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闆,至持斧殺之。
侯峒曾守嘉定城 侯峒曾号廣成,嘉定人;天啟乙醜進士。
曆官至順天府丞,未赴而京師陷。
宏光立,召為左通政。
峒曾見朝事乖謬,遂不赴。
閏六月,邑人起義,推為盟主;與子元演、元潔大治兵食。
李成棟降大清為将,二十二日來争邑城;峒曾約進士黃淳耀共為死守,百計禦之。
攻城者多死,解而複圍者再;死守十二日。
七月初四日天忽大雨,平地積數尺;城一隅崩,成棟薄東門上。
峒曾與二子猶指揮巷戰,鄉民争欲扶之去:峒曾曰:‘吾既與城守,城亡與亡;去何之’?趨拜家廟,赴池死。
元演、元潔相抱入水。
成棟恨之,斬其首;題曰:‘元兇以徇于城中’。
有金生者,夜竊其首藏箧。
峒曾之叔入收其屍,方殓,有哭聲自外來者,則金生負箧至也。
舉人張錫眉、龔用圓、龔用廣、夏雲蛟、唐全昌皆死。
北門有賈朱某者,悉以家财佐軍;城破,誘家人盡入一舟自沉。
峒曾弟岐曾坐藏陳子龍,執至官;大罵死。
二仆亦罵不絕死。
岐曾大罵難,二仆亦罵更難;非烈丈夫而能如是乎!峒曾父子、兄弟、主仆之際,誠盛事矣! 黃淳耀、淵耀同守禦嘉定城 黃淳耀字蘊生,号陶庵;崇祯壬午舉人,癸未進士。
弟淵耀,字偉恭。
淳耀素與僧性如善,性亦非淳耀不交。
乙酉閏六月,大清兵圍嘉定。
淳耀居城中寺内;淵耀宿城堞,晝夜拒戰。
七月,勢益急,淳耀語淵耀曰:‘城破,馳信于我’。
淵耀素文弱,城未破三日,兩目忽突出,青鐵色,狀如睢陽;筋悉隆起。
堞堕,實泥大袋中重數百斤,用長木肩之,登城修訖;衆異焉。
癸醜城破,趨報淳耀曰:‘吾了紗帽事耳!子若何’?淵耀曰:‘吾亦完秀才事,複何言’!淳耀整袍服、淵耀亦儒冠,同缢寺中。
淳耀題壁曰:‘宏光元年六月初四日,遺臣黃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
嗚呼!進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潔身自隐;讀書寡益,學道無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
時避難者悉趨寺中,大清兵入寺,俱殺之;次及性如,性如曰:‘吾閉關二十年矣’!兵問何人?性如告之;默然去。
兵繼至,問答如前。
兵索寶,性如答以無;有兵曰:‘大施主供養,豈無寶乎’?性如指地曰:‘若此屍橫滿地,假有寶,亦逝矣;奈何坐守于此’!兵曰:‘無寶,殺矣’。
性如曰‘殺則殺耳,寶終于無有;此亦前世孽,奈之何哉’!兵問懼否?性如曰:‘亦安避之’!兵曰:‘遍城皆屍,汝畏乎’?性如曰:‘殺尚不畏,何況屍耶’。
兵曰:‘倒好!吾給一箭于汝,以懸寺門;自此,無有入之者矣’。
乃去。
兵果不入。
及初七日,買二棺殓淳耀、淵耀,俱僵屍,絕無惡氣。
衆屍穢腐難聞,裹以蘆席焚之。
“編年”、“遺聞”諸書俱載淵耀為淳耀之兄。
朱集璜起兵守昆山 朱集璜字以發,昆山歲貢生。
素有學行,為鄉井所推。
南京既亡,邑人議拒守;而縣丞閻茂才已遣使投誠,用為知縣。
乙酉六月,士民起義兵斬茂才,推舊将王佐才為兵主,迎舊令楊永言入城拒守。
永言,河南人;善騎射。
抗禦若幹日,集璜協守甚力。
七且初五日,大清兵至城下;初六日,炮擊西城,潰而入。
集璜被執,大罵不屈,見殺。
故将王公揚年七十,奮勇力戰死。
陶琰者字圭稚,諸生;以理學稱。
居雞鳴塘,去城二十餘裡;方率鄉兵三百人赴援,途中聞城破而潰。
彷徨久之,乃曰:‘以發其死矣,後之哉’?是夕拒戶自缢(而他書則雲自刎也)。
原任狼山總兵王佐才為亂兵殺死,一家老幼俱殉。
金聲、江天一起兵守績溪 金聲字正希,休甯人;崇祯戊辰進士,授編修。
南京陷,與其門人江天一糾練義勇。
以閏六月奉太祖高皇帝像,率士民拜哭,謀起兵。
天一曰:‘徽州諸邑皆有阻隘,獨績溪一面當孔道,其地平迤;宜築關隘,重兵據之’。
遂築叢山關,屯軍其中。
于是甯國邱祖德、泾縣尹民興、徽州溫璜、貴池吳應箕多應之,遂拔甯國、旌、泾諸縣。
已而大兵攻績溪,天一登陴守禦,出迎戰:殺傷相當,相持累月。
降将張天祿于間道從新嶺入,守嶺者先潰。
九月二十日,徽故禦史黃澍詐稱援兵入績溪,聲見其發未薙、衣冠如故,信之;城遂陷。
聲呼曰:‘徽民之守,吾使之;第執吾去,勿殘民’!天一追及之,同系至南京。
洪承疇以有年誼,勸之曰:‘多少臣子,今俱亡殁;公宜應天順天,毋徒自苦’!聲默然。
諸生江天一大言曰:‘流芳百世、遺臭萬年,千古之下,在此一時;不可錯過’!且罵承疇曰:‘汝為天朝大臣,不能死而反誘人耶’!承疇命左右斷其舌,天一罵不絕曰;遂殺之。
聲亦罵口:‘崇祯是汝君,今何在?父在泉州,今何有?汝無君、無父,與禽獸何異’!承疇曰:‘罵我極是,奈時不得已耳’。
豫王亦欲留之;聲大罵。
承疇曰:‘使為僧可乎’?聲曰:‘何以稱忠臣’!複戟手大罵。
承疇曰:‘成彼之名’。
遂殺之;僅截其喉而不斷其頸,以示全屍。
一僧收葬,木客出棺。
舉族殉義。
學者稱為正希先生。
天一,字文石。
天一外同死者,有陳際遇、吳國祯、餘元英。
同起兵者,歙縣諸生項遠、洪士魁、副将羅騰蛟、闵士英、都司汪以玉;先後被執,不屈死。
附記:黟縣、休甯,俱屬徽州府。
乙酉四月大清兵猶未至,邑之奴仆結十二寨,索家主文書;稍拂其意,遂焚殺之。
皆雲:‘皇帝已換,家主亦應作仆事我輩矣’!主仆俱兄弟相稱。
時有嫁娶者,新人皆步行,竟無一人為僮仆。
大約與江陰之變略同,而黟縣更甚。
延及休甯,休甯良家子聞之大懼,遂立七十二社;富貴者寫糧銀,保護地方。
知縣歐陽铉,江西人;邀邑紳飲,痛哭起義。
金聲、黃赓等亦舉兵,而僮仆于是不敢動。
附張天祿襲休甯:天祿字桂吾,陝西榆林人;明将,降大清為總戎。
乙酉九月二十二日,引兵下徽州,距休甯六十裡。
邑人聞之,一夕走空。
十月朔,天祿至休甯,下令薙發。
知縣歐陽铉遁去,邑紳金聲曰:‘吾不出,恐百姓被害’!乃見天祿,執解南京。
時隆武相黃道周遣王總戎率兵千六百人至徽州,義旅從者複數千;與天祿戰,互有勝負。
後王兵漸傷,乃去。
蓋王系杭州絲客,詣閩中,用賄得官,本非将材;部下有風、雲、雷、雨副将四人,而鄉兵多市人,又不習戰,故敗。
十二日,又有鄭兵駐休甯;而天祿駐徽州,于三十日午後率總戎賀某、卞某五人引兵萬人疾行七十裡,至休甯高堰駐營。
時一鼓矣,寂然不擾;天祿設虎皮椅而坐。
漏下四鼓,起馬疾馳百裡;晨至黃源小河地方。
時為丙戌正月朔,鄭兵以除夕醉卧,方起賀歲,竟不及備,而大兵已入營矣;遂大敗。
天祿追出嶺,至徽州及常山等處,俱降之。
初,天啟、崇祯之際,徽州方一藻為陝西撫臣;時天祿為旗牌官。
至是,天祿谒方夫人,遣兵護其家;軍令肅然。
盧象觀謀攻宜興城 盧象觀字幼哲,宜興人;故山西宣大總督象升之弟也。
崇祯癸未進士,授金溪知縣;未仕,改中書舍人。
大兵南下,象觀與宗室子遇西湖,相與痛哭;入于忠肅祠,誓同起兵。
至茅山,推督部故将陳坦公為将。
時大兵已踞宜興城,而鄉鎮擁衆悉歸象觀,遂得烏合數萬,謀破城。
自率前隊先行,坦公大軍繼後。
行三十裡,至一鎮;象觀遣使觇城中,還報無兵,信之;竟不俟坦公,身率三十騎疾趨入城。
不知大兵駐營城外平野,蓋利于馳突也。
守卒見象觀至,登城射矢;外營大兵馳入,象觀遇于曲巷,被圍。
坦公引兵半道,問留兵曰:‘盧公安在’?兵曰:‘适報城中無兵,輕騎先入矣’。
坦公大驚曰:‘書生不曉兵事,身為大帥,輕至此乎’!即選精騎三百赴援。
見象觀頰中二矢,危甚;殺退大兵,以己馬授象觀馳出城,自為拒後。
初,鄉兵甚盛,緣此失勢。
大兵遂長驅下鄉,至中途過鎮,坦公駐橋上;大兵騎至,坦公連殺七人,不得過橋;乃由他道填河而渡,鄉兵不能禦,悉潰。
坦公立橋上,四面皆大兵,力戰死;大兵脔之。
象觀之昆季子侄死者,凡四十五人。
大兵将搗盧氏故居,族人謀獻象觀以滅禍;聞之,遂率三百人入湖。
時舊紳王其升、荊本徹擁衆湖中,象觀述前事;且雲宜興不足為,不如取湖州。
于是王、荊率兵陸行,象觀由水道。
忽遇大兵,與戰,衆寡不敵;左右欲退,已揚帆矣。
象觀持刀斷索曰:‘誓死于此不去’!遂被殺。
盧象晉,象觀弟也;不薙發,佯狂。
已醜七月,捕置獄中;蓋一門忠義雲。
此宜興人口述,而象晉則别聞也。
吳應箕起兵池州 吳應箕字次尾,号樓山;貴池人。
父某隐者,家故習儒。
少則獵冶詩、古文詞,意氣橫厲,為複社領袖。
崇祯壬午鄉試副榜。
時國事日棘,應箕好奇計劃策,門雜進武夫介士,不複經生自處。
會世變,南土陸沈,忠義者起恢複;次尾曰:‘吾有以自見矣’!署詩于壁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帥義兒門徒,糾合拳勇,與其曹攻郡城;不克,同事者遁。
已獨募士治衆,以計複東流、建德。
時歙州金聲首倡義,奉隆武朔,擢都禦史,得承制專拜牒;署應箕池州推官,監紀軍事,勢始彰。
而聲先敗,失援;身練卒深山,飛檄郡治,語皆醜诋。
怨家偵間百出,大兵逼戰,潰;匿婺源祁門界。
被獲不屈;與官兵偕,辄踞上坐,亦敬重之、不加害。
一卒以刀刃之,叱曰:‘吾頭豈汝可斷耶’?乃伸頸,謂總兵黃某曰:‘以此煩公!然毋去吾冠,将以見先朝于地下矣’。
其就刑處,血迹灑之不去。
頭入國門如生,曆三日不變;人鹹異之。
黃毓祺起兵行塘 黃毓祺字介子,江陰人;貢生。
好學,有盛名。
其門人徐趨字佩玉,亦以氣節着。
江陰城守,毓祺與趨起兵行塘以應;魯監國遙授兵部尚書,賜敕印。
城破,亡命淮南。
明年冬,偵城中無備,率王春等十四人來襲;不克。
趨被獲,丁亥正月八日殺之。
捕同謀者,毓祺遠逸;收其二子大湛、大紅,兄弟争為死。
毓祺在泰州,寄書所善江純一,猶用故時印;純一之客持之。
純一懼,遂告變。
毓祺見執,入江甯。
獄成将刑,門人鄧大臨告之期;命取襲衣自斂,趺坐而逝,戮其屍。
大臨号泣,贖之歸葬;變服為黃冠去。
大臨字起西。
毓祺在獄,自注“小遊仙詩”;注畢,付鄧起西雲。
其詩雲:‘大夢誰分醜與妍,白楊風起總茫然,瓠緣無用從人剖,膏為能明苦自煎。
桂折蘭摧誠短景,蕭敷艾菀豈長年!歸途不向虛無覓,朽骨徒為蔓草纏’。
‘為愁草盛稻苗稀,日暮徐看荷锸歸。
何處先生多好好,此中居士故非非。
肥魚不肯憐蛟瘦,飽鷃偏能笑鶴饑。
請讀蒙莊“齊物論”,橫空白月冷侵衣(非非居士,王姓;予嘗贈詩曰:“坐中上客有王生,問訊居然字子明;節度聲名同豹變,相公事業與槐陰。
出奇制勝三軍服,守正推誠萬物平;文武隻今誰得似,因君遙見古人情”。
朱梁王鐵槍彥章、趙宋王文正旦皆字子明,故雲)’。
‘散發人間汗漫遊,風吹白日忽西流。
淘沙慣吓斜飛燕,孔雀偏逢抵觸牛。
鄉裡小兒朝拜相,江湖暴客夜封侯。
神仙赤舌如飛電,開口舒光笑不休(拜相者無救時之手、封侯者有洗村之軍,皆小兒暴客也。
淘沙之于飛燕、牯牛之于孔雀,有何相及而吓之、觸之,真可付之一笑!吸風飲露之神人,豈争煙火食;采薇行歌之義士,豈争钜橋粟哉)’!‘腹中書任他人曬,犢鼻裈從甚處懸?惟有丹心堅自愛,忍能鑿破化為圖(此立秋前一日七夕作也)’!‘最無根蒂是人群,會合真成偶爾文;沙際驚鷗常泛泛,風前落葉自紛紛。
掉頭東海随煙霧,屈指西園散雨雲。
況複炎涼堪絕倒,灞陵愁殺故将軍(宗門雲:“如蟲齧木,偶爾成文;人生無根蒂,會合亦如是”。
杜工部詩:“巢父掉頭不肯住,東将入海際煙霧”。
風雲散流,一别如雨;此五官中郎将所以有西園賓客之感也)’!‘百年世事奕棋枰,冷眼常觀局屢更;烏喙隻堪同患難,龍顔難與共升平。
遙空自有饑鷹擊,古路曾無蛟兔橫?為報韓盧并宋鵲,隻今公等因當烹(渡江後,詩皆為守弁取去;止存“小遊仙”數章。
海陵獄中,多索書者。
友人羅學制請予每章下作一小注;注畢,付門人鄧起西。
嗟乎!“遊仙詩”,寓言也;即注,亦非的解。
後世知有黃介子,庶幾不昧我心)’! 附記:介子居江陰月成橋,素有文學;與常熟武舉許彥達善。
彥達與南通州監生薛繼周第四子稱莫逆。
薛子亦諸生,居鄉間湖蕩橋。
家赀三萬,受隆武制,佩浙直軍門印,得私署官屬;僞為蔔者。
遊通州,與彥達主于薛;薛生改稱周相公。
時江陰有徐摩者,字爾參;亦寄食焉。
毓祺居久之,凡遊擊、參将自海上來見者雖滿裝,及入谒,俱青衣垂手,衆莫之知。
既而毓祺作一聯,人頗疑之。
将起義,遣徐摩往常熟錢謙益處提銀五千,用巡撫印。
摩又與徽州江某善。
江嗜賭而貪利,素與大清兵往還。
知毓祺事,謂返必挾重赀;發之,可得厚利。
及至常熟,錢謙益心知事不密必敗,遂卻之。
摩持空函還,江某詣營告變;遂執毓祺及薜生一門,解于南京部院,悉殺之。
錢謙益以答書左袒,得免;然已用賄三十萬矣。
王謀驅市人起義死 王謀字獻之,号春台;無錫人。
本杭姓,濟之先生異母弟也。
父諱州牧,高才博學;齎志以沒。
公居三,幼嗣南門王氏;遂因王姓。
崇祯己卯、庚辰之際,訓蒙洛社,移家居焉。
每日晡,辄至先生齋中,清談片晌而去。
性敏而嗜飲,先生每以為狂。
丙戌仲冬,公将起義。
時先生居江陰,又以平日性謹,故不敢告。
公索精管辂術,蔔之不吉;再蔔兆益兇,大怒,擲課筒于地。
次日,遂行;率鄉兵萬人,夜薄郡城,積葦焚門,将破。
蕭太守聞報,登城望之,俱白布裹首;乃曰:‘賊夜至,必非明兵’。
親率師,啟門出戰。
有家丁溫台者,擒一人斬之,将首級飛擲空中。
鄉兵本烏合,俱賣菜兒,素不知兵;猝見首級飛堕,皆驚,悉潰走。
公皮靴步行,道複滑;蕭守馳騎突追,遂被獲。
廷見不跪,蕭太守問何人?公曰:‘先鋒王謀也’。
嚴刑拷問,公猶自
侯峒曾守嘉定城 侯峒曾号廣成,嘉定人;天啟乙醜進士。
曆官至順天府丞,未赴而京師陷。
宏光立,召為左通政。
峒曾見朝事乖謬,遂不赴。
閏六月,邑人起義,推為盟主;與子元演、元潔大治兵食。
李成棟降大清為将,二十二日來争邑城;峒曾約進士黃淳耀共為死守,百計禦之。
攻城者多死,解而複圍者再;死守十二日。
七月初四日天忽大雨,平地積數尺;城一隅崩,成棟薄東門上。
峒曾與二子猶指揮巷戰,鄉民争欲扶之去:峒曾曰:‘吾既與城守,城亡與亡;去何之’?趨拜家廟,赴池死。
元演、元潔相抱入水。
成棟恨之,斬其首;題曰:‘元兇以徇于城中’。
有金生者,夜竊其首藏箧。
峒曾之叔入收其屍,方殓,有哭聲自外來者,則金生負箧至也。
舉人張錫眉、龔用圓、龔用廣、夏雲蛟、唐全昌皆死。
北門有賈朱某者,悉以家财佐軍;城破,誘家人盡入一舟自沉。
峒曾弟岐曾坐藏陳子龍,執至官;大罵死。
二仆亦罵不絕死。
岐曾大罵難,二仆亦罵更難;非烈丈夫而能如是乎!峒曾父子、兄弟、主仆之際,誠盛事矣! 黃淳耀、淵耀同守禦嘉定城 黃淳耀字蘊生,号陶庵;崇祯壬午舉人,癸未進士。
弟淵耀,字偉恭。
淳耀素與僧性如善,性亦非淳耀不交。
乙酉閏六月,大清兵圍嘉定。
淳耀居城中寺内;淵耀宿城堞,晝夜拒戰。
七月,勢益急,淳耀語淵耀曰:‘城破,馳信于我’。
淵耀素文弱,城未破三日,兩目忽突出,青鐵色,狀如睢陽;筋悉隆起。
堞堕,實泥大袋中重數百斤,用長木肩之,登城修訖;衆異焉。
癸醜城破,趨報淳耀曰:‘吾了紗帽事耳!子若何’?淵耀曰:‘吾亦完秀才事,複何言’!淳耀整袍服、淵耀亦儒冠,同缢寺中。
淳耀題壁曰:‘宏光元年六月初四日,遺臣黃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
嗚呼!進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潔身自隐;讀書寡益,學道無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
時避難者悉趨寺中,大清兵入寺,俱殺之;次及性如,性如曰:‘吾閉關二十年矣’!兵問何人?性如告之;默然去。
兵繼至,問答如前。
兵索寶,性如答以無;有兵曰:‘大施主供養,豈無寶乎’?性如指地曰:‘若此屍橫滿地,假有寶,亦逝矣;奈何坐守于此’!兵曰:‘無寶,殺矣’。
性如曰‘殺則殺耳,寶終于無有;此亦前世孽,奈之何哉’!兵問懼否?性如曰:‘亦安避之’!兵曰:‘遍城皆屍,汝畏乎’?性如曰:‘殺尚不畏,何況屍耶’。
兵曰:‘倒好!吾給一箭于汝,以懸寺門;自此,無有入之者矣’。
乃去。
兵果不入。
及初七日,買二棺殓淳耀、淵耀,俱僵屍,絕無惡氣。
衆屍穢腐難聞,裹以蘆席焚之。
“編年”、“遺聞”諸書俱載淵耀為淳耀之兄。
朱集璜起兵守昆山 朱集璜字以發,昆山歲貢生。
素有學行,為鄉井所推。
南京既亡,邑人議拒守;而縣丞閻茂才已遣使投誠,用為知縣。
乙酉六月,士民起義兵斬茂才,推舊将王佐才為兵主,迎舊令楊永言入城拒守。
永言,河南人;善騎射。
抗禦若幹日,集璜協守甚力。
七且初五日,大清兵至城下;初六日,炮擊西城,潰而入。
集璜被執,大罵不屈,見殺。
故将王公揚年七十,奮勇力戰死。
陶琰者字圭稚,諸生;以理學稱。
居雞鳴塘,去城二十餘裡;方率鄉兵三百人赴援,途中聞城破而潰。
彷徨久之,乃曰:‘以發其死矣,後之哉’?是夕拒戶自缢(而他書則雲自刎也)。
原任狼山總兵王佐才為亂兵殺死,一家老幼俱殉。
金聲、江天一起兵守績溪 金聲字正希,休甯人;崇祯戊辰進士,授編修。
南京陷,與其門人江天一糾練義勇。
以閏六月奉太祖高皇帝像,率士民拜哭,謀起兵。
天一曰:‘徽州諸邑皆有阻隘,獨績溪一面當孔道,其地平迤;宜築關隘,重兵據之’。
遂築叢山關,屯軍其中。
于是甯國邱祖德、泾縣尹民興、徽州溫璜、貴池吳應箕多應之,遂拔甯國、旌、泾諸縣。
已而大兵攻績溪,天一登陴守禦,出迎戰:殺傷相當,相持累月。
降将張天祿于間道從新嶺入,守嶺者先潰。
九月二十日,徽故禦史黃澍詐稱援兵入績溪,聲見其發未薙、衣冠如故,信之;城遂陷。
聲呼曰:‘徽民之守,吾使之;第執吾去,勿殘民’!天一追及之,同系至南京。
洪承疇以有年誼,勸之曰:‘多少臣子,今俱亡殁;公宜應天順天,毋徒自苦’!聲默然。
諸生江天一大言曰:‘流芳百世、遺臭萬年,千古之下,在此一時;不可錯過’!且罵承疇曰:‘汝為天朝大臣,不能死而反誘人耶’!承疇命左右斷其舌,天一罵不絕曰;遂殺之。
聲亦罵口:‘崇祯是汝君,今何在?父在泉州,今何有?汝無君、無父,與禽獸何異’!承疇曰:‘罵我極是,奈時不得已耳’。
豫王亦欲留之;聲大罵。
承疇曰:‘使為僧可乎’?聲曰:‘何以稱忠臣’!複戟手大罵。
承疇曰:‘成彼之名’。
遂殺之;僅截其喉而不斷其頸,以示全屍。
一僧收葬,木客出棺。
舉族殉義。
學者稱為正希先生。
天一,字文石。
天一外同死者,有陳際遇、吳國祯、餘元英。
同起兵者,歙縣諸生項遠、洪士魁、副将羅騰蛟、闵士英、都司汪以玉;先後被執,不屈死。
附記:黟縣、休甯,俱屬徽州府。
乙酉四月大清兵猶未至,邑之奴仆結十二寨,索家主文書;稍拂其意,遂焚殺之。
皆雲:‘皇帝已換,家主亦應作仆事我輩矣’!主仆俱兄弟相稱。
時有嫁娶者,新人皆步行,竟無一人為僮仆。
大約與江陰之變略同,而黟縣更甚。
延及休甯,休甯良家子聞之大懼,遂立七十二社;富貴者寫糧銀,保護地方。
知縣歐陽铉,江西人;邀邑紳飲,痛哭起義。
金聲、黃赓等亦舉兵,而僮仆于是不敢動。
附張天祿襲休甯:天祿字桂吾,陝西榆林人;明将,降大清為總戎。
乙酉九月二十二日,引兵下徽州,距休甯六十裡。
邑人聞之,一夕走空。
十月朔,天祿至休甯,下令薙發。
知縣歐陽铉遁去,邑紳金聲曰:‘吾不出,恐百姓被害’!乃見天祿,執解南京。
時隆武相黃道周遣王總戎率兵千六百人至徽州,義旅從者複數千;與天祿戰,互有勝負。
後王兵漸傷,乃去。
蓋王系杭州絲客,詣閩中,用賄得官,本非将材;部下有風、雲、雷、雨副将四人,而鄉兵多市人,又不習戰,故敗。
十二日,又有鄭兵駐休甯;而天祿駐徽州,于三十日午後率總戎賀某、卞某五人引兵萬人疾行七十裡,至休甯高堰駐營。
時一鼓矣,寂然不擾;天祿設虎皮椅而坐。
漏下四鼓,起馬疾馳百裡;晨至黃源小河地方。
時為丙戌正月朔,鄭兵以除夕醉卧,方起賀歲,竟不及備,而大兵已入營矣;遂大敗。
天祿追出嶺,至徽州及常山等處,俱降之。
初,天啟、崇祯之際,徽州方一藻為陝西撫臣;時天祿為旗牌官。
至是,天祿谒方夫人,遣兵護其家;軍令肅然。
盧象觀謀攻宜興城 盧象觀字幼哲,宜興人;故山西宣大總督象升之弟也。
崇祯癸未進士,授金溪知縣;未仕,改中書舍人。
大兵南下,象觀與宗室子遇西湖,相與痛哭;入于忠肅祠,誓同起兵。
至茅山,推督部故将陳坦公為将。
時大兵已踞宜興城,而鄉鎮擁衆悉歸象觀,遂得烏合數萬,謀破城。
自率前隊先行,坦公大軍繼後。
行三十裡,至一鎮;象觀遣使觇城中,還報無兵,信之;竟不俟坦公,身率三十騎疾趨入城。
不知大兵駐營城外平野,蓋利于馳突也。
守卒見象觀至,登城射矢;外營大兵馳入,象觀遇于曲巷,被圍。
坦公引兵半道,問留兵曰:‘盧公安在’?兵曰:‘适報城中無兵,輕騎先入矣’。
坦公大驚曰:‘書生不曉兵事,身為大帥,輕至此乎’!即選精騎三百赴援。
見象觀頰中二矢,危甚;殺退大兵,以己馬授象觀馳出城,自為拒後。
初,鄉兵甚盛,緣此失勢。
大兵遂長驅下鄉,至中途過鎮,坦公駐橋上;大兵騎至,坦公連殺七人,不得過橋;乃由他道填河而渡,鄉兵不能禦,悉潰。
坦公立橋上,四面皆大兵,力戰死;大兵脔之。
象觀之昆季子侄死者,凡四十五人。
大兵将搗盧氏故居,族人謀獻象觀以滅禍;聞之,遂率三百人入湖。
時舊紳王其升、荊本徹擁衆湖中,象觀述前事;且雲宜興不足為,不如取湖州。
于是王、荊率兵陸行,象觀由水道。
忽遇大兵,與戰,衆寡不敵;左右欲退,已揚帆矣。
象觀持刀斷索曰:‘誓死于此不去’!遂被殺。
盧象晉,象觀弟也;不薙發,佯狂。
已醜七月,捕置獄中;蓋一門忠義雲。
此宜興人口述,而象晉則别聞也。
吳應箕起兵池州 吳應箕字次尾,号樓山;貴池人。
父某隐者,家故習儒。
少則獵冶詩、古文詞,意氣橫厲,為複社領袖。
崇祯壬午鄉試副榜。
時國事日棘,應箕好奇計劃策,門雜進武夫介士,不複經生自處。
會世變,南土陸沈,忠義者起恢複;次尾曰:‘吾有以自見矣’!署詩于壁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帥義兒門徒,糾合拳勇,與其曹攻郡城;不克,同事者遁。
已獨募士治衆,以計複東流、建德。
時歙州金聲首倡義,奉隆武朔,擢都禦史,得承制專拜牒;署應箕池州推官,監紀軍事,勢始彰。
而聲先敗,失援;身練卒深山,飛檄郡治,語皆醜诋。
怨家偵間百出,大兵逼戰,潰;匿婺源祁門界。
被獲不屈;與官兵偕,辄踞上坐,亦敬重之、不加害。
一卒以刀刃之,叱曰:‘吾頭豈汝可斷耶’?乃伸頸,謂總兵黃某曰:‘以此煩公!然毋去吾冠,将以見先朝于地下矣’。
其就刑處,血迹灑之不去。
頭入國門如生,曆三日不變;人鹹異之。
黃毓祺起兵行塘 黃毓祺字介子,江陰人;貢生。
好學,有盛名。
其門人徐趨字佩玉,亦以氣節着。
江陰城守,毓祺與趨起兵行塘以應;魯監國遙授兵部尚書,賜敕印。
城破,亡命淮南。
明年冬,偵城中無備,率王春等十四人來襲;不克。
趨被獲,丁亥正月八日殺之。
捕同謀者,毓祺遠逸;收其二子大湛、大紅,兄弟争為死。
毓祺在泰州,寄書所善江純一,猶用故時印;純一之客持之。
純一懼,遂告變。
毓祺見執,入江甯。
獄成将刑,門人鄧大臨告之期;命取襲衣自斂,趺坐而逝,戮其屍。
大臨号泣,贖之歸葬;變服為黃冠去。
大臨字起西。
毓祺在獄,自注“小遊仙詩”;注畢,付鄧起西雲。
其詩雲:‘大夢誰分醜與妍,白楊風起總茫然,瓠緣無用從人剖,膏為能明苦自煎。
桂折蘭摧誠短景,蕭敷艾菀豈長年!歸途不向虛無覓,朽骨徒為蔓草纏’。
‘為愁草盛稻苗稀,日暮徐看荷锸歸。
何處先生多好好,此中居士故非非。
肥魚不肯憐蛟瘦,飽鷃偏能笑鶴饑。
請讀蒙莊“齊物論”,橫空白月冷侵衣(非非居士,王姓;予嘗贈詩曰:“坐中上客有王生,問訊居然字子明;節度聲名同豹變,相公事業與槐陰。
出奇制勝三軍服,守正推誠萬物平;文武隻今誰得似,因君遙見古人情”。
朱梁王鐵槍彥章、趙宋王文正旦皆字子明,故雲)’。
‘散發人間汗漫遊,風吹白日忽西流。
淘沙慣吓斜飛燕,孔雀偏逢抵觸牛。
鄉裡小兒朝拜相,江湖暴客夜封侯。
神仙赤舌如飛電,開口舒光笑不休(拜相者無救時之手、封侯者有洗村之軍,皆小兒暴客也。
淘沙之于飛燕、牯牛之于孔雀,有何相及而吓之、觸之,真可付之一笑!吸風飲露之神人,豈争煙火食;采薇行歌之義士,豈争钜橋粟哉)’!‘腹中書任他人曬,犢鼻裈從甚處懸?惟有丹心堅自愛,忍能鑿破化為圖(此立秋前一日七夕作也)’!‘最無根蒂是人群,會合真成偶爾文;沙際驚鷗常泛泛,風前落葉自紛紛。
掉頭東海随煙霧,屈指西園散雨雲。
況複炎涼堪絕倒,灞陵愁殺故将軍(宗門雲:“如蟲齧木,偶爾成文;人生無根蒂,會合亦如是”。
杜工部詩:“巢父掉頭不肯住,東将入海際煙霧”。
風雲散流,一别如雨;此五官中郎将所以有西園賓客之感也)’!‘百年世事奕棋枰,冷眼常觀局屢更;烏喙隻堪同患難,龍顔難與共升平。
遙空自有饑鷹擊,古路曾無蛟兔橫?為報韓盧并宋鵲,隻今公等因當烹(渡江後,詩皆為守弁取去;止存“小遊仙”數章。
海陵獄中,多索書者。
友人羅學制請予每章下作一小注;注畢,付門人鄧起西。
嗟乎!“遊仙詩”,寓言也;即注,亦非的解。
後世知有黃介子,庶幾不昧我心)’! 附記:介子居江陰月成橋,素有文學;與常熟武舉許彥達善。
彥達與南通州監生薛繼周第四子稱莫逆。
薛子亦諸生,居鄉間湖蕩橋。
家赀三萬,受隆武制,佩浙直軍門印,得私署官屬;僞為蔔者。
遊通州,與彥達主于薛;薛生改稱周相公。
時江陰有徐摩者,字爾參;亦寄食焉。
毓祺居久之,凡遊擊、參将自海上來見者雖滿裝,及入谒,俱青衣垂手,衆莫之知。
既而毓祺作一聯,人頗疑之。
将起義,遣徐摩往常熟錢謙益處提銀五千,用巡撫印。
摩又與徽州江某善。
江嗜賭而貪利,素與大清兵往還。
知毓祺事,謂返必挾重赀;發之,可得厚利。
及至常熟,錢謙益心知事不密必敗,遂卻之。
摩持空函還,江某詣營告變;遂執毓祺及薜生一門,解于南京部院,悉殺之。
錢謙益以答書左袒,得免;然已用賄三十萬矣。
王謀驅市人起義死 王謀字獻之,号春台;無錫人。
本杭姓,濟之先生異母弟也。
父諱州牧,高才博學;齎志以沒。
公居三,幼嗣南門王氏;遂因王姓。
崇祯己卯、庚辰之際,訓蒙洛社,移家居焉。
每日晡,辄至先生齋中,清談片晌而去。
性敏而嗜飲,先生每以為狂。
丙戌仲冬,公将起義。
時先生居江陰,又以平日性謹,故不敢告。
公索精管辂術,蔔之不吉;再蔔兆益兇,大怒,擲課筒于地。
次日,遂行;率鄉兵萬人,夜薄郡城,積葦焚門,将破。
蕭太守聞報,登城望之,俱白布裹首;乃曰:‘賊夜至,必非明兵’。
親率師,啟門出戰。
有家丁溫台者,擒一人斬之,将首級飛擲空中。
鄉兵本烏合,俱賣菜兒,素不知兵;猝見首級飛堕,皆驚,悉潰走。
公皮靴步行,道複滑;蕭守馳騎突追,遂被獲。
廷見不跪,蕭太守問何人?公曰:‘先鋒王謀也’。
嚴刑拷問,公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