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今後求才務寬、用人務覈,甯重嚴于姑進,毋進恨于偾轅。
一曰儲邊才:将帥之略,豈必盡出武途;如唐之節度,文武兼用而内外互遷,蓋儲之者素耳。
請饬中外蓬荜之彥,非韬钤之略勿講;辟舉之選,非軍旅之才勿登。
技勇騎射日日請求,共激同仇,以振積懦。
一曰伸國法:陷北諸臣已有定案,但恐此輩辇金求翻。
既以寬其不死者,昭皇上之浩蕩;尤當以繼其觊用者,明臣子之大防。
一曰明言責:祖宗設立六垣,與六部相表裡;是故糾彈之外,複有抄參。
補阙拾遺,務期殚慮。
倘掖垣僅取充位,則白簡止貴空懸;則抄發本章,一胥吏事:豈先王設官意哉!望陛下亟進谠言,見諸施行;毋緻批答徒勤,而實效罔着,所裨非淺’。
疏入,不省。
馬嘉植陳立國本 吏科馬嘉植陳立國本事:‘一、改葬梓宮;一、迎養國母;一、訪求東宮、二王;一、祭告燕山陵寝。
在君父力自貶損,尊養原非樂受;在臣子痛加悔艾,富貴豈所相期!茅茨雖陋,可勿翦也;有以勞人費财導者,勿聽。
經武以外,亦可概節也;有以處優晏衍進者,勿聽’。
賀世奇言慎行賞 刑部侍郎賀世奇上言刑賞宜慎:‘如吳三桂奮勇血戰,李、郭同功,拜爵方無愧色。
若夫口頭報國,豈其遂是幹城;河上擁兵,曷不以之敵忾?恩數已盈,勳名不立,冒濫莫甚’!疏上,俱報聞而已(“遺聞”載賀世壽)。
李谟奏明臣誼 國子監典籍李谟奏曰:‘今日諸臣能刻刻認先帝之罪臣,方能紀常勒卣,蔚為陛下之功臣。
日者廟廷之争,幾成哄市;恐傳聞遐迩,不免開輕視朝廷之意。
原擁立之事,皇上不以得位為利,諸臣何敢以定策為名;而甚至輕加鎮将,于義未安。
鎮将事先帝,未聞收桑榆之效;事陛下,未聞彰汗馬之績。
按其實,亦在戴罪之科;而予之定策,其何以安?倘謂勸進有章,足當夾輔;抑以勖勉敵忾,無嫌溢稱。
然而名實之辨,何容輕假!夫建武之鄧禹,猶懸受任無功;唐肅宗之郭子儀,尚自詣阙請貶。
願陛下敕谕諸大臣:立志以倡率中外,力圖贖罪;必大慰先帝殉國之靈,庶堪膺陛下延世之賞。
至一概勳爵,俱應辭免,以明臣誼。
至于絲綸有體,勿因大僚而過繁;拜下宜嚴,勿因泰交而稍越;繁纓可惜,勿因近侍而稍寬:然後綱維不堕而威福日隆也’。
陳子龍請廣忠益、慎名器、用賢勿二 兵科給事中陳子龍疏請“廣忠益”謂:‘當黃道周觸忌權佞,構陷至深;先帝震怒,禍将不測。
群工百官相戒結舌,獨塗仲吉以孤童擔囊走萬裡外,上書北阙;予杖下獄。
獄吏希迎,拷掠荼酷;至死不屈,以明道周之冤。
此雖王調貫械以訟李固、杜仲殺身以救李雲,亦不過是。
幸先帝聖明,得以俱免。
憲臣劉宗周昔以廷诤去國,孝廉祝淵毅然請留;先帝已輕議罰。
迨後奸臣挑激,複征檻軍;雖與仲吉得禍輕重有殊,然為國惜賢,舍生取義,其揆一也。
當仲吉赴戍之時、祝淵征逮之日,臣皆得與接對。
仲吉凝靜深遠,絕不以立名自喜;祝淵謙抑溫恭,惟出位引咎。
間有投贈,锱铢不納。
若置之台谏之班,必有以上補衮職、下剔奸邪’。
“遺聞”雲:‘以兵部侍郎解學龍疏薦,内批:“升原任戶部主事葉廷秀為都察院堂上官,監生塗仲吉、生員諸永明為翰林院待诏”。
蓋廷秀、仲吉、永明者皆俠節士,先帝時申救道周下獄杖戍者也’。
“甲乙史”雲:‘七月二十六日(辛亥),仲吉、永明并授待诏’。
子龍又疏請“慎名器”謂:‘陛下間關南返,從官幾何?衛士奄尹寥寥無幾。
今大位既登,來者何衆!不遏其流,何所底止。
必将人誇翼贊之功,家切從龍之念;傷體害政,非國之福。
夫勸功誘善,惟在爵賞;一為輕濫,後将無極。
豐沛故人、文墨小吏,自昔為嫌;朱紫盈門、貂蟒滿座,尤乖國典。
立政之始,惟願陛下慎持之!嗣後果系服勞有功,但當賞之金帛、不應授以爵位,以贻“曹風”“不稱”之譏、犯“大易”“負乘”之戒’! 又疏請“用賢勿二、爵人宜公”:‘一在憲臣之宜召也:憲臣老成清直,海内盡知。
今入國門,寄居蕭寺,不得一望天顔。
在陛下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濟,恐憲臣戆直,奏對之際,複生異同。
然臣以陛下“疑畏君子”之機,從此而生,恐君子有攜手同歸之志;黃道周之流,皆踯躅而不前矣。
陛下誰與共濟天下哉?一為計臣之特用也:計臣清端敏練,百僚所服。
但古制爵人于朝,與衆共之。
墨敕斜封,覆轍可鑒!萬一異日有奸邪乘間、左右先容,铨司不及議、宰輔不及知,而竟以内降出之。
臣等不争,則幸門日開;臣等争之,則已有前例。
立國之始,臣願陛下慎持之也’。
疏入,俱不聽。
疏内“憲臣”疑指劉宗周,而“計臣”則指江陰張有譽也。
“甲乙史”雲:‘七月二十五日(庚戌),戶部尚書周堪赓久不到仕,中旨傳升吏部侍郎張有譽為戶部尚書大學士。
高宏圖以不經會推繳命;得旨:“特用出自朕裁”。
蓋有譽清慎,為人所稱;馬士英借以開傳升之幸門,為阮大铖地也。
吏部給事中章正宸封還中旨,力争;不聽。
故姜曰廣、陳子龍諸君子俱極論之學。
姜曰廣論中旨 祖宗會推之典,立法萬世無弊;斜封墨敕,覆轍俱在。
臣觀先帝之善政雖多,而以堅持“逆案”為盛美;先帝之害政亦間出,而以頻出中旨為亂階。
用閣臣内傳矣,用部臣、勳臣内傳矣,選大将、言官亦内傳矣。
他無足數,論其尤者:其所得閣臣,則逢君殃民、奸儉刻毒之周延儒、溫體仁、楊嗣昌、偷生從賊之魏藻德等也;其所得部臣,則陰邪貪猾之陳新甲等也;其所得勳臣,則力阻南遷、盡撤守禦之李國桢也;其所得大将,則纨绔支離之王樸、倪寵輩也;其所得言官,則貪婪無賴之史{範土}、陳啟新也。
凡此,皆力排衆議,簡自中旨者也;乃其後效亦可睹矣。
且陛下亦知内傳之故乎?總由鄙夫熱心仕進,一見擯于公論,遂乞哀于内廷。
線索關通,中自有竅;門戶摧折,巧為之詞。
内廷但見其可憐之狀、聽其一面之詞,遂不能無聳動;間以其事密聞于上,又得上之意旨轉而授之。
于是平台召對,片語投機,立談取官,有若登場之戲。
臣昔痛心此弊,亦于講藝敷陳;但以未及暢語,至今隐恨。
先帝既誤,陛下豈堪再誤哉! 天威在上,密勿深嚴;臣安得事事而争之。
但願陛下深宮有暇,溫習經書,間取“大學衍義”、“資治通鑒”視之;如周宣、漢光之何以竟恢遠烈?晉元、宋高之何以終狃偏安?武侯之出師南蠻,何惓惓以“親君子必遠小人”為說?李綱之受命禦敵,亦何以切切“信君子勿問小人”為言?苟能思維,必能發明聖性。
陛下與其用臣之身,不若行臣之言;不行其言而但用其身,是猶獸畜之以供人力俎也! 吳适請憂勤節愛 戶科吳适疏請“憂勤節愛”。
言:‘國恥未雪,陵寝成墟;豫東之收複無期,楚、蜀之摧殘彌甚。
舊部草創,一事未舉;萬孔千瘡,憂危叢集。
又況畿南各省,到處旱災;兼之臣鄰消長多虞、将帥元黃構釁。
伏惟陛下始終競惕,兼仿祖制:早、午、晚三朝勤禦經筵而谘時政;親近儒臣,朝期無更傳免。
而又躬崇儉約,尚茅茨而省工作、嚴爵賞而重名器;锱铢必恤,俾佐軍興。
諸凡無藝之征,一概報罷;被災之地,确覈酌緩。
墨吏必懲,蠹胥必殛。
根本之計,孰大于此’! 沈胤培請立中宮、舉經筵、定朝儀 禮科沈胤培疏請“立中宮、舉經筵、定朝儀”謂:‘今永巷無脫簪之儆,崆峒鮮問道之谟。
瀕笑或假借于從龍,而簾遠堂高之義不着;是非或混淆于市虎,而陰陽消長之關可虞!陛下誠思此身為祖宗付托之身,先帝之大仇一日未複,即九廟之神靈一日怨恫。
而正朝廷以正百官、正萬民,先自宮闱始;則選立中宮為第一義。
經筵業奉明旨,尤祈汲汲舉行。
或召詞臣詢經史、或召部臣考政治,而時令台谏之臣陳得失。
宮中萬幾之
一曰儲邊才:将帥之略,豈必盡出武途;如唐之節度,文武兼用而内外互遷,蓋儲之者素耳。
請饬中外蓬荜之彥,非韬钤之略勿講;辟舉之選,非軍旅之才勿登。
技勇騎射日日請求,共激同仇,以振積懦。
一曰伸國法:陷北諸臣已有定案,但恐此輩辇金求翻。
既以寬其不死者,昭皇上之浩蕩;尤當以繼其觊用者,明臣子之大防。
一曰明言責:祖宗設立六垣,與六部相表裡;是故糾彈之外,複有抄參。
補阙拾遺,務期殚慮。
倘掖垣僅取充位,則白簡止貴空懸;則抄發本章,一胥吏事:豈先王設官意哉!望陛下亟進谠言,見諸施行;毋緻批答徒勤,而實效罔着,所裨非淺’。
疏入,不省。
馬嘉植陳立國本 吏科馬嘉植陳立國本事:‘一、改葬梓宮;一、迎養國母;一、訪求東宮、二王;一、祭告燕山陵寝。
在君父力自貶損,尊養原非樂受;在臣子痛加悔艾,富貴豈所相期!茅茨雖陋,可勿翦也;有以勞人費财導者,勿聽。
經武以外,亦可概節也;有以處優晏衍進者,勿聽’。
賀世奇言慎行賞 刑部侍郎賀世奇上言刑賞宜慎:‘如吳三桂奮勇血戰,李、郭同功,拜爵方無愧色。
若夫口頭報國,豈其遂是幹城;河上擁兵,曷不以之敵忾?恩數已盈,勳名不立,冒濫莫甚’!疏上,俱報聞而已(“遺聞”載賀世壽)。
李谟奏明臣誼 國子監典籍李谟奏曰:‘今日諸臣能刻刻認先帝之罪臣,方能紀常勒卣,蔚為陛下之功臣。
日者廟廷之争,幾成哄市;恐傳聞遐迩,不免開輕視朝廷之意。
原擁立之事,皇上不以得位為利,諸臣何敢以定策為名;而甚至輕加鎮将,于義未安。
鎮将事先帝,未聞收桑榆之效;事陛下,未聞彰汗馬之績。
按其實,亦在戴罪之科;而予之定策,其何以安?倘謂勸進有章,足當夾輔;抑以勖勉敵忾,無嫌溢稱。
然而名實之辨,何容輕假!夫建武之鄧禹,猶懸受任無功;唐肅宗之郭子儀,尚自詣阙請貶。
願陛下敕谕諸大臣:立志以倡率中外,力圖贖罪;必大慰先帝殉國之靈,庶堪膺陛下延世之賞。
至一概勳爵,俱應辭免,以明臣誼。
至于絲綸有體,勿因大僚而過繁;拜下宜嚴,勿因泰交而稍越;繁纓可惜,勿因近侍而稍寬:然後綱維不堕而威福日隆也’。
陳子龍請廣忠益、慎名器、用賢勿二 兵科給事中陳子龍疏請“廣忠益”謂:‘當黃道周觸忌權佞,構陷至深;先帝震怒,禍将不測。
群工百官相戒結舌,獨塗仲吉以孤童擔囊走萬裡外,上書北阙;予杖下獄。
獄吏希迎,拷掠荼酷;至死不屈,以明道周之冤。
此雖王調貫械以訟李固、杜仲殺身以救李雲,亦不過是。
幸先帝聖明,得以俱免。
憲臣劉宗周昔以廷诤去國,孝廉祝淵毅然請留;先帝已輕議罰。
迨後奸臣挑激,複征檻軍;雖與仲吉得禍輕重有殊,然為國惜賢,舍生取義,其揆一也。
當仲吉赴戍之時、祝淵征逮之日,臣皆得與接對。
仲吉凝靜深遠,絕不以立名自喜;祝淵謙抑溫恭,惟出位引咎。
間有投贈,锱铢不納。
若置之台谏之班,必有以上補衮職、下剔奸邪’。
“遺聞”雲:‘以兵部侍郎解學龍疏薦,内批:“升原任戶部主事葉廷秀為都察院堂上官,監生塗仲吉、生員諸永明為翰林院待诏”。
蓋廷秀、仲吉、永明者皆俠節士,先帝時申救道周下獄杖戍者也’。
“甲乙史”雲:‘七月二十六日(辛亥),仲吉、永明并授待诏’。
子龍又疏請“慎名器”謂:‘陛下間關南返,從官幾何?衛士奄尹寥寥無幾。
今大位既登,來者何衆!不遏其流,何所底止。
必将人誇翼贊之功,家切從龍之念;傷體害政,非國之福。
夫勸功誘善,惟在爵賞;一為輕濫,後将無極。
豐沛故人、文墨小吏,自昔為嫌;朱紫盈門、貂蟒滿座,尤乖國典。
立政之始,惟願陛下慎持之!嗣後果系服勞有功,但當賞之金帛、不應授以爵位,以贻“曹風”“不稱”之譏、犯“大易”“負乘”之戒’! 又疏請“用賢勿二、爵人宜公”:‘一在憲臣之宜召也:憲臣老成清直,海内盡知。
今入國門,寄居蕭寺,不得一望天顔。
在陛下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濟,恐憲臣戆直,奏對之際,複生異同。
然臣以陛下“疑畏君子”之機,從此而生,恐君子有攜手同歸之志;黃道周之流,皆踯躅而不前矣。
陛下誰與共濟天下哉?一為計臣之特用也:計臣清端敏練,百僚所服。
但古制爵人于朝,與衆共之。
墨敕斜封,覆轍可鑒!萬一異日有奸邪乘間、左右先容,铨司不及議、宰輔不及知,而竟以内降出之。
臣等不争,則幸門日開;臣等争之,則已有前例。
立國之始,臣願陛下慎持之也’。
疏入,俱不聽。
疏内“憲臣”疑指劉宗周,而“計臣”則指江陰張有譽也。
“甲乙史”雲:‘七月二十五日(庚戌),戶部尚書周堪赓久不到仕,中旨傳升吏部侍郎張有譽為戶部尚書大學士。
高宏圖以不經會推繳命;得旨:“特用出自朕裁”。
蓋有譽清慎,為人所稱;馬士英借以開傳升之幸門,為阮大铖地也。
吏部給事中章正宸封還中旨,力争;不聽。
故姜曰廣、陳子龍諸君子俱極論之學。
姜曰廣論中旨 祖宗會推之典,立法萬世無弊;斜封墨敕,覆轍俱在。
臣觀先帝之善政雖多,而以堅持“逆案”為盛美;先帝之害政亦間出,而以頻出中旨為亂階。
用閣臣内傳矣,用部臣、勳臣内傳矣,選大将、言官亦内傳矣。
他無足數,論其尤者:其所得閣臣,則逢君殃民、奸儉刻毒之周延儒、溫體仁、楊嗣昌、偷生從賊之魏藻德等也;其所得部臣,則陰邪貪猾之陳新甲等也;其所得勳臣,則力阻南遷、盡撤守禦之李國桢也;其所得大将,則纨绔支離之王樸、倪寵輩也;其所得言官,則貪婪無賴之史{範土}、陳啟新也。
凡此,皆力排衆議,簡自中旨者也;乃其後效亦可睹矣。
且陛下亦知内傳之故乎?總由鄙夫熱心仕進,一見擯于公論,遂乞哀于内廷。
線索關通,中自有竅;門戶摧折,巧為之詞。
内廷但見其可憐之狀、聽其一面之詞,遂不能無聳動;間以其事密聞于上,又得上之意旨轉而授之。
于是平台召對,片語投機,立談取官,有若登場之戲。
臣昔痛心此弊,亦于講藝敷陳;但以未及暢語,至今隐恨。
先帝既誤,陛下豈堪再誤哉! 天威在上,密勿深嚴;臣安得事事而争之。
但願陛下深宮有暇,溫習經書,間取“大學衍義”、“資治通鑒”視之;如周宣、漢光之何以竟恢遠烈?晉元、宋高之何以終狃偏安?武侯之出師南蠻,何惓惓以“親君子必遠小人”為說?李綱之受命禦敵,亦何以切切“信君子勿問小人”為言?苟能思維,必能發明聖性。
陛下與其用臣之身,不若行臣之言;不行其言而但用其身,是猶獸畜之以供人力俎也! 吳适請憂勤節愛 戶科吳适疏請“憂勤節愛”。
言:‘國恥未雪,陵寝成墟;豫東之收複無期,楚、蜀之摧殘彌甚。
舊部草創,一事未舉;萬孔千瘡,憂危叢集。
又況畿南各省,到處旱災;兼之臣鄰消長多虞、将帥元黃構釁。
伏惟陛下始終競惕,兼仿祖制:早、午、晚三朝勤禦經筵而谘時政;親近儒臣,朝期無更傳免。
而又躬崇儉約,尚茅茨而省工作、嚴爵賞而重名器;锱铢必恤,俾佐軍興。
諸凡無藝之征,一概報罷;被災之地,确覈酌緩。
墨吏必懲,蠹胥必殛。
根本之計,孰大于此’! 沈胤培請立中宮、舉經筵、定朝儀 禮科沈胤培疏請“立中宮、舉經筵、定朝儀”謂:‘今永巷無脫簪之儆,崆峒鮮問道之谟。
瀕笑或假借于從龍,而簾遠堂高之義不着;是非或混淆于市虎,而陰陽消長之關可虞!陛下誠思此身為祖宗付托之身,先帝之大仇一日未複,即九廟之神靈一日怨恫。
而正朝廷以正百官、正萬民,先自宮闱始;則選立中宮為第一義。
經筵業奉明旨,尤祈汲汲舉行。
或召詞臣詢經史、或召部臣考政治,而時令台谏之臣陳得失。
宮中萬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