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侈其衆!大罵不屈。

    蕭守亦異之,因下獄。

    此十一月十一日事。

    久之,衆囚越獄,公獨不走;遂見殺。

    嗟乎!韋布之中,非無義士。

    惜乎!其子單寒,不克傳之于世也。

     予思當日驅市人圍郡城,猶似螳臂當車、羊肉投虎;其迂戆固不足道!所難,瀕死不屈、獄開不脫;雖古之烈士,何以加焉! 吳易起兵屯長白蕩  吳易字日生,号朔清;吳江人,崇祯丁醜進士。

    祖邦祯,嘉靖癸醜進士;官太仆。

     宏光立,見史可法于揚州;奇其才,題授職方主事,留之監軍。

    乙酉,奉檄征饷未還而揚州失。

    六月,大兵徇吳江,縣丞朱國佐以城降。

    諸生吳鑒欲起兵誅之,徒手入縣庭,罵國佐;國佐執送蘇州,殺于胥門學士街。

    易聞而哀之,率衆擒國佐授鑒父汝延,令殺以祭鑒。

    遂起兵,僅得三十人;七日,衆至三百并三十艘,居長白蕩,出沒五湖、三泖間。

    會松江盜首沈潘有徒千四百人,劫掠不常。

    諸紳患之,移書于易;易起兵往戰,以計擒之。

    沈潘降,并其衆,獲艘七十。

     居無何,易拜衆曰:‘鎮江諜報:大清兵二千某時過此,願邀之’!遂僞作農船,每裡伏兵于湖濱,凡三十裡。

    大清兵夜至,不疑;過半伏發,以長戈擊之,應手而堕。

    其地左河、右湖,中岸頗高。

    大清兵止短刀,無舟不得近;大發矢,衆以平基蔽之河側;複以火器夾擊,遂敗。

      丙戌元夕,入吳江;殺令及新科舉人,庫藏一空。

    鎮将吳勝兆兵至,易已入湖,民盡走;大掠二日而還。

      四月,勝兆複率衆七千入吳江肆掠,舟重難行;勝兆令軍中曰:‘敢挈婦人者斬’!有一舟百五十人,悉沈諸湖。

    甫行,見岸上白衣四人,擒之使挽舟;問曰:‘見羅頭賊否’?曰:‘見之’。

    問幾何?曰:‘三十号’。

    大清兵恃衆不戒,呼曰:‘蠻子速進’!俄,四人拔刀将舟中兵殺盡之。

    後兵見而疾追,遙望湖中泊舟,兵至即散,複返之;忽炮發,飛舸四集,矢炮突至,煙火迷天,咫尺莫辨。

    勝兆勢急,棄舟走,兵亦委辎重而潰,凡斬将數人。

    勝兆大沮;謂‘渡江以來,未有此敗’!及還蘇,慚忿不言;恨吳江民不救,屠之。

    已而率三千人複至吳江,經長橋,易用草人裝兵,大清兵射之;易度箭盡,乃戰,大敗之。

     撫臣土國寶忿易久為湖患,密遣蘇人僞降易,推城以待。

    忽反兵相向,易急換舟;舟皆連系,乃入小舟;舟重,三十人盡覆。

    易泅水半裡,其侄見水面紅快鞋,謂易已死;以追兵急,不得遽挈,即系舟後。

    複行半裡,始舉視之,尚未死;倒傾血水,酌酒數大觥。

    乃曰:‘今追者已退,吾兵尚有幾何’?左右曰:‘百人耳’。

    易曰:‘速返追擊!此去必大勝’。

    果敗之,奪其辎重而還。

     易有腹心某,居嘉善;六月,親訪之。

    其家仇人密白縣令,令遣入猝取之,解于杭州殺焉。

     附記:崇桢末有知一禅師,道行高邁;遊燕都,士夫悉尊禮之。

    時易候選在京,聞而往谒,贈銀二十兩;師慨受不辭,晨夕辨議,相得甚歡。

    及甲申三月十七、八兩日,賊攻城甚急,易叩吉兇;師曰:‘止一路,無二路;公試自思。

    功名是分内帶來,便可草草;若是朝廷所賜,則“忠孝”二字正在此際分明’。

    易聞言大悟,即欲祝發。

    師曰:‘公向以貧衲削發被缁,蒙施多金;今日理應回敬’。

    遂取前銀歸趙,原封未啟。

    心異之,乃下拜;師曰;‘不須如此;去!去。

    我與汝從東便門走,送汝還鄉;異日汝必盡忠王國。

    但闖賊非汝對頭,今決無患’。

    次日出城,師送易歸,竟不知所之。

    至丙戌六月被殺,果應“盡忠”之語雲。

     文秉通吳易不辨  文秉,長洲諸生;相國文震孟仲子。

    隐居山中,有告其與吳易通者。

    執至官,秉不辨;曰:‘不敢辱吾父,願速死’!遂見殺。

     劉曙就義 劉曙字公旦,号稚圭;長洲人。

    崇祯癸未進士,授南昌知縣。

    未赴而蘇州破,避地鄧尉山,未嘗一至城市。

    南海諸生欽浩通款舟山,疏吳中忠義士二十三人,曙為首;遊騎獲其書上之,乃逮曙。

    曙膝不屈;诘曰:‘反乎’?曰:‘誠有之;愧事未成耳’。

    然曙實不識欽也。

    下獄八旬,與顧鹹正、夏完淳從容就義死。

     魯之玙、韋武韬戰死 蘇州原任遊擊魯之玙、韋武韬,以起兵俱戰死。

     麻三衡七家軍 麻三衡字孟璇,宣城人;布政使溶之孫。

    生有異相,長好習武事;以詩酒自豪。

    既起兵,與旁近諸生吳太平、阮恒、阮善長、劉鼎甲、胡天球、馮百家号稱七家軍,皆諸生也。

    三衡駐兵稽亭,每戰當先,舞大刀陷陣;人多畏之。

    後以衆寡不敵,被獲,殺于江甯;七家軍皆死。

     吳福之、徐安遠起兵死 常州諸生吳福之起兵,約任源邃同就李總兵軍,與之合;屢與大兵戰。

    越三月,兵潰,投湖死。

    福之,閩中禮部尚書吳鐘巒子。

    徐安遠字世珍,武進人;入太湖從黃蜚兵,兵敗被殺。

      張龍文鄉兵薄城 常州諸生張龍文率鄉兵薄郡城,殺死。

     錢柄破家起義 錢柄字仲馭,浙江嘉善人;相國士升之仲子也。

    崇祯丁醜進士,為吏部郎中。

    破家集義旅拒戰,蹑于震澤兵,返戰;旋潰,被殺。

     徐石麒主盟 徐石麒字寶摩,号虞求;浙江嘉善人。

    天啟壬戌進士,除工部營繕司主事。

    為權奄所惡,以新城侯王升墳價事,矯旨奪職。

    崇祯改元,補原官;曆升通政司、刑部侍郎、尚書。

    公奏兵部尚書陳新甲陷邊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親藩七,當斬;奏上,新甲棄市。

    時周延儒救解甚力,上不許;新甲之黨皆大恨。

    而公複谳光祿少卿監軍張若麒臨敵先逃,總兵許定國失誤軍機、擒殺人民及兵部尚書丁啟睿兵敗鼠逃、棄去敕印;俱當斬。

    會禮科姜采、行人熊開元以言事忤旨,上震怒,下二臣獄;而劉宗周争之,并奪職。

    及二臣發西曹,公疏薄其罪;上怒,罷官。

    宏光立,起公左都禦史;未至,轉吏部尚書。

    公出戶科陸朗、禦史黃耳鼎為藩臬;有旨:‘特留用’。

    朗與耳鼎遂疏讦公為吳昌時報複,又言公殺新甲以敗款局。

    公乃曆陳自有東事以來主款之誤;且言‘先帝之誅新甲也,曰陷我七親藩。

    夫七藩之中,恭皇帝居一焉;皇上忘之乎’?因引疾乞休;命馳驿去。

     明年南京陷,公遁于鄉。

    鎮将陳梧起義,迎之主盟。

    三塔之敗,城将不守,自經死。

    其仆祖敏、李謹,皆從公自缢。

    公有二子;長爾谷,以松江事見殺。

      “甲乙”諸書俱載徐錦,非李謹也。

    未知孰是? 徐爾谷被執無撓詞 徐爾谷字似之,官生;石麒長子。

    受隆武令。

    松将吳勝兆反,長洲諸生戴務公實說之;遠近響應。

    錢柄從兄旃,字彥林;夏允彜子完淳,字存古:與爾谷皆以勝兆事,被執。

    爾谷慷慨無撓詞;審官曰:‘汝父為忠臣,汝定為孝子’!三人同日受刑。

    旃妻徐氏、谷妻孫氏,各自沈殉其夫。

      顧鹹正坐吳勝兆事死 顧鹹正字端木,号觙庵;昆山人,文康公之曾孫、鹹建兄也。

    崇祯癸酉舉人;十三年庚辰,以副榜除延安府推官。

    延安荒亂,鹹正招撫有法。

    又奉檄追賊李明才等三百人,殲之;又招降{犭回}賊張成儒、丁世蕃等三百餘人、慶陽土賊潘自安等千餘人。

    于是延中稍甯。

    會孫傳廷将出關,鹹正上書,謂‘出關安危系全秦,全秦安危系天下。

    軍志曰:“兵無選鋒曰北”。

    萬一蹉跌,将不止三秦之憂’。

    不聽。

    賊陷西安,鹹正率三百人登陴,并棄甲去。

    賊執鹹正,欲降之,不屈;乃拘之營中。

    吳三桂兵入秦,人多應之;韓城人推鹹正為主,斬僞令王業昌。

    已而知為大清兵,遂入山中。

     明年,以全發歸南。

    會雲間吳勝兆、陳子龍事敗,錄其黨姓名,首及鹹正;乃與同事四十餘人并死。

    子天逵字大鴻,貢生;天遴字仲熊,諸生。

    皆以藏子龍故,亦死。

    當鹹正解南京時,審官洪承疇問曰:‘汝知史可法在乎’?鹹正亦答曰:‘汝知洪承疇死乎、不死乎’?承疇默然。

      是時大清兵所過州縣,從風而靡,長吏罕有殉城者。

    獨公弟鹹建字海石,号如心;崇祯癸未進士,除錢塘知縣。

    以焚冊故,被擒不屈,殺之。

    時盛暑,懸首鎮海樓三日,無集蠅。

    杭人收而殡之,祀之土谷祠中。

    鹹正季弟鹹受,天啟甲子舉人;城破,亦死。

    僅存一孫晉谷,年五歲;得免。

    大鴻兄弟自謂‘世受國恩;雖書生,義不苟活’;故一門父子、五人同死國事。

    吳中人士,莫不悲之。

     陳子龍誓衆稱監軍 陳子龍字卧子,号海士;松江華亭人。

    幼穎異,工舉業,兼治詩、古文詞,以經世自在。

    立幾社,與江右艾南英争名。

    登崇祯丁醜進士,授惠州推官。

    以招撫許都功,擢兵科給事中。

    南都立,以原官召用;疏請親征,又上防守要害及備邊三害,皆當時至計而莫之能用也。

    明年二月,以時事不可為,乞終養去。

     南都不守,閏六月十日,松江兵起。

    子龍設太祖像誓衆,稱監軍;邀緻水師吳志葵等為城守計。

    閩中授兵部左侍郎。

    八月三日,李成棟破松江,子龍以祖母去,匿深山。

    無何,吳勝兆之事起,獄詞連子龍;子龍亡命奔嘉定,匿侯岐曾仆劉馴家,已遷昆山顧天逵所。

    當事迹至嘉定,執岐曾;别遣兵圍天逵家,遂獲子龍,鎖舟中。

    乘間,躍水中死,是月二十四日也;猶戮其屍。

      楊廷樞坐門人戴之隽事死 楊廷樞字維鬥,吳縣人;諸生。

    以氣質自任。

    崇祯庚午,舉應天鄉試第一。

    幼與同裡徐汧交最善;乙酉夏,聞其殉難,即隐居鄧尉山中。

    丁亥四月,松江總兵官吳勝兆叛;為之運籌者,乃廷樞門人戴之隽也。

    事敗,詞連廷樞;遂被執,系獄中。

    慨然曰:‘予自幼讀書,慕文信國之為人;今日之事,素志也’。

    五月朔,大帥會鞫于吳江泗洲寺。

    巡撫重其名,欲生之,命之薙頭;廷樞曰:‘砍頭事小,薙頭事大’!乃推出斬之。

    臨刑,大聲曰:‘生為大明人……’。

    刑者急揮刀,首堕地;複曰:‘……死為大明鬼’。

    監刑者為之咋舌,禮而殡之。

     公在舟中,題書血衣并詩十二首以遺其孤曰:‘蘇州有明遺士楊廷樞,幼讀聖賢之書,長懷忠孝之志;立身行己事,不愧于古人。

    積學高文,名常滿乎宇内。

    為孝廉者一十五載、生世間者五十三年,作士林鄉黨之規模,庶幾東京郭有道;負綱常名教之重任,願為宋室文文山。

    惜時命之不猶,未登朝而食祿;值中原之多難,遂蒙禍以捐生。

    其年則丁亥之年、其月則孟夏之月,才隐遁于山阿,忽罹陷于羅網。

    時遭其變,命賦于天。

    雖雲突如其來,吾已知之久矣。

    有妻費氏,吳江人,歸予二十餘載;有女觀慧,适張氏,亦二十餘春。

    大罵全真,不愧丈夫之氣概;舍生就死,殊勝男子之須眉。

    一家視死如歸,轟轟烈烈;舉室成仁無愧,炳炳烺烺。

    生平所學,至此方為快然;千古為心,到底終須不殁。

    但因報國無能,懷忠未展;終是人臣未竟之志,尚辜累朝所受之恩!魂炯炯而升天,當為厲鬼;氣英英而墜地,期待來生!舟中書此,不能盡言;留此血衣,以俟異日。

    願我知己,面付遺孤。

    如痛父母,即思忠孝。

    垂殁之言,以此為訣。

    四月二十八日,舟中血書’。

    又雲:‘餘自幼讀書,慕文信國先生之為人;今日之事,乃其志也。

    四月二十四日被縛,餓五日未死、罵未殺,未知尚有幾日未死!遍體受傷,十指俱損,而胸中浩然之氣,正與信國燕市時無異;俯仰快然,可以無憾!覺人生讀書,至此甚是得力;留此遺墨,以俟後人知之’。

    因舟中漫就一十二首;詩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氣千秋應不散,于今重複有斯人’!‘浩氣淩空死不難,千年血淚未曾幹;夜來星鬥終天燦,一點忠魂在此間’。

    ‘社稷傾頹已二年,偷生視息又何顔!祗今浩氣還天地,方信平生不苟然’。

    ‘歎息常山有舌鋒,日星炯炯貫空中!子規啼血歸來後,夜半聲聞遠寺鐘’。

    ‘有妻慷慨死同歸,有女堅貞志不移;不是一番同患難,誰知閨閣有奇兒’!‘近來賣國盡須眉,斷送河山更可悲!幸有一家如母女,綱常猶自賴維持’。

    六首佚。

     黃赓為僧 黃赓,徽人;明季武狀元也,與黃澍同族。

    有膂力,能運鐵鞭二十四斤。

    大清兵至,率衆固守徽州;身為前鋒,所獲甚衆。

    後敗,赓走閩。

    閩複陷,大清帥招之不從,乃削發為僧。

    宣城人語我曰:‘黃赓率鄉兵數十,十九戰俱捷。

    後自宣城水東鎮統衆禦大兵于港河,為徽甯界也。

    大清騎日益被圍,赓舉鞭忽折,重十二斤;乃易樣鞭,重三十四斤。

    赓馬見大清馬,即跪;赓怒,鞭殺之,步戰。

    舉鞭一擊,大清将以刀捍之;連擊三鞭,捍之如前。

    赓乃走,取箭搭射,正中大清将左目;趨上,一鞭擊死。

    然大兵甚盛,赓以衆寡不敵,乃走;鄉兵被殺遍野,慘不可言’。

      許生僞試事敗死 許某,武進諸生。

    順治三年八月鄉試近期,舟車雲集;部院洪承疇疑之,每寓密令兵共居以偵察。

    時有一人,晝則閉戶、夜半始出,佯雲出恭;兵疑有奸,觸之,其人怒而讧。

    兵握其首,乃未薙發者;解于承疇嚴訊,遂招多人。

    遣兵各寓搜獲,有冊藏金山下。

    無錫諸生華時亨,字仲通;亦有名。

    蘇撫土國寶逮至,見時亨雙瞽,釋之。

    武進許生為首事人,亦見國寶;毅然曰:‘老大人三年前,亦與生員一樣。

    生員無他意,隻是不忘大明耳。

    今生員含笑而去,不望含淚而歸’。

    人鹹壯之。

    解南京,殺焉。

    是案幾殺千人,鄉試因改期。

    至十月初七日下午,無錫始報新解元範龍。

    龍本王姓,字雲生。

     附記:鄒來甫,無錫泰伯鄉人;庠生。

    不薙發,隐居教授。

    至康熙初年,族紳鄒式金被仇家訟陷藏來甫于家,遂逮來甫。

    郡守趙琪欲并究十年前總甲及館主不舉報罪;某費千金,家幾破,解于兵備胡亶。

    亶本浙之仁和翰林,廉明仁恕,衆号神君;呼來甫案前熟視,谒趙守押差曰:‘此是薙不全,不是全不薙’。

    遂申文南京都院郎廷佐,乃免。

    夫以諸生全身二十載,亦異矣。

      總論江南諸臣 東村老人曰:蘇代有言:為人妻,則欲其許我也;為我妻,則欲其詈人也。

    每一王興,有附而至榮者,即有拒而死烈者;生易而死實難!高帝斬丁公、藝祖褒韓通,所重固自有在;諸君子毋乃能所得乃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