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愧諸勳;下部議。
十九日,谕兵部:‘臨淮侯李祖述奉命守門,城陷君亡,偷生南竄;該部嚴議’。
命北歸庶吉士史可程督輔私寓候議。
劉澤清招禁商船為水營,薦黃國琦為監軍。
二十日史可法薦北歸谕德衛允文兼兵科,命監高傑軍。
十一月初五日,丁啟睿、丁魁楚合奏:有僞侍郎金之俊保舉二人僞撫,遣人持檄文至,為劉良佐所獲。
二丁合辭待罪。
二十五日,禦史沈宸铨劾張缙彥、王永吉、何謙、邱祖德、黃希憲、魯化龍;命缙彥、永吉勿問,何謙等法司提究。
二十七日,劉澤清薦時敏海外興屯。
令蘇京駐廟灣防海。
十二月初五日,春坊韓四維自言未經賊辱,棄家南奔;令複官。
四維實願施銀一萬求賊司業,而賊降為修撰者。
十一日,光時亨辨罪;不允。
二十日,受僞命李逢甲贈太仆少卿。
二十一日,劉澤清薦受僞命時敏仍以兵科開屯大瞿山。
刑部尚書解學龍請寬貶節偷生諸臣如何瑞征、張若麒、楊觀光、黨崇雅、熊文舉二十二人,應候三年定奪。
二十三日,解學龍上從逆諸臣六等罪:一等應磔,宋企郊等十一人;二等應斬拟長系秋決,光時亨等四人;三等應絞拟贖,陳名夏等七人;四等應戍拟贖,王孫蕙等十五人;五等應徒拟贖,宋學顯、沈文然等十人;六等應杖拟贖,潘同春等八人;有疑另拟,翁元益等二十八人。
保國公朱國弼等合疏糾刑官六失;禦史張孫振亦言‘從逆一案,明谕法宜從重;大司寇操此三尺,推诿半年,八人出脫。
北人諸人乃賊棄之而來,非棄賊而來!解學龍賣法舞文,乞敕公鞫’!革學龍職;以高倬為刑部尚書。
乙酉正月初十日,韓四維逃歸,托言前使岷府,不污賊塵;上謂‘遣封在四月中,可未及受事,何得欺飾?姑着調用’!工科錢□奏:‘科場大開賄賂,何瑞征、項煜公然市買’。
二十三日,蘇松按周元奏楊枝起、宋學顯、楊汝成、宋之繩、曹谷、朱積、翁元益既受僞官,豈容幸漏;令法司提問。
誅周鐘等 四月初九(辛酉),殺從逆光時亨、周鐘、武愫,又殺原任武德道佥事雷演祚、禮部主事周镳。
镳與鐘,從兄弟也,負時譽,與阮大铖有隙。
士英參鐘從逆,謂镳當坐;照磨張明弼奏镳險惡,朱統{金類}摭镳他事:論劾提問。
演祚與大铖有怨,劉澤清疏攻呂大器及演祚,大铖複奏演祚不忠、不孝;吏科林有本繼之。
有旨:‘從逆各犯及演祚二案,着法司速行訊結’。
光時亨者,與李明睿不同聲氣,阻駕南遷者;故與四人同死。
周鐘遁居嘉興項仲展家,時遣無錫武舉鄒浩之往逮;鐘見鄒,謂之曰:‘汝非有年誼乎’?鄒曰:‘然’。
因僞雲:‘老年翁此去,亦不如不去;晚生妻子已下獄矣’。
鐘與千金,鄒不受。
鐘曰:‘去終是死,亦避不得矣’!遂行。
至南京,殺于大中橋。
臨刑,謂衆曰:‘今殺我,天下遂太平乎’?時年四十四,萬曆壬寅生也。
邊鎮諸将 甲申六月十三日(己巳),以總兵吳志葵鎮守吳淞。
先是,江北諸鎮兵不戢,眈眈思渡。
志葵時為遊擊,随撫臣鄭瑄鎮京口。
志葵悉心守禦之,晝夜靡懈,江上以安;故有是擢。
十八日(甲戌),劉澤清請誅呂大器,指其起用王重掌選;又指其比雷演祚,謂‘演祚為吳甡走狗,殺周延儒以媚東林’。
澤清又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鬥及逃撫郭景昌、王永吉。
十一日(丁醜),塘報陝西全陷。
馬士英請亟獎趙光遠,給以空劄一百;時光遠已降賊矣。
十三日(己卯),濟甯回子兵朱繼宗傷殺所署副将楊樸一家,而自為總兵;與李元和共事。
十八日(甲申),北将于永绶等領馬兵千人,駐劄鎮江。
浙江都司賈之奎領步兵至,止其地;及京口營兵與各路零卒分劄西門外與教場等處。
類聚繁雜,平日與市鋪交易,未免争較锱铢,遂各懷嫌忿。
複因馬兵以賤值攫小兒瓜,相持不讓,兵傷兒額;道路不平,攢毆之,縛而擲之江。
馬兵攘臂,欲得首事者甘心焉。
問之,則浙兵居多,深以為恨;呼黨攻鬥,忿然馳馬來。
路遇浙營守備李大開,呵之不下;大開怒,抽矢射之,中數人。
馬兵謂浙營兵将皆欺我,群起攻殺;大開中矢,傷重即斃。
時浙兵于道上有竄隐民家者,馬兵借端挾索,恣其淫掠;焚東門外居民數十裡。
馬兵有雲:‘四鎮以殺搶封伯,吾輩何憚不為’!仇殺不解,幾成大亂。
祁撫軍擐甲馳往壓彈,地方以安。
而馬兵旋為史閣部調去儀真安插,其事得解。
事聞,上以于永绶等四将馳千餘兵紀律不彰,仇殺駭聽,宜速處其首釁者;令赴史可法軍前核治。
可法下令總鎮官,處分起事兵丁一、二名而已;其後兵将調集,悉聽本處撫臣節制,着為令。
命總兵黃斌卿防禦京口、邱磊鎮守山東。
七月初三日(戊子),命四鎮各率兵由六合馳赴督輔調用;皆不奉诏。
初五日(庚寅),祁彪佳、黃斌卿總兵鎮江,命金聲桓駐防淮、揚。
初六日(辛卯),張鳳翔手書移邱磊,言北兵甚迫,義不可往;已率義勇鄉紳離東昌而來。
初九日,加李際遇、劉洪起總兵,防禦河南。
初十日,定京營之制悉照北京。
以杜宏域、楊禦蕃、牟文绶補三大營各總兵,各統一營至五營;卞啟光、窦國甯、胡文若補三大營各總兵,各統六營至十營;詹世勳等各補正副号順。
先是,牟文绶協防鳳陵,見賊勢縱橫,捐赀募練義勇數千,以資戰守;至是,有京營之命。
即與劉良佐議:原兵願留鳳者、不願留者,各聽自便。
于是不願留者,即令原領兵官王先聲、袁大仁等統率,并騎甲、器炮俱赴劉鎮交什外,其餘挈妻子先南走,期以随绶暫駐江浦四千餘人。
兵将不忍相離,绶奏‘該督神機、巡邏二營名雖一萬六千,實不及一半;倘隸此四千人于二營,可壯京營守禦’。
上下其章于所司。
诏各鎮舉用大帥;劉澤清薦水陸大将馬化豹、柏永馥,俱聽史可法題用。
疏入,上嘉其得體,故有是命。
禦史陳荩募兵雲南,先攜三萬金備饷。
二十六日,杜文煥提督巡捕營。
八月初二日(丁巳),蘇撫祁彪佳言:‘鎮臣黃斌卿躬提一旅至京口,正值亂兵肆劫,才得布置;鄭鴻逵欲以上江調換他處,那借之錢糧如何銷算’? 初七日,命左良玉開藩武昌;左夢庚、惠登相并都督佥事。
初九日(甲子),王應熊開藩遵義。
十五日,劉良玉移鎮壽春。
馬士英薦汪碩德兄弟招募水師造船。
二十八日,劉澤清上言“進取之計”:‘募數十萬之兵,儲數十萬之饷,備十餘萬之馬匹、器械,須整頓一、二年,乃可渡河。
今惟恐姜曰廣、劉宗周不得黨勝為怏怏,臣不能随輔臣急于一渡也。
今□已入臨清,會兵南下;賊已道雒陽,攻密縣。
如此光景,寇不至江、清不至河不止也’。
二十九日(甲申),封福建總兵鄭芝龍南安伯。
都司同知陳謙奉命往閩,請乞召對,面陳軍政機宜。
并祈臣工盡滌積習,忘爾我門戶之私;文武協和、中外交應,以贊中興之業。
謙鎮粵時,曾與鄭芝龍盟于羊城,矢心報國;近因寇患,陳追剿三策。
部議謂其切于時務,可佐前籌;且與閩帥交善,令齎敕谕、金帛往閩獎赉芝龍,兼調其兵六千入防,即與鄭鴻逵統領共兄一萬之數。
俟謙差旋淮浦,以旌賢勞。
顧錫疇請谥 甲申七月初八日,禮部尚書顧錫疇疏稱:‘文震孟正性直節,望重朝野。
當熹廟初,“勤政講學”一疏,直褫逆珰之魄;以緻削奪,幾陷危禍。
複蒙先帝賜環,勞深講幄,特荷拔置政府;竟為同列溫體仁所抑速去,未至大用,齎志以殁。
奉先帝贈恤之旨,而美谥未膺,公論惋惜。
羅喻義正氣孤标,著述多先儒所未發之旨。
為南大司成,擒倡建逆珰之祠者置之法;風毅肅然。
後以日講不附會溫體仁進呈講章,遂緻告;朝野重之。
姚希孟學問志行,淵純剛果。
少以風節自勵;一入仕途,遂為小人側目,珰禍幸留碩果。
後直先帝講幄最久,啟沃功深;又為溫體仁所不容,抑郁以死。
先帝恤之,已有贈蔭,而谥典未舉。
呂維祺生平忠孝,捐助急公。
雒陽陷日,烈烈以死,全大臣不辱之節。
已經贈恤,未與易名之典。
四臣立朝、殉難本末,近在數年内人人能道之者也。
乃應得谥恤而久懸不補,則未免為盛朝之缺事矣。
并請削體仁濫邀非分之谥,以正褒誅大義’。
上以事關激勸,從之。
“遺聞”雲:允顧錫疇議,削溫體仁“文忠”谥;尋複之。
予大學士文震孟谥“文肅”、劉一璟谥“文端”、賀逢聖谥“文忠”、禮部侍郎羅喻義谥“文介”、詹事姚希孟谥“文肅”、兵部尚書呂維祺谥“忠節”、山西巡撫蔡懋德谥“忠襄”、随州知州王壽一谥“忠愍”;懋德谥尋奪之。
“甲乙史”載:錫疇請谥在六月初十日,十一日予一璟、逢聖谥;及六月二十七日,谕禮部‘溫體仁贻毒深遠,着削去谥,以明公道’。
北京殉難諸臣谥 九月初三日(戊子),賜北京殉難文臣二十一人、勳臣二人、戚臣一人祭葬、贈蔭、祠谥有差:閣臣範景文谥“文貞”,戶部尚書倪元璐谥“文正”、左都禦史李邦華谥“忠文”,兵部侍郎王家彥谥“忠端”,刑部侍郎孟兆祥谥“忠貞”,右都禦史施邦曜谥“忠介”,大理寺卿淩義渠谥“忠清”,太常少卿吳麟征谥“忠節”,左春坊庶子周鳳翔谥“文節”,左谕德馬世奇谥“文忠”,左中允劉理
十九日,谕兵部:‘臨淮侯李祖述奉命守門,城陷君亡,偷生南竄;該部嚴議’。
命北歸庶吉士史可程督輔私寓候議。
劉澤清招禁商船為水營,薦黃國琦為監軍。
二十日史可法薦北歸谕德衛允文兼兵科,命監高傑軍。
十一月初五日,丁啟睿、丁魁楚合奏:有僞侍郎金之俊保舉二人僞撫,遣人持檄文至,為劉良佐所獲。
二丁合辭待罪。
二十五日,禦史沈宸铨劾張缙彥、王永吉、何謙、邱祖德、黃希憲、魯化龍;命缙彥、永吉勿問,何謙等法司提究。
二十七日,劉澤清薦時敏海外興屯。
令蘇京駐廟灣防海。
十二月初五日,春坊韓四維自言未經賊辱,棄家南奔;令複官。
四維實願施銀一萬求賊司業,而賊降為修撰者。
十一日,光時亨辨罪;不允。
二十日,受僞命李逢甲贈太仆少卿。
二十一日,劉澤清薦受僞命時敏仍以兵科開屯大瞿山。
刑部尚書解學龍請寬貶節偷生諸臣如何瑞征、張若麒、楊觀光、黨崇雅、熊文舉二十二人,應候三年定奪。
二十三日,解學龍上從逆諸臣六等罪:一等應磔,宋企郊等十一人;二等應斬拟長系秋決,光時亨等四人;三等應絞拟贖,陳名夏等七人;四等應戍拟贖,王孫蕙等十五人;五等應徒拟贖,宋學顯、沈文然等十人;六等應杖拟贖,潘同春等八人;有疑另拟,翁元益等二十八人。
保國公朱國弼等合疏糾刑官六失;禦史張孫振亦言‘從逆一案,明谕法宜從重;大司寇操此三尺,推诿半年,八人出脫。
北人諸人乃賊棄之而來,非棄賊而來!解學龍賣法舞文,乞敕公鞫’!革學龍職;以高倬為刑部尚書。
乙酉正月初十日,韓四維逃歸,托言前使岷府,不污賊塵;上謂‘遣封在四月中,可未及受事,何得欺飾?姑着調用’!工科錢□奏:‘科場大開賄賂,何瑞征、項煜公然市買’。
二十三日,蘇松按周元奏楊枝起、宋學顯、楊汝成、宋之繩、曹谷、朱積、翁元益既受僞官,豈容幸漏;令法司提問。
誅周鐘等 四月初九(辛酉),殺從逆光時亨、周鐘、武愫,又殺原任武德道佥事雷演祚、禮部主事周镳。
镳與鐘,從兄弟也,負時譽,與阮大铖有隙。
士英參鐘從逆,謂镳當坐;照磨張明弼奏镳險惡,朱統{金類}摭镳他事:論劾提問。
演祚與大铖有怨,劉澤清疏攻呂大器及演祚,大铖複奏演祚不忠、不孝;吏科林有本繼之。
有旨:‘從逆各犯及演祚二案,着法司速行訊結’。
光時亨者,與李明睿不同聲氣,阻駕南遷者;故與四人同死。
周鐘遁居嘉興項仲展家,時遣無錫武舉鄒浩之往逮;鐘見鄒,謂之曰:‘汝非有年誼乎’?鄒曰:‘然’。
因僞雲:‘老年翁此去,亦不如不去;晚生妻子已下獄矣’。
鐘與千金,鄒不受。
鐘曰:‘去終是死,亦避不得矣’!遂行。
至南京,殺于大中橋。
臨刑,謂衆曰:‘今殺我,天下遂太平乎’?時年四十四,萬曆壬寅生也。
邊鎮諸将 甲申六月十三日(己巳),以總兵吳志葵鎮守吳淞。
先是,江北諸鎮兵不戢,眈眈思渡。
志葵時為遊擊,随撫臣鄭瑄鎮京口。
志葵悉心守禦之,晝夜靡懈,江上以安;故有是擢。
十八日(甲戌),劉澤清請誅呂大器,指其起用王重掌選;又指其比雷演祚,謂‘演祚為吳甡走狗,殺周延儒以媚東林’。
澤清又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鬥及逃撫郭景昌、王永吉。
十一日(丁醜),塘報陝西全陷。
馬士英請亟獎趙光遠,給以空劄一百;時光遠已降賊矣。
十三日(己卯),濟甯回子兵朱繼宗傷殺所署副将楊樸一家,而自為總兵;與李元和共事。
十八日(甲申),北将于永绶等領馬兵千人,駐劄鎮江。
浙江都司賈之奎領步兵至,止其地;及京口營兵與各路零卒分劄西門外與教場等處。
類聚繁雜,平日與市鋪交易,未免争較锱铢,遂各懷嫌忿。
複因馬兵以賤值攫小兒瓜,相持不讓,兵傷兒額;道路不平,攢毆之,縛而擲之江。
馬兵攘臂,欲得首事者甘心焉。
問之,則浙兵居多,深以為恨;呼黨攻鬥,忿然馳馬來。
路遇浙營守備李大開,呵之不下;大開怒,抽矢射之,中數人。
馬兵謂浙營兵将皆欺我,群起攻殺;大開中矢,傷重即斃。
時浙兵于道上有竄隐民家者,馬兵借端挾索,恣其淫掠;焚東門外居民數十裡。
馬兵有雲:‘四鎮以殺搶封伯,吾輩何憚不為’!仇殺不解,幾成大亂。
祁撫軍擐甲馳往壓彈,地方以安。
而馬兵旋為史閣部調去儀真安插,其事得解。
事聞,上以于永绶等四将馳千餘兵紀律不彰,仇殺駭聽,宜速處其首釁者;令赴史可法軍前核治。
可法下令總鎮官,處分起事兵丁一、二名而已;其後兵将調集,悉聽本處撫臣節制,着為令。
命總兵黃斌卿防禦京口、邱磊鎮守山東。
七月初三日(戊子),命四鎮各率兵由六合馳赴督輔調用;皆不奉诏。
初五日(庚寅),祁彪佳、黃斌卿總兵鎮江,命金聲桓駐防淮、揚。
初六日(辛卯),張鳳翔手書移邱磊,言北兵甚迫,義不可往;已率義勇鄉紳離東昌而來。
初九日,加李際遇、劉洪起總兵,防禦河南。
初十日,定京營之制悉照北京。
以杜宏域、楊禦蕃、牟文绶補三大營各總兵,各統一營至五營;卞啟光、窦國甯、胡文若補三大營各總兵,各統六營至十營;詹世勳等各補正副号順。
先是,牟文绶協防鳳陵,見賊勢縱橫,捐赀募練義勇數千,以資戰守;至是,有京營之命。
即與劉良佐議:原兵願留鳳者、不願留者,各聽自便。
于是不願留者,即令原領兵官王先聲、袁大仁等統率,并騎甲、器炮俱赴劉鎮交什外,其餘挈妻子先南走,期以随绶暫駐江浦四千餘人。
兵将不忍相離,绶奏‘該督神機、巡邏二營名雖一萬六千,實不及一半;倘隸此四千人于二營,可壯京營守禦’。
上下其章于所司。
诏各鎮舉用大帥;劉澤清薦水陸大将馬化豹、柏永馥,俱聽史可法題用。
疏入,上嘉其得體,故有是命。
禦史陳荩募兵雲南,先攜三萬金備饷。
二十六日,杜文煥提督巡捕營。
八月初二日(丁巳),蘇撫祁彪佳言:‘鎮臣黃斌卿躬提一旅至京口,正值亂兵肆劫,才得布置;鄭鴻逵欲以上江調換他處,那借之錢糧如何銷算’? 初七日,命左良玉開藩武昌;左夢庚、惠登相并都督佥事。
初九日(甲子),王應熊開藩遵義。
十五日,劉良玉移鎮壽春。
馬士英薦汪碩德兄弟招募水師造船。
二十八日,劉澤清上言“進取之計”:‘募數十萬之兵,儲數十萬之饷,備十餘萬之馬匹、器械,須整頓一、二年,乃可渡河。
今惟恐姜曰廣、劉宗周不得黨勝為怏怏,臣不能随輔臣急于一渡也。
今□已入臨清,會兵南下;賊已道雒陽,攻密縣。
如此光景,寇不至江、清不至河不止也’。
二十九日(甲申),封福建總兵鄭芝龍南安伯。
都司同知陳謙奉命往閩,請乞召對,面陳軍政機宜。
并祈臣工盡滌積習,忘爾我門戶之私;文武協和、中外交應,以贊中興之業。
謙鎮粵時,曾與鄭芝龍盟于羊城,矢心報國;近因寇患,陳追剿三策。
部議謂其切于時務,可佐前籌;且與閩帥交善,令齎敕谕、金帛往閩獎赉芝龍,兼調其兵六千入防,即與鄭鴻逵統領共兄一萬之數。
俟謙差旋淮浦,以旌賢勞。
顧錫疇請谥 甲申七月初八日,禮部尚書顧錫疇疏稱:‘文震孟正性直節,望重朝野。
當熹廟初,“勤政講學”一疏,直褫逆珰之魄;以緻削奪,幾陷危禍。
複蒙先帝賜環,勞深講幄,特荷拔置政府;竟為同列溫體仁所抑速去,未至大用,齎志以殁。
奉先帝贈恤之旨,而美谥未膺,公論惋惜。
羅喻義正氣孤标,著述多先儒所未發之旨。
為南大司成,擒倡建逆珰之祠者置之法;風毅肅然。
後以日講不附會溫體仁進呈講章,遂緻告;朝野重之。
姚希孟學問志行,淵純剛果。
少以風節自勵;一入仕途,遂為小人側目,珰禍幸留碩果。
後直先帝講幄最久,啟沃功深;又為溫體仁所不容,抑郁以死。
先帝恤之,已有贈蔭,而谥典未舉。
呂維祺生平忠孝,捐助急公。
雒陽陷日,烈烈以死,全大臣不辱之節。
已經贈恤,未與易名之典。
四臣立朝、殉難本末,近在數年内人人能道之者也。
乃應得谥恤而久懸不補,則未免為盛朝之缺事矣。
并請削體仁濫邀非分之谥,以正褒誅大義’。
上以事關激勸,從之。
“遺聞”雲:允顧錫疇議,削溫體仁“文忠”谥;尋複之。
予大學士文震孟谥“文肅”、劉一璟谥“文端”、賀逢聖谥“文忠”、禮部侍郎羅喻義谥“文介”、詹事姚希孟谥“文肅”、兵部尚書呂維祺谥“忠節”、山西巡撫蔡懋德谥“忠襄”、随州知州王壽一谥“忠愍”;懋德谥尋奪之。
“甲乙史”載:錫疇請谥在六月初十日,十一日予一璟、逢聖谥;及六月二十七日,谕禮部‘溫體仁贻毒深遠,着削去谥,以明公道’。
北京殉難諸臣谥 九月初三日(戊子),賜北京殉難文臣二十一人、勳臣二人、戚臣一人祭葬、贈蔭、祠谥有差:閣臣範景文谥“文貞”,戶部尚書倪元璐谥“文正”、左都禦史李邦華谥“忠文”,兵部侍郎王家彥谥“忠端”,刑部侍郎孟兆祥谥“忠貞”,右都禦史施邦曜谥“忠介”,大理寺卿淩義渠谥“忠清”,太常少卿吳麟征谥“忠節”,左春坊庶子周鳳翔谥“文節”,左谕德馬世奇谥“文忠”,左中允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