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并複原官,仍各蔭贈有差。
初六(戊午),左夢庚兵陷彭澤。
梁雲構、李喬皆兵部左侍郎。
逮前巡撫陳潛夫于家。
初七(己未),左夢庚兵陷東流,京師戒嚴;以公侯分守長安等門及都城十三門,征靖南、廣昌、東平鎮兵入衛,命史可法至江北調度。
祁逢吉總督倉場侍郎;王骥加侍郎,仍巡撫。
周宗文光祿少卿、劉呈瑞禦史。
兵科錢某奏:警報日至,劉澤清、劉良佐退兵近郊。
鎮兵避大清南遷,占奪民房民物。
初八(庚申),馬士英自出五十金,委黃金種招募健卒;即以同知補用。
馬士英薦白衣李毓新知兵,即補職方主事。
衛胤文以緊急辭任。
初九(辛酉),決從逆賊臣光時亨、周鐘、武愫于市,周镳、雷演祥勒令自盡;餘盡革職放還。
路振飛自明守淮有功,朱國弼複論之;有旨慰國弼、責振飛。
王時敏起太常少卿。
李沾請聽民搬運柴米入京。
大清兵自歸德分道:一趨亳州、一趨砀山、徐州;總兵李成棟奔揚州。
初十(壬戌),禦史何某請禁四六文章、坊間社草。
封常澄為襄王,命居汀州。
都督黃斌〔卿〕等與左兵戰于銅陵之灰河敗之,明日複沈其船三千艘;命勞諸将銀币。
十一(癸亥),馬士英奏大清兵與西寇并急,請征皖饷。
戶部奏催各府兵練饷。
十二(甲子),戶部請催徽、甯等府預征來年之銀。
劉澤清陳文武考察舊例不許借題羅織,驅除異己。
皇親黃九鼎言皇親滿街作橫,請查核之。
十三(乙醜),左夢庚陷安慶。
大清兵取泗州。
十四(丙寅),大清兵渡淮,史可法退保揚州。
劉良佐提兵入衛。
十五(丁卯),太監屈尚忠奏催大禮措辦;着部火速那借。
馬士英言開洋之船,每隻或二百、三百金,設太監給批放行;于崇明等處起稅,如臨清關例。
選淑女于元晖殿。
潞王在杭州,上書請僻靜一郡。
十八(庚午),王永吉改總河兼督淮、安、鳳、廬,錢繼登兼撫揚州,田仰撤回另用,衛胤文事定再定議。
浙按柯倫束裝赴任,着門軍放行。
太仆丞張如惠丁憂,着留其攜赀充饷。
左夢庚兵至池州;诏暴良玉罪狀。
十九(辛未),大清兵圍揚州。
範鳳翌光祿少卿、黃國琦試兵科。
禦史劉某奏緝奸嚴密,丁役四出擾害。
命申紹芳親至浙直催饷。
德清縣大荒之後,一縣民逃亡殆盡;實征三萬三千兩,着有司那借。
二十(壬申),命參政馬鳴霆駐江陰、副使印司奇往京、楊文骢專監鎮軍;凡逃軍南渡,用炮打回,不許過江一步。
王永吉奏棄徐萬分可惜,乞敕劉澤清固守淮安,勿托勤王移鎮。
命差風力科臣督催“江南賦役全書”。
令廪生輸銀準貢。
高起潛言闖賊尾後、我兵擊前,左黨窮蹙,自當授首,不煩過慮。
前山東提學翁鴻業之子求父褒恤;下部察議(國亡後鴻業尚存,逾年乃殁)。
二十一(癸酉),劉澤清大掠淮安,席卷辎重西奔。
二十二(甲戌),劉澤清南奔,大清兵渡淮。
二十五(丁醜),大清兵攻陷揚州,督師史可法死之;知府任民育、知縣周志畏等不屈死,總兵劉肇基戰死,原任兵部侍郎張伯鲸、都督兵部右侍郎衛胤文、監紀主事何剛先後殉難。
五月紀 初一壬午朔,進封黃得功為靖國公,世襲;諸将升蔭有差。
李彬為佥都禦史,巡撫河南。
初二(癸未),移惠王于嘉興。
遣京營兵二百迎黃得功移守闆子矶;得功擊左兵于闆子矶,敗之。
大清兵駐瓜州。
初五(丙戌),百官進賀,上不視朝;以串戲無暇也。
初六(丁亥),午後,馬士英入大内,與韓贊周、盧九德二監商議,傳令各門下閘,辰開申閉。
劉澤清率兵至浦口。
分蘇、松、常、鎮為二巡撫。
楊文骢佥都禦史,巡撫常、鎮二府兼轄揚州沿海等處軍務。
初七(戊子),集百官清議堂議事,預坐者十六人;馬士英、王铎、蔡奕琛、陳于鼎、張捷、陳盟、張有譽、錢謙益、李喬、李沾、唐世濟、楊維垣、秦镳、張孫振、錢增、趙之龍各竊竊偶語,百官皆不與聞。
臨散,李喬、唐世濟相和曰:‘便降志奪身,也說不得了’。
後有叩諸大僚者,皆雲:‘大清信雖急,如今不妨了’(蓋密議藉之龍納款于大清也)。
是日晝晦,大風猛雨,人心洶洶。
初九(庚寅),大清豫王渡江,援師悉潰;楊文骢走蘇州、鄭鴻逵走福建。
初十(辛卯),閉京師各城門。
二鼓後,上奉太後、一妃與内官四、五十人從通濟門走出。
劉孔昭斬關遁。
上如黃得功營;旋如蕪湖,命揚州府同知李繼晟巡撫安慶,命阮大铖、朱大典督師。
十一(壬辰),馬士英奔浙。
京城潰亂,兵民擁立王之明。
初六(戊午),左夢庚兵陷彭澤。
梁雲構、李喬皆兵部左侍郎。
逮前巡撫陳潛夫于家。
初七(己未),左夢庚兵陷東流,京師戒嚴;以公侯分守長安等門及都城十三門,征靖南、廣昌、東平鎮兵入衛,命史可法至江北調度。
祁逢吉總督倉場侍郎;王骥加侍郎,仍巡撫。
周宗文光祿少卿、劉呈瑞禦史。
兵科錢某奏:警報日至,劉澤清、劉良佐退兵近郊。
鎮兵避大清南遷,占奪民房民物。
初八(庚申),馬士英自出五十金,委黃金種招募健卒;即以同知補用。
馬士英薦白衣李毓新知兵,即補職方主事。
衛胤文以緊急辭任。
初九(辛酉),決從逆賊臣光時亨、周鐘、武愫于市,周镳、雷演祥勒令自盡;餘盡革職放還。
路振飛自明守淮有功,朱國弼複論之;有旨慰國弼、責振飛。
王時敏起太常少卿。
李沾請聽民搬運柴米入京。
大清兵自歸德分道:一趨亳州、一趨砀山、徐州;總兵李成棟奔揚州。
初十(壬戌),禦史何某請禁四六文章、坊間社草。
封常澄為襄王,命居汀州。
都督黃斌〔卿〕等與左兵戰于銅陵之灰河敗之,明日複沈其船三千艘;命勞諸将銀币。
十一(癸亥),馬士英奏大清兵與西寇并急,請征皖饷。
戶部奏催各府兵練饷。
十二(甲子),戶部請催徽、甯等府預征來年之銀。
劉澤清陳文武考察舊例不許借題羅織,驅除異己。
皇親黃九鼎言皇親滿街作橫,請查核之。
十三(乙醜),左夢庚陷安慶。
大清兵取泗州。
十四(丙寅),大清兵渡淮,史可法退保揚州。
劉良佐提兵入衛。
十五(丁卯),太監屈尚忠奏催大禮措辦;着部火速那借。
馬士英言開洋之船,每隻或二百、三百金,設太監給批放行;于崇明等處起稅,如臨清關例。
選淑女于元晖殿。
潞王在杭州,上書請僻靜一郡。
十八(庚午),王永吉改總河兼督淮、安、鳳、廬,錢繼登兼撫揚州,田仰撤回另用,衛胤文事定再定議。
浙按柯倫束裝赴任,着門軍放行。
太仆丞張如惠丁憂,着留其攜赀充饷。
左夢庚兵至池州;诏暴良玉罪狀。
十九(辛未),大清兵圍揚州。
範鳳翌光祿少卿、黃國琦試兵科。
禦史劉某奏緝奸嚴密,丁役四出擾害。
命申紹芳親至浙直催饷。
德清縣大荒之後,一縣民逃亡殆盡;實征三萬三千兩,着有司那借。
二十(壬申),命參政馬鳴霆駐江陰、副使印司奇往京、楊文骢專監鎮軍;凡逃軍南渡,用炮打回,不許過江一步。
王永吉奏棄徐萬分可惜,乞敕劉澤清固守淮安,勿托勤王移鎮。
命差風力科臣督催“江南賦役全書”。
令廪生輸銀準貢。
高起潛言闖賊尾後、我兵擊前,左黨窮蹙,自當授首,不煩過慮。
前山東提學翁鴻業之子求父褒恤;下部察議(國亡後鴻業尚存,逾年乃殁)。
二十一(癸酉),劉澤清大掠淮安,席卷辎重西奔。
二十二(甲戌),劉澤清南奔,大清兵渡淮。
二十五(丁醜),大清兵攻陷揚州,督師史可法死之;知府任民育、知縣周志畏等不屈死,總兵劉肇基戰死,原任兵部侍郎張伯鲸、都督兵部右侍郎衛胤文、監紀主事何剛先後殉難。
五月紀 初一壬午朔,進封黃得功為靖國公,世襲;諸将升蔭有差。
李彬為佥都禦史,巡撫河南。
初二(癸未),移惠王于嘉興。
遣京營兵二百迎黃得功移守闆子矶;得功擊左兵于闆子矶,敗之。
大清兵駐瓜州。
初五(丙戌),百官進賀,上不視朝;以串戲無暇也。
初六(丁亥),午後,馬士英入大内,與韓贊周、盧九德二監商議,傳令各門下閘,辰開申閉。
劉澤清率兵至浦口。
分蘇、松、常、鎮為二巡撫。
楊文骢佥都禦史,巡撫常、鎮二府兼轄揚州沿海等處軍務。
初七(戊子),集百官清議堂議事,預坐者十六人;馬士英、王铎、蔡奕琛、陳于鼎、張捷、陳盟、張有譽、錢謙益、李喬、李沾、唐世濟、楊維垣、秦镳、張孫振、錢增、趙之龍各竊竊偶語,百官皆不與聞。
臨散,李喬、唐世濟相和曰:‘便降志奪身,也說不得了’。
後有叩諸大僚者,皆雲:‘大清信雖急,如今不妨了’(蓋密議藉之龍納款于大清也)。
是日晝晦,大風猛雨,人心洶洶。
初九(庚寅),大清豫王渡江,援師悉潰;楊文骢走蘇州、鄭鴻逵走福建。
初十(辛卯),閉京師各城門。
二鼓後,上奉太後、一妃與内官四、五十人從通濟門走出。
劉孔昭斬關遁。
上如黃得功營;旋如蕪湖,命揚州府同知李繼晟巡撫安慶,命阮大铖、朱大典督師。
十一(壬辰),馬士英奔浙。
京城潰亂,兵民擁立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