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南都公檄
四月戊午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戶部尚書高宏圖、工部尚書程注、都察院禦史張慎言、兵部侍郎呂大器、翰林院詹事兼侍讀學士姜曰廣、太常寺卿何應瑞、應天府府尹劉士祯、鴻胪寺卿朱之臣、太常寺寺丞姚思孝、吏科給事中李沾、戶科給事中羅萬象、河南道禦史郭維經、山東道禦史陳良弼、廣東道禦史周元泰、山西道禦史米壽圖、陝西道禦史加升一級王孫蕃、四川道禦史朱國昌誓告天地,号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捐赀急事。
維崇祯十七年四月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謹以宗廟危情、生民至計,布告普天臣子嘗被今天子十七年之鴻庥、托高皇帝三百祀之陰骘。
其言曰:竊聞遭時有道,類多以文事之盛而绌武功;遘會非常,正可以國恩之洪而征臣節。
故天寶亂而常山、睢陽之事着,靖康靡而宗澤、李綱之氣烈。
彼皆慝從上作,釁可預知。
然且俠骨铮铮,與長嶽之峰而并厲;義風烈烈,撥霓裳之奏以争鳴。
況休命笃于上天、明德光于良史,有若本朝者乎!力掃兇氛,二祖之廓清号同盤古;治從寬簡,累朝之熙洽象拟華胥。
迺至今土特興,宏谟益備:孝廟之溫恭俨在,世祖之祖武重光。
常沖齡而掃恭、顯之氛,立清宮府;于召對而發龔、黃之歎,總為編氓。
以寇起而用兵,是虐民者寇也,而兵非得已;以兵興而派饷,是糜饷者兵也,而饷非自私。
顧猶诏旨勤頒,有“再累吾民”之語;每遇天災修省,無“一時自逸”之心。
蔬膳布袍,真能以天下之肥而忘己之瘦;蠲逋宥罪,不難以一人之過以就臣之名。
是宜大業之宏昌,何意諸艱之骈集!理誠莫解,事有可陳。
思為蒼生而得人,上之張羅者誠廣;責以赤心而報主,下之自矢者難言。
家家有半閑之堂,事事同小兒之戲。
果能功名比曹武惠,讵妨好官之得錢;竟無肝膽似漢淮陰,曾念一人之推食!成俗大都爾爾,賢者亦并悠悠。
壅蔽實繁,擔當何狀?圖之不早,病已成于養癰;局尚可為,涉必窮于滅頂。
悲夫!悲夫!邊塵未殄,寇焰旋騰;血濺天潢,烽傳陵寝。
秦稱天府,誰能封以一丸;晉有霸圖,無複追其三駕。
迺者介馬橫馳夫畿輔,羽書不絕于殿廷;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險盡失。
天威不測,極知漢天子自有神靈;兵勢無常,豈得謝太傅但憑歌嘯!留都系四方之率,司馬有九伐之經;義不共天,行将指日。
克襄大舉,實賴同仇。
請無分宦遊、無分家食,或世貴如王謝、或最勝若金張,或子虛之以赀起、或挽辂之以談興;乃至射策孝廉、明經文學,亦往往名斑國士、橐為裡雄。
合無各抒狀謀、各團義旅,仗不需于武庫,糗無壅于郇廚;飛附大軍,力争一決。
但群策直承黃钺,豈賊運得有白頭!醜類立殲,普天大脯。
此則萬代之所瞻仰,雖九廟亦為之鑒臨者也。
倘策未暇于即戎,必義且先于助饷;多或抵小國之賦,少則割中人之家。
幸濟危機,何弦高之牛足惜;即非長物,亦曹洪之馬是求。
各付有司,轉輸留讨。
此則事彌從便,氣易為豪。
至登壟巨商、聯田富室,若與缙紳并舉,亦自分誼攸殊。
然使平準法行,即楊翟之雄豈得舉其奇貨;又如手實令在,将處士之号未可保其素封。
凡稱多筭之有餘,總賴聖恩之無外。
欲與其為義士,多方亦賴同盟。
偶值佳緣,毋忘善誘!譬以同舟之誼,但凡在千八百國,疇非王臣?揆諸恤緯之心,決不至二十四城,遂無男子!嗚呼!親郊乃雍容之事,唐莊尚有崇韬;出塞本徼幸之圖,漢武乃逢蔔式。
矧茲何日,敢曰無徒!不惟社稷之憂,即是身家之筭。
始賊之巧于為餌,時亦有優孟之仁;迨我之既入其樊,莫不嬰地獄之罰。
齊姜、宋子,相率而入平康;珠戶、绮窗,所過便成瓯脫。
來俊臣之刑具,則公卿之被拷者痛嘗;鄭監門之畫圖,與老弱之受害者酷肖。
是皆難民所說,足令聽者寒心!夫連歲報陷,如西安、太原、武昌等處,皆行省也;其中金穴何止一家。
若一時之牛酒不乏,雖八公之草木可驅;隻坐一悭,遂成胥溺,豈不冤哉?欲圖穩着,須問前車。
誠清夜而念上恩,雖何曾之萬錢有難下咽;更援古以籌得策,豈王衍之三窟便可藏身?同舟即是一家,破巢必無完卵;可不思之思之又重思之哉!法等智不足以效謀,憤何辭于即死;實切報殳之顧,辄通托缽之呼。
人理尚存,我求必應。
如纏情阿堵、絕念封疆,睢陽之援竟停,則霁雲抽誓言之矢;荊州之粟獨擁,則溫峤有回指之旗。
封章尚達于北辰,奪筆敢駕于南史!是為過計,亦屬癡衷;見起君親,約昭天日。
法等無任斫地呼天、捶心瀝血之至! 在籍兵部侍郎徐人龍、主事雷演祚移檄遠近,浙江台紹道傅雲龍與台州知州關繼缙、通判楊體元并推官張明弼、知縣宋騰熊、在籍陳函輝等亦誓師,臨川曾益、吳群諸生王聖風、徐珩等各有檄文。
臨海陳函輝讨賊檄 嗚呼!故老有未經之變,禾黍傷心;普天同不共之仇,戈矛指發。
壯士白衣冠,易水精通虹日;相君素車馬,錢塘怒擊江濤。
嗚呼!三月望後之報,此後盤古而蝕日月者也。
昔我太祖高皇帝手挽三辰之軸,一掃腥膻;身鐘二曜之英,雙驅誠、諒。
曆年二百八紀,何人不沐皇恩?傳世一十五朝,寰海盡行統曆。
迨我皇上崇祯禦宇,十有七年于茲矣。
始政誅珰,獨勵震霆作鼓;頻年禦敵,鹹持宵旰為衣。
九邊寒暑,幾警呼庚呼癸之嗟;萬姓啼号,時切己溺己饑之痛。
雖舉朝肉食之多鄙,而一人辰極之未遷;遽至覆瓯,有何失序!嗚呼!即爾紛然造逆之輩,疇無累世沐養之恩?乃者焰逼神京,九廟不獲安其主;腥流宮寝,先帝不得正其終。
罪極海山,貫知已滿;慘深天地,誓豈共生!嗚呼!誰秉國成?讵無封事!門戶膏肓,河北賊置之不問;藩籬破壞,大将軍竟苦罔聞!開門納叛,皆觀軍容使者之流;賣主投降,盡宏文館學士之輩。
乞歸便雲有恥,徒死即系忠臣。
此則劫運真遭陽九、百六之爻,而凡民并值柱折維裂之會矣。
安祿山以番将代漢将,帳中豬早抽刀;李希烈自汴州奔蔡州,丸内鸩先進毒。
鳳既斬于京口,剖屍之僇安逃;景亦斃于舟中,跛足之兇終盡!無強不折,有逆必誅。
又況漢德猶存,周曆未過。
赤眉、銅馬,适開先武之中興;夷羿、逄蒙,難免少康之并僇。
臣子心存報主,“春秋”義大複仇。
業賴社稷之靈,九人已推重耳;誠憤漢賊之并,六軍必出祁山。
嗚呼!遷□金人,亦下銅盤之淚;随斑舞馬,猶嘶玉陛之魂。
矧具須眉,丘叨簪绂。
身家非吾有,總屬君恩;寝食豈能安,務伸國恥。
握拳透爪,氣吞一路鼓鼙;齧齒穿龂,聲斷五更鼓角。
共灑申包胥之淚,誓焚百裡視之舟。
所幸澤、綱張翼宋之旗,協恭在位;願如恂、禹挾興漢之钺,磨厲以須。
二三子何患無君,金陵鹹尊正朔;千八國不期大會,江左賴有夷吾。
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各請敵王所忾;豈曰同袍、豈曰同澤,鹹歌“與子同仇”。
聚神州、赤縣之心,直窮巢穴;抒孝子、忠臣之憤,殲厥渠魁!斑馬葉乎北風,旗常紀于南極。
以赤手而挾神鼎,事在人為;即白衣而效前籌,君不我負!一洗欃槍晦蝕,日月重光;再開帶砺山河,朝廷不小。
海内共扶正氣,神明鑒此血誠!謹檄。
陳璧論賊必滅有八 戶部司務陳璧奏曰:‘闖逆據秦越晉,破都逼帝;望風訛傳者,非謂其智深勇沈、将卒超越,必謂其假仁仗義,百姓樂歸。
以臣所睹闖賊所為并賊将賊兵之情形決之,賊之必滅,斷斷無疑也!賊之來也,所過郡縣,絕無戰功;惟用奸細廣布流言,辄雲大兵百萬、戰将千員,順者秋毫無犯、逆者屠戮全城。
緻荒殘愚民被其煽惑,或望風逃竄、或俛首迎降;賊未至境,城市一空。
及賊壓境,奸淫擄掠,殆無噍類。
民恨其詐,更受其酷,心切同仇:知其必滅者一也。
逆賊進京,毫無大志。
止張僞示,鈎通長班;抄沒勳戚,鎖押百官追銀兩,或千金、或萬金,晝夜夾打,慘酷萬狀。
文官有錢者,不問才品、止看肥長,仍舊收用。
流毒如此、用人如此:知其必滅者二也。
賊兵沿門擄掠,搶财物、淫婦女,反複殆盡;仍各移據一家,責供狼餐。
道路行人,短褐苟完,即縛拷夾。
滿城百姓,如在湯火,片刻難存;知其必滅者三也。
賊将所号頭目數人,各相雄長,目無賊主。
闖逆屢欲僭位,其下每相對偶語雲:“以響馬拜響馬,誰甘屈膝”?又言:“我輩汗血殺來天下,不是他的本事”。
時聚族殿上,谑浪笑傲,穢亵不堪:知其必滅者四也。
逆賊所追官民财物,下将十取二、三以解上将,上将又十取二、三以解闖逆。
又有此将押追,彼将攘奪。
吏政選用、将府拘囚,上下争利,文武争權:知其必滅者五也。
賊兵擄括,腰纏多者千餘金,少者亦不下三百、四百金;人人有富足何卿之心、無勇往赴戰之氣。
臨敵必至怯亡,平日漸将潰散:知其必滅者六也。
燕京所積米麥有限,今賊兵人馬作踐,指日必盡;東南絕運,西北奇荒。
破城不滿二十日,米價已騰貴三倍,嗷嗷怨恨。
半年之内,燕京内外必至絕粒:知其必滅者七也。
賊來道經西魯,與之市馬,仍奪其金。
西人痛恨,鈎連清兵同總兵吳三桂連兵入讨,賊出兵一萬,一陣盡沒,僅存七人;賊又絡續發兵,兵衆怨歎。
闖逆不及篡位,四月十二日親統賊兵應敵;若四方義兵與清兵首尾夾擊,知其必滅者八也。
更以逆賊所據之勢言之,其所據北直、陝西、山西、河南諸處,土地雖廣,荒蕪不治;人民鮮少,饑困難生:财賄無所出、稅賦無所收,此賊勢之必窮
維崇祯十七年四月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謹以宗廟危情、生民至計,布告普天臣子嘗被今天子十七年之鴻庥、托高皇帝三百祀之陰骘。
其言曰:竊聞遭時有道,類多以文事之盛而绌武功;遘會非常,正可以國恩之洪而征臣節。
故天寶亂而常山、睢陽之事着,靖康靡而宗澤、李綱之氣烈。
彼皆慝從上作,釁可預知。
然且俠骨铮铮,與長嶽之峰而并厲;義風烈烈,撥霓裳之奏以争鳴。
況休命笃于上天、明德光于良史,有若本朝者乎!力掃兇氛,二祖之廓清号同盤古;治從寬簡,累朝之熙洽象拟華胥。
迺至今土特興,宏谟益備:孝廟之溫恭俨在,世祖之祖武重光。
常沖齡而掃恭、顯之氛,立清宮府;于召對而發龔、黃之歎,總為編氓。
以寇起而用兵,是虐民者寇也,而兵非得已;以兵興而派饷,是糜饷者兵也,而饷非自私。
顧猶诏旨勤頒,有“再累吾民”之語;每遇天災修省,無“一時自逸”之心。
蔬膳布袍,真能以天下之肥而忘己之瘦;蠲逋宥罪,不難以一人之過以就臣之名。
是宜大業之宏昌,何意諸艱之骈集!理誠莫解,事有可陳。
思為蒼生而得人,上之張羅者誠廣;責以赤心而報主,下之自矢者難言。
家家有半閑之堂,事事同小兒之戲。
果能功名比曹武惠,讵妨好官之得錢;竟無肝膽似漢淮陰,曾念一人之推食!成俗大都爾爾,賢者亦并悠悠。
壅蔽實繁,擔當何狀?圖之不早,病已成于養癰;局尚可為,涉必窮于滅頂。
悲夫!悲夫!邊塵未殄,寇焰旋騰;血濺天潢,烽傳陵寝。
秦稱天府,誰能封以一丸;晉有霸圖,無複追其三駕。
迺者介馬橫馳夫畿輔,羽書不絕于殿廷;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險盡失。
天威不測,極知漢天子自有神靈;兵勢無常,豈得謝太傅但憑歌嘯!留都系四方之率,司馬有九伐之經;義不共天,行将指日。
克襄大舉,實賴同仇。
請無分宦遊、無分家食,或世貴如王謝、或最勝若金張,或子虛之以赀起、或挽辂之以談興;乃至射策孝廉、明經文學,亦往往名斑國士、橐為裡雄。
合無各抒狀謀、各團義旅,仗不需于武庫,糗無壅于郇廚;飛附大軍,力争一決。
但群策直承黃钺,豈賊運得有白頭!醜類立殲,普天大脯。
此則萬代之所瞻仰,雖九廟亦為之鑒臨者也。
倘策未暇于即戎,必義且先于助饷;多或抵小國之賦,少則割中人之家。
幸濟危機,何弦高之牛足惜;即非長物,亦曹洪之馬是求。
各付有司,轉輸留讨。
此則事彌從便,氣易為豪。
至登壟巨商、聯田富室,若與缙紳并舉,亦自分誼攸殊。
然使平準法行,即楊翟之雄豈得舉其奇貨;又如手實令在,将處士之号未可保其素封。
凡稱多筭之有餘,總賴聖恩之無外。
欲與其為義士,多方亦賴同盟。
偶值佳緣,毋忘善誘!譬以同舟之誼,但凡在千八百國,疇非王臣?揆諸恤緯之心,決不至二十四城,遂無男子!嗚呼!親郊乃雍容之事,唐莊尚有崇韬;出塞本徼幸之圖,漢武乃逢蔔式。
矧茲何日,敢曰無徒!不惟社稷之憂,即是身家之筭。
始賊之巧于為餌,時亦有優孟之仁;迨我之既入其樊,莫不嬰地獄之罰。
齊姜、宋子,相率而入平康;珠戶、绮窗,所過便成瓯脫。
來俊臣之刑具,則公卿之被拷者痛嘗;鄭監門之畫圖,與老弱之受害者酷肖。
是皆難民所說,足令聽者寒心!夫連歲報陷,如西安、太原、武昌等處,皆行省也;其中金穴何止一家。
若一時之牛酒不乏,雖八公之草木可驅;隻坐一悭,遂成胥溺,豈不冤哉?欲圖穩着,須問前車。
誠清夜而念上恩,雖何曾之萬錢有難下咽;更援古以籌得策,豈王衍之三窟便可藏身?同舟即是一家,破巢必無完卵;可不思之思之又重思之哉!法等智不足以效謀,憤何辭于即死;實切報殳之顧,辄通托缽之呼。
人理尚存,我求必應。
如纏情阿堵、絕念封疆,睢陽之援竟停,則霁雲抽誓言之矢;荊州之粟獨擁,則溫峤有回指之旗。
封章尚達于北辰,奪筆敢駕于南史!是為過計,亦屬癡衷;見起君親,約昭天日。
法等無任斫地呼天、捶心瀝血之至! 在籍兵部侍郎徐人龍、主事雷演祚移檄遠近,浙江台紹道傅雲龍與台州知州關繼缙、通判楊體元并推官張明弼、知縣宋騰熊、在籍陳函輝等亦誓師,臨川曾益、吳群諸生王聖風、徐珩等各有檄文。
臨海陳函輝讨賊檄 嗚呼!故老有未經之變,禾黍傷心;普天同不共之仇,戈矛指發。
壯士白衣冠,易水精通虹日;相君素車馬,錢塘怒擊江濤。
嗚呼!三月望後之報,此後盤古而蝕日月者也。
昔我太祖高皇帝手挽三辰之軸,一掃腥膻;身鐘二曜之英,雙驅誠、諒。
曆年二百八紀,何人不沐皇恩?傳世一十五朝,寰海盡行統曆。
迨我皇上崇祯禦宇,十有七年于茲矣。
始政誅珰,獨勵震霆作鼓;頻年禦敵,鹹持宵旰為衣。
九邊寒暑,幾警呼庚呼癸之嗟;萬姓啼号,時切己溺己饑之痛。
雖舉朝肉食之多鄙,而一人辰極之未遷;遽至覆瓯,有何失序!嗚呼!即爾紛然造逆之輩,疇無累世沐養之恩?乃者焰逼神京,九廟不獲安其主;腥流宮寝,先帝不得正其終。
罪極海山,貫知已滿;慘深天地,誓豈共生!嗚呼!誰秉國成?讵無封事!門戶膏肓,河北賊置之不問;藩籬破壞,大将軍竟苦罔聞!開門納叛,皆觀軍容使者之流;賣主投降,盡宏文館學士之輩。
乞歸便雲有恥,徒死即系忠臣。
此則劫運真遭陽九、百六之爻,而凡民并值柱折維裂之會矣。
安祿山以番将代漢将,帳中豬早抽刀;李希烈自汴州奔蔡州,丸内鸩先進毒。
鳳既斬于京口,剖屍之僇安逃;景亦斃于舟中,跛足之兇終盡!無強不折,有逆必誅。
又況漢德猶存,周曆未過。
赤眉、銅馬,适開先武之中興;夷羿、逄蒙,難免少康之并僇。
臣子心存報主,“春秋”義大複仇。
業賴社稷之靈,九人已推重耳;誠憤漢賊之并,六軍必出祁山。
嗚呼!遷□金人,亦下銅盤之淚;随斑舞馬,猶嘶玉陛之魂。
矧具須眉,丘叨簪绂。
身家非吾有,總屬君恩;寝食豈能安,務伸國恥。
握拳透爪,氣吞一路鼓鼙;齧齒穿龂,聲斷五更鼓角。
共灑申包胥之淚,誓焚百裡視之舟。
所幸澤、綱張翼宋之旗,協恭在位;願如恂、禹挾興漢之钺,磨厲以須。
二三子何患無君,金陵鹹尊正朔;千八國不期大會,江左賴有夷吾。
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各請敵王所忾;豈曰同袍、豈曰同澤,鹹歌“與子同仇”。
聚神州、赤縣之心,直窮巢穴;抒孝子、忠臣之憤,殲厥渠魁!斑馬葉乎北風,旗常紀于南極。
以赤手而挾神鼎,事在人為;即白衣而效前籌,君不我負!一洗欃槍晦蝕,日月重光;再開帶砺山河,朝廷不小。
海内共扶正氣,神明鑒此血誠!謹檄。
陳璧論賊必滅有八 戶部司務陳璧奏曰:‘闖逆據秦越晉,破都逼帝;望風訛傳者,非謂其智深勇沈、将卒超越,必謂其假仁仗義,百姓樂歸。
以臣所睹闖賊所為并賊将賊兵之情形決之,賊之必滅,斷斷無疑也!賊之來也,所過郡縣,絕無戰功;惟用奸細廣布流言,辄雲大兵百萬、戰将千員,順者秋毫無犯、逆者屠戮全城。
緻荒殘愚民被其煽惑,或望風逃竄、或俛首迎降;賊未至境,城市一空。
及賊壓境,奸淫擄掠,殆無噍類。
民恨其詐,更受其酷,心切同仇:知其必滅者一也。
逆賊進京,毫無大志。
止張僞示,鈎通長班;抄沒勳戚,鎖押百官追銀兩,或千金、或萬金,晝夜夾打,慘酷萬狀。
文官有錢者,不問才品、止看肥長,仍舊收用。
流毒如此、用人如此:知其必滅者二也。
賊兵沿門擄掠,搶财物、淫婦女,反複殆盡;仍各移據一家,責供狼餐。
道路行人,短褐苟完,即縛拷夾。
滿城百姓,如在湯火,片刻難存;知其必滅者三也。
賊将所号頭目數人,各相雄長,目無賊主。
闖逆屢欲僭位,其下每相對偶語雲:“以響馬拜響馬,誰甘屈膝”?又言:“我輩汗血殺來天下,不是他的本事”。
時聚族殿上,谑浪笑傲,穢亵不堪:知其必滅者四也。
逆賊所追官民财物,下将十取二、三以解上将,上将又十取二、三以解闖逆。
又有此将押追,彼将攘奪。
吏政選用、将府拘囚,上下争利,文武争權:知其必滅者五也。
賊兵擄括,腰纏多者千餘金,少者亦不下三百、四百金;人人有富足何卿之心、無勇往赴戰之氣。
臨敵必至怯亡,平日漸将潰散:知其必滅者六也。
燕京所積米麥有限,今賊兵人馬作踐,指日必盡;東南絕運,西北奇荒。
破城不滿二十日,米價已騰貴三倍,嗷嗷怨恨。
半年之内,燕京内外必至絕粒:知其必滅者七也。
賊來道經西魯,與之市馬,仍奪其金。
西人痛恨,鈎連清兵同總兵吳三桂連兵入讨,賊出兵一萬,一陣盡沒,僅存七人;賊又絡續發兵,兵衆怨歎。
闖逆不及篡位,四月十二日親統賊兵應敵;若四方義兵與清兵首尾夾擊,知其必滅者八也。
更以逆賊所據之勢言之,其所據北直、陝西、山西、河南諸處,土地雖廣,荒蕪不治;人民鮮少,饑困難生:财賄無所出、稅賦無所收,此賊勢之必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