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五代中
關燈
小
中
大
夫不知命而飾為之說曰“吾知命也”,有之矣;不信有命而飾為之說曰“吾委命也”,未之有也。
若嗣源者,信之真,故言之決也。
〖四〗 李嗣源之不欲犯順以攘國,非僞也。
朱守殷勸其歸鎮而不從,趙在禮帥諸将迎奉而泣辭之,皆死生之際也。
乃置身于宵小之中而不懼,跳出以集兵雪恥而不遑,固可信其立志之無他矣;然而終不免于逼君篡國之逆者,為諸将所迫,而石敬瑭其魁也。
敬瑭曰:“安有上将與叛卒入賊城而他日能免者?”此言出而嗣源窮矣。
既不能保其腰領與妻子,而抑受從逆之罪以伏法,名實交喪,取生平而盡棄之,天高地厚,嗣源無餘地以自容。
敬瑭所為持其肯綮要以必從者,機深而言厲,嗣源惡得而不從邪?惟其然,而嗣源之昧于事幾以失斷,亦愚矣! 敬瑭之強使舉兵也,豈果盡忠效死戴主帥以定大業哉?自唐亡以來,天下之稱帝稱王者,如春雨之蒸菌,不擇地而發,雖名天子,實亦唐之節度使焉耳。
李存勗滅梁而奄有之,地差大于群雄,而視劉嚴、錢镠、王延翰也,亦無以異。
主無恒尊,臣無恒卑,民亦初無恒向,可奪也,則無不可奪也。
以存勗之百戰成功如此其炎炎也,不數年而已熸,則嗣源一旦卷甲犯主以橫有其國,又豈有長存之理?其旋起而可旋滅,人皆知之,而敬瑭料之熟矣。
嗣源不反,存勗雖亡,烏必止于他人之屋。
敬瑭輩部曲偏裨,望淺力微,安能遽為弋獲乎?康義誠、李紹虔、王建立、李紹英鹹有此心,而敬瑭以子壻之親,握牙之重,固将曰嗣源之後,舍我其誰邪?蓋亦如史憲誠、朱希彩、朱滔之相因以奪節钺耳。
嗣源亦微測之,故祝天求生聖主以絕此淩奪之逆,自知其國不可永,而敬瑭決策犯順之邪心,必不能保之身後,顧低回顧眄無以自主,荏苒而從之,識者固憐其柔以愚也。
夫嗣源之處此,一言而決耳,斬石敬瑭以息浮議,悉力以攻趙在禮而平之,待繼岌之歸而定其儲位,則亂亦自此而息。
若存勗忌深而猶不免,則嗣源固曰“無負于天地,委之于命”,又何憂懼之有 唐之亂甚而必亡也,朱溫竭其奸謀十餘年而後篡;朱溫之虐也,存勗血戰幾死幾生而後滅之。
乍然蹶興,不折一矢,不需旬月,而即帝于中士,自嗣源始。
敬瑭、知遠、郭威皆旦北面而夕黼扆,如優俳之冠冕,以成昏霾之日月,嗣源首受其惡,以成敬瑭之奸。
嗚呼!惟其愚也,辭大惡而不得矣。
〖五〗 李嗣源即位之初,诏諸使貢奉毋得斂于百姓,禁刺史以下不得貢奉。
然則自此以前,諸使立貢奉之名以虐取于民,下至守令,亦可以财賄交于人主,久矣。
進奉始自唐德宗,至宣宗以後而愈濫。
其始官有餘财,小人不知散于州府之固為天子有,而以之獻谀。
庸主懲于播遷之貧,而恃為非常之備,因而不拒,日加甚焉。
及乎官不給而索之民,貢有涯而取無藝。
龐勳之亂,起于軍府之虛;黃巢之亂,起于掊斂之急;垂至唐亡,天下裂,民力盡,而不能反。
則其俛首剜肉以充獻納,蓋不知其流禍之何若矣。
乃其率天下以無忌憚,蔑上下之等,視天子若亭長三老之待食于雞豚,則置之廢之、奉之奪之、易于反掌者,亦緣此為緻禍之源。
何也?天子者,以絕乎臣民而尊者也,故曰“天險不可升也”。
刺史以下微賤之吏,得以锱铢上交于殿陛,則所謂天子者,亦下吏交遊之侪伍耳。
置之廢之奉之奪之,又何忌乎? 或曰:三代之王天下也,方五十裡之小國,亦得以币玉上享于王,四海交媚于一人,一人未嘗輕也,進奉何病哉。
曰:即此而推之,三代之法,不可挾以為名,治後世之天下,非一端而止矣。
古之諸侯,雖至小弱,然皆上古以來世有其土,不以天子之革命為廢興,非大無道,弗能滅也。
新王受命,雖有特建之國,亦必視此而不容獨異。
故天子者,亦諸侯之長耳。
列國取民之制,各從其舊,而不盡奉新王之法。
其與諸侯以兄弟甥舅相往來,颉颃上下,法不能伸,故唯恃禮以綏之,使其賓服,大要視今安南、緬甸之稱臣奉貢而已。
使享使聘,以财相接,亦王者因時服遠之權宜,非可必行于萬世者也。
天下而既一王矣,上以祿養下而下弗能養上,揆之于理,亦法天之顯道也。
天養萬物,而物莫能緻其養,以道相臨而交以絕,交絕而後法伸,法伸而後道建,清虛在上,萬彙鹹受其裁成。
使三代王者處後世之天下,憲天出治,亦如此而已。
何事龊龊然受下邑小臣之壺觞箪笥哉? 且天下之賦稅,皆天子之有矣,不欲私之,而以祿賜均之于百官。
既已予之,則不可奪之以歸己。
于是而廉隅饬焉,風教行焉。
推此而定上下之章,以内臨外,以尊臨卑,以長臨屬。
司憲者,秉法以糾百職,百職弗敢亵也;奉使巡宣者,銜命以行郡邑,郡邑弗敢黩也;君子之廉以獎,而小民之生以遂。
故為之禁制以厚其坊,督撫監察郡守,不敢奉其壺飧;方面監司邑令,不敢呈其竿牍;以法相裁,以義相制,以廉相帥,自天子始而天下鹹受裁焉。
君子正而小人安,有王者起,莫能易此矣。
而何得藉口三代之貢享上交以訓貪而啟漁民之禍哉? 且三代之衰也,天子求金車,而中肩之難作;大國索裘馬,而鞭屍之怨深;禹、湯、文、武承上古之流,不能遽革,其流弊亦可見矣。
繼此而興者,塞源唯恐不嚴耳。
通古之窮,乃可以禦今;酌道之宜,乃可以制禮;故曰“所損益可知也”。
使古有之,今遂行之,因流濫而莫之止,則唐、宋之進奉,何以遽召敗亡?而嗣源之禁,其上下不交之否道乎? 〖六〗 李嗣源召術者周玄豹,趙鳳谏止之,曰:“術者妄言,殺人滅族多矣。
”偉哉!不易之論也。
殺人滅族者,就謀逆不成者而言,鳳有所諱而偏舉之耳。
謀而成,則李存勗斃于一矢、焚于樂器、以亡國矣。
謀而成,至于亡人之國;不成,則以自滅其族,固多有之。
然天下之欲圖神器者無幾,而時之可乘、力之可亂者,尤不數有。
則術者之害,疑于未烈,若不必嚴斥而厚禁之也。
雖然,奚必如玄豹之許嗣源以貴不可言,導以反逆,而後為天下禍哉?舉古今,盡天下,通士庶,苟信術者,無不受其陷溺;而蔑天理,裂人倫,趨利而得害,圖安而得危,無有不然者也。
故王制曰:“假于時日蔔筮以疑衆,殺。
”夫術者志盡于衣食,非有大慝焉,而使服上刑,不已過與?乃觀其惑民之流害所極,而後知先王之法,以正人心、維風教,齊民以禮而全其恩義,誠至矣哉! 星相也,葬法也,壬遁時日也,火珠林觀梅河雒之數兆也,鬻之以受愚人之濡沫,乃使婚者失其配偶,居者去其樂土,死者暴其骴骼,兄弟相疑以相害,鄰裡相軋以相吞,獄訟繁興,殺傷相踵,生人之禍,至此而極,非殺之何足以當其辜哉?然則殺人滅族之禍,非徒圖謀不軌者為然,身以之殺、族以之滅而不知者多矣!身幸不殺,族幸不滅,而冒昧以趨于禽行,則盡古今天下之愚者胥然也。
善推趙鳳之言,以極其情事之必然,術者之可畏,有如是哉! 解缙庖西封事,請廢大統曆建除宜忌之文,以絕術者之源,誠卓論也。
鳳與缙非能知道者,而秉正以拒邪,守先王之典訓,賢于蔡西山遠矣。
〖七〗 王環為馬殷
若嗣源者,信之真,故言之決也。
〖四〗 李嗣源之不欲犯順以攘國,非僞也。
朱守殷勸其歸鎮而不從,趙在禮帥諸将迎奉而泣辭之,皆死生之際也。
乃置身于宵小之中而不懼,跳出以集兵雪恥而不遑,固可信其立志之無他矣;然而終不免于逼君篡國之逆者,為諸将所迫,而石敬瑭其魁也。
敬瑭曰:“安有上将與叛卒入賊城而他日能免者?”此言出而嗣源窮矣。
既不能保其腰領與妻子,而抑受從逆之罪以伏法,名實交喪,取生平而盡棄之,天高地厚,嗣源無餘地以自容。
敬瑭所為持其肯綮要以必從者,機深而言厲,嗣源惡得而不從邪?惟其然,而嗣源之昧于事幾以失斷,亦愚矣! 敬瑭之強使舉兵也,豈果盡忠效死戴主帥以定大業哉?自唐亡以來,天下之稱帝稱王者,如春雨之蒸菌,不擇地而發,雖名天子,實亦唐之節度使焉耳。
李存勗滅梁而奄有之,地差大于群雄,而視劉嚴、錢镠、王延翰也,亦無以異。
主無恒尊,臣無恒卑,民亦初無恒向,可奪也,則無不可奪也。
以存勗之百戰成功如此其炎炎也,不數年而已熸,則嗣源一旦卷甲犯主以橫有其國,又豈有長存之理?其旋起而可旋滅,人皆知之,而敬瑭料之熟矣。
嗣源不反,存勗雖亡,烏必止于他人之屋。
敬瑭輩部曲偏裨,望淺力微,安能遽為弋獲乎?康義誠、李紹虔、王建立、李紹英鹹有此心,而敬瑭以子壻之親,握牙之重,固将曰嗣源之後,舍我其誰邪?蓋亦如史憲誠、朱希彩、朱滔之相因以奪節钺耳。
嗣源亦微測之,故祝天求生聖主以絕此淩奪之逆,自知其國不可永,而敬瑭決策犯順之邪心,必不能保之身後,顧低回顧眄無以自主,荏苒而從之,識者固憐其柔以愚也。
夫嗣源之處此,一言而決耳,斬石敬瑭以息浮議,悉力以攻趙在禮而平之,待繼岌之歸而定其儲位,則亂亦自此而息。
若存勗忌深而猶不免,則嗣源固曰“無負于天地,委之于命”,又何憂懼之有 唐之亂甚而必亡也,朱溫竭其奸謀十餘年而後篡;朱溫之虐也,存勗血戰幾死幾生而後滅之。
乍然蹶興,不折一矢,不需旬月,而即帝于中士,自嗣源始。
敬瑭、知遠、郭威皆旦北面而夕黼扆,如優俳之冠冕,以成昏霾之日月,嗣源首受其惡,以成敬瑭之奸。
嗚呼!惟其愚也,辭大惡而不得矣。
〖五〗 李嗣源即位之初,诏諸使貢奉毋得斂于百姓,禁刺史以下不得貢奉。
然則自此以前,諸使立貢奉之名以虐取于民,下至守令,亦可以财賄交于人主,久矣。
進奉始自唐德宗,至宣宗以後而愈濫。
其始官有餘财,小人不知散于州府之固為天子有,而以之獻谀。
庸主懲于播遷之貧,而恃為非常之備,因而不拒,日加甚焉。
及乎官不給而索之民,貢有涯而取無藝。
龐勳之亂,起于軍府之虛;黃巢之亂,起于掊斂之急;垂至唐亡,天下裂,民力盡,而不能反。
則其俛首剜肉以充獻納,蓋不知其流禍之何若矣。
乃其率天下以無忌憚,蔑上下之等,視天子若亭長三老之待食于雞豚,則置之廢之、奉之奪之、易于反掌者,亦緣此為緻禍之源。
何也?天子者,以絕乎臣民而尊者也,故曰“天險不可升也”。
刺史以下微賤之吏,得以锱铢上交于殿陛,則所謂天子者,亦下吏交遊之侪伍耳。
置之廢之奉之奪之,又何忌乎? 或曰:三代之王天下也,方五十裡之小國,亦得以币玉上享于王,四海交媚于一人,一人未嘗輕也,進奉何病哉。
曰:即此而推之,三代之法,不可挾以為名,治後世之天下,非一端而止矣。
古之諸侯,雖至小弱,然皆上古以來世有其土,不以天子之革命為廢興,非大無道,弗能滅也。
新王受命,雖有特建之國,亦必視此而不容獨異。
故天子者,亦諸侯之長耳。
列國取民之制,各從其舊,而不盡奉新王之法。
其與諸侯以兄弟甥舅相往來,颉颃上下,法不能伸,故唯恃禮以綏之,使其賓服,大要視今安南、緬甸之稱臣奉貢而已。
使享使聘,以财相接,亦王者因時服遠之權宜,非可必行于萬世者也。
天下而既一王矣,上以祿養下而下弗能養上,揆之于理,亦法天之顯道也。
天養萬物,而物莫能緻其養,以道相臨而交以絕,交絕而後法伸,法伸而後道建,清虛在上,萬彙鹹受其裁成。
使三代王者處後世之天下,憲天出治,亦如此而已。
何事龊龊然受下邑小臣之壺觞箪笥哉? 且天下之賦稅,皆天子之有矣,不欲私之,而以祿賜均之于百官。
既已予之,則不可奪之以歸己。
于是而廉隅饬焉,風教行焉。
推此而定上下之章,以内臨外,以尊臨卑,以長臨屬。
司憲者,秉法以糾百職,百職弗敢亵也;奉使巡宣者,銜命以行郡邑,郡邑弗敢黩也;君子之廉以獎,而小民之生以遂。
故為之禁制以厚其坊,督撫監察郡守,不敢奉其壺飧;方面監司邑令,不敢呈其竿牍;以法相裁,以義相制,以廉相帥,自天子始而天下鹹受裁焉。
君子正而小人安,有王者起,莫能易此矣。
而何得藉口三代之貢享上交以訓貪而啟漁民之禍哉? 且三代之衰也,天子求金車,而中肩之難作;大國索裘馬,而鞭屍之怨深;禹、湯、文、武承上古之流,不能遽革,其流弊亦可見矣。
繼此而興者,塞源唯恐不嚴耳。
通古之窮,乃可以禦今;酌道之宜,乃可以制禮;故曰“所損益可知也”。
使古有之,今遂行之,因流濫而莫之止,則唐、宋之進奉,何以遽召敗亡?而嗣源之禁,其上下不交之否道乎? 〖六〗 李嗣源召術者周玄豹,趙鳳谏止之,曰:“術者妄言,殺人滅族多矣。
”偉哉!不易之論也。
殺人滅族者,就謀逆不成者而言,鳳有所諱而偏舉之耳。
謀而成,則李存勗斃于一矢、焚于樂器、以亡國矣。
謀而成,至于亡人之國;不成,則以自滅其族,固多有之。
然天下之欲圖神器者無幾,而時之可乘、力之可亂者,尤不數有。
則術者之害,疑于未烈,若不必嚴斥而厚禁之也。
雖然,奚必如玄豹之許嗣源以貴不可言,導以反逆,而後為天下禍哉?舉古今,盡天下,通士庶,苟信術者,無不受其陷溺;而蔑天理,裂人倫,趨利而得害,圖安而得危,無有不然者也。
故王制曰:“假于時日蔔筮以疑衆,殺。
”夫術者志盡于衣食,非有大慝焉,而使服上刑,不已過與?乃觀其惑民之流害所極,而後知先王之法,以正人心、維風教,齊民以禮而全其恩義,誠至矣哉! 星相也,葬法也,壬遁時日也,火珠林觀梅河雒之數兆也,鬻之以受愚人之濡沫,乃使婚者失其配偶,居者去其樂土,死者暴其骴骼,兄弟相疑以相害,鄰裡相軋以相吞,獄訟繁興,殺傷相踵,生人之禍,至此而極,非殺之何足以當其辜哉?然則殺人滅族之禍,非徒圖謀不軌者為然,身以之殺、族以之滅而不知者多矣!身幸不殺,族幸不滅,而冒昧以趨于禽行,則盡古今天下之愚者胥然也。
善推趙鳳之言,以極其情事之必然,術者之可畏,有如是哉! 解缙庖西封事,請廢大統曆建除宜忌之文,以絕術者之源,誠卓論也。
鳳與缙非能知道者,而秉正以拒邪,守先王之典訓,賢于蔡西山遠矣。
〖七〗 王環為馬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