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浙紀
關燈
小
中
大
日計,惟有前死一尺;願以所隸沈船一戰。
今日死,猶戰而死;他日即死,恐不能戰也’! 申、酉間,武臣未建寸功,辄封侯伯,竭天下之饷以奉之。
平日驕橫,卑視朝廷;一聞警至,莫不逃降。
“戰”之一字,雖上趣之不能,而況自請乎!今讀王公疏,凜凜有生氣;洵推當時武将第一。
視國安諸人,真奴隸之不如矣! 王之仁江心襲戰 三月朔(戊申),大清兵驅船開堰入江。
張國維敕各營守汛,命王之仁率水師從江心襲戰。
是日,東南風大起,之仁揚帆奮擊之,碎舟無數;鄭遵謙撈鐵甲八百餘副。
國維督諸軍渡浙江,大清兵為之少卻。
會隆武使陸清源齎诏至江犒師,時馬士英依栖方國安,因唆國安斬之;且出檄數隆武罪。
國維聞之,歎曰:‘禍在此矣’! 士英既斷送南朝,複離間閩、浙。
小人之敗壞國家事,可恨如此。
然三月士英唆斬閩使、六月錢邦芑疏斬魯使,兩國相殘,俱小人為之。
武甯奮擊之功,能不付之東流乎! 方國安夜走紹興 五月,大清貝勒偵知浙東虛實,遂益兵北岸,以江涸可試馬,用大炮擊南營;适碎方兵内廚鍋竈,國安歎曰:‘此天奪我食也!我自歸唐王耳’。
謂大清兵勢重莫可支,又私念隆武曾以手敕相招,入閩必大用;即不濟,可便道入滇、黔。
遂于五月二十七日(丙戌)夜,拔營至紹興;率馬、阮兵,以威劫魯王而南行。
國安擁衆十萬,未戰而逃;真可斬也。
浙師潰散 五月二十八日(丁酉),江上諸師聞方國安走,鄭遵謙攜赀入海,餘皆潰散。
惟王之仁一軍尚在,将由江入海;國維與之仁議抽兵五千分守各營,之仁泣曰:‘我兩人心血,今日盡付東流。
壞天下事者非他人,方荊國也。
清兵數十萬屯北岸,倏然而渡,孤軍何以迎敵?吾兵有舟,可以入海;公無舟,速自為計’!國維不得已,乃振旅追扈魯王。
大清兵渡錢塘江 六月初一日(丙子),大清兵渡錢塘江。
附記:五月中,貝勒聞報方兵诟詈,谕其下曰;‘勿聽!若有福,人自能過去;如無福,自然過去不得’。
二十三、四日間,日夜炮聲不絕。
二十八、九日,潮不至;貝乃率兵拔船過三壩,壩大鳴。
初一日,貝勒登壩渡江,勇甚;身被重甲,負矢三百,長戈、短刀俱備。
及已渡,浙兵棄辎重無算;貝勒令諸軍無掠,俟回時自有也。
舊有谶雲:‘火燒六和塔,沙漲錢塘江’。
崇祯九年,六和塔災,中心悉燒去;止餘四圍不動,有若煙樓然。
至是,而錢塘江又沙漲矣:前數可知。
魯王遁入舟山 張國維追王至豐橋,方、馬、阮兵斷送過橋,橋石下舊刻大字二行雲:“方馬至此止,敵兵往前行”。
國安、士英南行,決計執魯王投降,為入關進身地。
乃遣官守王;守者忽病,魯王得脫。
比及兵追至,王已登海船矣。
後王遁入舟山。
餘煌赴水 禮部尚書餘煌大張朱示,盡啟九門,放兵民出走;畢,遂正衣冠赴水死。
餘煌,浙人。
天啟五年乙醜狀元;以魏黨,崇祯初罷,科名幾穢。
而其末節如此,亦可稱也。
附記:餘公微時,祈夢于于忠肅公廟。
夢演劇,金鼓競震,止一醜出場,以頭撞公而覺,竟不解。
及乙醜及第,有司送匾至,顔曰“乙醜狀頭”;始恍然前夢。
張國維赴園池死 魯王既登海船,聞國維至黃石岩,因傳命國維遏防四邑。
國維至台州,無舟不能從王,遂回東陽治兵再舉;時六月十八日也。
二十五日,大清兵破義烏,親衆勸國維入山以圖後舉;國維歎曰:‘誤天下事者,文山、疊山也;一死而已’。
二十六日,大清兵至七裡寺;國維具衣冠,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作絕命詞三章。
“自述”雲:‘艱難百戰戴吾君,拒敵辭唐氣勵雲;時去仍為朱氏鬼,精靈當傍孝陵墳’。
“念母”裡:‘一瞑纖塵不挂胸,惟哀耋母暮途窮!仁人錫類能無意,存殁銜恩結草同’。
“訓子”裡:‘夙訓詩書暫鼓钲,而今絕口莫談兵!蒼蒼若肯施存恤,秉耒全身答所生’。
公字正庵,号玉笥;金華東陽人。
天啟二年壬戌進士,除番禺知縣;以卓異,薦擢刑科給事中。
曆吏科,升禮科都給事中、太常寺少卿。
崇祯七年,以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天等處地方。
先是,巡撫駐蘇州,行文各屬;間一出巡,駐句容。
及公時,江北多事,往往出鎮皖口。
賊破廬、圍桐,骎骎有南窺之勢。
而安慶素無兵(國初有軍五千三百餘,宣德中徙二千人于河間、懷來諸衛,後又以二千人運糧、三百人入南都,餘丁不足待戰),乃調吳淞戍卒及徽甯兵往。
而海上複告警,公請益募兵千人,比楚、黔故事,留新饷給之;報可。
複議增馬、步二千人。
于是,皖為重鎮。
上采科臣言,申饬江防;公請募卒千二百人,半戍浦口、半戍鎮江,修繁昌、太湖、建平、六合、高淳諸城,建敵樓于蕪湖。
十二年,海寇焚崇明之東三沙,犯福山及陸座港口;公設伏擒其魁袁四、吳通州等。
明年,升兵、工二部侍郎兼佥都禦史,總督河道。
會大盜李青山起,山左騷動;公擒之,東方遂甯。
十五年,升兵部尚書。
公視事,時則大清已入邊七日矣;乃奏大調天下援師。
大清兵深入至山東、淮北;癸未春,載護車牛、人口竟去。
周延儒出視師,不能一有所創。
公乃請告歸;為言官所糾,缇騎逮下刑部獄。
甲申春,特旨赦公,以前官督饷直、浙出都,而聞先帝之變。
宏光立,授戎政尚書,加銜太子太傅;請建四輔以藩南京,未果行。
複告歸;而南京失國。
會陳遵謙等迎立魯王,召公直東閣;而以長子世鳳代總軍事,支撐江上者一年。
丙戌六月,大清兵至紹興,公急走歸東陽。
赴池中死。
附記:當缇騎逮公過蘇州,蘇人感公舊德,萬衆擁之,羅拜恸哭;宰牛羊生祭,且拜且哭,獻酒。
公從容語衆曰:‘予何德于汝!今茲行無傷也,有周相公手書在,非我不禦罪也’。
遂受而飲之。
及北上,出書呈上;故得免。
此蘇人口述,以為公之快事。
東陽、義烏,屬金華府。
王之仁見殺 興國公王之仁,載其妻妾并兩子、幼女、諸孫等盡沈于蛟門下;捧敕印北面再拜,投之水。
獨至松江,峨冠登陸;百姓駭愕聚觀。
之仁從容入見内院洪承疇,自稱‘仁系前朝大帥,不肯身泛洪濤;願來投見,死于明處’。
承疇優接以禮;命薙發,不從。
八月二十四日(丁酉),見殺。
聞之仁罵承疇曰:‘昔先帝設三壇祭汝,殆祭狗乎’! 陳函輝死節 公諱函輝,字木叔,号寒山;台州臨海人。
崇祯甲戌進士,除靖江知縣。
先帝留心吏治,許科道官以風聞上言。
而禦史左光先按浙過吳,因劾浒墅鈔關主事朱
今日死,猶戰而死;他日即死,恐不能戰也’! 申、酉間,武臣未建寸功,辄封侯伯,竭天下之饷以奉之。
平日驕橫,卑視朝廷;一聞警至,莫不逃降。
“戰”之一字,雖上趣之不能,而況自請乎!今讀王公疏,凜凜有生氣;洵推當時武将第一。
視國安諸人,真奴隸之不如矣! 王之仁江心襲戰 三月朔(戊申),大清兵驅船開堰入江。
張國維敕各營守汛,命王之仁率水師從江心襲戰。
是日,東南風大起,之仁揚帆奮擊之,碎舟無數;鄭遵謙撈鐵甲八百餘副。
國維督諸軍渡浙江,大清兵為之少卻。
會隆武使陸清源齎诏至江犒師,時馬士英依栖方國安,因唆國安斬之;且出檄數隆武罪。
國維聞之,歎曰:‘禍在此矣’! 士英既斷送南朝,複離間閩、浙。
小人之敗壞國家事,可恨如此。
然三月士英唆斬閩使、六月錢邦芑疏斬魯使,兩國相殘,俱小人為之。
武甯奮擊之功,能不付之東流乎! 方國安夜走紹興 五月,大清貝勒偵知浙東虛實,遂益兵北岸,以江涸可試馬,用大炮擊南營;适碎方兵内廚鍋竈,國安歎曰:‘此天奪我食也!我自歸唐王耳’。
謂大清兵勢重莫可支,又私念隆武曾以手敕相招,入閩必大用;即不濟,可便道入滇、黔。
遂于五月二十七日(丙戌)夜,拔營至紹興;率馬、阮兵,以威劫魯王而南行。
國安擁衆十萬,未戰而逃;真可斬也。
浙師潰散 五月二十八日(丁酉),江上諸師聞方國安走,鄭遵謙攜赀入海,餘皆潰散。
惟王之仁一軍尚在,将由江入海;國維與之仁議抽兵五千分守各營,之仁泣曰:‘我兩人心血,今日盡付東流。
壞天下事者非他人,方荊國也。
清兵數十萬屯北岸,倏然而渡,孤軍何以迎敵?吾兵有舟,可以入海;公無舟,速自為計’!國維不得已,乃振旅追扈魯王。
大清兵渡錢塘江 六月初一日(丙子),大清兵渡錢塘江。
附記:五月中,貝勒聞報方兵诟詈,谕其下曰;‘勿聽!若有福,人自能過去;如無福,自然過去不得’。
二十三、四日間,日夜炮聲不絕。
二十八、九日,潮不至;貝乃率兵拔船過三壩,壩大鳴。
初一日,貝勒登壩渡江,勇甚;身被重甲,負矢三百,長戈、短刀俱備。
及已渡,浙兵棄辎重無算;貝勒令諸軍無掠,俟回時自有也。
舊有谶雲:‘火燒六和塔,沙漲錢塘江’。
崇祯九年,六和塔災,中心悉燒去;止餘四圍不動,有若煙樓然。
至是,而錢塘江又沙漲矣:前數可知。
魯王遁入舟山 張國維追王至豐橋,方、馬、阮兵斷送過橋,橋石下舊刻大字二行雲:“方馬至此止,敵兵往前行”。
國安、士英南行,決計執魯王投降,為入關進身地。
乃遣官守王;守者忽病,魯王得脫。
比及兵追至,王已登海船矣。
後王遁入舟山。
餘煌赴水 禮部尚書餘煌大張朱示,盡啟九門,放兵民出走;畢,遂正衣冠赴水死。
餘煌,浙人。
天啟五年乙醜狀元;以魏黨,崇祯初罷,科名幾穢。
而其末節如此,亦可稱也。
附記:餘公微時,祈夢于于忠肅公廟。
夢演劇,金鼓競震,止一醜出場,以頭撞公而覺,竟不解。
及乙醜及第,有司送匾至,顔曰“乙醜狀頭”;始恍然前夢。
張國維赴園池死 魯王既登海船,聞國維至黃石岩,因傳命國維遏防四邑。
國維至台州,無舟不能從王,遂回東陽治兵再舉;時六月十八日也。
二十五日,大清兵破義烏,親衆勸國維入山以圖後舉;國維歎曰:‘誤天下事者,文山、疊山也;一死而已’。
二十六日,大清兵至七裡寺;國維具衣冠,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作絕命詞三章。
“自述”雲:‘艱難百戰戴吾君,拒敵辭唐氣勵雲;時去仍為朱氏鬼,精靈當傍孝陵墳’。
“念母”裡:‘一瞑纖塵不挂胸,惟哀耋母暮途窮!仁人錫類能無意,存殁銜恩結草同’。
“訓子”裡:‘夙訓詩書暫鼓钲,而今絕口莫談兵!蒼蒼若肯施存恤,秉耒全身答所生’。
公字正庵,号玉笥;金華東陽人。
天啟二年壬戌進士,除番禺知縣;以卓異,薦擢刑科給事中。
曆吏科,升禮科都給事中、太常寺少卿。
崇祯七年,以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天等處地方。
先是,巡撫駐蘇州,行文各屬;間一出巡,駐句容。
及公時,江北多事,往往出鎮皖口。
賊破廬、圍桐,骎骎有南窺之勢。
而安慶素無兵(國初有軍五千三百餘,宣德中徙二千人于河間、懷來諸衛,後又以二千人運糧、三百人入南都,餘丁不足待戰),乃調吳淞戍卒及徽甯兵往。
而海上複告警,公請益募兵千人,比楚、黔故事,留新饷給之;報可。
複議增馬、步二千人。
于是,皖為重鎮。
上采科臣言,申饬江防;公請募卒千二百人,半戍浦口、半戍鎮江,修繁昌、太湖、建平、六合、高淳諸城,建敵樓于蕪湖。
十二年,海寇焚崇明之東三沙,犯福山及陸座港口;公設伏擒其魁袁四、吳通州等。
明年,升兵、工二部侍郎兼佥都禦史,總督河道。
會大盜李青山起,山左騷動;公擒之,東方遂甯。
十五年,升兵部尚書。
公視事,時則大清已入邊七日矣;乃奏大調天下援師。
大清兵深入至山東、淮北;癸未春,載護車牛、人口竟去。
周延儒出視師,不能一有所創。
公乃請告歸;為言官所糾,缇騎逮下刑部獄。
甲申春,特旨赦公,以前官督饷直、浙出都,而聞先帝之變。
宏光立,授戎政尚書,加銜太子太傅;請建四輔以藩南京,未果行。
複告歸;而南京失國。
會陳遵謙等迎立魯王,召公直東閣;而以長子世鳳代總軍事,支撐江上者一年。
丙戌六月,大清兵至紹興,公急走歸東陽。
赴池中死。
附記:當缇騎逮公過蘇州,蘇人感公舊德,萬衆擁之,羅拜恸哭;宰牛羊生祭,且拜且哭,獻酒。
公從容語衆曰:‘予何德于汝!今茲行無傷也,有周相公手書在,非我不禦罪也’。
遂受而飲之。
及北上,出書呈上;故得免。
此蘇人口述,以為公之快事。
東陽、義烏,屬金華府。
王之仁見殺 興國公王之仁,載其妻妾并兩子、幼女、諸孫等盡沈于蛟門下;捧敕印北面再拜,投之水。
獨至松江,峨冠登陸;百姓駭愕聚觀。
之仁從容入見内院洪承疇,自稱‘仁系前朝大帥,不肯身泛洪濤;願來投見,死于明處’。
承疇優接以禮;命薙發,不從。
八月二十四日(丁酉),見殺。
聞之仁罵承疇曰:‘昔先帝設三壇祭汝,殆祭狗乎’! 陳函輝死節 公諱函輝,字木叔,号寒山;台州臨海人。
崇祯甲戌進士,除靖江知縣。
先帝留心吏治,許科道官以風聞上言。
而禦史左光先按浙過吳,因劾浒墅鈔關主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