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違軍法。
鹹使聞知。
議禦北兵 大清兵攻破徐、砀,又破亳、泗。
四月初八日(庚申),史可法三報緊急;宏光曰:‘上遊急則赴上遊、北兵急則赴北兵,自是長策’。
可法曰:‘上遊不過欲除君側之奸,原不敢〔與〕君父為難;若北兵一至,則宗社可虞!不知輔臣何以朦蔽至此’?乃遺書馬士英,懇其選将添兵;大聲疾呼。
士英惟以左兵為慮,不應。
初九日(辛醜),大清兵至颍州,南将降者、逃者相半。
梁雲構請合劉澤清、黃得功将兵入衛,黃斌卿請留駐防。
初十日(壬戌),徐、邳告急,令衛胤文、李本深督兵駐泗州。
十四日(丙寅),劉澤清、劉良佐各請将兵入衛;谕以防邊為急。
十五日(丁卯),劉洪起奏:‘大清兵乘勢南下,如同破竹,無人敢遏;恐為南京之憂’。
王永吉奏:‘徐鎮孤危援絕,勢不能存。
乞敕史可法、衛胤文共保徐州,方可以保全江北’。
十七日(己巳),史可法奏:‘大清騎分路南下,鎮将平日擁兵糜饷,有警一無足恃’!又奏:李成棟棄地南奔。
士英亦不應。
時塘報洶洶。
十九日(辛未),宏光召對,士英力請亟禦良玉,大理寺卿姚思孝、尚寶寺卿李之椿等合詞請備淮、揚;工科吳希哲等亦言淮、揚最急,應亟防禦。
宏光谕士英曰:‘左良玉雖不應興兵逼南京,然看他本上意思,原不曾反叛;如今還該守淮、揚,不可撤江防兵’!士英厲聲指諸臣,對曰:‘此皆良玉死黨,為遊說;其言不可聽!臣已調得功、良佐渡江矣。
甯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良玉之手’!瞋目大呼:‘有議守淮者斬’!宏光默然,諸臣鹹為咋舌。
于是北守愈疏矣。
禮部尚書錢謙益言:‘陳洪範還該收他’。
宏光曰:‘國家何嘗不收人,隻是收來不得其用耳’!希哲退曰:‘賈似道棄淮、揚矣’! 先君子述舅氏語曰:‘宏光召對時,群臣俱請禦北兵;宏光然之。
獨士英大聲面斥上曰:‘不是這樣講,甯可失國于大清’雲雲。
宏光不敢言。
又朱大典含怒入朝堂,曰:‘少不得大家要做一個大散場了’!衆聞之愕然。
史可法揚州殉節 四月二十二日(甲戌),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二十四日,大清兵猝至揚州,圍攻新城。
可法力禦之,薄有斬獲;恐益急。
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請救;不報。
二十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大清兵破城入;可法拔劍自刎。
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鲸被執不順,身被數創,自刎死;妻楊氏、媳郝氏從之。
伯鲸标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
“甲乙史”雲:大清兵渡淮,是曉猝至揚州,破新城。
史可法在舊城,大清檄雲:‘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可法不為動。
丁醜,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可法缒人下城詢之;雲蜚兵有三千,可留二千在外、放一千入城。
可法信之;時大清兵在東門,約以西門入。
及進,而反戈擊殺。
可法立城上見之,即拔劍自刎;左右持救,乃同總兵劉肇基缒城潛去。
或雲引四騎出北門南走,沒于亂軍中。
或雲大清兵銳攻北門,可法震大炮擊之,死者甚衆;再震而愈聚,攻益銳,已破西門入矣。
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遂遇害。
予思甲戌渡淮,是晚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則疑丙子為是。
至于史公死節,其說不一。
然豫王入南京,五月二十二日(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
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缒城潛去”之說非也。
更聞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谥為“清惠”,父老猶思慕焉。
憶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
有浙之嘉興人同舟,自言久居于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彼雲:‘我在城逃出,稔知颠末。
初,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避入城;後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許,遂居于城。
四月十九日,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兵甚盛,圍之。
時史可法居城内,兵雖有,能戰者少;閉城堅守,不與戰。
大清以炮攻城,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堕,即修訖。
如是數次,而炮益甚,不能遽修;将黃草大袋盛泥于中,須臾填起。
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則皆歡呼請賞,可法賜以銀牌;殊不知大清兵甚衆。
可法日夜待黃得功至;圍至六日,乃二十五日(丁醜)也,忽報曰:‘黃爺兵到’。
望城外旗幟,信然;可法開門迎入。
及進城,猝起殺人,知為大清人所绐,大驚;悉棄甲潰走。
百姓居新城者,一時嘩叫,不知所為;皆走出城,可法不知所終。
史公短小精悍,面黑;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
衆共憐之。
予按宋恭帝時元右丞相阿傑圍揚州日久無成功,築長圍困之。
城中食盡,死者枕籍滿道。
明太祖将缪大亨克揚州,止餘民十八家。
然則宋、元迄今,揚民三罹劫矣;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
鹹使聞知。
議禦北兵 大清兵攻破徐、砀,又破亳、泗。
四月初八日(庚申),史可法三報緊急;宏光曰:‘上遊急則赴上遊、北兵急則赴北兵,自是長策’。
可法曰:‘上遊不過欲除君側之奸,原不敢〔與〕君父為難;若北兵一至,則宗社可虞!不知輔臣何以朦蔽至此’?乃遺書馬士英,懇其選将添兵;大聲疾呼。
士英惟以左兵為慮,不應。
初九日(辛醜),大清兵至颍州,南将降者、逃者相半。
梁雲構請合劉澤清、黃得功将兵入衛,黃斌卿請留駐防。
初十日(壬戌),徐、邳告急,令衛胤文、李本深督兵駐泗州。
十四日(丙寅),劉澤清、劉良佐各請将兵入衛;谕以防邊為急。
十五日(丁卯),劉洪起奏:‘大清兵乘勢南下,如同破竹,無人敢遏;恐為南京之憂’。
王永吉奏:‘徐鎮孤危援絕,勢不能存。
乞敕史可法、衛胤文共保徐州,方可以保全江北’。
十七日(己巳),史可法奏:‘大清騎分路南下,鎮将平日擁兵糜饷,有警一無足恃’!又奏:李成棟棄地南奔。
士英亦不應。
時塘報洶洶。
十九日(辛未),宏光召對,士英力請亟禦良玉,大理寺卿姚思孝、尚寶寺卿李之椿等合詞請備淮、揚;工科吳希哲等亦言淮、揚最急,應亟防禦。
宏光谕士英曰:‘左良玉雖不應興兵逼南京,然看他本上意思,原不曾反叛;如今還該守淮、揚,不可撤江防兵’!士英厲聲指諸臣,對曰:‘此皆良玉死黨,為遊說;其言不可聽!臣已調得功、良佐渡江矣。
甯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良玉之手’!瞋目大呼:‘有議守淮者斬’!宏光默然,諸臣鹹為咋舌。
于是北守愈疏矣。
禮部尚書錢謙益言:‘陳洪範還該收他’。
宏光曰:‘國家何嘗不收人,隻是收來不得其用耳’!希哲退曰:‘賈似道棄淮、揚矣’! 先君子述舅氏語曰:‘宏光召對時,群臣俱請禦北兵;宏光然之。
獨士英大聲面斥上曰:‘不是這樣講,甯可失國于大清’雲雲。
宏光不敢言。
又朱大典含怒入朝堂,曰:‘少不得大家要做一個大散場了’!衆聞之愕然。
史可法揚州殉節 四月二十二日(甲戌),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二十四日,大清兵猝至揚州,圍攻新城。
可法力禦之,薄有斬獲;恐益急。
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請救;不報。
二十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大清兵破城入;可法拔劍自刎。
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鲸被執不順,身被數創,自刎死;妻楊氏、媳郝氏從之。
伯鲸标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
“甲乙史”雲:大清兵渡淮,是曉猝至揚州,破新城。
史可法在舊城,大清檄雲:‘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可法不為動。
丁醜,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可法缒人下城詢之;雲蜚兵有三千,可留二千在外、放一千入城。
可法信之;時大清兵在東門,約以西門入。
及進,而反戈擊殺。
可法立城上見之,即拔劍自刎;左右持救,乃同總兵劉肇基缒城潛去。
或雲引四騎出北門南走,沒于亂軍中。
或雲大清兵銳攻北門,可法震大炮擊之,死者甚衆;再震而愈聚,攻益銳,已破西門入矣。
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遂遇害。
予思甲戌渡淮,是晚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則疑丙子為是。
至于史公死節,其說不一。
然豫王入南京,五月二十二日(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
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缒城潛去”之說非也。
更聞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谥為“清惠”,父老猶思慕焉。
憶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
有浙之嘉興人同舟,自言久居于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彼雲:‘我在城逃出,稔知颠末。
初,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避入城;後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許,遂居于城。
四月十九日,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兵甚盛,圍之。
時史可法居城内,兵雖有,能戰者少;閉城堅守,不與戰。
大清以炮攻城,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堕,即修訖。
如是數次,而炮益甚,不能遽修;将黃草大袋盛泥于中,須臾填起。
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則皆歡呼請賞,可法賜以銀牌;殊不知大清兵甚衆。
可法日夜待黃得功至;圍至六日,乃二十五日(丁醜)也,忽報曰:‘黃爺兵到’。
望城外旗幟,信然;可法開門迎入。
及進城,猝起殺人,知為大清人所绐,大驚;悉棄甲潰走。
百姓居新城者,一時嘩叫,不知所為;皆走出城,可法不知所終。
史公短小精悍,面黑;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
衆共憐之。
予按宋恭帝時元右丞相阿傑圍揚州日久無成功,築長圍困之。
城中食盡,死者枕籍滿道。
明太祖将缪大亨克揚州,止餘民十八家。
然則宋、元迄今,揚民三罹劫矣;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