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浙紀
關燈
小
中
大
出自天成。
本标總兵黃鼎,亦津津道之不置。
方知至人舉動,别有苦心;與尋常山海輩借口起義者如較天壤,語難同日。
景仰之私,非今伊始。
目今新奉恩诏,為山海諸君子大開宏造:凡投誠文武官員,照原官題職;地方官,即為起文赴部推補實缺。
天語煌煌,遐迩昭布,非敢謬言。
倘邀天幸,大君子幡然改悟,不終有莘;自膺聖天子特達之知,轟轟烈烈,際會非常,開國奇勳,共襄大業:此其上也。
如曰志癖孤忠、願甘恬退,優然山中宰相,祖茔墳墓朝夕相依,骨肉至親歡然團聚;出處既成,忠孝兩全:此其次也。
其或不然,即于歸來之日,祝發陳詞;仆代請作盛世散人,一瓢、一笠逍遙物外,遍選名勝以娛天年:又其次也。
亦強日坐危舟,魂驚惡浪,處不成處、出不成出,既已非孝、亦難名忠;況且震聽海岸,未免驚擾百姓,竊為大君子難聞者。
仆率愚直之性、行簡淡之詞,屏去一切繁文套語。
如逆闖之害,何以當仇?本朝之恩,何以當報?當仇者,不審天時,自甘撲滅;當報者,妄行恃險,自取淪亡。
邪正之至理、興衰之大數,有識者燎若觀火;又何必煩詞,取厭大君子之清聽哉! 昔人有言:局内人明者自暗、局外人暗者自明。
某以局外之觀,略陳鄙意;不避嫌疑,傾心萬裡。
終不敢效輕薄者以筆舌争長,不敢蹈驕矜者以高抗取罪;至誠之心,望祈同樂!其采聽與否,惟大君子裁酌已耳。
臨楮神越。
張煌言複書 欽命贊理恢剿機務、察視浙直水陸兵馬兼理糧饷兵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張,複書于遼陽世胄郎君執事前: 夫揣摩利鈍、指畫興衰,庸夫聽之,或為變色;而貞士則不然。
其所持者天經地義,所圖者國恨君仇,所期待者豪傑事功、聖賢學問;故每氈雪自甘、膽薪彌厲而卒以成功,古今以來,何可勝計?若仆者,将略原非所長;祗以讀書知大義,痛憤國變,左袒一呼,甲盾山立。
{山厄}{山厄}此志,濟則顯君之靈;不濟,則全臣之節。
遂不惜憑履風濤,縱橫鋒镝之下,迄今餘一紀矣。
同仇漸廣,晚節彌堅;練兵海宇,祗為乘時。
此何時也,兩越失守,三楚露布以及八閩羽書,奚啻雷霆飛翰!仆因起而匡扶帝室,克複神州;此忠臣、義士得志之秋也。
即不然,謝良、平竹帛,舍黃绮衣冠,一死靡他;豈谀詞浮說,足以動其心哉!乃執事以書通,視仆僅為庸庸末流,可以利鈍、興衰奪者。
譬諸虎仆戒途、雁奴守夜,既受其役而忘其衰;在執事固無足怪,仆聞之怒發沖冠! 雖然,執事固我明勳舊之裔、遼左死士之孤也。
念祖宗之恩澤,當何如怨憤;思父母之患難,當何如動念!稍一轉移,不失為中興人物。
執事諒非情薄者,敢附數行以聞。
張煌言臨難賦絕命詞 張煌言字元箸,号蒼水;鄞縣人。
崇祯壬午,舉于鄉。
魯王監國,授翰林院編修。
丙戌師潰,範海。
己醜,從魯王居健跳。
庚寅,閩師潰,諸将以監國退舟山;張名振當國,召以所部入衛。
時鄭成功縱橫海上,遙奉隆武為号;于監國則修寓公之敬而已。
惟煌言以名振軍為衛,成功因之加禮。
煌言極推其忠,嘗曰:‘招讨始終為唐,真純臣也’。
成功亦言:‘公始終為魯,與吾豈異趨哉’! 迨後勢孤力竭,與心腹十餘人,将至普陀落伽山祝發為僧。
内一人欲降大清,遂私見浙江趙部院。
趙曰:‘汝欲為官,必先建功為進身地’!其人以某日張煌言至普陀告,遂率師擒獲。
公方巾見趙,略叙寒溫;蓋趙曾入海與公會者,隻論海中事,降公之意絕不談。
久之,趙始曰:‘公若肯降,富貴功各可緻’!公正色曰:‘此等事講他恁的,在小弟惟求速死而已’!趙知公意不回,遂館公。
疏聞,廷議有謂宜解京斬之者、有謂宜拘留本處者,又有謂優待以招後來者;久不決。
部覆雲:‘解北,恐途中不測;拘留,慮禍根不除。
不如殺之’。
臨刑時,挺立俟死;乃曰:‘陳上交鋒被獲,死亦甘心;今如此,于心不服’!作絕命詩四章,衆競傳之。
方殺時,刀折為兩,鹹大異焉。
其詩曰:‘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閩統屬于阗!湘江隻系嚴光鼎,震澤難回範蠡船!生比鴻毛猶買國,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貞自是人臣事,何必千秋青史傳’!‘何事孤臣竟息機,暮戈不複挽斜晖?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
雙鬓難堪五嶽往,一帆猶向十洲歸。
疊山遲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揶揄一息尚圖存,吞炭、吞氈可共論?複望臣靡興夏祀,祗憑帝眷答商孫。
衣冠猶帶雲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
赢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草未曾春’? 附記:當鄭成功趨圍南京,張煌言一軍抵蕪湖,令甚嚴。
一兵買面,價直四分,止與十錢。
店主哄起白張,張問兵;曰:‘誠有之;時無錢耳’。
張曰:‘汝食大糧,何雲無錢’!将藍旗投下,曰:‘拿下去’!左右縛兵,兵問故;曰:‘張爺令斬汝’!兵大驚曰:‘吾罪豈至此乎,容吾回禀’!張曰:‘吾有谕:在外即一錢亦斬,況四分乎’!遂斬之。
諸軍肅然,狄毫無犯。
商舟數百随張,張俱給一小旗,白心、元色鑲邊,豎舟前。
軍士望見,即呼曰:‘此船闆張爺船也’!賈舟雖出入兵間,無不獲全者。
凡舟壞,俱禀張總管;故兵呼“船闆”雲。
沈廷揚殉節 沈廷揚字季明,崇明人。
為人多智,好談經濟。
崇祯中,以海運策幹時見用,加光祿寺少卿。
宏光立,命以原官督饷,饋江北諸軍。
疏請海運百艘,可改充水師;沿江招集簡練,願統之以成一軍,為長江之衛。
不報;但命運米十萬饷吳三桂軍。
大兵下江南,廷揚航海入浙。
魯王監國,加戶部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浙、直,令由海道以窺三吳。
時田仰為相,忌之;乃至舟山依黃斌卿。
丁亥,松江吳勝兆将舉事,送款舟山;廷揚曰:‘事機不可坐失’!定西侯張名振慨然請行,邀為導;乃謂之曰:‘兵至,必以崇明為駐劄地’。
至崇明,舟泊鹿港;五更,飓風大作,軍士溺死過半,大兵岸上呼‘薙發者不死’。
名振與張煌言、馮京第雜降卒中逸去。
廷揚歎曰:‘風波如此,其天意邪!吾當以死報國。
然死必有名’。
乃呼遊騎曰:‘吾都禦史,可解吾之南京’。
時經略洪承疇與有舊,使人說之薙發。
問誰使汝來?曰:‘經略’。
廷揚曰:‘經略死松山之難久矣,安得有其人’!承疇知不可屈,遂與部下十二人同日被刑死。
其親兵六百人,斬于蘇之婁門,無一降者;時比諸田橫之士雲。
本标總兵黃鼎,亦津津道之不置。
方知至人舉動,别有苦心;與尋常山海輩借口起義者如較天壤,語難同日。
景仰之私,非今伊始。
目今新奉恩诏,為山海諸君子大開宏造:凡投誠文武官員,照原官題職;地方官,即為起文赴部推補實缺。
天語煌煌,遐迩昭布,非敢謬言。
倘邀天幸,大君子幡然改悟,不終有莘;自膺聖天子特達之知,轟轟烈烈,際會非常,開國奇勳,共襄大業:此其上也。
如曰志癖孤忠、願甘恬退,優然山中宰相,祖茔墳墓朝夕相依,骨肉至親歡然團聚;出處既成,忠孝兩全:此其次也。
其或不然,即于歸來之日,祝發陳詞;仆代請作盛世散人,一瓢、一笠逍遙物外,遍選名勝以娛天年:又其次也。
亦強日坐危舟,魂驚惡浪,處不成處、出不成出,既已非孝、亦難名忠;況且震聽海岸,未免驚擾百姓,竊為大君子難聞者。
仆率愚直之性、行簡淡之詞,屏去一切繁文套語。
如逆闖之害,何以當仇?本朝之恩,何以當報?當仇者,不審天時,自甘撲滅;當報者,妄行恃險,自取淪亡。
邪正之至理、興衰之大數,有識者燎若觀火;又何必煩詞,取厭大君子之清聽哉! 昔人有言:局内人明者自暗、局外人暗者自明。
某以局外之觀,略陳鄙意;不避嫌疑,傾心萬裡。
終不敢效輕薄者以筆舌争長,不敢蹈驕矜者以高抗取罪;至誠之心,望祈同樂!其采聽與否,惟大君子裁酌已耳。
臨楮神越。
張煌言複書 欽命贊理恢剿機務、察視浙直水陸兵馬兼理糧饷兵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張,複書于遼陽世胄郎君執事前: 夫揣摩利鈍、指畫興衰,庸夫聽之,或為變色;而貞士則不然。
其所持者天經地義,所圖者國恨君仇,所期待者豪傑事功、聖賢學問;故每氈雪自甘、膽薪彌厲而卒以成功,古今以來,何可勝計?若仆者,将略原非所長;祗以讀書知大義,痛憤國變,左袒一呼,甲盾山立。
{山厄}{山厄}此志,濟則顯君之靈;不濟,則全臣之節。
遂不惜憑履風濤,縱橫鋒镝之下,迄今餘一紀矣。
同仇漸廣,晚節彌堅;練兵海宇,祗為乘時。
此何時也,兩越失守,三楚露布以及八閩羽書,奚啻雷霆飛翰!仆因起而匡扶帝室,克複神州;此忠臣、義士得志之秋也。
即不然,謝良、平竹帛,舍黃绮衣冠,一死靡他;豈谀詞浮說,足以動其心哉!乃執事以書通,視仆僅為庸庸末流,可以利鈍、興衰奪者。
譬諸虎仆戒途、雁奴守夜,既受其役而忘其衰;在執事固無足怪,仆聞之怒發沖冠! 雖然,執事固我明勳舊之裔、遼左死士之孤也。
念祖宗之恩澤,當何如怨憤;思父母之患難,當何如動念!稍一轉移,不失為中興人物。
執事諒非情薄者,敢附數行以聞。
張煌言臨難賦絕命詞 張煌言字元箸,号蒼水;鄞縣人。
崇祯壬午,舉于鄉。
魯王監國,授翰林院編修。
丙戌師潰,範海。
己醜,從魯王居健跳。
庚寅,閩師潰,諸将以監國退舟山;張名振當國,召以所部入衛。
時鄭成功縱橫海上,遙奉隆武為号;于監國則修寓公之敬而已。
惟煌言以名振軍為衛,成功因之加禮。
煌言極推其忠,嘗曰:‘招讨始終為唐,真純臣也’。
成功亦言:‘公始終為魯,與吾豈異趨哉’! 迨後勢孤力竭,與心腹十餘人,将至普陀落伽山祝發為僧。
内一人欲降大清,遂私見浙江趙部院。
趙曰:‘汝欲為官,必先建功為進身地’!其人以某日張煌言至普陀告,遂率師擒獲。
公方巾見趙,略叙寒溫;蓋趙曾入海與公會者,隻論海中事,降公之意絕不談。
久之,趙始曰:‘公若肯降,富貴功各可緻’!公正色曰:‘此等事講他恁的,在小弟惟求速死而已’!趙知公意不回,遂館公。
疏聞,廷議有謂宜解京斬之者、有謂宜拘留本處者,又有謂優待以招後來者;久不決。
部覆雲:‘解北,恐途中不測;拘留,慮禍根不除。
不如殺之’。
臨刑時,挺立俟死;乃曰:‘陳上交鋒被獲,死亦甘心;今如此,于心不服’!作絕命詩四章,衆競傳之。
方殺時,刀折為兩,鹹大異焉。
其詩曰:‘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閩統屬于阗!湘江隻系嚴光鼎,震澤難回範蠡船!生比鴻毛猶買國,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貞自是人臣事,何必千秋青史傳’!‘何事孤臣竟息機,暮戈不複挽斜晖?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
雙鬓難堪五嶽往,一帆猶向十洲歸。
疊山遲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揶揄一息尚圖存,吞炭、吞氈可共論?複望臣靡興夏祀,祗憑帝眷答商孫。
衣冠猶帶雲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
赢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草未曾春’? 附記:當鄭成功趨圍南京,張煌言一軍抵蕪湖,令甚嚴。
一兵買面,價直四分,止與十錢。
店主哄起白張,張問兵;曰:‘誠有之;時無錢耳’。
張曰:‘汝食大糧,何雲無錢’!将藍旗投下,曰:‘拿下去’!左右縛兵,兵問故;曰:‘張爺令斬汝’!兵大驚曰:‘吾罪豈至此乎,容吾回禀’!張曰:‘吾有谕:在外即一錢亦斬,況四分乎’!遂斬之。
諸軍肅然,狄毫無犯。
商舟數百随張,張俱給一小旗,白心、元色鑲邊,豎舟前。
軍士望見,即呼曰:‘此船闆張爺船也’!賈舟雖出入兵間,無不獲全者。
凡舟壞,俱禀張總管;故兵呼“船闆”雲。
沈廷揚殉節 沈廷揚字季明,崇明人。
為人多智,好談經濟。
崇祯中,以海運策幹時見用,加光祿寺少卿。
宏光立,命以原官督饷,饋江北諸軍。
疏請海運百艘,可改充水師;沿江招集簡練,願統之以成一軍,為長江之衛。
不報;但命運米十萬饷吳三桂軍。
大兵下江南,廷揚航海入浙。
魯王監國,加戶部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浙、直,令由海道以窺三吳。
時田仰為相,忌之;乃至舟山依黃斌卿。
丁亥,松江吳勝兆将舉事,送款舟山;廷揚曰:‘事機不可坐失’!定西侯張名振慨然請行,邀為導;乃謂之曰:‘兵至,必以崇明為駐劄地’。
至崇明,舟泊鹿港;五更,飓風大作,軍士溺死過半,大兵岸上呼‘薙發者不死’。
名振與張煌言、馮京第雜降卒中逸去。
廷揚歎曰:‘風波如此,其天意邪!吾當以死報國。
然死必有名’。
乃呼遊騎曰:‘吾都禦史,可解吾之南京’。
時經略洪承疇與有舊,使人說之薙發。
問誰使汝來?曰:‘經略’。
廷揚曰:‘經略死松山之難久矣,安得有其人’!承疇知不可屈,遂與部下十二人同日被刑死。
其親兵六百人,斬于蘇之婁門,無一降者;時比諸田橫之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