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議立福藩
四月初三日(庚申),時潞、周藩泊淮上者,各以宮眷随;獨福王孑然,與常應俊等數人流離飄泊。
鳳陽總督馬士英陰使人導之,借淮撫路振飛舟南行。
十四日(辛未),有内官至南京,府部科道等官始知北京被陷确信,上殉社稷;大小驚惶。
史可法、張慎言等集高宏圖寓,議所尊奉。
時潞王、福王并在淮上,姜曰廣屬意在福王;史可法曰:‘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以主天下’。
逡巡而散。
二十一日(戊寅),時新主未定,人望皆在潞王。
高傑、劉澤清移書路振飛,問所奉;振飛雲:‘議賢則亂、議親則一,現在惟有福王。
有勸某随去南京扶立者,此時某一動,則淮、揚不守,天下事去矣。
此功自讓與開國元勳居之,必待南部議定;不然,我奉王入而彼不納,必且互争,自不待闖賊至而自相殘敗事矣’!南京文武大臣齊集中軍都督魏國公徐宏基第,議推戴讨賊。
時惠王、桂王道遠難至,潞王、福王、周世孫各避賊舟次淮安。
馬士英獨念福王昏庸,可利為之;内賄劉孔昭、外賄劉澤清,同心推戴,必欲立之。
移書史可法及禮部侍郎呂大器,謂:‘以序、以賢,無如福王。
已傳谕将士奉為三軍主,請奉為帝’;且責史可法當主其議。
可法、大器持不可。
二十二日(己卯),可法治兵于浦口。
二十六日(癸未),高宏圖、姜曰廣、李沾、郭維經、誠意伯劉孔昭、司禮太監韓贊周等複捱次進見,對勳臣恸哭;素衣角帶,群臣行禮,皆以手扶,待茶款話,極其溫和。
言及迎立,即力辭;言‘封疆大計,惟仗衆先生主持’。
五月戊子朔辰刻,福王自三山門登陸。
由城外至孝陵,乘馬;入西門享殿祭告,以東門内禦路也。
拜谒罷,問懿文太子寝園?遂詣瞻拜。
既畢,從臣集朝内會議;獨大器後至。
時以潞王倫次稍疏,福王有在邸不類事,莫之敢決;李沾奮袂厲聲曰:‘今日有異議者,以死殉之’!劉孔昭、韓贊周力持之;孔昭又面罵大器不得出言搖惑。
議遂定,乃以福王告廟。
因先修武英殿,是日即具公啟迎王;而可法督師江上猶未回。
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禮部司務齎百司公啟迎福王于儀真,王得啟即行。
二十八日(乙酉),徐宏基等迎王于浦口。
二十九日(丙戌),午刻,王舟泊燕子矶。
三十日(丁亥),南京諸臣見王于舟次。
王角巾葛衣,坐寝榻上;舊枕敝衾,孑影空囊。
從行田成諸人,布袍葛履,不勝其困。
王答兵部書謂:‘國母尚無消息,宮眷未攜一人;初意欲避難浙東僻地,迎立決不敢當’等語。
從正陽門進城至東華門,步行過皇極殿,谒奉先殿,出西華門;以内守備府為行宮,駐跸焉。
文武進見,王惶赧欲避。
史可法‘言殿下宜正受’;遂行四拜禮。
王傳上殿,商戰守之策;劉孔昭暨諸勳侯甚有德色。
可法奏對良久,魏國公徐宏基、内守備各有奏;群臣乃退。
是日,王辇所至,都民聚觀;生員及在籍官,沿途皆有拱迎者。
有雲:先一日,兩大星夾日;本日五色雲見。
大星夾日、五色雲見,似為南都之祥;而後事如此,是時攝政王初入燕,星雲殆大清朝之瑞乎? 福王登極 五月初二日(己醜),南京諸臣谒福王于行宮。
靈璧侯湯國祚以戶部措饷不發為言,其詞憤怒;太監韓贊周叱之起。
呂大器呵言:‘此非對君禮’!禦史祁彪佳言:‘綱紀法度,為立國之本’。
吏科李沾言:‘朝班宜肅’!彪佳又言宜早頒大号、敬天法祖諸事。
王皆允之。
群臣退,俱會議于内守備家;議監國、登極,鹹以先行監國為便。
張慎言曰:‘國虛無人,可遂即位’。
可法密曰:‘太子存亡未蔔,倘北将挾以來,奈何’?劉孔昭曰:‘今日既定,誰敢更移?請正位’!可法曰:‘緩幾日無妨’。
彪佳曰:‘監國名正;蓋愈推讓,益彰王之賢德。
且總師讨賊,申複國恥,示海内無因以自利之心。
而江北諸大将使共預推戴,則将士亦歡欣;然後擇吉登大寶,布告天下’。
呂大器、徐宏基皆然之。
遂定監國,以金鑄“監國之寶”。
是日,諸大臣面奏勸進,王公百官升殿議。
王辭讓愈堅,謂‘人生以忠孝為本。
今大仇未報,是不能事君;父遭慘死,母無消息,是不能事親:斷無登位之理’。
言訖涕泣。
又言:‘東宮及永、定二王見在賊中,或可緻之;且桂、惠、瑞三王皆本王之叔,聽諸先生擇賢迎立’。
科道官奏迎立之意,彪佳以人心天意為言。
王遜謝如前,令百官退;止留兵部及内守備進内議事。
少頃,再入班,上勸進第一箋,呂大器跪奏。
王傳旨:‘暫領監國’。
百官退。
少頃,又進第二箋;王命傳進,乃手書批答:‘仍領監國,餘所請不敢當’。
初三日(庚寅),百官朝服,王行告天禮。
其祝文焚時,飄入雲霄;衆以為異。
王升殿,百官行四拜禮,魏國公徐宏基跪進“監國之寶”;王既受訖,再行四拜禮,乃退。
早間,有傳得後日即登極者;史可法以人言搖搖,亦欲再勸進。
祁彪佳力争,謂‘監國不兩日即登極,何以服人心’!乃止(“編年”、“遺聞”俱載初四日監國;而“甲乙史”及“日記”又載初三日進“監國寶”,姑從之)。
十一日(戊戌),群臣第三次勸進;王令旨:‘這所啟,予屢谕甚明,何又連章勸進!先生等惓惓忠愛,無非從宗社起見;予不忍固違,勉從所請。
候擇吉舉行。
該部知道’。
十五日(壬寅)辰時,福王即帝位于武英殿;诏以明年為“宏光元年”。
附記:‘時予入城,或問曰:‘聞新皇帝止有八個月天下,信乎’?予曰:‘未知也’。
及明年五月帝遁,甫一載。
而豫王率師南下,則春月也;天命所歸,實止八月耳’。
傳為無錫費國瑄語;瑄頗通天文,順治乙醜進士,今選餘杭令。
宏光诏書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我國家受天鴻祚,弈世滋昌;保大定功,重熙累洽。
自高皇帝龍飛奠鼎,而已蔔無疆之曆矣。
朕嗣守藩服,播遷江、淮;群臣百姓共推繼序,跋涉來迎,請正位号。
予暫允監國,攝理萬幾。
乃累箋勸進,拒辭弗獲;謹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位于南都。
猥以藐躬,荷茲神器。
惟我大行皇帝英明振古,勤儉造邦;殚宵旰以經營,希蕩平之績效。
乃潢池盜弄,鐘虡震驚;燕畿掃地以蒙塵,龍馭賓天而上涉。
三靈共憤,萬姓同仇。
朕涼德弗勝,遺弓抱痛;敢辭薪膽之瘁,誓圖俘馘之功!尚賴親賢僇力劻勷,助予敵忾。
其以明年為宏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
所有合行事宜,開示于後: 國政二十五款 一、在京文武各官,俱照原官加一級;無級可加者,晉勳階一級,給與新銜诰命。
在外督撫、監司、守令,俱照新銜給與。
應得诰命,有礙于典制、封典不得自遂者,準請明移封。
一、前朝文武大臣,有勞績可紀、品行可師而幽光未闡、谥蔭未全者,該部即類題補。
一、在籍閣臣暨六卿之長,年六十以上者存問;其有遣配及閑住者,俱複原職。
該撫按奏明存亡,三品以下先行豁罪;其中創艾日久、情可矜原者,着吏部行文撫按從公采訪,列名報聞,分别酌用。
該部亦發訪單,确行察覈公論佥同,據實奏聞報用;不得藉端燃灰,緻滋幸濫。
一、諸藩有流寓失所者,行各撫按善為安置;除南直不列藩封外,如浙之台州、處州、閩之邵武、汀州、廣之南雄、韶州等郡,酌議來說。
一、宗室在南京者,名糧宜按時給發。
其管理約束有年,準加敕優獎。
一、公侯伯共五十餘人,北都淪陷,亡者甚多;今現在不過十餘人。
所有應得常祿,往日本、折三七關支或本、折中半兼支者,俱于折色中各給本色一半,每石折銀七錢,以示厚意。
一、累朝及現在公王所出子孫,各蔭一子入監讀書;如無當蔭者,準于原蔭武職上量加一級,兵部即與題複。
一、七十以上年高有德者,府縣申報撫按。
已冠帶者,仍作旌異;未冠帶者,給與冠帶。
其細民,于元年量給膳米,以稱朕養老至意。
但不得因而徇濫,因而詐擾。
一、忠義殉難者,該撫按确察題明,準與贈恤、蔭谥;還與建祠有年遠未沾恩者,照例一體行;不得需索留難。
一、舉人以字句蒙擯及停科者,俱準于宏光元年給憑赴部會試;其行止有礙、無關倫理者,該撫按奏明,一體會試。
一、各府州縣廪生例得恩貢,務收真才,以需後用;不拘年例。
一、赴京舉貢、生監等道途寇阻、資斧維艱者,合行考錄,以疏淹滞。
五年則減一年,舉貢、監生仍照舊例行。
一、換授、保舉、副榜特用等項,以後盡行停止。
系副榜、廪生、監生出身或經薦過者,照舊量用;不得過抑,以塞賢路。
一、山林草澤下僚賤吏,有真正奇才異能、堪以匡時禦亂者,除前谕已頒撫按行各屬從公察報外,今仍着在京科道、閣部等衙門一體從公保舉,确定人數,以憑拔用。
如徇情賄囑,事後發覺及試驗罔效者,舉主連坐。
一、北直、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遼東等處文武官生,義不從賊在南者,除文官現任廢籍聽吏部察明推升赴用外,其生員流寓無歸、進取無路者,俱赴禮部報名;仍取鄉官印結及各生互相保結,照各省直地方廪、增、附名色分寄應天府學,學臣一體考試作養,以示優恤士子之意。
其武弁指揮、千百戶等,如有真正襲替号紙腳色,許赴本部察驗明确,準附在京各衛寄俸,勿令失所。
一、陷賊各官,本當戮竄;恐絕其自新,暫開一面:有能返邪歸正者,寬其前罪;有能殺賊自效者,準以軍功論。
一、錢糧屢赦宥,民未沾恩;在民者惟利頑戶,在官者惟飽奸胥:朕甚憫焉!今于宏光元年,不論本色、折色,量蠲一分;其本色,仍改折二分。
除北直、山西、陝西全免五年,山東、河南全免三年外,其江北、湖廣蠲十分之五;其江西曾蹂躏地方,撫按察明,照四川蠲十分之三;其遼饷名色盡行蠲免
鳳陽總督馬士英陰使人導之,借淮撫路振飛舟南行。
十四日(辛未),有内官至南京,府部科道等官始知北京被陷确信,上殉社稷;大小驚惶。
史可法、張慎言等集高宏圖寓,議所尊奉。
時潞王、福王并在淮上,姜曰廣屬意在福王;史可法曰:‘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以主天下’。
逡巡而散。
二十一日(戊寅),時新主未定,人望皆在潞王。
高傑、劉澤清移書路振飛,問所奉;振飛雲:‘議賢則亂、議親則一,現在惟有福王。
有勸某随去南京扶立者,此時某一動,則淮、揚不守,天下事去矣。
此功自讓與開國元勳居之,必待南部議定;不然,我奉王入而彼不納,必且互争,自不待闖賊至而自相殘敗事矣’!南京文武大臣齊集中軍都督魏國公徐宏基第,議推戴讨賊。
時惠王、桂王道遠難至,潞王、福王、周世孫各避賊舟次淮安。
馬士英獨念福王昏庸,可利為之;内賄劉孔昭、外賄劉澤清,同心推戴,必欲立之。
移書史可法及禮部侍郎呂大器,謂:‘以序、以賢,無如福王。
已傳谕将士奉為三軍主,請奉為帝’;且責史可法當主其議。
可法、大器持不可。
二十二日(己卯),可法治兵于浦口。
二十六日(癸未),高宏圖、姜曰廣、李沾、郭維經、誠意伯劉孔昭、司禮太監韓贊周等複捱次進見,對勳臣恸哭;素衣角帶,群臣行禮,皆以手扶,待茶款話,極其溫和。
言及迎立,即力辭;言‘封疆大計,惟仗衆先生主持’。
五月戊子朔辰刻,福王自三山門登陸。
由城外至孝陵,乘馬;入西門享殿祭告,以東門内禦路也。
拜谒罷,問懿文太子寝園?遂詣瞻拜。
既畢,從臣集朝内會議;獨大器後至。
時以潞王倫次稍疏,福王有在邸不類事,莫之敢決;李沾奮袂厲聲曰:‘今日有異議者,以死殉之’!劉孔昭、韓贊周力持之;孔昭又面罵大器不得出言搖惑。
議遂定,乃以福王告廟。
因先修武英殿,是日即具公啟迎王;而可法督師江上猶未回。
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禮部司務齎百司公啟迎福王于儀真,王得啟即行。
二十八日(乙酉),徐宏基等迎王于浦口。
二十九日(丙戌),午刻,王舟泊燕子矶。
三十日(丁亥),南京諸臣見王于舟次。
王角巾葛衣,坐寝榻上;舊枕敝衾,孑影空囊。
從行田成諸人,布袍葛履,不勝其困。
王答兵部書謂:‘國母尚無消息,宮眷未攜一人;初意欲避難浙東僻地,迎立決不敢當’等語。
從正陽門進城至東華門,步行過皇極殿,谒奉先殿,出西華門;以内守備府為行宮,駐跸焉。
文武進見,王惶赧欲避。
史可法‘言殿下宜正受’;遂行四拜禮。
王傳上殿,商戰守之策;劉孔昭暨諸勳侯甚有德色。
可法奏對良久,魏國公徐宏基、内守備各有奏;群臣乃退。
是日,王辇所至,都民聚觀;生員及在籍官,沿途皆有拱迎者。
有雲:先一日,兩大星夾日;本日五色雲見。
大星夾日、五色雲見,似為南都之祥;而後事如此,是時攝政王初入燕,星雲殆大清朝之瑞乎? 福王登極 五月初二日(己醜),南京諸臣谒福王于行宮。
靈璧侯湯國祚以戶部措饷不發為言,其詞憤怒;太監韓贊周叱之起。
呂大器呵言:‘此非對君禮’!禦史祁彪佳言:‘綱紀法度,為立國之本’。
吏科李沾言:‘朝班宜肅’!彪佳又言宜早頒大号、敬天法祖諸事。
王皆允之。
群臣退,俱會議于内守備家;議監國、登極,鹹以先行監國為便。
張慎言曰:‘國虛無人,可遂即位’。
可法密曰:‘太子存亡未蔔,倘北将挾以來,奈何’?劉孔昭曰:‘今日既定,誰敢更移?請正位’!可法曰:‘緩幾日無妨’。
彪佳曰:‘監國名正;蓋愈推讓,益彰王之賢德。
且總師讨賊,申複國恥,示海内無因以自利之心。
而江北諸大将使共預推戴,則将士亦歡欣;然後擇吉登大寶,布告天下’。
呂大器、徐宏基皆然之。
遂定監國,以金鑄“監國之寶”。
是日,諸大臣面奏勸進,王公百官升殿議。
王辭讓愈堅,謂‘人生以忠孝為本。
今大仇未報,是不能事君;父遭慘死,母無消息,是不能事親:斷無登位之理’。
言訖涕泣。
又言:‘東宮及永、定二王見在賊中,或可緻之;且桂、惠、瑞三王皆本王之叔,聽諸先生擇賢迎立’。
科道官奏迎立之意,彪佳以人心天意為言。
王遜謝如前,令百官退;止留兵部及内守備進内議事。
少頃,再入班,上勸進第一箋,呂大器跪奏。
王傳旨:‘暫領監國’。
百官退。
少頃,又進第二箋;王命傳進,乃手書批答:‘仍領監國,餘所請不敢當’。
初三日(庚寅),百官朝服,王行告天禮。
其祝文焚時,飄入雲霄;衆以為異。
王升殿,百官行四拜禮,魏國公徐宏基跪進“監國之寶”;王既受訖,再行四拜禮,乃退。
早間,有傳得後日即登極者;史可法以人言搖搖,亦欲再勸進。
祁彪佳力争,謂‘監國不兩日即登極,何以服人心’!乃止(“編年”、“遺聞”俱載初四日監國;而“甲乙史”及“日記”又載初三日進“監國寶”,姑從之)。
十一日(戊戌),群臣第三次勸進;王令旨:‘這所啟,予屢谕甚明,何又連章勸進!先生等惓惓忠愛,無非從宗社起見;予不忍固違,勉從所請。
候擇吉舉行。
該部知道’。
十五日(壬寅)辰時,福王即帝位于武英殿;诏以明年為“宏光元年”。
附記:‘時予入城,或問曰:‘聞新皇帝止有八個月天下,信乎’?予曰:‘未知也’。
及明年五月帝遁,甫一載。
而豫王率師南下,則春月也;天命所歸,實止八月耳’。
傳為無錫費國瑄語;瑄頗通天文,順治乙醜進士,今選餘杭令。
宏光诏書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我國家受天鴻祚,弈世滋昌;保大定功,重熙累洽。
自高皇帝龍飛奠鼎,而已蔔無疆之曆矣。
朕嗣守藩服,播遷江、淮;群臣百姓共推繼序,跋涉來迎,請正位号。
予暫允監國,攝理萬幾。
乃累箋勸進,拒辭弗獲;謹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位于南都。
猥以藐躬,荷茲神器。
惟我大行皇帝英明振古,勤儉造邦;殚宵旰以經營,希蕩平之績效。
乃潢池盜弄,鐘虡震驚;燕畿掃地以蒙塵,龍馭賓天而上涉。
三靈共憤,萬姓同仇。
朕涼德弗勝,遺弓抱痛;敢辭薪膽之瘁,誓圖俘馘之功!尚賴親賢僇力劻勷,助予敵忾。
其以明年為宏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
所有合行事宜,開示于後: 國政二十五款 一、在京文武各官,俱照原官加一級;無級可加者,晉勳階一級,給與新銜诰命。
在外督撫、監司、守令,俱照新銜給與。
應得诰命,有礙于典制、封典不得自遂者,準請明移封。
一、前朝文武大臣,有勞績可紀、品行可師而幽光未闡、谥蔭未全者,該部即類題補。
一、在籍閣臣暨六卿之長,年六十以上者存問;其有遣配及閑住者,俱複原職。
該撫按奏明存亡,三品以下先行豁罪;其中創艾日久、情可矜原者,着吏部行文撫按從公采訪,列名報聞,分别酌用。
該部亦發訪單,确行察覈公論佥同,據實奏聞報用;不得藉端燃灰,緻滋幸濫。
一、諸藩有流寓失所者,行各撫按善為安置;除南直不列藩封外,如浙之台州、處州、閩之邵武、汀州、廣之南雄、韶州等郡,酌議來說。
一、宗室在南京者,名糧宜按時給發。
其管理約束有年,準加敕優獎。
一、公侯伯共五十餘人,北都淪陷,亡者甚多;今現在不過十餘人。
所有應得常祿,往日本、折三七關支或本、折中半兼支者,俱于折色中各給本色一半,每石折銀七錢,以示厚意。
一、累朝及現在公王所出子孫,各蔭一子入監讀書;如無當蔭者,準于原蔭武職上量加一級,兵部即與題複。
一、七十以上年高有德者,府縣申報撫按。
已冠帶者,仍作旌異;未冠帶者,給與冠帶。
其細民,于元年量給膳米,以稱朕養老至意。
但不得因而徇濫,因而詐擾。
一、忠義殉難者,該撫按确察題明,準與贈恤、蔭谥;還與建祠有年遠未沾恩者,照例一體行;不得需索留難。
一、舉人以字句蒙擯及停科者,俱準于宏光元年給憑赴部會試;其行止有礙、無關倫理者,該撫按奏明,一體會試。
一、各府州縣廪生例得恩貢,務收真才,以需後用;不拘年例。
一、赴京舉貢、生監等道途寇阻、資斧維艱者,合行考錄,以疏淹滞。
五年則減一年,舉貢、監生仍照舊例行。
一、換授、保舉、副榜特用等項,以後盡行停止。
系副榜、廪生、監生出身或經薦過者,照舊量用;不得過抑,以塞賢路。
一、山林草澤下僚賤吏,有真正奇才異能、堪以匡時禦亂者,除前谕已頒撫按行各屬從公察報外,今仍着在京科道、閣部等衙門一體從公保舉,确定人數,以憑拔用。
如徇情賄囑,事後發覺及試驗罔效者,舉主連坐。
一、北直、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遼東等處文武官生,義不從賊在南者,除文官現任廢籍聽吏部察明推升赴用外,其生員流寓無歸、進取無路者,俱赴禮部報名;仍取鄉官印結及各生互相保結,照各省直地方廪、增、附名色分寄應天府學,學臣一體考試作養,以示優恤士子之意。
其武弁指揮、千百戶等,如有真正襲替号紙腳色,許赴本部察驗明确,準附在京各衛寄俸,勿令失所。
一、陷賊各官,本當戮竄;恐絕其自新,暫開一面:有能返邪歸正者,寬其前罪;有能殺賊自效者,準以軍功論。
一、錢糧屢赦宥,民未沾恩;在民者惟利頑戶,在官者惟飽奸胥:朕甚憫焉!今于宏光元年,不論本色、折色,量蠲一分;其本色,仍改折二分。
除北直、山西、陝西全免五年,山東、河南全免三年外,其江北、湖廣蠲十分之五;其江西曾蹂躏地方,撫按察明,照四川蠲十分之三;其遼饷名色盡行蠲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