵江西;曰:‘江西多臣子弟,願招之效死軍前’!隆武命芝龍助資,芝龍不與;隆武給空劄百函而已。
道周以劄号召門下,得百人;居吉安,與楊廷麟、萬元吉為呼應。
出兵徽州,竟為大清所執。
械送南京,道周絕粒,積十四日不死。
大清内院洪承疇憐欲生之,道周不屈;承疇疏救曰:‘道周清節夙學,負有重望。
今罪在不赦;而臣察江南人情,無不憐憫、痛惜道周者。
望皇上赦其重罪,待以不死’!不允。
尋同中書賴雍、蔡繼謹等俱殺于市。
鄭為虹、黃大鵬噴血大罵 閩潰兵先奔者,于路間焚掠為食。
至建甯,科臣黃大鵬、鄭為虹閉城,發倉米、庫銀以犒賞,俱歡呼而去;一郡獨全。
八月十七日,大清兵将至浦,百姓議請出降,鄭為虹不可;再請,為虹執不可。
大清兵擁見貝勒,衆迫跪;為虹不屈。
貝勒嘉其節,不忍遽殺,且勸薙發;為虹曰:‘負國不忠、辱先不孝,忠孝俱虧,我生何用!甯求速死,發不可薙也’!明日,複召見,責輸饷;為虹曰:‘清白吏,何處得金來’!百姓争欲代輸贖其死;為虹曰:‘民窮财盡,烏乎可’!因噴血大罵。
貝勒怒,下令斬之。
為虹大喊奮躍,奪刀自刺胸,不死;遂見殺。
百姓為之立祀。
黃大鵬同日殉難。
為虹義仆陳龍與标下中軍遊擊原任浦城千戶張萬明及子都司張翹鸾、都督洪祖烈,俱從死。
黃大鵬,福建建甯府建陽縣人。
崇祯丁醜進士;甲申,授衢州龍遊令。
乙酉,授金衢道。
大清兵至,杭嚴道與按察司及建甯、浦城知縣三人俱降。
大清招撫衢州,謂大鵬:‘鼎革之事,自古皆然。
天下歸大清今已八、九,豈衢之一郡能抗乎?不如早降’!大鵬不從。
是時,衢州陸知府與各屬縣令悉望風投誠,龍遊與浦城接壤,貝勒駐兵于此,諸降臣俱入跪見;獨大鵬紅袍紗帻,挺立衆中。
貝勒異之,問立者為誰?對曰:‘前任龍遊知縣,今為金衢道黃大鵬是也’。
貝勒曰:‘汝何不跪’?大鵬肆罵,不拜。
貝勒大怒,命割其舌;大鵬噴血連罵,觸階而死。
浦城人立廟祀之。
傅冠不屈 公諱冠,字元父,号季庵;江西南昌府進賢人。
天啟壬戌進士,廷試第二人;授編修,纂修神、光兩朝“實錄”。
丁憂歸。
起複,升侍讀;曆左春坊左中允充經筵日講官、左谕德右庶子。
戊辰、甲戌,分考禮闱;曆國子監祭酒、詹事府少詹、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掌詹事府事、仍掌翰林院事。
上疏,言‘欲施政令,必治精神;欲緻功能,必集才力。
欲精神之四周,當明體要;欲才力之畢出,當别流品’。
因奏保元氣、辨人才、正紀綱、信诏令四事;上嘉納之。
丁醜,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辨事。
戊寅,以疾乞休;賜馳驿、金币歸裡。
公在閣一季,多所獻替;以“溫室”之義不着之于書,世莫得而詳焉。
南京登極,特旨存問。
其明年,闖賊部将王體中犯江南,破進賢,殺公孫鼎幹,掘公先墓;公奔入閩。
閩中起公原官,已而辭任。
及大清兵至,公走泰甯門人江亨龍家,為江之仇執之,以獻于大清帥;不屈,殺之。
公被執時,于石牛羊中作書,以骸骨托汀州士民,并述其奔竄、囚執之狀甚詳。
所著有“寶綸樓集”若幹卷。
鄭芝豹閉城索饷 初,大清兵未至泉州,鄭芝豹先至,閉城門大索饷;皆計鄉紳家财勒取,不應即枭首。
至縛親家母于庭,抵暮得數萬。
又具火手五百,将盡焚一城中宮室;以饷未足,遲至明日。
俄報固山兵将至,乃奔安平。
鄭芝龍降大清 大清朝招撫福建者,為禦史黃熙胤;福建晉江人,與鄭芝龍同裡。
初,芝龍密遣使,微行通款。
既而汀、漳皆降,惟芝龍尚保安平,軍容烜赫;戰艦齊備,炮聲不絕,響震天地。
以前遣之信未通,猶豫未敢迎入。
自恃先撤關兵,無一矢相加,有大功;而兩廣屬部下,若招,兩廣總督可得。
貝勒知泉州鄉紳郭必昌與芝龍最厚,因遣招之;芝龍曰:‘我非不欲忠于大清,恐以立王為罪耳’。
會大清韓固山逼安平,芝龍怒曰:‘既招我,何相逼也’!貝勒聞之,乃責固山,令離安平三十裡駐軍;而遣内院二人持書至安平,書略曰:‘吾所以重将軍者,以将軍能立唐藩也。
人臣事主,苟有可為,必竭其力;力盡不勝天,則投明而事,乘時建不世之功,此豪傑事也。
若将軍不輔立,吾何用将軍哉!且兩粵未平,鑄“閩廣總督”印以相待。
所以欲将軍來見者,欲商地方人才故也’。
芝龍得書,大悅。
其子弟皆勸芝龍入海,曰:‘魚不可脫于淵’!不願降。
而芝龍田園遍閩、廣,秉政以來,增置莊倉五百餘所;驽馬戀棧,不聽子弟谏,遂進降表。
過泉州,大張播告,誇投誠之勳;猶持貝勒書招搖,得官者就議價。
十一月十五日,至福州谒見貝勒,握手甚歡,折箭為誓;命酒痛飲。
飲三日,夜半,忽拔營起,遂挾之而北矣。
從者五百人,皆别營不得見,亦不許通家信。
芝龍對面作家書數封,皆囑“無忘大清朝大恩”語。
而謂貝勒曰:‘北上面君,乃龍本願。
但子弟多不肖,今擁兵海上,倘有不測,奈何’?貝勒曰:‘此與爾無與,亦非吾所慮也’。
芝龍既行,鄭彩、鄭鴻逵、鄭成功皆率所部入海,張肯堂、沈猶龍等亦往舟山依魯王;芝豹獨奉母居安平。
芝龍至京陛見,奉朝請。
鄭彩、鄭成功複入,殺掠漳、泉諸縣,皆破之、汀、邵并亂;據建甯,閩郵為之阻。
戊子夏,大清兵再入閩,破建甯,直抵漳、泉;鄭兵皆遁入海,後為邊患。
鄭成功入鎮江 鄭成功原名森,芝龍第四子也;隆武養以為嗣,賜國姓,改名成功。
大清順治丙戌,芝龍降,羁置北京。
成功率衆入海,駐四明州。
及聞芝龍被殺,遂引舟師抵浙,襲溫、台四郡,馬信等降。
江南大震,将沿江數百裡港門填塞,以通馬路。
成功駐台數月,忽去。
戊戌,謀入南;啟行發炮,飓風大作,壞舟千計,乃還。
十六年(己亥)五月十三日,成功率兵十萬入寇;被甲能戰者三萬而已,餘俱火兵。
有一甲卒,即有五火卒随之。
俱以布裹首,赤足;刀長六尺,或長槍、團牌。
二十九日,經江陰;六月初一至初三日,蔽江而上。
初八日,至丹徒。
十三日,泊金山祭天,諸舟環集,旗蓋、袍服俱用紅,望之如火;十四日,祭地及山河江海諸神,色俱黑,望之如墨。
十五日,先以吉服祭太祖、次以缟服祭先帝,俱用白色,望之如雪。
祭畢,大呼高皇者三,将士及諸軍俱泣下。
鎮江至瓜洲江面十裡,大清朝守臣用巨木築長壩;截斷江流;廣三丈,覆以泥,可馳馬。
左右木栅,有穴可射。
炮石盤铳,星列江心;用圍尺大索牽接木壩兩端,以拒海舟:凡費金錢百萬。
壩始成,被潮水湧漲,立刻沖斷;南京部院郎廷佐親出祭江,壩複成,設兵嚴守。
操江蔣國柱、總兵管效忠、副總高謙協守鎮江,又于談家洲伏兵二千,列炮于上。
新操江朱衣助六月十三曰到任,守瓜洲。
十五日,海舟二千三百泊焦山,先遣四舟,外蒙白絮、内載烏泥,操舵數人揚帆而上。
大清兵望見,大發炮石。
海舟近壩,從容複下。
大清兵注射,炮聲晝夜不絕;有如轟雷,可聞三百裡。
凡發炮五日,不傷一艘。
海舟既上複下,循環數次,一以誘大清炮矢;二以水兵藏内,近壩即入水砍斷。
十六日,度炮将盡,悉舟過鎮江,莫有遏者。
十七日,上瓜洲,從後寨殺入,大清兵出禦;蓋東門外有高岸,騎布列,鄭兵立兩旁水田中,斫馬足,大敗之。
朱衣助坐北門察院,發令旗,求援淮撫亢得時。
忽左右報曰:‘海賊至矣’!語未畢,兩人趨至,挾朱去。
見成功,撫以善言;已而脫之。
鄭将劉某乘東門之勝
芝龍既去,守關将施福聲言缺饷,盡撤兵還安平。
大清兵從容過嶺 是時舊撫田兵及方兵、鄭〔兵〕号三家兵,或離、或合,逶迤而南;或手不持鐵,所至劫掠,或挾婦女。
至山頭,呼盧、浮白,漫衍嶺界者四、五日。
後關門無一守兵、亦無一敵兵,寂如也;如是者三日,始有大清騎二、三千從容過嶺,分馳郡邑。
然大清兵入閩,或由汀、或由福甯,俱走山谷間;道出不意,不必定走仙霞嶺也。
馬、阮、方、蘇降 馬士英、阮大铖等猶擁殘兵數千,請入關;隆武以其罪大,不許。
士英計窮,遁至台州山寺為僧;尋為大清将搜獲。
阮大铖迎降,貝勒令随内院辦事。
方逢年、方國安及刑部尚書蘇壯,俱薙發投誠。
大清殺馬、阮、方四人 八月二十四日,大清兵至順昌,獲隆武之龍扛;搜之,得馬士英、阮大铖、方國安父子及方逢年連名“請駕出關為内應疏”在已降後。
大铖方遊山,聞信知不免,自投崖死;仍命戮屍。
士英骈斬延平城下,家眷百餘口悉給賜兵丁。
時以周、馬作聯雲:‘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頸,一同狐狗之斃;馬士英号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貫士英皮,遂作犬羊之鞟’。
附記:華廷獻雲:‘見劍浦城邊一堆白骨,雲是馬士英、阮大铖、方國安父子。
所惜者,方書田耳;比匪之傷,悔何及乎!時延、順間以搜索龍扛,有破家隕命者。
迨啟扛中,得五人連名“請駕出關”一疏,查在降後;惡其反覆,故殺。
嗟乎!賣國者何所逃乎!死一而已,有履刀鋸而骨猶香、伏斧钺而血猶污者,豈非處死者異哉’(書田,逢年字也)! 隆武奔贛 隆武自芝龍去後,聞大清兵信念,遂決計幸贛。
八月二十一日(甲午),啟行;監軍錢邦芑先期請清路,猶赫赫頤指屬縣。
二十二日(乙未),駕至行宮,戎服金蟒。
而上好書,雖崎岖軍旅,猶載書數十車以從。
二十四日(丁酉),抵順昌;未發,巳刻警至,大清兵已及劍津毀關,且踵至。
頃之,行宮數騎突出,雲駕在内,從行者惟何吾驺、郭維經、朱繼祚、黃鳴俊數人已;而何與郭亦散去。
曾後肩輿河幹,顧從官曰:‘劉宮人有懷,好護持就道’。
妃媵狂奔,有一舸而數人者、有一騎而三人者。
隆武遇害 大清兵過延平而東,獨陳謙之子帥數百騎追駕,為父報仇。
及汀州,時隆武将入贛,停一日曬龍鳳衣;陳謙子适追至,遂及于難,并執曾後及從駕官朱繼祚、黃鳴俊。
械至福州,隆武、曾後遂遇害。
朱繼祚勒令緻仕,旋為亂兵所殺;黃鳴俊許授五品官,以老疾辭免。
蔣德璟絕食死 大清别遣李成棟、韓固山略定興、泉、汀、邵、漳州等處。
九月初八日,大兵入泉州,德化知縣陳光晉迎降。
先是,大學士蔣德璟見鄭師逗遛,因自請行關确察情形,相機督戰;隆武許之。
比至,則疲兵弱卒、朽甲鈍戈,一無可為。
因歎息,告病去。
戶部尚書李長倩亦以饷不繼,憂憤而死。
提學禦史毛協恭亦憤卒。
迨泉州既降,德璟遂絕食死。
曹學佺、馬思理自缢 十五日,大兵至汀州。
十月十九日,入漳州。
漳州道傅從龍、知府金麗澤以城降,皆仍舊職任事;不三日,鄉兵起,殺從龍、麗澤。
禮部尚書曹學佺、通政司馬思理俱自經。
黃道周不屈 大學士黃道周憤師不前,因請以師相募兵江西;曰:‘江西多臣子弟,願招之效死軍前’!隆武命芝龍助資,芝龍不與;隆武給空劄百函而已。
道周以劄号召門下,得百人;居吉安,與楊廷麟、萬元吉為呼應。
出兵徽州,竟為大清所執。
械送南京,道周絕粒,積十四日不死。
大清内院洪承疇憐欲生之,道周不屈;承疇疏救曰:‘道周清節夙學,負有重望。
今罪在不赦;而臣察江南人情,無不憐憫、痛惜道周者。
望皇上赦其重罪,待以不死’!不允。
尋同中書賴雍、蔡繼謹等俱殺于市。
鄭為虹、黃大鵬噴血大罵 閩潰兵先奔者,于路間焚掠為食。
至建甯,科臣黃大鵬、鄭為虹閉城,發倉米、庫銀以犒賞,俱歡呼而去;一郡獨全。
八月十七日,大清兵将至浦,百姓議請出降,鄭為虹不可;再請,為虹執不可。
大清兵擁見貝勒,衆迫跪;為虹不屈。
貝勒嘉其節,不忍遽殺,且勸薙發;為虹曰:‘負國不忠、辱先不孝,忠孝俱虧,我生何用!甯求速死,發不可薙也’!明日,複召見,責輸饷;為虹曰:‘清白吏,何處得金來’!百姓争欲代輸贖其死;為虹曰:‘民窮财盡,烏乎可’!因噴血大罵。
貝勒怒,下令斬之。
為虹大喊奮躍,奪刀自刺胸,不死;遂見殺。
百姓為之立祀。
黃大鵬同日殉難。
為虹義仆陳龍與标下中軍遊擊原任浦城千戶張萬明及子都司張翹鸾、都督洪祖烈,俱從死。
黃大鵬,福建建甯府建陽縣人。
崇祯丁醜進士;甲申,授衢州龍遊令。
乙酉,授金衢道。
大清兵至,杭嚴道與按察司及建甯、浦城知縣三人俱降。
大清招撫衢州,謂大鵬:‘鼎革之事,自古皆然。
天下歸大清今已八、九,豈衢之一郡能抗乎?不如早降’!大鵬不從。
是時,衢州陸知府與各屬縣令悉望風投誠,龍遊與浦城接壤,貝勒駐兵于此,諸降臣俱入跪見;獨大鵬紅袍紗帻,挺立衆中。
貝勒異之,問立者為誰?對曰:‘前任龍遊知縣,今為金衢道黃大鵬是也’。
貝勒曰:‘汝何不跪’?大鵬肆罵,不拜。
貝勒大怒,命割其舌;大鵬噴血連罵,觸階而死。
浦城人立廟祀之。
傅冠不屈 公諱冠,字元父,号季庵;江西南昌府進賢人。
天啟壬戌進士,廷試第二人;授編修,纂修神、光兩朝“實錄”。
丁憂歸。
起複,升侍讀;曆左春坊左中允充經筵日講官、左谕德右庶子。
戊辰、甲戌,分考禮闱;曆國子監祭酒、詹事府少詹、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掌詹事府事、仍掌翰林院事。
上疏,言‘欲施政令,必治精神;欲緻功能,必集才力。
欲精神之四周,當明體要;欲才力之畢出,當别流品’。
因奏保元氣、辨人才、正紀綱、信诏令四事;上嘉納之。
丁醜,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辨事。
戊寅,以疾乞休;賜馳驿、金币歸裡。
公在閣一季,多所獻替;以“溫室”之義不着之于書,世莫得而詳焉。
南京登極,特旨存問。
其明年,闖賊部将王體中犯江南,破進賢,殺公孫鼎幹,掘公先墓;公奔入閩。
閩中起公原官,已而辭任。
及大清兵至,公走泰甯門人江亨龍家,為江之仇執之,以獻于大清帥;不屈,殺之。
公被執時,于石牛羊中作書,以骸骨托汀州士民,并述其奔竄、囚執之狀甚詳。
所著有“寶綸樓集”若幹卷。
鄭芝豹閉城索饷 初,大清兵未至泉州,鄭芝豹先至,閉城門大索饷;皆計鄉紳家财勒取,不應即枭首。
至縛親家母于庭,抵暮得數萬。
又具火手五百,将盡焚一城中宮室;以饷未足,遲至明日。
俄報固山兵将至,乃奔安平。
鄭芝龍降大清 大清朝招撫福建者,為禦史黃熙胤;福建晉江人,與鄭芝龍同裡。
初,芝龍密遣使,微行通款。
既而汀、漳皆降,惟芝龍尚保安平,軍容烜赫;戰艦齊備,炮聲不絕,響震天地。
以前遣之信未通,猶豫未敢迎入。
自恃先撤關兵,無一矢相加,有大功;而兩廣屬部下,若招,兩廣總督可得。
貝勒知泉州鄉紳郭必昌與芝龍最厚,因遣招之;芝龍曰:‘我非不欲忠于大清,恐以立王為罪耳’。
會大清韓固山逼安平,芝龍怒曰:‘既招我,何相逼也’!貝勒聞之,乃責固山,令離安平三十裡駐軍;而遣内院二人持書至安平,書略曰:‘吾所以重将軍者,以将軍能立唐藩也。
人臣事主,苟有可為,必竭其力;力盡不勝天,則投明而事,乘時建不世之功,此豪傑事也。
若将軍不輔立,吾何用将軍哉!且兩粵未平,鑄“閩廣總督”印以相待。
所以欲将軍來見者,欲商地方人才故也’。
芝龍得書,大悅。
其子弟皆勸芝龍入海,曰:‘魚不可脫于淵’!不願降。
而芝龍田園遍閩、廣,秉政以來,增置莊倉五百餘所;驽馬戀棧,不聽子弟谏,遂進降表。
過泉州,大張播告,誇投誠之勳;猶持貝勒書招搖,得官者就議價。
十一月十五日,至福州谒見貝勒,握手甚歡,折箭為誓;命酒痛飲。
飲三日,夜半,忽拔營起,遂挾之而北矣。
從者五百人,皆别營不得見,亦不許通家信。
芝龍對面作家書數封,皆囑“無忘大清朝大恩”語。
而謂貝勒曰:‘北上面君,乃龍本願。
但子弟多不肖,今擁兵海上,倘有不測,奈何’?貝勒曰:‘此與爾無與,亦非吾所慮也’。
芝龍既行,鄭彩、鄭鴻逵、鄭成功皆率所部入海,張肯堂、沈猶龍等亦往舟山依魯王;芝豹獨奉母居安平。
芝龍至京陛見,奉朝請。
鄭彩、鄭成功複入,殺掠漳、泉諸縣,皆破之、汀、邵并亂;據建甯,閩郵為之阻。
戊子夏,大清兵再入閩,破建甯,直抵漳、泉;鄭兵皆遁入海,後為邊患。
鄭成功入鎮江 鄭成功原名森,芝龍第四子也;隆武養以為嗣,賜國姓,改名成功。
大清順治丙戌,芝龍降,羁置北京。
成功率衆入海,駐四明州。
及聞芝龍被殺,遂引舟師抵浙,襲溫、台四郡,馬信等降。
江南大震,将沿江數百裡港門填塞,以通馬路。
成功駐台數月,忽去。
戊戌,謀入南;啟行發炮,飓風大作,壞舟千計,乃還。
十六年(己亥)五月十三日,成功率兵十萬入寇;被甲能戰者三萬而已,餘俱火兵。
有一甲卒,即有五火卒随之。
俱以布裹首,赤足;刀長六尺,或長槍、團牌。
二十九日,經江陰;六月初一至初三日,蔽江而上。
初八日,至丹徒。
十三日,泊金山祭天,諸舟環集,旗蓋、袍服俱用紅,望之如火;十四日,祭地及山河江海諸神,色俱黑,望之如墨。
十五日,先以吉服祭太祖、次以缟服祭先帝,俱用白色,望之如雪。
祭畢,大呼高皇者三,将士及諸軍俱泣下。
鎮江至瓜洲江面十裡,大清朝守臣用巨木築長壩;截斷江流;廣三丈,覆以泥,可馳馬。
左右木栅,有穴可射。
炮石盤铳,星列江心;用圍尺大索牽接木壩兩端,以拒海舟:凡費金錢百萬。
壩始成,被潮水湧漲,立刻沖斷;南京部院郎廷佐親出祭江,壩複成,設兵嚴守。
操江蔣國柱、總兵管效忠、副總高謙協守鎮江,又于談家洲伏兵二千,列炮于上。
新操江朱衣助六月十三曰到任,守瓜洲。
十五日,海舟二千三百泊焦山,先遣四舟,外蒙白絮、内載烏泥,操舵數人揚帆而上。
大清兵望見,大發炮石。
海舟近壩,從容複下。
大清兵注射,炮聲晝夜不絕;有如轟雷,可聞三百裡。
凡發炮五日,不傷一艘。
海舟既上複下,循環數次,一以誘大清炮矢;二以水兵藏内,近壩即入水砍斷。
十六日,度炮将盡,悉舟過鎮江,莫有遏者。
十七日,上瓜洲,從後寨殺入,大清兵出禦;蓋東門外有高岸,騎布列,鄭兵立兩旁水田中,斫馬足,大敗之。
朱衣助坐北門察院,發令旗,求援淮撫亢得時。
忽左右報曰:‘海賊至矣’!語未畢,兩人趨至,挾朱去。
見成功,撫以善言;已而脫之。
鄭将劉某乘東門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