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北事
六月初三日(己未),都督陳洪範請任北使;命來京陛見。
史可法乞選臣齎監國、即位二诏及使吳三桂、謝升二敕,抵山東、北直曉谕。
時訛傳“謝陛”僞“謝升”也。
十五日(辛未),馬士英以大清國攝政王所谕南朝官民示奏聞,請遣官诏北行;士英疏曰:‘據東鎮太子太師東平伯劉澤清揭前事内稱:“六月初六日,據北來難民嚴太、沈紹祖、潘章、張敬山等雲:北兵五月初一日追賊至京,出示雲:大清國攝政王令旨,谕南朝官紳軍民人等知悉:曩者,我國欲爾大明和好,永享太平,屢緻書不答;以緻四次深入,期爾悔悟耳。
豈意堅執不從;今被流賊所滅,事屬既往,不必論也。
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軍民非一人之軍民,有德者主之。
我今居此為爾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返轍。
所過州縣地方,能削發投順、開城納款,即予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不分,盡行屠戮。
有志之士,正幹功立業之秋;如有失信,為何以服天下乎!特谕”。
看此示,是不知中國已有主矣。
理合速差文武二臣頒诏北行,以安中外臣民之心。
從此南北,又換一局。
臣已遣陳洪範向議和款主事馬紹愉往督輔史可法處相機商酌’。
十六日(壬申),馬士英舉陳洪範北行。
十九日(乙亥),佥都左懋第以母死于北京,願同陳洪範北使。
二十六日(壬午),進舊輔謝升上柱國少師、盧世漼工部侍郎、黎玉田兵部尚書、王應華光祿卿,俱充山陵使,祭告先帝後祔葬。
二十七日(癸未),大清兵入德州,盧世迎降;濟王走死,馬元騄奔南京,謝升亦出仕于大清。
二十九日(乙酉),北歸諸臣南下;舟次上閘,監軍淩駉在舟。
時李建泰已作大清輔,駉有撫東之命;與署道于連躍出示,稱順治元年。
然駉于南京,亦發疏不絕。
是日,傳報濟甯固山額真石等奉攝政王令,調兵馬巡視山東;所到地界,官民出郭迎接,違者以抗師治罪。
大清國平西王吳三桂稱攝政王簡選虎贲數十萬絡繹南下,牌仰山東德清一帶仰體大清安民德意。
七月丙戌朔,有北兵數人持告示至青州,一為攝政王、一為平西王吳,各稱安民。
又有大清兵部文二角,索一路清冊;惟濟甯未降,東昌、臨清皆服。
又臨清中軍張顯榮稱:攝政王命固山額真石六家總兵駐德州、侍郎王鳌永招撫山東。
八月初二日(丁亥),張鳳翔家眷與楊仕聰同舟遇南京頒诏官,即同南行,借臨清兵自衛;淩駉預戒兵丁,言北朝兵無送人南往之禮,到濟甯即返。
時馮铨、李建泰、謝升俱為大清國内院大學士。
初五日(庚寅),進左懋第兵部右侍郎佥都,經理河北;進郎中馬诏愉太仆少卿、陳洪範太子太傅。
大清已除王鳌永總督山東、河南,以方大猷為監軍。
署巡撫事楊汝成、張維機從陸至,大猷遣牌送至濟甯登舟。
初六日(辛卯),視朝畢,召廷臣及左懋第、陳洪範、馬紹瑜議北使;遂召對面谕之。
尚書顧錫疇恭拟祭告陵園文、祭告大行皇帝後文、吳三桂封爵制書敕命鐵券、黎玉田高起潛敕命、谕宣北京人民谕,一一呈覽。
十四日(己亥),佥都禦史左懋第言:‘臣銜以經理河北、聯絡關東為命。
夫河北,則山東、北直也;關東,則遼東矣。
遼東久為清有,北直為清現居;山東雖殺僞官,遍地皆土賊。
臣家人來雲:膠州被圍賊至十餘萬,則不皆向化可知也。
經理實有封疆之責;以封疆重寄之銜而往議金缯歲币之事,名實相乖:此銜之當議者也。
馬紹瑜昔年赴清講款,為清所折,奴顔婢膝,清送之參、貂;台臣陸清源糾之。
其與清交情深淺,臣誠不知;但聞其私許金十萬、銀百二十萬,逢人頌揚,臣不便與之同行也’。
十六日(辛醜),史可法奏:‘邱茂華所稱吳三桂師次慶都,建大清國順治元年旗号,迫人削發’。
十八日(癸卯),催陳洪範速行。
二十一日(丙午),大清國遣遼人四名到沂州索糧戶冊。
二十三日(戊申),催左懋第、陳洪範星馳渡淮,銀、币令馬紹瑜随後護行。
三十日(乙卯),劉澤清請褒封吳襄,使三桂銜感。
劉孔昭奏:‘三桂父子效忠,宜加殊禮’。
時舉朝皆知三桂無心本朝,而奸黨故欲崇之,已寓賣國之意矣。
八月初二日(丁巳),光祿少卿沈廷揚奉命海運十萬石饷吳三桂,道梗不可行,祈止之;上不許。
二十三日(戊寅),贈吳三桂父襄遼國公。
淩駉在臨海佯款大清國,馳奏亟乘機恢複;遂令巡撫王燮、總兵邱磊速赴任山東。
改駉巡按山東禦史,給空劄一百勸功。
三十日(乙酉),兖東道郭正中奏大清騎下東省。
九月十四日(己亥),禦史徐養心言人自德州來者,言山東有大清國巡撫方大猷、道臣張安豫
史可法乞選臣齎監國、即位二诏及使吳三桂、謝升二敕,抵山東、北直曉谕。
時訛傳“謝陛”僞“謝升”也。
十五日(辛未),馬士英以大清國攝政王所谕南朝官民示奏聞,請遣官诏北行;士英疏曰:‘據東鎮太子太師東平伯劉澤清揭前事内稱:“六月初六日,據北來難民嚴太、沈紹祖、潘章、張敬山等雲:北兵五月初一日追賊至京,出示雲:大清國攝政王令旨,谕南朝官紳軍民人等知悉:曩者,我國欲爾大明和好,永享太平,屢緻書不答;以緻四次深入,期爾悔悟耳。
豈意堅執不從;今被流賊所滅,事屬既往,不必論也。
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軍民非一人之軍民,有德者主之。
我今居此為爾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返轍。
所過州縣地方,能削發投順、開城納款,即予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不分,盡行屠戮。
有志之士,正幹功立業之秋;如有失信,為何以服天下乎!特谕”。
看此示,是不知中國已有主矣。
理合速差文武二臣頒诏北行,以安中外臣民之心。
從此南北,又換一局。
臣已遣陳洪範向議和款主事馬紹愉往督輔史可法處相機商酌’。
十六日(壬申),馬士英舉陳洪範北行。
十九日(乙亥),佥都左懋第以母死于北京,願同陳洪範北使。
二十六日(壬午),進舊輔謝升上柱國少師、盧世漼工部侍郎、黎玉田兵部尚書、王應華光祿卿,俱充山陵使,祭告先帝後祔葬。
二十七日(癸未),大清兵入德州,盧世迎降;濟王走死,馬元騄奔南京,謝升亦出仕于大清。
二十九日(乙酉),北歸諸臣南下;舟次上閘,監軍淩駉在舟。
時李建泰已作大清輔,駉有撫東之命;與署道于連躍出示,稱順治元年。
然駉于南京,亦發疏不絕。
是日,傳報濟甯固山額真石等奉攝政王令,調兵馬巡視山東;所到地界,官民出郭迎接,違者以抗師治罪。
大清國平西王吳三桂稱攝政王簡選虎贲數十萬絡繹南下,牌仰山東德清一帶仰體大清安民德意。
七月丙戌朔,有北兵數人持告示至青州,一為攝政王、一為平西王吳,各稱安民。
又有大清兵部文二角,索一路清冊;惟濟甯未降,東昌、臨清皆服。
又臨清中軍張顯榮稱:攝政王命固山額真石六家總兵駐德州、侍郎王鳌永招撫山東。
八月初二日(丁亥),張鳳翔家眷與楊仕聰同舟遇南京頒诏官,即同南行,借臨清兵自衛;淩駉預戒兵丁,言北朝兵無送人南往之禮,到濟甯即返。
時馮铨、李建泰、謝升俱為大清國内院大學士。
初五日(庚寅),進左懋第兵部右侍郎佥都,經理河北;進郎中馬诏愉太仆少卿、陳洪範太子太傅。
大清已除王鳌永總督山東、河南,以方大猷為監軍。
署巡撫事楊汝成、張維機從陸至,大猷遣牌送至濟甯登舟。
初六日(辛卯),視朝畢,召廷臣及左懋第、陳洪範、馬紹瑜議北使;遂召對面谕之。
尚書顧錫疇恭拟祭告陵園文、祭告大行皇帝後文、吳三桂封爵制書敕命鐵券、黎玉田高起潛敕命、谕宣北京人民谕,一一呈覽。
十四日(己亥),佥都禦史左懋第言:‘臣銜以經理河北、聯絡關東為命。
夫河北,則山東、北直也;關東,則遼東矣。
遼東久為清有,北直為清現居;山東雖殺僞官,遍地皆土賊。
臣家人來雲:膠州被圍賊至十餘萬,則不皆向化可知也。
經理實有封疆之責;以封疆重寄之銜而往議金缯歲币之事,名實相乖:此銜之當議者也。
馬紹瑜昔年赴清講款,為清所折,奴顔婢膝,清送之參、貂;台臣陸清源糾之。
其與清交情深淺,臣誠不知;但聞其私許金十萬、銀百二十萬,逢人頌揚,臣不便與之同行也’。
十六日(辛醜),史可法奏:‘邱茂華所稱吳三桂師次慶都,建大清國順治元年旗号,迫人削發’。
十八日(癸卯),催陳洪範速行。
二十一日(丙午),大清國遣遼人四名到沂州索糧戶冊。
二十三日(戊申),催左懋第、陳洪範星馳渡淮,銀、币令馬紹瑜随後護行。
三十日(乙卯),劉澤清請褒封吳襄,使三桂銜感。
劉孔昭奏:‘三桂父子效忠,宜加殊禮’。
時舉朝皆知三桂無心本朝,而奸黨故欲崇之,已寓賣國之意矣。
八月初二日(丁巳),光祿少卿沈廷揚奉命海運十萬石饷吳三桂,道梗不可行,祈止之;上不許。
二十三日(戊寅),贈吳三桂父襄遼國公。
淩駉在臨海佯款大清國,馳奏亟乘機恢複;遂令巡撫王燮、總兵邱磊速赴任山東。
改駉巡按山東禦史,給空劄一百勸功。
三十日(乙酉),兖東道郭正中奏大清騎下東省。
九月十四日(己亥),禦史徐養心言人自德州來者,言山東有大清國巡撫方大猷、道臣張安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