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藩籬視之!
時高、劉等封伯爵,而黃、左晉侯爵,仍蔭一子錦衣衛正千戶世襲。
又旨雲:‘馬士英保障東南,膚功更着;着加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指揮佥事世襲。
盧九德功一體,着司禮監從優議叙’。
黃得功 黃得功,字虎山。
貌偉,胡髯兩頤倒豎;膂力絕倫。
微時,驅驢為生計。
有貴州舉人楊文骢、周祚新北上,于浦口雇其驢;初不知為豪傑也。
道經關山,突遇響馬六人。
文骢、祚新等亦閑弓馬,欲與之敵;得功大呼曰:‘公等勿動,我往禦之’。
時楊家人亦頗材武,已于驢背躍下,行李與牲口重數百斤,得功一手挾驢,一手提行囊,突撲響馬,響馬大驚,乞止之;且曰:‘有言相告’。
得功不聽,撲擊如故。
響馬急齊下馬羅拜,‘老兄真英雄,吾輩願拜下風,勿失義氣’!得功方止;亦拜曰:‘我不願為此,隻放吾等過去可也’!響馬請姓氏,得到堅不與言;既而曰:‘姓黃,呼為黃大’。
響馬遺以金;得功不受,乃去。
楊、周兩孝廉見其勇而有志,待如兄弟。
及南回,告于馬士英。
士英覓至,為之婚娶;延武士,教以兵法。
及莅任鳳陽,即用為旗鼓。
堵截流寇,建功河北,升副總戎。
軍中嘗乘黑驢,呼為“黃大刀”,甚畏之。
于是廬、鳳一帶,賊不敢久駐。
附記遺事:大學士蔣德璟曰:‘挂印總兵爵雖大,然庭參宰相時,相不出迎,居位受拜;拜訖,相始出接,延入後堂,乃行賓主之禮。
時高、劉三鎮皆行此,獨得功來見,拜入後堂,仍行跪禮。
此固忠義之氣,亦以昔日在吾門下故也’。
蓋武臣曾于文臣門下奔走出身者,後雖貴顯,必行跪見禮。
太祖舊制:凡宰相閱邊,雖總兵封侯必戎服庭參,揖于檻外;所以尊相體也。
宏光時,史相督師,四鎮将谒,私議見禮;得功曰:‘有舊制在’。
高、劉等曰:‘吾輩已封侯伯矣’。
得功戎服先入,高、劉不得已,亦戎服繼之。
于此知得功勇而知義。
得功貧時,豢鴨池塘,其數日減,久之幾盡。
得功怒,将水戽竭,捕一巨鳝,長可數尺、圍五寸許;烹食之。
體貌倏易,頃成偉丈夫,亦不自覺力多也。
及浴,手絞巾布,忽斷裂;始知之。
予叔君衡公昔在儀真,聞門外喧鬧,出見所舁鐵鞭,鞭每重三十斤、雙鞭則重六十斤矣;此得功在馬上所運者。
得功有獵犬三十随馬走,甚捷。
在六合時,每使小卒以金鑼戴額上,得功射之,百發百中,而人不傷。
衆呼為“小由基”。
得功善飲細酒和火酒,可飲五十斤。
臨陣時,以紮巾緊縛,目瞳突出;飲半酣,方入陣,所向無前。
揚人雲:‘得功駐儀真,治兵嚴整。
曾遣四十騎白事于史相,道經高營被劫;得功怒,卒兵馳揚,傑與戰。
時傑兵盛,得功被圍;适弟黃蜚等至,傑兵始退。
已複戰,得功臨陣,傑部将号黑虎子者最骁勇,出戰;蜚發煙铳,黑虎子目眩,得功鞭碎其首而死。
傑懼收兵;适史相至,傑償得功馬,始罷兵’。
戰場在揚州城外荒地埂子上;然埂子街進城即是,非城外也。
初,儀真舉人李洪甲宦囊甚厚,營建壯麗。
有相者曰:‘此屋必出一封侯者居之’。
傳至于孫,适得功莅鎮,居其宅凡九閱月;而形家之言始驗,亦異矣。
得功賤時,有飯肆老妪厚遇之;得功感其意,拜為母。
及貴,挈至儀真。
妪卒,葬于方山,四鎮合兵數萬送之;旌旗蔽野,儀衛眩目,郡邑榮之。
初,得功在河北,陣前馬驚幾蹶;适一人持之得不堕。
得功問之,對曰:‘小卒任姓’。
問其名,對曰:‘無’。
得功見其嚴冬尚無褲,即名之曰“有褲”;意欲厚酬之也。
及得功鎮儀真,任已為錦衣守備,駐六合矣。
未幾,升參将;繼升副總戎,賜蟒玉。
劉澤清 劉澤清,字鶴洲。
白面朱唇,貌頗美。
崇祯時,為總兵官。
癸未七月,請于青、登諸山開礦煎銀;着巡撫設法。
甲申二月,移鎮彰德。
賊警急,召吳三桂、唐通與澤清等将兵入援;三桂、澤清不奉诏。
三月,兵科韓如愈奉差至東昌,澤清遣兵殺之;曰:‘尚能論我主将否也’?為山東總兵,虛報捷,賞銀五十兩;又詭言堕馬被傷,複賞藥資四十兩。
命即扼真定,澤清不從;即于是日大掠臨清。
統兵南下,所至焚劫一空。
三月十六日上泣,方、魏二相請對封清為安東伯,上不應。
五月十二日,澤清以數百人大掠瓜州。
淮安自路振飛、王燮同心戮力,頗成鞏固。
振飛去後,澤清突來盤踞,散遣義士,桀骜者藉之部下,搶劫村落一空。
與淮撫田仰,日肆歡飲。
北兵南下,有問其如何禦者?澤清曰:‘吾擁立福王而來,以此供我休息;萬一有事,吾自擇江南一郡去耳’。
八月,澤清大興土木,造宅淮安,極其壯麗;四時之寶俱備,僭拟皇居。
休卒淮上,無意北往。
田仰猶屢為請饷;宏光以東南饷額不滿五百萬,江北已給三百六十萬,豈能以有限之财、供無已之求!命仰與澤清通融措辨。
澤清曾殺其叔副總兵劉孔和。
孔和,故大學士鴻訓子;澤清初為其狎客,及後勢盛,反抑孔和屬役之。
一日,以所作詩示和曰:‘好否’?孔和戲曰:‘不作尤好’。
澤清色變。
無何,遣孔和以二千人渡河;忽檄召至,斬之。
所部二千人,洶洶不服;令别将擊斬之,無一人存者。
其兇暴如此。
昔霍去病雲:‘匈奴未滅,無以家為’!李西平雲:‘天子何在,敢言家乎’?宜其立大功、成天下大名也。
澤清當乾坤颠覆、大敵在前之時,即卧薪嘗膽,猶懼不濟;乃大興土木,真處堂燕雀耳。
愚昧若此,堪為将乎?他事抑勿論矣! 劉良佐 劉良左,字明輔;大同左衛人。
初與高傑同居李自成麾下,傑護内營、良左護外營。
後傑降,良左亦有歸朝意。
未幾,降。
崇祯十四年,曾破賊袁時中數萬衆,曆官至總戎。
素乘花馬,故世号“花馬劉”裡。
先君子雲:‘昔劉良佐未顯時,居督撫朱大典部下。
忽為所知,加以殊恩,屢以軍功薦拔,遂至總戎;亦一遇也’。
甲申六月六日(壬戌),劉良佐開鎮臨淮,士民張羽明等不服,臨淮士民戈尚友等亦奏叛鎮環攻;命撫按調和之。
高傑 高傑,字英吾;米脂人。
初為李自成先鋒;後與自成後妻邢氏通,懼誅,遂偕以歸降,隸秦将賀人龍麾下。
孫傳庭督秦中,令傑與白廣恩為前鋒。
二将各不相下,遂潰;潼關不守。
甲申春,調赴李建泰軍前;未至,聞建泰兵潰,遂搶河東一帶,由山西、河北率兵南下,大肆劫掠。
抵揚,欲入城,揚人畏懼,為罷市,登陴死守。
傑攻之,多殺掠。
四月二十八日(乙酉),傑圍揚州困之。
五月初五日(壬辰),傑兵大掠江北,聲言欲送家眷安頓江南;約劉澤清刻日南渡。
史可法議發戶部一萬兩,遣職方郎萬元吉前谕各鎮,分别犒賞。
初六日(癸已),太仆少卿萬元吉言:‘揚州、臨淮、六合,所在兵民相角。
在兵素少紀律,在民近更乖張。
遂緻一城之隔,民以兵為賊,死守不容;兵以民為叛,環攻弗釋。
猝有寇至,民必至于驚竄,真今日莫大之憂也。
江北郡邑接連山東、河南,賊騎處處可到,勢必需兵堵剿;臣等雖有愛民之心,無銷兵之術。
就中調停,惟是官兵經過駐劄地方,使城外居民盡移城内,空下房屋,聽各将領派兵住宿,嚴禁毀傷;其蔬菜等項,仍谕城内居民盡出城外有無貿遷,有司會同各将領共相防護,嚴禁搶掠。
如此立法,自然民不苦兵、兵不恨民。
臣前監軍楚、蜀時,行之甚效。
其在今,何獨不然’雲雲。
萬疏,“大事記”載六月二十四日;而此則從“甲乙史”也。
予聞史督輔行師時,亦令賢能将領預往歇宿去處,将房屋料定,安置兵将若幹;分貼标明,書“某營某将宿此”。
到則認标而止,無有搶攘;此良法也。
五月七日(甲午),揚州士紳王傅龍奏:‘東省附逆,河北悉為賊有,淮、揚人自為守。
不意賊警未至,而高兵先亂。
自傑渡河掠徐,至泗、至揚,四廂之民何啻百萬;殺人則積屍盈野、污淫則辱及幼女。
新舊城環圍,絕糧已經月餘。
何不恢已失之州邑而殺自有之良民也’!十六日(癸卯),傑屯兵揚州城下。
淮撫黃家瑞漫無主張,守道馬鳴騄晝夜督民守城,集衆議事;進士鄭元勳與傑善,親詣高營解紛。
遂入城,勸家瑞放高兵入城,便可帖然。
謂傑有福王劄,命駐揚州;宜善禦之,毋撄其暴亂。
士民嘩曰:‘城下殺人如是,元勳不見耶’?元勳強為傑辨,衆怒指為傑黨;且曰:‘不殺元勳,城不可守’。
遂寸斬之城樓。
鳴騄疾走泰州。
傑恨;攻益力。
史可法以義喻解之,始移駐瓜州。
及設四鎮,傑卒駐揚:澤清駐淮,良佐駐鳳、泗,黃得功駐廬。
得功心薄之,因提兵争淮、揚,與傑戰;不勝。
朝廷聞之,升萬元吉太仆少卿,監江北軍解之,始各罷兵。
隸傑于史可法标下,為前部總兵官。
“甲乙史”雲:五月十八日(乙巳),萬元吉言:‘臣奉命犒師,沿途兵言構禍,寸步皆阻;揚州民尤甚,閉城登陴已十餘日。
乃兵與民相殺,民又與兵相殺;成何紀律?頃接水營将張士儀言:“寇奔清河,官兵擊燒賊舡殆盡。
若高、劉、黃将潛師以濟,一鼓殲之,即可稱中興第一功也”’。
初,黃得功分地揚州,高傑、劉澤清以繁富争之;縱兵淫掠,揚人大哄。
得功兵至天長,傑、澤清欲拒;又值李栖鳳、高文昌兵至,衆心洶洶。
元吉移得功書,期共戮力王室;得功自明無他,欲聯絡各鎮鼓勇殺賊。
元吉以得功書馳示傑等,始肯相戢。
然傑部悍,終不自制。
二十三日(庚戌),高傑疏言:‘奉旨分防,揚儀人登陴、罷市,撫道不出;僞将董學禮又入宿遷。
臣進退無所,乞賜應住何地’? 六月初二日(戊午),揚州難民盛運開奏揚民橫遭焚劫;上谕以‘百姓當仰體朝廷不得已之意;該鎮忠勇名帥,督輔既到自妥’。
初六日(壬戌),史可法以高傑悍不可制,身入其營谕之。
見留不能出,盡奪其兵,仆從多散
又旨雲:‘馬士英保障東南,膚功更着;着加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指揮佥事世襲。
盧九德功一體,着司禮監從優議叙’。
黃得功 黃得功,字虎山。
貌偉,胡髯兩頤倒豎;膂力絕倫。
微時,驅驢為生計。
有貴州舉人楊文骢、周祚新北上,于浦口雇其驢;初不知為豪傑也。
道經關山,突遇響馬六人。
文骢、祚新等亦閑弓馬,欲與之敵;得功大呼曰:‘公等勿動,我往禦之’。
時楊家人亦頗材武,已于驢背躍下,行李與牲口重數百斤,得功一手挾驢,一手提行囊,突撲響馬,響馬大驚,乞止之;且曰:‘有言相告’。
得功不聽,撲擊如故。
響馬急齊下馬羅拜,‘老兄真英雄,吾輩願拜下風,勿失義氣’!得功方止;亦拜曰:‘我不願為此,隻放吾等過去可也’!響馬請姓氏,得到堅不與言;既而曰:‘姓黃,呼為黃大’。
響馬遺以金;得功不受,乃去。
楊、周兩孝廉見其勇而有志,待如兄弟。
及南回,告于馬士英。
士英覓至,為之婚娶;延武士,教以兵法。
及莅任鳳陽,即用為旗鼓。
堵截流寇,建功河北,升副總戎。
軍中嘗乘黑驢,呼為“黃大刀”,甚畏之。
于是廬、鳳一帶,賊不敢久駐。
附記遺事:大學士蔣德璟曰:‘挂印總兵爵雖大,然庭參宰相時,相不出迎,居位受拜;拜訖,相始出接,延入後堂,乃行賓主之禮。
時高、劉三鎮皆行此,獨得功來見,拜入後堂,仍行跪禮。
此固忠義之氣,亦以昔日在吾門下故也’。
蓋武臣曾于文臣門下奔走出身者,後雖貴顯,必行跪見禮。
太祖舊制:凡宰相閱邊,雖總兵封侯必戎服庭參,揖于檻外;所以尊相體也。
宏光時,史相督師,四鎮将谒,私議見禮;得功曰:‘有舊制在’。
高、劉等曰:‘吾輩已封侯伯矣’。
得功戎服先入,高、劉不得已,亦戎服繼之。
于此知得功勇而知義。
得功貧時,豢鴨池塘,其數日減,久之幾盡。
得功怒,将水戽竭,捕一巨鳝,長可數尺、圍五寸許;烹食之。
體貌倏易,頃成偉丈夫,亦不自覺力多也。
及浴,手絞巾布,忽斷裂;始知之。
予叔君衡公昔在儀真,聞門外喧鬧,出見所舁鐵鞭,鞭每重三十斤、雙鞭則重六十斤矣;此得功在馬上所運者。
得功有獵犬三十随馬走,甚捷。
在六合時,每使小卒以金鑼戴額上,得功射之,百發百中,而人不傷。
衆呼為“小由基”。
得功善飲細酒和火酒,可飲五十斤。
臨陣時,以紮巾緊縛,目瞳突出;飲半酣,方入陣,所向無前。
揚人雲:‘得功駐儀真,治兵嚴整。
曾遣四十騎白事于史相,道經高營被劫;得功怒,卒兵馳揚,傑與戰。
時傑兵盛,得功被圍;适弟黃蜚等至,傑兵始退。
已複戰,得功臨陣,傑部将号黑虎子者最骁勇,出戰;蜚發煙铳,黑虎子目眩,得功鞭碎其首而死。
傑懼收兵;适史相至,傑償得功馬,始罷兵’。
戰場在揚州城外荒地埂子上;然埂子街進城即是,非城外也。
初,儀真舉人李洪甲宦囊甚厚,營建壯麗。
有相者曰:‘此屋必出一封侯者居之’。
傳至于孫,适得功莅鎮,居其宅凡九閱月;而形家之言始驗,亦異矣。
得功賤時,有飯肆老妪厚遇之;得功感其意,拜為母。
及貴,挈至儀真。
妪卒,葬于方山,四鎮合兵數萬送之;旌旗蔽野,儀衛眩目,郡邑榮之。
初,得功在河北,陣前馬驚幾蹶;适一人持之得不堕。
得功問之,對曰:‘小卒任姓’。
問其名,對曰:‘無’。
得功見其嚴冬尚無褲,即名之曰“有褲”;意欲厚酬之也。
及得功鎮儀真,任已為錦衣守備,駐六合矣。
未幾,升參将;繼升副總戎,賜蟒玉。
劉澤清 劉澤清,字鶴洲。
白面朱唇,貌頗美。
崇祯時,為總兵官。
癸未七月,請于青、登諸山開礦煎銀;着巡撫設法。
甲申二月,移鎮彰德。
賊警急,召吳三桂、唐通與澤清等将兵入援;三桂、澤清不奉诏。
三月,兵科韓如愈奉差至東昌,澤清遣兵殺之;曰:‘尚能論我主将否也’?為山東總兵,虛報捷,賞銀五十兩;又詭言堕馬被傷,複賞藥資四十兩。
命即扼真定,澤清不從;即于是日大掠臨清。
統兵南下,所至焚劫一空。
三月十六日上泣,方、魏二相請對封清為安東伯,上不應。
五月十二日,澤清以數百人大掠瓜州。
淮安自路振飛、王燮同心戮力,頗成鞏固。
振飛去後,澤清突來盤踞,散遣義士,桀骜者藉之部下,搶劫村落一空。
與淮撫田仰,日肆歡飲。
北兵南下,有問其如何禦者?澤清曰:‘吾擁立福王而來,以此供我休息;萬一有事,吾自擇江南一郡去耳’。
八月,澤清大興土木,造宅淮安,極其壯麗;四時之寶俱備,僭拟皇居。
休卒淮上,無意北往。
田仰猶屢為請饷;宏光以東南饷額不滿五百萬,江北已給三百六十萬,豈能以有限之财、供無已之求!命仰與澤清通融措辨。
澤清曾殺其叔副總兵劉孔和。
孔和,故大學士鴻訓子;澤清初為其狎客,及後勢盛,反抑孔和屬役之。
一日,以所作詩示和曰:‘好否’?孔和戲曰:‘不作尤好’。
澤清色變。
無何,遣孔和以二千人渡河;忽檄召至,斬之。
所部二千人,洶洶不服;令别将擊斬之,無一人存者。
其兇暴如此。
昔霍去病雲:‘匈奴未滅,無以家為’!李西平雲:‘天子何在,敢言家乎’?宜其立大功、成天下大名也。
澤清當乾坤颠覆、大敵在前之時,即卧薪嘗膽,猶懼不濟;乃大興土木,真處堂燕雀耳。
愚昧若此,堪為将乎?他事抑勿論矣! 劉良佐 劉良左,字明輔;大同左衛人。
初與高傑同居李自成麾下,傑護内營、良左護外營。
後傑降,良左亦有歸朝意。
未幾,降。
崇祯十四年,曾破賊袁時中數萬衆,曆官至總戎。
素乘花馬,故世号“花馬劉”裡。
先君子雲:‘昔劉良佐未顯時,居督撫朱大典部下。
忽為所知,加以殊恩,屢以軍功薦拔,遂至總戎;亦一遇也’。
甲申六月六日(壬戌),劉良佐開鎮臨淮,士民張羽明等不服,臨淮士民戈尚友等亦奏叛鎮環攻;命撫按調和之。
高傑 高傑,字英吾;米脂人。
初為李自成先鋒;後與自成後妻邢氏通,懼誅,遂偕以歸降,隸秦将賀人龍麾下。
孫傳庭督秦中,令傑與白廣恩為前鋒。
二将各不相下,遂潰;潼關不守。
甲申春,調赴李建泰軍前;未至,聞建泰兵潰,遂搶河東一帶,由山西、河北率兵南下,大肆劫掠。
抵揚,欲入城,揚人畏懼,為罷市,登陴死守。
傑攻之,多殺掠。
四月二十八日(乙酉),傑圍揚州困之。
五月初五日(壬辰),傑兵大掠江北,聲言欲送家眷安頓江南;約劉澤清刻日南渡。
史可法議發戶部一萬兩,遣職方郎萬元吉前谕各鎮,分别犒賞。
初六日(癸已),太仆少卿萬元吉言:‘揚州、臨淮、六合,所在兵民相角。
在兵素少紀律,在民近更乖張。
遂緻一城之隔,民以兵為賊,死守不容;兵以民為叛,環攻弗釋。
猝有寇至,民必至于驚竄,真今日莫大之憂也。
江北郡邑接連山東、河南,賊騎處處可到,勢必需兵堵剿;臣等雖有愛民之心,無銷兵之術。
就中調停,惟是官兵經過駐劄地方,使城外居民盡移城内,空下房屋,聽各将領派兵住宿,嚴禁毀傷;其蔬菜等項,仍谕城内居民盡出城外有無貿遷,有司會同各将領共相防護,嚴禁搶掠。
如此立法,自然民不苦兵、兵不恨民。
臣前監軍楚、蜀時,行之甚效。
其在今,何獨不然’雲雲。
萬疏,“大事記”載六月二十四日;而此則從“甲乙史”也。
予聞史督輔行師時,亦令賢能将領預往歇宿去處,将房屋料定,安置兵将若幹;分貼标明,書“某營某将宿此”。
到則認标而止,無有搶攘;此良法也。
五月七日(甲午),揚州士紳王傅龍奏:‘東省附逆,河北悉為賊有,淮、揚人自為守。
不意賊警未至,而高兵先亂。
自傑渡河掠徐,至泗、至揚,四廂之民何啻百萬;殺人則積屍盈野、污淫則辱及幼女。
新舊城環圍,絕糧已經月餘。
何不恢已失之州邑而殺自有之良民也’!十六日(癸卯),傑屯兵揚州城下。
淮撫黃家瑞漫無主張,守道馬鳴騄晝夜督民守城,集衆議事;進士鄭元勳與傑善,親詣高營解紛。
遂入城,勸家瑞放高兵入城,便可帖然。
謂傑有福王劄,命駐揚州;宜善禦之,毋撄其暴亂。
士民嘩曰:‘城下殺人如是,元勳不見耶’?元勳強為傑辨,衆怒指為傑黨;且曰:‘不殺元勳,城不可守’。
遂寸斬之城樓。
鳴騄疾走泰州。
傑恨;攻益力。
史可法以義喻解之,始移駐瓜州。
及設四鎮,傑卒駐揚:澤清駐淮,良佐駐鳳、泗,黃得功駐廬。
得功心薄之,因提兵争淮、揚,與傑戰;不勝。
朝廷聞之,升萬元吉太仆少卿,監江北軍解之,始各罷兵。
隸傑于史可法标下,為前部總兵官。
“甲乙史”雲:五月十八日(乙巳),萬元吉言:‘臣奉命犒師,沿途兵言構禍,寸步皆阻;揚州民尤甚,閉城登陴已十餘日。
乃兵與民相殺,民又與兵相殺;成何紀律?頃接水營将張士儀言:“寇奔清河,官兵擊燒賊舡殆盡。
若高、劉、黃将潛師以濟,一鼓殲之,即可稱中興第一功也”’。
初,黃得功分地揚州,高傑、劉澤清以繁富争之;縱兵淫掠,揚人大哄。
得功兵至天長,傑、澤清欲拒;又值李栖鳳、高文昌兵至,衆心洶洶。
元吉移得功書,期共戮力王室;得功自明無他,欲聯絡各鎮鼓勇殺賊。
元吉以得功書馳示傑等,始肯相戢。
然傑部悍,終不自制。
二十三日(庚戌),高傑疏言:‘奉旨分防,揚儀人登陴、罷市,撫道不出;僞将董學禮又入宿遷。
臣進退無所,乞賜應住何地’? 六月初二日(戊午),揚州難民盛運開奏揚民橫遭焚劫;上谕以‘百姓當仰體朝廷不得已之意;該鎮忠勇名帥,督輔既到自妥’。
初六日(壬戌),史可法以高傑悍不可制,身入其營谕之。
見留不能出,盡奪其兵,仆從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