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閩紀

關燈
唐王始末 大清順治二年(乙酉)五月,大兵渡江,南都失守;鎮江總兵官鄭鴻逵、鄭彩知勢不可為,因撤師回閩。

    會唐王從河南來。

    王諱聿鍵,太祖九世孫。

    性率直,喜文翰,灑灑千言。

    初封南陽,以父夭,失愛于祖端王;兩叔謀奪嫡,未得請名。

    及祖端王薨,守道陳奇瑜、知府王之柱始為請嗣,遂襲位。

    後以統兵勤王,擅離南陽;锢高牆。

    宏光立,赦出;避亂适浙。

    鴻逵因奉之南至福州,與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禦史吳春枝、尚書黃道周、南安伯鄭芝龍等會議,立王監國。

    時擁入者豔翊戴功,鹹請正位。

    諸大臣多言‘監國名正;出關尺寸,建号未遲’。

    芝龍意别有在,亦固争,以為不可;而侍郎李長倩有‘急出關、緩正位,示監國無富天下心’之疏。

    惟鄭鴻逵請正位;曰:‘不正位,無以厭衆心以杜後起’。

    遂定議:于閏六月十五日(乙未)奉王即皇帝位于福州。

    是日郊天,大風震起,拔木揚沙;及駕回宮,尚寶司卿坐馬忽驚躍起,玉玺墜地,損其一角。

    人鹹異之。

    改福州為天興府,以布政司為大内。

    大赦,改元隆武;命頒诏于兩浙、兩粵。

    遙上福王尊号曰“聖安皇帝”。

     附記:華廷獻“閩事紀略”雲:‘閏六月,邑簿陳王道自京口來任,始知有五月十一日之事。

    時傳鄭鴻逵數乘過嶺,中有真主。

    俄而,百官郊迎,閩中有大鄭、二鄭之目。

    鴻逵守金山,遇大兵而潰。

    會唐藩以恩诏出中都,聞變渡江,邂逅于京口;塵埃物色,引與俱東。

    王雅好圖書,喜翰墨,有河間獻王風。

    傳檄手書,先及世系、後及時艱;一稱張鲸淵先生、一稱吳梅谷先生,千言灑灑。

    即監國位于省城;越旬而登極議起’。

     文武諸臣 鄭芝龍、鄭鴻逵晉爵為侯,封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

    設六部九卿,以張肯堂為吏部尚書、李長倩為戶部尚書、曹學佺為禮部尚書、吳春枝為兵部尚書、周應期為刑部尚書、鄭瑄為工部尚書、馬思理為通政使、鄭廣英為錦衣衛都督。

    以天、建、延、興四府為上遊,汀、邵、漳、泉四府為下遊,各設撫按。

    縣升府、府升道、道轉内卿;一命以上,鹹與寵錫。

    于是敷求耆碩,起蔣德璟、黃景昉、黃道周、蘇觀生、何楷、陳洪谧、林欲楫、朱繼祚、黃鳴俊皆為大學士,而蘇觀生最信任。

    又起曾櫻、何吾驺、郭維經、葉廷桂、路振飛,以次至,皆入閣辦事。

    其遠不能至者,如王應熊、楊廷麟等,僅列其名:閣臣至三十餘人。

    然不令票旨,俱閑無事;凡有批答,皆上親為之。

    德璟、景昉、欲楫皆力疏辭,行人以死請,乃至。

    德璟陛見,以清屯、練軍上請;上然之而不能行。

    改庶吉士為庶萃士,命蘇觀生主之,以招選賢才。

     鄭芝龍議戰守 時内外文武濟濟,然兵饷、戰守機宜俱鄭芝龍為政;鴻逵、芝豹皆其弟也。

    故八閩,以鄭氏為長城。

    芝龍開府于福州,坐見九鄉,入不揖、出不送。

    集廷臣議戰守,兵定二十萬。

    自仙霞關而外,宜守者一百七十處;每處守兵多寡不等,約計十萬。

    餘十萬今冬精練、明春出關,一出浙東、一出江西。

    統二十萬,合八閩、兩浙、兩粵之饷計之,尚虞不足。

     殺靖江王  粵西有靖江王者,名亨嘉;太祖甥朱文正裔。

    八月,稱監國。

    隆武诏至,不受;舉兵将東。

    廣西巡撫瞿式耜知之,移書兩廣總制丁魁楚為備;又檄思恩參将陳邦傅防梧,再星檄調狼兵勿聽調。

    靖江遣桂平道井濟促式耜入,式耜不允;未幾,靖江提兵至梧,命式耜易朝服朝,式耜不從;且以兵脅之,卒不可奪。

    靖江兵尋為丁兵戰敗,還桂。

     時宣國公焦琏為粵西總鎮楊國威旗鼓,式耜因密授計于琏,而邦傅亦應檄統兵并受令,遂擒靖江王及國威與吏科給事中顧奕等;械至福州,奉旨斬于市。

    以擒靖江功,封魁楚為伯,式耜兵部侍郎銜兼副都禦史。

     是時,浙東亦奉魯藩監國。

     鄭芝龍議助饷 十月,閩饷不足,鄭芝龍遣給事梁應奇入廣督饷。

    應奇往督,因參遲誤者數十人,俱奉旨提問;然有遲疑未提至者。

    潮州知府楊球欲入朝,聞旨,遂止粵界不敢入。

    芝龍又令撫按以下皆捐俸助饷;官助之外有紳助,紳助之外有大戶助。

    又借征次年錢糧;又括府、縣庫貯存積銀未解者,厘毫皆解。

    不足,又鬻官爵:部司銀五百兩,後減三百兩;武劄僅數十兩或銀數兩。

    而之倡優厮隸,盡列衣冠;然無俸、無衙門,空銜而已。

    其黠者,倩軒蓋、雇仆役,拜谒官府、鞭撻裡鄰。

    晉江令金允治莅訟,兩造皆稱官職,立而語;不服,則互毆于庭而不可制。

    謠曰:‘敵兵如蟹,遲遲其來’!識者已知其必敗也。

     國家新造,當内撫百姓、外禦疆場,或可稍延。

    乃助饷賣官,較士英當國為更甚焉;安得不偾乎?“易”言‘負乘’;信矣!  曾後入閩 鄭芝龍所招關門兵,不過疲癃數百人耳。

    廷臣請出關者,章滿公車;隆武每欲躬履行間,而芝龍但以缺饷為辭。

    會十月,曾後至,迎入宮。

    時胤嗣未育,或勸珍攝以俟來春;乃暫止。

     初,隆武孤身南來,鴻逵以所掠美人十二獻,随居官衙。

    至是,曾後至,遂大興工作,擴構宮殿,卮匜之屬皆用黃金。

    開織造府,造龍袍;後下體衣,皆織龍鳳。

    然後性儆敏,頗知書,有賢能聲。

    隆武召對奏事,後辄于屏後聽之,共決進止;隆武頗嚴憚之。

     鄭森入侍 隆武尚未有嗣,鄭芝龍乃令子鄭森入侍;隆武賜國姓,改名成功。

    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辄先得之,以告芝龍;由是,廷臣無敢異同者,宰相半出門下。

    何楷與芝龍争朝班不合,乞歸;中途盜截其耳,诏追賊不得。

    兵科給事中劉中藻亦以忤鄭氏去。

     有密告芝龍攬權者,隆武辄責芝龍。

    芝龍怒,佯欲謝事。

    隆武心知芝龍不可恃,無以制之;因複固留曰:‘此非朕意,乃某人言也’。

    芝龍潛中傷之。

    于是左右無一同心,皆鄭人矣。

     築壇遣将 廷臣屢請,命鄭芝龍出關。

    芝龍亦知不出關無以壓衆心,因分兵為二,聲言萬人、實不滿千;以鄭鴻逵為大元帥出浙東,鄭彩為副元帥出江西。

    隆武仿淮陰故事,築壇郊拜而送之。

    二将既出關,疏稱候饷,不行;逗遛月餘。

    内催二将檄如雨;隆武下诏責曰:‘倘畏縮不前,自有國法’!乃不得已,逾關行四、五百裡,仍疏言饷絕,留住如故。

     隆武之遣二将,猶思廟之遣李建泰也;二将軍之逗遛關外,猶建泰之逡巡圻内也。

     刑罰用舍 丙戌正月朔(乙酉)早朝,鄭芝龍以手闆擲蔣德璟,幾傷。

     邵武知府吳炆歸;推官朱健以南安王入境,疑敵兵,移眷他駐:坐倡逃。

    建甯府建陽知縣施◆為奸胥摘發,坐貪酷。

    俱骈斬市曹。

    漳州府龍溪知縣謝泰宗以貪參,罰入千金。

     杭嚴道龔可楷航海至閩,不用;有“呼爾蹴爾”之疏,終被賊殺死。

    而南來無賴之徒,争上疏談兵,即得召對;片言合旨,赉寶錠、賜官爵。

    久之漸多,部曹幾及千人;所賞,芝龍亦不應。

     張肯堂請襲金陵 吏部尚書張肯堂,與吏部郎中趙玉成同籍江南。

    疏言:‘臣等生長海濱,請以水師千人,從海道直抵君山,襲取金陵以迎;陛下陸行,期會于金陵’。

    隆武大喜,亟催芝龍大造艘;芝龍笑諾。

    會有上疏言水師諸臣宜留其家眷以防逃歸者,事遂不果。

      隆武駐建甯 隆武決意親征;二月,駐建甯。

    楚撫何騰蛟、江右楊廷麟皆有疏迎隆武,隆武意欲往江右,猶豫未決。

    而芝龍以關門單弱,固請回省。

    省中人數萬呼擁請還;不還,則絕天下望。

    因駐跸劍津。

    任兵部尚書吳春枝留守,晉大學士;辭不受,留駐浦城。

     皇子誕生 六月,皇子誕生。

    群臣賀表,有“日月為明、止戈為武”語。

    隆武嗟異。

    大赦。

    覃恩,鄭氏厮養俱得三代封诰;撰敕者、織軸者,日不暇給。

     當是之時,兵羸饷絕,行止猶豫;召對會議,欠伸而已。

    當事無談及兵事,舉朝如夢如醉;不待識者而知其敗壞矣。

     殺魯王使陳謙 都督陳謙奉魯王使,與行人林垐至閩,趑趄不敢入。

    謙與芝龍有舊,先遣人問之;芝龍以書招之曰:‘我在,無妨也’。

    乃與林垐入見,啟函稱“皇叔父”而不稱“陛下”;隆武大怒,下廷議,二人俱下獄。

    鄭芝龍上疏救之,不聽。

     陳謙者,武進人,舊鎮金、衢。

    乙酉春,齎宏光诏,封鄭芝龍為南安伯。

    比啟讀券,乃誤書“南安”為“安南”;謙謂芝龍曰:‘安南則兼兩廣,若南安僅一邑耳。

    請留券而易诏,更晉伯為侯’。

    鄭芝龍大喜,厚贈而别;及半途而南京變。

    芝龍素德之,故有是救。

    時有錢邦芑者自請召對,言天下事,語未竟,中旨即擢為監察禦史;實出芝龍門下。

    而與隆武親,最蒙信任;密啟隆武:‘陳謙為魯藩心腹,且與鄭至交;不急除,恐有内患’!隆武信之。

    或以告芝龍;芝龍謂:‘刑人必經其門,臨期救之更便’。

    不意至夜半,内傳片紙,别移謙他所斬之。

    芝龍急救,則已授首矣;伏屍而哭極哀。

    以千金、百布葬謙,為文以祭;中有‘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為我而死’之句。

     天下之勢,當論其輕重、大小。

    七國時,勢莫強于秦,蘇季子合六國以拒之,得安者十五年;後秦日夜攻韓、魏而齊不救,及韓、魏亡而齊、楚亦遂随之矣。

    大清勢重若泰山,即昔日之秦,不足以喻;而魯之弱,猶未及韓、魏。

    隆武雖不悅,而“同舟”、“唇齒”之言,不可不思。

    姑大度優容,連兵共拒;俟勢稍定,大小自分。

    不此之計而自相尋仇,則魯必折入于大清,而閩之亡可立待矣。

    昔晉滅虢而虞亡,秦滅韓、魏而齊、楚亡,晉滅蜀漢而吳亡,八王自殘而劉石強,元滅金而宋亡益速;古今之勢,大可見矣。

     華廷獻論浙、閩事 華廷獻雲:‘時東南民望,漸屬魯藩。

    畫錢塘為界,烽火相望。

    自兩都破竹,至此始阻;相距于七裡灘者十餘月。

    五月午日,至延平之順昌縣,遍訪鄉音,微聞有黃兵之說。

    會中州侯若孩攜家往贛,詢及世事,搖手蹙額謂:“此時宜枕戈待旦,戮力一心。

    乃處累卵之危,而修筆舌之怨;忘敷天之憤,而操同室之戈:吾其濟乎”!時浙、閩瓯脫,自分彼此;宦兩地者各不相安。

    朱大典以一旅處兩大間,左右瞻顧。

    九江關外,聲援既絕;錢塘兵力不支,時事難言之矣’!  進講 命儒臣賴垓、陳燕翼進講“易”之“元亨利貞”、“書”之“聖神文武”。

    圜橋肅穆,聖德誕敷;群臣表賀。

     開科  六月,吳炳來自江西,單騎入關;命以布政提調棘闱,以編修劉以修為主考。

    是月,即開科,題“大學之道”三句;取中舉人葉瓒等百餘名,猶雍雍太平象也(“編年”載:萬瓒解元)。

    時湖廣武昌省郡多陷于大清,遂于衡州府鄉試。

    表題拟上,視學行釋奠禮成。

     鄭芝龍拜表即行 時六月,大清兵渡江,錢塘不守。

    鄭芝龍微聞之,因疏稱‘海寇狎至;今三關饷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則無家,非往征不可’。

    拜表即行。

    隆武手敕留之曰:‘先生稍遲,朕與先生同行’!中使奉敕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