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五代下
關燈
小
中
大
。
一委之專使,則守令監司皆卸其利國利民之責,行之不順,國病民勞而不任其咎;即有賢者,亦以掣曳而廢其職,況不肖者之徒張威福,迫促煩苛,以苟且報奉行之績乎! 江南李氏聽刺史田敬洙之請,修水利于楚州,溉田以實邊,而馮延己使李德明任其事,因緣侵擾,興力役,奪民田,而塘竟不成;巡撫諸州以問民疾苦,而使馮延魯以淺劣輕狂任之,反為民害;徐铉、徐锴論列其委任之失,顧得貶竄。
夫豈特二馮之邪佞不可任哉!使守令牧民,而别遣使以興事,未有可焉者也。
〖一七〗 周主威疾笃,遺命鑒唐十八陵發掘之禍,令嗣主以紙衣瓦棺斂己,自謂達于厚葬之非而善全其遺體矣。
其得國也不以正,既無以求福于天;其在位也,雖賢于亂君,而固無德于天下,以大服于人;惴惴然朽骨之是憂,而教其臣子使不能盡一日之心力以效于君親,其智也,正其愚也。
尤可哂者,令刻石陵前,以紙衣瓦棺正告天下後世,吾惡知其非厚葬而故以欺天下邪?則亂兵盜賊欲發掘者,抑必疑其欺己,愈疑而愈思發之。
漢文令薄葬,而霸陵之發,寶玉充焉。
言其可信,人其以言相信邪? 陵墓之發,自嬴政始。
骊山之藏,非直厚葬已也,金銀寶玉,鼎彜鏡劍,玉以為匣,汞以為池,皆非生平待養之資,而藏之百年,愈為珍貴者,是以招寇。
若夫古之慎終厚葬、以盡人子之心者,斂襚之衣無算,遣車明器祭器柳衣茵罂贈帛,見于土喪禮者,如彼其備。
等而上之,至于天子,所以用其材而極孝養必具之物者,禮雖無考,而萃萬國之力以葬一人,其厚可知也。
然皆先骨而朽,出于藏而不适于用。
則人子之忱以舒,而終鮮發掘之患。
先王之慮之也周,取義也正,而廣仁孝以盡臣子之情也至;不可過也,抑不可不及也。
周主威不學無術,奚足以知此哉!墨氏無父,夷人道于禽獸,唯薄葬為其惡之大者。
藉口安親而以濟其吝物寡恩之惡,禽道也。
為君父者,以遺命倡之,亦不仁矣。
〖一八〗 高平之戰,決志親行,群臣皆欲止之,馮道持之尤堅,乃至面折之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夫謂其君為不能為堯、舜者,賊其君者也。
唐太宗一躬帥六師之能,而大聲疾呼,絕其君以攀跻之路,小人之無忌憚也,一至此哉!道之心,路人知之矣,周主之責樊愛能等曰:“欲賣朕興劉崇。
”道之心,亦此而已。
習于朱友貞、李從珂之朒縮困潰而亡,己不難袖勸進之表以迎新君,而己愈重,賣之而得利,又何恤焉?周主憚于其虛名而不能即斬道以徇,然不旋踵而道死矣,道不死,恐不能免于英君之竄逐也。
若夫高平之戰,則治亂之樞機,豈但劉、郭之興亡乎?郭氏奪人之國,失之而非其固有;劉氏興報雠之師,得之而非其不義;乃其系天下治亂之樞機者,何也?朱友貞、李存勗、李從珂、石重貴、劉承祐之亡,皆非外寇之亡之也。
驕帥挾不定之心,利人之亡,而因雠其不軌之志;其戰不力,一敗而潰,反戈内向,殪故主以迎仇雠,因以居功,擅兵擁土,屍位将相,立不拔之基以圖度非分;樊愛能等猶是心也,馮道亦猶是心也。
況周主者,尤非郭氏之苗裔,未有大功于國,王峻輩忌而思奪之夙矣。
峻雖死,其懷峻之邪心者實繁有徒。
使此一役也,不以身先而坐守汴都,仰諸軍以禦患,小戰不勝,崩潰而南,郭從謙、朱守殷之于李存勗,康義誠之于李從厚,趙德鈞之于李從珂,杜重威、張彥澤之于石重貴,侯益、劉铢之于劉承祐,皆秉钺而出,倒戈而反,寇未入而孤立之君殪,周主亦如是而已矣。
且不徒長逆臣之惡、以習亂于不已也,劉崇方挾契丹以入,周師潰,周國亡,草谷之毒再試,而黎民無孑遺,德光且留不去,而中國無天子,劉崇者,又豈能保其不為劉豫?而靖康汴梁、祥興海上之禍,在此役矣。
夫馮道亦逆知有此而固不以動其心,不失其為瀛王者,而抑又何求哉?唯周主決志親征,而後已潰之右軍,不足以搖衆志;潰掠之逃将,不足以劫宮阙;身立血戰之功,而樊愛能等七十人之伏辜,無敢為之請命。
于是主乃成乎其為主,臣乃成乎其為臣,契丹不戰而奔,中國乃成乎其為中國。
周主之為天子,非郭氏授之,自以死生為生民請命而得焉者也。
何遽不能為唐太宗,而豈馮道之老奸所可測哉? 〖一九〗 盜非可一時猝捕而弭者也,故漢武帝分遣繡衣持節逐捕而盜愈甚。
盍亦思盜之所以能為盜者乎?以為倏聚倏散、出鬼人魅者,從其為盜之頃、見其如此耳。
其必有居也,必與民而雜處;其劫奪而衣食之也,必有所資于市易;其日遊行而無忌也,必與其鄉之人而相往來;其不能以盜自居、必有托以自名也,必附于農工商賈技術之流,而曰所業在是。
故鄉之人知其盜也,郡邑之胥吏,莫不知其盜也;所不知者,朝廷猝遣之使,行芒芒原野之中,閱穰穰群居之衆,盡智殚威,祗以累疑似之民,而終不知盜之所在耳。
使臣逐捕之,則守令坐委之曰:天子之使如此其嚴威,無可如何,而何易責之我邪?則盜益遊行自得而罔所忌畏。
以秦皇、漢武之威,大索天下,而一夫不可獲,況使臣哉: 盜者,天子之所不能治,而守令任治之;守令之所不能知,而胥役知之;胥役之所不盡知,而鄉裡知之。
鄉裡有所畏而不與為難,胥役有所利而為之藏奸。
乃鄉裡者,守令之教化可行;而胥役者,守令之法紀可饬者也。
盜亦其民,胥役亦其胥役,舍此勿責,而欲使使者以偶見之旌旄、馳虛聲而早使之規避,則徒為民擾而盜不戢,其自贻之矣。
周主知其然,罷巡檢使臣,專委節鎮州縣,誠治盜之要術也。
〖二○〗 王補畫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嶺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後及于河東。
其後宋平諸國,次第略同,而先蜀後江南,晚收河東,而置幽、燕于不複,與樸說異。
折中理勢以為定論,互有得失,而樸之失小,宋之失大也。
以勢言之,先江南而後蜀,非策也。
江南雖下,巫峽、夔門之險,水陸兩困,仰而攻之,雖克而兵之死傷也必甚。
故秦滅楚、晉滅吳、隋滅陳,必先舉巴蜀,順流以擊吳之腰脊,兵不勞而迅若疾風之埽葉得勢故也。
以道言之,江南雖雲割據,而自楊氏、徐氏以來,以休兵息民保其國土,不随群雄力競以争中夏。
李璟父子未有善政,而無殃兆民、絕彜倫、淫虐之巨慝;嚴可求、李建勳皆賢者也,先後輔相之;馮延己輩雖佞,而惡不大播于百姓;生聚完,文教興,猶然彼都人士之餘風也。
孟知祥據土以叛君,阻兵而無保民之志,至于昶,驕淫侈肆,縱嬖倖以虐民也,殆無人理。
則興問罪之師以拯民于水火,固不容旦夕緩也。
嶺南劉氏積惡三世,民怨已盈,殆倍于孟昶;而縣隔嶺峤,江南未平,姑俟諸其後,則勢之弗容迫圖者耳。
先吳後蜀,理勢之兩诎者也。
此宋之用兵,賢于王樸之策也。
若夫河東之與幽、燕,則樸之策善矣。
劉知遠之自立也,在契丹橫行之日,中土無君而為之主,以拒悍夷,于華夏不為無功。
劉崇父子量力自守,苟延血食,志既可矜;郭氏既奪其國,而又欲殄滅其宗祀,則天理之絕已盡;撫心自問,不可以遽加之兵,固矣。
雖在宋世,猶有可憫者存也。
契丹乘石敬瑭之逆,闌入塞内,據十六州以滅裂我冠裳,天下之大防,義之所不容隳者,莫此為甚,驅之以複吾禹甸,乃可以為天下君。
以理言之,急幽、燕而緩河東,必矣。
即以勢言,契丹之據幽、燕也未久,其主固居朔漠,以廬帳為便安,視幽、燕為贅土,未嘗厚食其利而歆之也。
而唐之遺民猶有存者,思華風,厭羶俗,如吳巒、王權之不忍陷身汙薉者,固吞聲翹首以望王師,則取之也易。
遲之又久,而契丹已戀為膏腴,據為世守,故老已亡,人習于夷,且不知身為誰氏之餘民,畫地以為契丹效死,是急攻則易而緩圖則難也。
幽、燕舉,則河東失左臂之援,入飛狐、天井而夾攻之,師無俟于再舉,又勢之所必然者。
王樸之謀,理勢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
宋祖有志焉,而不能追惟王樸之偉論,遂绌曹翰之成謀,以力敝于河東,置幽、燕于膜外,則趙普之邪說蠱之也。
普,薊人也,有鄉人為之居閒,以受契丹之餌,而偷為其姻亞鄉鄰免兵戈之警,席犬豕以齁睡,奸謀進而贻禍無窮。
惜哉!其不遇周主,使不得試樊愛能之歐刀也。
〖二一〗 一日而欲挽數千年之波流,一人而欲拯群天下之陷溺,難矣哉!楊、墨之賊道也,興于春秋之世,至孟子而僅及百年,且為之徒者,唯彊力慧辨之士,能習之者亦寡矣,士或淫而民固無有信從之者。
韓愈氏曰:“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
”抑亦易為廓如矣。
浮屠之入中國,至唐、宋之際,幾千年矣。
信從之者,自天子達于比戶,貧寡之民、老稚婦女,皆翕然焉。
拓拔氏、宇文氏、唐武宗凡三禁之,威令已迫,天下顧為之怨憤,不旋踵而複張,無惑乎愚者之言曰:是聖教之不可蔑者也。
周主榮廢無額寺院,禁私度僧尼,而存寺尚二千有奇,僧尼猶六萬,說者或病其不力為鏟除,乃不知周主之漸而殺其滔天之勢也,為得其理。
使有繼起者踵而行之,數十年而其邪必衰止。
固非嚴刑酷令,憑一朝之怒所可勝者也。
浮屠之惑天下也有三:士之慧而失教者,聞有性命之說,心儀其必有可以測知而不知所從,浮屠以浮動乍靜之冏光示之,遂若有所依據;而名利之勞役已疲,從之以乍息其心旌,若勞極而蔭于林,因謂為吾宅也,熟寐而不知其倚于荊棘也。
然而如此者,十不得一。
其次則畏死患貧、負疚逃刑之頑夫,或觊其即得,或望之身後,自無道以緻福,無力以求安,而徼幸于不然之域,遂竭心力資财以販貿之。
又其下則目炫于塔廟形像之煇煌,耳淫于鐘磬鼓钹之鞺鞳,心侈于千人之聚、百人之集、焚香稽首之殷勤,貿貿然而樂為其徒者,盡天下而皆然;非知有所謂浮屠之法也,知寺院僧尼而已。
而避役之罷民,逃伍之潰卒,叛逸之臧獲,營生不給,求偶不得,無藉之惰呡,利其徒衆之繁有,可以抗句索、匿姓名、仰食而偷生。
若此者,其勢殺,其額有限,其為之師者,遼戾寒涼而不振,則翕然誇燿之情移,蕭散以幾于衰滅。
然後寬徭省罰以安小人,明道正誼以教君子,百年之内,可使萍散而冰消也。
急誅之而激以輿,緩圖之而焰以熸,此制勝之善術,禹之所以抑洪水者,唯其漸而已矣。
拓拔、宇文固不足以及此,唐武之後,繼以宣宗,抑流急必逆之勢然也。
周主行裁損之法,得之矣,而宗社旋移;宋太宗天倫既斁,懷疚不甯冀獲庇覆于心忘罪滅之邪說,是以法立未久,旋複嚣張。
嗚呼!道喪不複,抑生人之不幸與!而導
一委之專使,則守令監司皆卸其利國利民之責,行之不順,國病民勞而不任其咎;即有賢者,亦以掣曳而廢其職,況不肖者之徒張威福,迫促煩苛,以苟且報奉行之績乎! 江南李氏聽刺史田敬洙之請,修水利于楚州,溉田以實邊,而馮延己使李德明任其事,因緣侵擾,興力役,奪民田,而塘竟不成;巡撫諸州以問民疾苦,而使馮延魯以淺劣輕狂任之,反為民害;徐铉、徐锴論列其委任之失,顧得貶竄。
夫豈特二馮之邪佞不可任哉!使守令牧民,而别遣使以興事,未有可焉者也。
〖一七〗 周主威疾笃,遺命鑒唐十八陵發掘之禍,令嗣主以紙衣瓦棺斂己,自謂達于厚葬之非而善全其遺體矣。
其得國也不以正,既無以求福于天;其在位也,雖賢于亂君,而固無德于天下,以大服于人;惴惴然朽骨之是憂,而教其臣子使不能盡一日之心力以效于君親,其智也,正其愚也。
尤可哂者,令刻石陵前,以紙衣瓦棺正告天下後世,吾惡知其非厚葬而故以欺天下邪?則亂兵盜賊欲發掘者,抑必疑其欺己,愈疑而愈思發之。
漢文令薄葬,而霸陵之發,寶玉充焉。
言其可信,人其以言相信邪? 陵墓之發,自嬴政始。
骊山之藏,非直厚葬已也,金銀寶玉,鼎彜鏡劍,玉以為匣,汞以為池,皆非生平待養之資,而藏之百年,愈為珍貴者,是以招寇。
若夫古之慎終厚葬、以盡人子之心者,斂襚之衣無算,遣車明器祭器柳衣茵罂贈帛,見于土喪禮者,如彼其備。
等而上之,至于天子,所以用其材而極孝養必具之物者,禮雖無考,而萃萬國之力以葬一人,其厚可知也。
然皆先骨而朽,出于藏而不适于用。
則人子之忱以舒,而終鮮發掘之患。
先王之慮之也周,取義也正,而廣仁孝以盡臣子之情也至;不可過也,抑不可不及也。
周主威不學無術,奚足以知此哉!墨氏無父,夷人道于禽獸,唯薄葬為其惡之大者。
藉口安親而以濟其吝物寡恩之惡,禽道也。
為君父者,以遺命倡之,亦不仁矣。
〖一八〗 高平之戰,決志親行,群臣皆欲止之,馮道持之尤堅,乃至面折之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夫謂其君為不能為堯、舜者,賊其君者也。
唐太宗一躬帥六師之能,而大聲疾呼,絕其君以攀跻之路,小人之無忌憚也,一至此哉!道之心,路人知之矣,周主之責樊愛能等曰:“欲賣朕興劉崇。
”道之心,亦此而已。
習于朱友貞、李從珂之朒縮困潰而亡,己不難袖勸進之表以迎新君,而己愈重,賣之而得利,又何恤焉?周主憚于其虛名而不能即斬道以徇,然不旋踵而道死矣,道不死,恐不能免于英君之竄逐也。
若夫高平之戰,則治亂之樞機,豈但劉、郭之興亡乎?郭氏奪人之國,失之而非其固有;劉氏興報雠之師,得之而非其不義;乃其系天下治亂之樞機者,何也?朱友貞、李存勗、李從珂、石重貴、劉承祐之亡,皆非外寇之亡之也。
驕帥挾不定之心,利人之亡,而因雠其不軌之志;其戰不力,一敗而潰,反戈内向,殪故主以迎仇雠,因以居功,擅兵擁土,屍位将相,立不拔之基以圖度非分;樊愛能等猶是心也,馮道亦猶是心也。
況周主者,尤非郭氏之苗裔,未有大功于國,王峻輩忌而思奪之夙矣。
峻雖死,其懷峻之邪心者實繁有徒。
使此一役也,不以身先而坐守汴都,仰諸軍以禦患,小戰不勝,崩潰而南,郭從謙、朱守殷之于李存勗,康義誠之于李從厚,趙德鈞之于李從珂,杜重威、張彥澤之于石重貴,侯益、劉铢之于劉承祐,皆秉钺而出,倒戈而反,寇未入而孤立之君殪,周主亦如是而已矣。
且不徒長逆臣之惡、以習亂于不已也,劉崇方挾契丹以入,周師潰,周國亡,草谷之毒再試,而黎民無孑遺,德光且留不去,而中國無天子,劉崇者,又豈能保其不為劉豫?而靖康汴梁、祥興海上之禍,在此役矣。
夫馮道亦逆知有此而固不以動其心,不失其為瀛王者,而抑又何求哉?唯周主決志親征,而後已潰之右軍,不足以搖衆志;潰掠之逃将,不足以劫宮阙;身立血戰之功,而樊愛能等七十人之伏辜,無敢為之請命。
于是主乃成乎其為主,臣乃成乎其為臣,契丹不戰而奔,中國乃成乎其為中國。
周主之為天子,非郭氏授之,自以死生為生民請命而得焉者也。
何遽不能為唐太宗,而豈馮道之老奸所可測哉? 〖一九〗 盜非可一時猝捕而弭者也,故漢武帝分遣繡衣持節逐捕而盜愈甚。
盍亦思盜之所以能為盜者乎?以為倏聚倏散、出鬼人魅者,從其為盜之頃、見其如此耳。
其必有居也,必與民而雜處;其劫奪而衣食之也,必有所資于市易;其日遊行而無忌也,必與其鄉之人而相往來;其不能以盜自居、必有托以自名也,必附于農工商賈技術之流,而曰所業在是。
故鄉之人知其盜也,郡邑之胥吏,莫不知其盜也;所不知者,朝廷猝遣之使,行芒芒原野之中,閱穰穰群居之衆,盡智殚威,祗以累疑似之民,而終不知盜之所在耳。
使臣逐捕之,則守令坐委之曰:天子之使如此其嚴威,無可如何,而何易責之我邪?則盜益遊行自得而罔所忌畏。
以秦皇、漢武之威,大索天下,而一夫不可獲,況使臣哉: 盜者,天子之所不能治,而守令任治之;守令之所不能知,而胥役知之;胥役之所不盡知,而鄉裡知之。
鄉裡有所畏而不與為難,胥役有所利而為之藏奸。
乃鄉裡者,守令之教化可行;而胥役者,守令之法紀可饬者也。
盜亦其民,胥役亦其胥役,舍此勿責,而欲使使者以偶見之旌旄、馳虛聲而早使之規避,則徒為民擾而盜不戢,其自贻之矣。
周主知其然,罷巡檢使臣,專委節鎮州縣,誠治盜之要術也。
〖二○〗 王補畫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嶺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後及于河東。
其後宋平諸國,次第略同,而先蜀後江南,晚收河東,而置幽、燕于不複,與樸說異。
折中理勢以為定論,互有得失,而樸之失小,宋之失大也。
以勢言之,先江南而後蜀,非策也。
江南雖下,巫峽、夔門之險,水陸兩困,仰而攻之,雖克而兵之死傷也必甚。
故秦滅楚、晉滅吳、隋滅陳,必先舉巴蜀,順流以擊吳之腰脊,兵不勞而迅若疾風之埽葉得勢故也。
以道言之,江南雖雲割據,而自楊氏、徐氏以來,以休兵息民保其國土,不随群雄力競以争中夏。
李璟父子未有善政,而無殃兆民、絕彜倫、淫虐之巨慝;嚴可求、李建勳皆賢者也,先後輔相之;馮延己輩雖佞,而惡不大播于百姓;生聚完,文教興,猶然彼都人士之餘風也。
孟知祥據土以叛君,阻兵而無保民之志,至于昶,驕淫侈肆,縱嬖倖以虐民也,殆無人理。
則興問罪之師以拯民于水火,固不容旦夕緩也。
嶺南劉氏積惡三世,民怨已盈,殆倍于孟昶;而縣隔嶺峤,江南未平,姑俟諸其後,則勢之弗容迫圖者耳。
先吳後蜀,理勢之兩诎者也。
此宋之用兵,賢于王樸之策也。
若夫河東之與幽、燕,則樸之策善矣。
劉知遠之自立也,在契丹橫行之日,中土無君而為之主,以拒悍夷,于華夏不為無功。
劉崇父子量力自守,苟延血食,志既可矜;郭氏既奪其國,而又欲殄滅其宗祀,則天理之絕已盡;撫心自問,不可以遽加之兵,固矣。
雖在宋世,猶有可憫者存也。
契丹乘石敬瑭之逆,闌入塞内,據十六州以滅裂我冠裳,天下之大防,義之所不容隳者,莫此為甚,驅之以複吾禹甸,乃可以為天下君。
以理言之,急幽、燕而緩河東,必矣。
即以勢言,契丹之據幽、燕也未久,其主固居朔漠,以廬帳為便安,視幽、燕為贅土,未嘗厚食其利而歆之也。
而唐之遺民猶有存者,思華風,厭羶俗,如吳巒、王權之不忍陷身汙薉者,固吞聲翹首以望王師,則取之也易。
遲之又久,而契丹已戀為膏腴,據為世守,故老已亡,人習于夷,且不知身為誰氏之餘民,畫地以為契丹效死,是急攻則易而緩圖則難也。
幽、燕舉,則河東失左臂之援,入飛狐、天井而夾攻之,師無俟于再舉,又勢之所必然者。
王樸之謀,理勢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
宋祖有志焉,而不能追惟王樸之偉論,遂绌曹翰之成謀,以力敝于河東,置幽、燕于膜外,則趙普之邪說蠱之也。
普,薊人也,有鄉人為之居閒,以受契丹之餌,而偷為其姻亞鄉鄰免兵戈之警,席犬豕以齁睡,奸謀進而贻禍無窮。
惜哉!其不遇周主,使不得試樊愛能之歐刀也。
〖二一〗 一日而欲挽數千年之波流,一人而欲拯群天下之陷溺,難矣哉!楊、墨之賊道也,興于春秋之世,至孟子而僅及百年,且為之徒者,唯彊力慧辨之士,能習之者亦寡矣,士或淫而民固無有信從之者。
韓愈氏曰:“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
”抑亦易為廓如矣。
浮屠之入中國,至唐、宋之際,幾千年矣。
信從之者,自天子達于比戶,貧寡之民、老稚婦女,皆翕然焉。
拓拔氏、宇文氏、唐武宗凡三禁之,威令已迫,天下顧為之怨憤,不旋踵而複張,無惑乎愚者之言曰:是聖教之不可蔑者也。
周主榮廢無額寺院,禁私度僧尼,而存寺尚二千有奇,僧尼猶六萬,說者或病其不力為鏟除,乃不知周主之漸而殺其滔天之勢也,為得其理。
使有繼起者踵而行之,數十年而其邪必衰止。
固非嚴刑酷令,憑一朝之怒所可勝者也。
浮屠之惑天下也有三:士之慧而失教者,聞有性命之說,心儀其必有可以測知而不知所從,浮屠以浮動乍靜之冏光示之,遂若有所依據;而名利之勞役已疲,從之以乍息其心旌,若勞極而蔭于林,因謂為吾宅也,熟寐而不知其倚于荊棘也。
然而如此者,十不得一。
其次則畏死患貧、負疚逃刑之頑夫,或觊其即得,或望之身後,自無道以緻福,無力以求安,而徼幸于不然之域,遂竭心力資财以販貿之。
又其下則目炫于塔廟形像之煇煌,耳淫于鐘磬鼓钹之鞺鞳,心侈于千人之聚、百人之集、焚香稽首之殷勤,貿貿然而樂為其徒者,盡天下而皆然;非知有所謂浮屠之法也,知寺院僧尼而已。
而避役之罷民,逃伍之潰卒,叛逸之臧獲,營生不給,求偶不得,無藉之惰呡,利其徒衆之繁有,可以抗句索、匿姓名、仰食而偷生。
若此者,其勢殺,其額有限,其為之師者,遼戾寒涼而不振,則翕然誇燿之情移,蕭散以幾于衰滅。
然後寬徭省罰以安小人,明道正誼以教君子,百年之内,可使萍散而冰消也。
急誅之而激以輿,緩圖之而焰以熸,此制勝之善術,禹之所以抑洪水者,唯其漸而已矣。
拓拔、宇文固不足以及此,唐武之後,繼以宣宗,抑流急必逆之勢然也。
周主行裁損之法,得之矣,而宗社旋移;宋太宗天倫既斁,懷疚不甯冀獲庇覆于心忘罪滅之邪說,是以法立未久,旋複嚣張。
嗚呼!道喪不複,抑生人之不幸與!而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