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順谥“文正”,檢讨汪偉谥“文烈”,太仆寺丞申佳胤谥“節愍”,戶科給事中吳甘來谥“忠節”,禦史陳良谟谥“恭愍”,禦史陳純德谥“恭節”,禦史王章谥“忠烈”,吏部員外許直谧“忠節”,兵部郎中成德谥“忠毅”,兵部主事金铉谥“忠節”,觀政進士孟章明谥“節愍”,惠安伯張慶臻谥“忠武”,襄城伯李國桢谥“貞武”,驸馬都尉鞏永固谥“貞愍”,立祠南京,賜名“旌忠”。
又贈死節諸生許琰官翰林院五經博士,從祀忠臣廟中。
“遺聞”雲:贈劉理順妻萬氏、妾李氏、成德母張氏淑人,金铉母章氏、妾王氏、汪偉妻耿氏恭人,馬世奇妾朱氏、季氏、陳良谟妾時氏孺人;建坊旌表。
予勳戚新樂侯劉文炳谥“忠壯”、左都督劉文耀谥“忠果”、太監王承恩、王之心谥“忠愍”、李鳳翔谥“恭壯”(鳳翔以降賊被殺者)、大同巡撫衛景瑗谥“忠毅”、宣府巡撫朱之馮谥“忠壯”;總兵官吳襄谥“忠壯”,特贈遼國公;周遇吉谥“忠武”。
工部主事王鐘彥、經曆施溥、中書舍人宋天顯各予祭葬,贈刑部郎中李逢甲太寺少卿、布衣湯瓊中書舍人。
“甲乙史”載:王章、汪偉谥在七月初一日,張慶臻、李國桢、鞏永固谥在九月十六日。
又十月初十日,賜王承恩谥,立祠;以降賊夾死王之心荨七人附祀,各蔭錦衣官。
開國諸臣谥 先後補予開國諸臣谥:郢國公馮國用谥“武翼”,濟國公丁德興谥“武襄”,德慶侯廖永忠谥“武勇”,定遠侯王弼谥“武威”,長興侯耿炳文谥“武壯”,永義侯桑世傑谥“忠烈”,河間王俞廷玉谥“武烈”,東勝侯汪興祖谥“武愍”,□□侯茅成谥“武烈”,濟陽侯丁普郎谥“武簡”,高陽郡侯韓成谥“忠壯”,東邱郡侯花雲谥“忠毅”,丹陽縣男孫炎谥“忠愍”,當塗縣子王恺谥“壯愍”,高陽郡侯許瑗谥“忠節”,缙雲伯胡深谥“襄節”,禦史中丞章溢谥“莊敏”,晉府長史桂彥良谥“敬裕”,詹事唐铎谥“敬安”、祭酒劉崧谥“恭介”、東莞伯何真谥“恭清”、平遙訓導葉居升谥“忠愍”;姑孰郡公陶安、學士詹俱谥“文獻”。
“甲乙史”載:丁德興、馮國用、廖永忠、王弼、耿文炳谥在七月十五日,傅友德、馮勝、章溢、桂彥良谥在七月十九日,唐铎、劉崧、何真、葉居升谥在七月二十一日,桑世傑、俞廷玉、汪興祖、茅成、丁普郎、韓成、花雲谥在八月二十二日,陶安、詹同、孫炎、王恺、許瑗、胡深谥在九月十八日。
建文朝死難諸臣谥 補予建文朝死難諸臣谥:文學博士方孝孺谥“文正”、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刑部侍郎張昺、太常寺少卿盧原質、給事中葉福俱谥“節愍”,禮部尚書陳迪、禦史大夫景清、大理少卿胡閏俱谥“忠烈”、兵部尚書鐵铉谥“忠襄”,修撰王叔英谥“文忠”,禮部侍郎黃觀谥“文貞”,戶部侍郎卓敬、禦史大夫練子甯俱谥“忠貞”,衡府紀善周是修、按察使王良俱谥“貞毅”,編修王艮、太常少卿廖升俱谥“文節”、刑部尚書畢昭、左贊善連樞俱谥“剛烈”,都禦史茅大方、禦史高翔、教授陳思賢、燕府伴讀俞逢辰俱谥“忠愍”,給事黃钺谥“忠獻”,禦史曾鳳诏、參軍斷事高巍俱谥“忠毅”、左拾遺戴德彜、禦史魏冕俱谥“毅直”、知府姚善、知縣顔伯瑺俱谥“忠惠”、大理寺丞鄒瑾、兵部侍郎譚翌俱谥“忠愍”,都禦史陳性善谥“忠節”,燕府長史葛誠谥“果愍”,刑部侍郎胡子昭谥“介愍”,谷府長史劉璟谥“剛節”,禦史林英谥“毅節”,魏國公徐輝祖谥“忠貞”,越隽侯俞通淵、都指揮瞿能俱谥“襄烈”、衛卒儲福谥“貞義”,都指揮謝貴、莊得俱谥“勇愍”,馬宣谥“貞莊”、朱鑒谥“壯烈”;皆允給事中李清請也。
“甲乙史”載雲:十二月二十八日,允建文諸臣谥:方孝孺等七十一人、俞通海等十七人;瞿能平陽伯、謝貴英山伯、王得分水伯、馬宜全椒伯、朱鑒含山伯。
正德朝死谏諸臣谥 補予正德朝死谏諸臣谥:禦史蔣欽谥“忠烈”,刑部員外陸震谥“忠定”,工部主事何遵谥“忠節”,刑部主事劉較谥“孝毅”,大理評事林公黼谥“忠恪”,行人孟陽谥“忠介”,李紹賢谥“忠端”,俞廷缵谥“忠愍”,李翰臣谥“忠毅”、詹轼谥“忠潔”、劉平甫谥“忠質”,給事中周玺谥“忠愍”、指揮張英谥“忠壯”。
“甲乙史”載:諸臣谥在九月二十日;内更有詹寅一人谥“忠憲”。
天啟朝死谏難諸臣谥 補予天啟朝死珰難諸臣谥:副都禦史左光鬥、給事中周朝瑞、禦史周宗建、袁化中、李應升俱谥“忠毅”,黃尊素谥“忠端”,工部主事萬燝谥“忠貞”,副使顧大章谥“忠愍”、蘇松巡撫周起元谥“忠襄”。
“甲乙史”載:諸臣谥在九月二十日,内更有缪昌期一人;俱從部請也。
先後補谥 先後補予右都禦史沈子木谥“恭靖”、工部尚書沈儆炌谥“褒敏”,副都禦史張玮谥“清惠”、禮部尚書董其昌谥“文敏”、大學士何如寵谥“文端”,孫承宗谥“文忠”,太常少卿鹿善繼谥“忠節”,大學士孔貞運谥“文忠”,薊遼總督吳阿衡谥“忠毅”,簡讨胡守恒谥“文節”。
貞運以國變痛哭不食死,守恒、阿衡皆死難者。
又予修撰沈懋學谥“文節”。
谕德焦竑谥“文端”、祭酒陳仁錫谥“文莊”,禮部侍郎張邦紀谥“文懿”。
仁錫初以忤珰削奪,尋得賜環。
典較掄才,橫經造士,生平究心錢谷、邊屯、河漕、律曆等書,著述幾千卷,皆千秋金鏡。
子濟生,官太仆主簿;命主祭。
故兵部尚書于謙為臨安伯。
謙奠安宗社,有大功;為奸邪構禍。
吏、禮部以恤不酬冤,為之請恤。
複左都禦史陳于庭原官,贈少保。
“甲乙史”載雲:何如寵谥在九月十二日,張玮、董其昌谥在九月十三日,沈子木、沈儆炌谥在九月十六日,陳仁錫、張邦紀谥在十月初八日,沈懋學、焦竑谥在十一月初三日,吳阿衡谥在十一月十二日,胡守恒谥在十一月二十八日。
守恒,崇祯戊辰進士,為湖州推官,入翰林;與無錫紳胡之竑通譜。
癸未流寇破城,阖門被難。
七月初二日,予故總督盧象升谥“忠烈”。
二十五日,予故巡按湖廣劉熙祚谥“忠毅”。
“遺聞”雲:乙酉春,予吏部侍郎顧起元谥“文莊”、都督劉源清谥“武節”。
禦史張孫振劾在告禮部尚書顧錫疇險邪,有玷秩宗;以其請削體仁谥而谥文震孟也。
命錫疇緻仕去,震孟、體仁确議。
補:甲申九月二十一日,賜降賊被殺内臣李鳳翔谥“恭壯”。
谥法之濫如此。
吳适參駁 十二月十三日(丁卯),戶科吳适糾亂政監司:‘一為陳之伸以衮東少參聞警潛逃,革職逮問;捏稱部覆,朦補佥憲。
一為夏萬亨中書被察,題補勸農知縣,加副使銜;棄地南奔,遂營齎诏之役,稱副使;又借題迎護,升江西布政:以邑令半載而登兵牧。
一為郭正中以舉人罪加責戍,蒙選知州,避兵不赴,借名修曆入京,奉旨驅逐;今又借危疆躐得佥憲。
内此而捐,則從賊拔用之黃國琦應得晝錦矣’。
“編章”雲:吳适抄參忭城伯趙之龍“薦用人才疏”謂:‘陳爾翼頌逆有據,且薦崔呈秀為本兵;不可複用’。
之龍再疏争之;适特疏言:‘祖制:惟科臣專封駁之權,未聞勳爵而參駁正之司。
勳臣黨邪求勝,将部、科俱可不設;不幾背明旨而蔑祖制乎’?是時,張捷秉铨,部務皆阮大铖一手握定,而選郎以貪黩濟之,吏道龐雜。
惟适辦事垣中,抄駁侃侃,不憚權貴。
若安遠侯柳祚昌薦授程士達督理京營;适抄參‘士達非科貢正途,勳臣乃提督大漢,非有标營之責,何得侵樞戎職掌以奪铨部權勢’?懷慶知府郭儀鳳疏言挂冠勤王,且誣巡撫方震孺貪狀;适駁參‘郡守無勤王之例,挂冠非入援之名。
儀鳳不侯憲檄、非奉明綸,擅離職守,飾詞妄渎。
察撫臣清執有素,儀鳳穢迹着聞,必懼題參,先行反噬;自應嚴究,以杜刁風’。
光祿署丞張星疏求考選;适駁參‘張星以縣令躁進降處,又挂察典;不惟望斷清華之夢,亦已身絕仕進之階。
乃無端幻想,僥幸上賞,欺君孰甚!若一為點破,則阖門大典,不幾為燃灰之地、向躍之門耶’?保定侯勳衛梁世烈請襲祖爵;适參‘國難以來,雖王侯戚裡鹹喂虎狼,華胄重臣悉羅鋒刃;而其間脫身圖存、埋名溷俗者固亦不乏。
該勳何以逆料其家之必殲,而以子嗣乎?萬一本宗匹馬來歸,将奪諸該勳以授乎?抑姑仍之□而封乎?恐無此法紀也。
該勳世受國恩,誠恢複有志,何難倡諸勳舊破家從軍,自當直搗燕雲,上為先帝複仇、次為諸勳雪恥。
爾時訪問本支有無存否,然後請諸朝令,光複祖爵,不亦休乎!昔李晟收複長安,下令軍中曰:“五日内無得辄通家信”。
今長安未複,殊非諸臣問家之日也’。
遂安伯勳衛陳浚請襲;适參‘自都邑變遷,山河阻絕;世次無憑,單詞莫信,業奉明旨嚴覈。
該勳一請、再請,若不能待;直視五等之封,祗同土塊之乞。
亦與菜傭都督一醉告身為可以棄時拾芥而攘取乎?況遂安勳衛今或遯迹闾閻、或從容歸國,安可懸坐鬼錄?使後來鞍馬遺裔,執途人而可稱;攀髯孤忠,裂本支而他續也’!中書舍人張鐘齡請給部銜;适參‘職方何官、監軍何事?妄行陳請。
若果報國有心,何官不可自效!而藉口贊畫,辄請高銜;躁進尤甚’!他若革職司務朱濟之、計處、吏部聶慎行、副使曾應瑞等躐跻
又贈死節諸生許琰官翰林院五經博士,從祀忠臣廟中。
“遺聞”雲:贈劉理順妻萬氏、妾李氏、成德母張氏淑人,金铉母章氏、妾王氏、汪偉妻耿氏恭人,馬世奇妾朱氏、季氏、陳良谟妾時氏孺人;建坊旌表。
予勳戚新樂侯劉文炳谥“忠壯”、左都督劉文耀谥“忠果”、太監王承恩、王之心谥“忠愍”、李鳳翔谥“恭壯”(鳳翔以降賊被殺者)、大同巡撫衛景瑗谥“忠毅”、宣府巡撫朱之馮谥“忠壯”;總兵官吳襄谥“忠壯”,特贈遼國公;周遇吉谥“忠武”。
工部主事王鐘彥、經曆施溥、中書舍人宋天顯各予祭葬,贈刑部郎中李逢甲太寺少卿、布衣湯瓊中書舍人。
“甲乙史”載:王章、汪偉谥在七月初一日,張慶臻、李國桢、鞏永固谥在九月十六日。
又十月初十日,賜王承恩谥,立祠;以降賊夾死王之心荨七人附祀,各蔭錦衣官。
開國諸臣谥 先後補予開國諸臣谥:郢國公馮國用谥“武翼”,濟國公丁德興谥“武襄”,德慶侯廖永忠谥“武勇”,定遠侯王弼谥“武威”,長興侯耿炳文谥“武壯”,永義侯桑世傑谥“忠烈”,河間王俞廷玉谥“武烈”,東勝侯汪興祖谥“武愍”,□□侯茅成谥“武烈”,濟陽侯丁普郎谥“武簡”,高陽郡侯韓成谥“忠壯”,東邱郡侯花雲谥“忠毅”,丹陽縣男孫炎谥“忠愍”,當塗縣子王恺谥“壯愍”,高陽郡侯許瑗谥“忠節”,缙雲伯胡深谥“襄節”,禦史中丞章溢谥“莊敏”,晉府長史桂彥良谥“敬裕”,詹事唐铎谥“敬安”、祭酒劉崧谥“恭介”、東莞伯何真谥“恭清”、平遙訓導葉居升谥“忠愍”;姑孰郡公陶安、學士詹俱谥“文獻”。
“甲乙史”載:丁德興、馮國用、廖永忠、王弼、耿文炳谥在七月十五日,傅友德、馮勝、章溢、桂彥良谥在七月十九日,唐铎、劉崧、何真、葉居升谥在七月二十一日,桑世傑、俞廷玉、汪興祖、茅成、丁普郎、韓成、花雲谥在八月二十二日,陶安、詹同、孫炎、王恺、許瑗、胡深谥在九月十八日。
建文朝死難諸臣谥 補予建文朝死難諸臣谥:文學博士方孝孺谥“文正”、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刑部侍郎張昺、太常寺少卿盧原質、給事中葉福俱谥“節愍”,禮部尚書陳迪、禦史大夫景清、大理少卿胡閏俱谥“忠烈”、兵部尚書鐵铉谥“忠襄”,修撰王叔英谥“文忠”,禮部侍郎黃觀谥“文貞”,戶部侍郎卓敬、禦史大夫練子甯俱谥“忠貞”,衡府紀善周是修、按察使王良俱谥“貞毅”,編修王艮、太常少卿廖升俱谥“文節”、刑部尚書畢昭、左贊善連樞俱谥“剛烈”,都禦史茅大方、禦史高翔、教授陳思賢、燕府伴讀俞逢辰俱谥“忠愍”,給事黃钺谥“忠獻”,禦史曾鳳诏、參軍斷事高巍俱谥“忠毅”、左拾遺戴德彜、禦史魏冕俱谥“毅直”、知府姚善、知縣顔伯瑺俱谥“忠惠”、大理寺丞鄒瑾、兵部侍郎譚翌俱谥“忠愍”,都禦史陳性善谥“忠節”,燕府長史葛誠谥“果愍”,刑部侍郎胡子昭谥“介愍”,谷府長史劉璟谥“剛節”,禦史林英谥“毅節”,魏國公徐輝祖谥“忠貞”,越隽侯俞通淵、都指揮瞿能俱谥“襄烈”、衛卒儲福谥“貞義”,都指揮謝貴、莊得俱谥“勇愍”,馬宣谥“貞莊”、朱鑒谥“壯烈”;皆允給事中李清請也。
“甲乙史”載雲:十二月二十八日,允建文諸臣谥:方孝孺等七十一人、俞通海等十七人;瞿能平陽伯、謝貴英山伯、王得分水伯、馬宜全椒伯、朱鑒含山伯。
正德朝死谏諸臣谥 補予正德朝死谏諸臣谥:禦史蔣欽谥“忠烈”,刑部員外陸震谥“忠定”,工部主事何遵谥“忠節”,刑部主事劉較谥“孝毅”,大理評事林公黼谥“忠恪”,行人孟陽谥“忠介”,李紹賢谥“忠端”,俞廷缵谥“忠愍”,李翰臣谥“忠毅”、詹轼谥“忠潔”、劉平甫谥“忠質”,給事中周玺谥“忠愍”、指揮張英谥“忠壯”。
“甲乙史”載:諸臣谥在九月二十日;内更有詹寅一人谥“忠憲”。
天啟朝死谏難諸臣谥 補予天啟朝死珰難諸臣谥:副都禦史左光鬥、給事中周朝瑞、禦史周宗建、袁化中、李應升俱谥“忠毅”,黃尊素谥“忠端”,工部主事萬燝谥“忠貞”,副使顧大章谥“忠愍”、蘇松巡撫周起元谥“忠襄”。
“甲乙史”載:諸臣谥在九月二十日,内更有缪昌期一人;俱從部請也。
先後補谥 先後補予右都禦史沈子木谥“恭靖”、工部尚書沈儆炌谥“褒敏”,副都禦史張玮谥“清惠”、禮部尚書董其昌谥“文敏”、大學士何如寵谥“文端”,孫承宗谥“文忠”,太常少卿鹿善繼谥“忠節”,大學士孔貞運谥“文忠”,薊遼總督吳阿衡谥“忠毅”,簡讨胡守恒谥“文節”。
貞運以國變痛哭不食死,守恒、阿衡皆死難者。
又予修撰沈懋學谥“文節”。
谕德焦竑谥“文端”、祭酒陳仁錫谥“文莊”,禮部侍郎張邦紀谥“文懿”。
仁錫初以忤珰削奪,尋得賜環。
典較掄才,橫經造士,生平究心錢谷、邊屯、河漕、律曆等書,著述幾千卷,皆千秋金鏡。
子濟生,官太仆主簿;命主祭。
故兵部尚書于謙為臨安伯。
謙奠安宗社,有大功;為奸邪構禍。
吏、禮部以恤不酬冤,為之請恤。
複左都禦史陳于庭原官,贈少保。
“甲乙史”載雲:何如寵谥在九月十二日,張玮、董其昌谥在九月十三日,沈子木、沈儆炌谥在九月十六日,陳仁錫、張邦紀谥在十月初八日,沈懋學、焦竑谥在十一月初三日,吳阿衡谥在十一月十二日,胡守恒谥在十一月二十八日。
守恒,崇祯戊辰進士,為湖州推官,入翰林;與無錫紳胡之竑通譜。
癸未流寇破城,阖門被難。
七月初二日,予故總督盧象升谥“忠烈”。
二十五日,予故巡按湖廣劉熙祚谥“忠毅”。
“遺聞”雲:乙酉春,予吏部侍郎顧起元谥“文莊”、都督劉源清谥“武節”。
禦史張孫振劾在告禮部尚書顧錫疇險邪,有玷秩宗;以其請削體仁谥而谥文震孟也。
命錫疇緻仕去,震孟、體仁确議。
補:甲申九月二十一日,賜降賊被殺内臣李鳳翔谥“恭壯”。
谥法之濫如此。
吳适參駁 十二月十三日(丁卯),戶科吳适糾亂政監司:‘一為陳之伸以衮東少參聞警潛逃,革職逮問;捏稱部覆,朦補佥憲。
一為夏萬亨中書被察,題補勸農知縣,加副使銜;棄地南奔,遂營齎诏之役,稱副使;又借題迎護,升江西布政:以邑令半載而登兵牧。
一為郭正中以舉人罪加責戍,蒙選知州,避兵不赴,借名修曆入京,奉旨驅逐;今又借危疆躐得佥憲。
内此而捐,則從賊拔用之黃國琦應得晝錦矣’。
“編章”雲:吳适抄參忭城伯趙之龍“薦用人才疏”謂:‘陳爾翼頌逆有據,且薦崔呈秀為本兵;不可複用’。
之龍再疏争之;适特疏言:‘祖制:惟科臣專封駁之權,未聞勳爵而參駁正之司。
勳臣黨邪求勝,将部、科俱可不設;不幾背明旨而蔑祖制乎’?是時,張捷秉铨,部務皆阮大铖一手握定,而選郎以貪黩濟之,吏道龐雜。
惟适辦事垣中,抄駁侃侃,不憚權貴。
若安遠侯柳祚昌薦授程士達督理京營;适抄參‘士達非科貢正途,勳臣乃提督大漢,非有标營之責,何得侵樞戎職掌以奪铨部權勢’?懷慶知府郭儀鳳疏言挂冠勤王,且誣巡撫方震孺貪狀;适駁參‘郡守無勤王之例,挂冠非入援之名。
儀鳳不侯憲檄、非奉明綸,擅離職守,飾詞妄渎。
察撫臣清執有素,儀鳳穢迹着聞,必懼題參,先行反噬;自應嚴究,以杜刁風’。
光祿署丞張星疏求考選;适駁參‘張星以縣令躁進降處,又挂察典;不惟望斷清華之夢,亦已身絕仕進之階。
乃無端幻想,僥幸上賞,欺君孰甚!若一為點破,則阖門大典,不幾為燃灰之地、向躍之門耶’?保定侯勳衛梁世烈請襲祖爵;适參‘國難以來,雖王侯戚裡鹹喂虎狼,華胄重臣悉羅鋒刃;而其間脫身圖存、埋名溷俗者固亦不乏。
該勳何以逆料其家之必殲,而以子嗣乎?萬一本宗匹馬來歸,将奪諸該勳以授乎?抑姑仍之□而封乎?恐無此法紀也。
該勳世受國恩,誠恢複有志,何難倡諸勳舊破家從軍,自當直搗燕雲,上為先帝複仇、次為諸勳雪恥。
爾時訪問本支有無存否,然後請諸朝令,光複祖爵,不亦休乎!昔李晟收複長安,下令軍中曰:“五日内無得辄通家信”。
今長安未複,殊非諸臣問家之日也’。
遂安伯勳衛陳浚請襲;适參‘自都邑變遷,山河阻絕;世次無憑,單詞莫信,業奉明旨嚴覈。
該勳一請、再請,若不能待;直視五等之封,祗同土塊之乞。
亦與菜傭都督一醉告身為可以棄時拾芥而攘取乎?況遂安勳衛今或遯迹闾閻、或從容歸國,安可懸坐鬼錄?使後來鞍馬遺裔,執途人而可稱;攀髯孤忠,裂本支而他續也’!中書舍人張鐘齡請給部銜;适參‘職方何官、監軍何事?妄行陳請。
若果報國有心,何官不可自效!而藉口贊畫,辄請高銜;躁進尤甚’!他若革職司務朱濟之、計處、吏部聶慎行、副使曾應瑞等躐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