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五代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伐蜀之役,郭崇韬谏止段凝為帥,議正而事允矣;其複止李嗣源之行,則崇韬之自滅與滅唐也,皆在于此。
崇韬請遣繼岌,固知繼岌之不可獨任,而必需己副之,名為繼岌,實自将也。
崇韬之辭鎮汴州也,曰:“臣富貴已極。
”至此而又貪平蜀之功利,豈冒昧不止哉?蓋以伐蜀為自全之計。
而反以此自滅者,何也?位尊權重,其主已疑,内有豔妻,外多宵小,稍稍裁正,衆方側目,故憂内之不可久居,而欲息肩于阃外,上挾冢嗣,下結衆将,相倚以安,冀可遠讒人之怨以自立于不拔之地,可謂謀之已工矣。
乃不知讒佞交加之日,顧離人主左右,握重兵,據腴土,成大功,媢忌益深,在廷者又以睽離不親,心皆解散,固将益附奸邪而聽其嗾噬;況乎奄有王建畜積之藏,多受降将邀歡之賄,蹑鐘會之已迹而益以貪,則必罹衛瓘之網羅而弗能辯,誅死在眉睫而不悟,其工也,正其愚矣。
李嗣源有河上先歸之釁,載人汴決策之功,假之以兵,資之以蜀,則且為王建,而為朱邪氏樹,勁敵于西方;故崇韬身任之以抑嗣源,損其威望,而使易制,俾存勗無西鄉之憂,其為存勗謀也,亦可謂工矣。
而不知蠶叢一隅,以叛易,以守難,若欲窺秦、隴出劍閣以争衡于中國,則諸葛且不能得志,故曹丕曰:“囚亮于山。
”嗣源即懷異志,惡能度越重險以犯順,何似擅河朔之富彊,弣汴、雒之項背,建瓴南下,勢無與遏邪?畏虎豹之在山林,乃驅之以居園垣之右,便其噬攫,而崇韬不知也。
朱邪氏之寇,深于腹心矣。
繼岌,欲使立功以定儲者也,而殺崇韬者繼岌;董璋、孟知祥,所倚以鎮撫諸将而定蜀者也,而亂蜀者璋與知祥;抒忠而逢怒,推信而召逆,自後觀之,其愚甚矣。
乃一皆崇韬之夜思早作,自謂十全之遠慮也。
繇此思之,退而全身,進而已亂,豈智計之能勝任哉?抑彊止逆、弭妬消嫌之術,豈有他焉?勿屍功,勿府利,靖諸己以立于危亂之中,則猜主佞臣與震主之權,皆翕伏于鎮定之下。
崇韬固不足以與于斯也,禍不速于反掌,足為永鑒已! 〖二〗 受命專征,伐人之國而滅之,大功之所歸,尤大利之所集也。
既已據土而有國,其畜積必饒;既已有國而又亡之,其黩貨而寶珠玉也,必多藏以召奪;且其權貴納款,欲免誅夷而徼新寵,其薦賄也,必辇載以湊大帥之門;其為大利之所集也,必矣。
大功不可居,而非不可居也。
曹彬與平西蜀,獨下江南,而任兼将相,世享榮名,大功灼然在己,而豈容遜避?所以自免于危者,利耳。
且夫功成而上為主忌、下召人疑者,唯恐其得衆而足以興也。
十夫之聚,必以豚酒;蟲民歸己,必以私恩;籠絡智謀勇力之夫,必以贈;兵甲刍糧之費,必以家藏。
藉令功成歸第之日,車還甲散,行橐蕭然,遊士無所覬而不蹑其門,百姓與相忘而不歆其惠,應門皆樸樕之人,宴會無珠玑之客,則雖猜主忮臣,亦諒其不足有為而坦然信之;左右佞幸,亦知其無可求索而恩怨兩消;雖有震主之功名,亦何不逌然于曠夷之宇哉? 諸葛公曰:“淡泊可以明志。
”故薄田株桑,所以踐其言而允保忠勳之譽,豈虛也哉!夫郭崇韬者,惡足以知此乎?其主既已忌之矣,哲婦壬人又争變黑白以将置之死,而滅蜀之日,貨寶妓樂充牣其庭,以此而欲求免于死也,必不可得之數也。
嗚呼!豈徒為人臣者受命專征以亡國之貨寶喪其身哉?人主之不以此而贻子孫黎民之害者,蓋亦鮮矣。
漢高帝之入關也,秦并六國,舉九州數百年之貨寶,填委于鹹陽,古今之大利,亦古今之至危,不可居者也。
樊哙一武夫耳,知其不可據而斥之如糞土,帝廳其言,為封府庫,非但當時消項羽之惡怒、遠害于鴻門也,且自羽焚宮以後,秦之所積,蕩然四散,而關中無鉤金尺帛之留,然而既有天下,古今稱富者,莫漢若也。
唐起太原,而東都之藏,已糜于李密、王世充之手;江都之積,又盡于宇文化及之徒;蕩然一虛枵之天下,唐得之而海内之富上埒于漢。
宋則坐擁郭氏世積之資,獲孟昶、李煜、劉鋹之積,受錢俶空國之獻,其所得非漢、唐之比也;乃不數傳而子孫汲汲以憂貧,進王安石、呂惠卿以奪民之锱铢,而不救其亡。
合而觀之,則貧者富而富者貧,審矣。
所以然者何也?天子以天下為藏者也。
知天下之皆其藏,則無待于盈餘而不憂其不足,從容調劑于上下虛盈之中,恒見有餘,而用以舒而自裕。
開創之主,既挾勝國之财為其私橐,愚昧之子孫,規規然曰:此吾之所世守也。
以天子而僅有此,則天下皆非其天下,而任之貪窳之臣,貪者竊而窳者廢,國乃果貧;則虐取于民,而民乃不免于死。
侈者既輕于縱欲,吝者益競于厚藏;侈猶可言也,至于吝而極矣。
朽敝于泥土之中,乾沒于戚宦之手,猶且羨前人之富而思附益之。
卒有水旱,民填溝壑,或遇寇亂,勢窮輸挽,乃更竊竊然唯恐所司望吾私積,而蔽護益堅。
若田野多藏之鄙夫,畏人之求貸而蹙額以告匮,惡知有天下之為天子哉!守其先世之寶藏以為保家之懦夫而已。
匹夫而懷是心,且足以亡家而喪其軀命,況天子乎? 漢、唐之富,富以其無也;宋之貧,貧以其有也。
國亡身戮,更留此以為後起敗亡之媒,哀哉!武王散鹿台、钜橋之積,非徒以仁民也,不使腐穢之藏教子孫以侈吝也。
李存勗之為君,郭崇韬之為将,鬥筲耳,以利相怨,而交齧以亡,又何足算哉! 〖三〗 有一言可以緻福,有一言可以召禍,聽其言知其所以言,吉兇之幾決矣。
言固有飾為之者焉,從容拟議而撰之以言,行固不踐,心固不存;又有甚者,假義以雠利,假仁以雠忍,是非不生于心,吉兇固不應也。
至于危困交于身,衆論搖于外,生死存亡取舍趨避閑不容發之際,于此而有言,則其心無他,而言非僞飾,此則吉兇之幾所自決也。
李嗣源當郭崇韬、李存又、李繼麟骈首夷族之日,朱守殷戒以震主之勳,勸為遠禍之策,而嗣源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無可避,委之于命耳。
”斯言也,可以全身,可以緻福,終以奄有朱邪氏之國,不亦宜乎? 奚以知其言之從心,而非中懷毒螫姑為委命之說以欺世邪?李存勗耽樂昏昧,伶人操生死之柄,功臣之危,旦不保夕。
于斯時也,嗣源非闇于術者,而思惟之路已絕,曠然遠念,惟有委命之一道可以自安。
郭崇鞱任氣于先而營私于後,禍已見矣,固有以知其無可柰何之下,唯宅心鎮定以不紛也。
奚以知其行之能踐也?委身昏亂之廷,死亡在旦夕,終不求脫身歸鎮擁兵而待亂,受命讨邺,乃從容以去。
唯無求去之心,故廷臣得以推毂,存勗釋其猜疑,而晏然以行也。
則當其正告守殷之日,嗣源之心,無疑無隐,昭然揭以示人,消無妄之災,獲隕天之福,皆非以意計幸得,而終始所守者,委命之一言也。
充斯言也,即許以知道焉可矣。
故其得國以後,舉動多中于理。
而焚香告天,求中國之生聖人,蓋亦知天之所佑,必不在乘虛據位之異類,廓然曙于天命之常,而目睫之紛纭,不為目眩而心熒也。
君子于僭僞之主有取焉者,唯嗣源乎,苻堅、拓拔宏僞飾以誣天而罔人,其善也,皆其惡也,何足論哉!
崇韬請遣繼岌,固知繼岌之不可獨任,而必需己副之,名為繼岌,實自将也。
崇韬之辭鎮汴州也,曰:“臣富貴已極。
”至此而又貪平蜀之功利,豈冒昧不止哉?蓋以伐蜀為自全之計。
而反以此自滅者,何也?位尊權重,其主已疑,内有豔妻,外多宵小,稍稍裁正,衆方側目,故憂内之不可久居,而欲息肩于阃外,上挾冢嗣,下結衆将,相倚以安,冀可遠讒人之怨以自立于不拔之地,可謂謀之已工矣。
乃不知讒佞交加之日,顧離人主左右,握重兵,據腴土,成大功,媢忌益深,在廷者又以睽離不親,心皆解散,固将益附奸邪而聽其嗾噬;況乎奄有王建畜積之藏,多受降将邀歡之賄,蹑鐘會之已迹而益以貪,則必罹衛瓘之網羅而弗能辯,誅死在眉睫而不悟,其工也,正其愚矣。
李嗣源有河上先歸之釁,載人汴決策之功,假之以兵,資之以蜀,則且為王建,而為朱邪氏樹,勁敵于西方;故崇韬身任之以抑嗣源,損其威望,而使易制,俾存勗無西鄉之憂,其為存勗謀也,亦可謂工矣。
而不知蠶叢一隅,以叛易,以守難,若欲窺秦、隴出劍閣以争衡于中國,則諸葛且不能得志,故曹丕曰:“囚亮于山。
”嗣源即懷異志,惡能度越重險以犯順,何似擅河朔之富彊,弣汴、雒之項背,建瓴南下,勢無與遏邪?畏虎豹之在山林,乃驅之以居園垣之右,便其噬攫,而崇韬不知也。
朱邪氏之寇,深于腹心矣。
繼岌,欲使立功以定儲者也,而殺崇韬者繼岌;董璋、孟知祥,所倚以鎮撫諸将而定蜀者也,而亂蜀者璋與知祥;抒忠而逢怒,推信而召逆,自後觀之,其愚甚矣。
乃一皆崇韬之夜思早作,自謂十全之遠慮也。
繇此思之,退而全身,進而已亂,豈智計之能勝任哉?抑彊止逆、弭妬消嫌之術,豈有他焉?勿屍功,勿府利,靖諸己以立于危亂之中,則猜主佞臣與震主之權,皆翕伏于鎮定之下。
崇韬固不足以與于斯也,禍不速于反掌,足為永鑒已! 〖二〗 受命專征,伐人之國而滅之,大功之所歸,尤大利之所集也。
既已據土而有國,其畜積必饒;既已有國而又亡之,其黩貨而寶珠玉也,必多藏以召奪;且其權貴納款,欲免誅夷而徼新寵,其薦賄也,必辇載以湊大帥之門;其為大利之所集也,必矣。
大功不可居,而非不可居也。
曹彬與平西蜀,獨下江南,而任兼将相,世享榮名,大功灼然在己,而豈容遜避?所以自免于危者,利耳。
且夫功成而上為主忌、下召人疑者,唯恐其得衆而足以興也。
十夫之聚,必以豚酒;蟲民歸己,必以私恩;籠絡智謀勇力之夫,必以贈;兵甲刍糧之費,必以家藏。
藉令功成歸第之日,車還甲散,行橐蕭然,遊士無所覬而不蹑其門,百姓與相忘而不歆其惠,應門皆樸樕之人,宴會無珠玑之客,則雖猜主忮臣,亦諒其不足有為而坦然信之;左右佞幸,亦知其無可求索而恩怨兩消;雖有震主之功名,亦何不逌然于曠夷之宇哉? 諸葛公曰:“淡泊可以明志。
”故薄田株桑,所以踐其言而允保忠勳之譽,豈虛也哉!夫郭崇韬者,惡足以知此乎?其主既已忌之矣,哲婦壬人又争變黑白以将置之死,而滅蜀之日,貨寶妓樂充牣其庭,以此而欲求免于死也,必不可得之數也。
嗚呼!豈徒為人臣者受命專征以亡國之貨寶喪其身哉?人主之不以此而贻子孫黎民之害者,蓋亦鮮矣。
漢高帝之入關也,秦并六國,舉九州數百年之貨寶,填委于鹹陽,古今之大利,亦古今之至危,不可居者也。
樊哙一武夫耳,知其不可據而斥之如糞土,帝廳其言,為封府庫,非但當時消項羽之惡怒、遠害于鴻門也,且自羽焚宮以後,秦之所積,蕩然四散,而關中無鉤金尺帛之留,然而既有天下,古今稱富者,莫漢若也。
唐起太原,而東都之藏,已糜于李密、王世充之手;江都之積,又盡于宇文化及之徒;蕩然一虛枵之天下,唐得之而海内之富上埒于漢。
宋則坐擁郭氏世積之資,獲孟昶、李煜、劉鋹之積,受錢俶空國之獻,其所得非漢、唐之比也;乃不數傳而子孫汲汲以憂貧,進王安石、呂惠卿以奪民之锱铢,而不救其亡。
合而觀之,則貧者富而富者貧,審矣。
所以然者何也?天子以天下為藏者也。
知天下之皆其藏,則無待于盈餘而不憂其不足,從容調劑于上下虛盈之中,恒見有餘,而用以舒而自裕。
開創之主,既挾勝國之财為其私橐,愚昧之子孫,規規然曰:此吾之所世守也。
以天子而僅有此,則天下皆非其天下,而任之貪窳之臣,貪者竊而窳者廢,國乃果貧;則虐取于民,而民乃不免于死。
侈者既輕于縱欲,吝者益競于厚藏;侈猶可言也,至于吝而極矣。
朽敝于泥土之中,乾沒于戚宦之手,猶且羨前人之富而思附益之。
卒有水旱,民填溝壑,或遇寇亂,勢窮輸挽,乃更竊竊然唯恐所司望吾私積,而蔽護益堅。
若田野多藏之鄙夫,畏人之求貸而蹙額以告匮,惡知有天下之為天子哉!守其先世之寶藏以為保家之懦夫而已。
匹夫而懷是心,且足以亡家而喪其軀命,況天子乎? 漢、唐之富,富以其無也;宋之貧,貧以其有也。
國亡身戮,更留此以為後起敗亡之媒,哀哉!武王散鹿台、钜橋之積,非徒以仁民也,不使腐穢之藏教子孫以侈吝也。
李存勗之為君,郭崇韬之為将,鬥筲耳,以利相怨,而交齧以亡,又何足算哉! 〖三〗 有一言可以緻福,有一言可以召禍,聽其言知其所以言,吉兇之幾決矣。
言固有飾為之者焉,從容拟議而撰之以言,行固不踐,心固不存;又有甚者,假義以雠利,假仁以雠忍,是非不生于心,吉兇固不應也。
至于危困交于身,衆論搖于外,生死存亡取舍趨避閑不容發之際,于此而有言,則其心無他,而言非僞飾,此則吉兇之幾所自決也。
李嗣源當郭崇韬、李存又、李繼麟骈首夷族之日,朱守殷戒以震主之勳,勸為遠禍之策,而嗣源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無可避,委之于命耳。
”斯言也,可以全身,可以緻福,終以奄有朱邪氏之國,不亦宜乎? 奚以知其言之從心,而非中懷毒螫姑為委命之說以欺世邪?李存勗耽樂昏昧,伶人操生死之柄,功臣之危,旦不保夕。
于斯時也,嗣源非闇于術者,而思惟之路已絕,曠然遠念,惟有委命之一道可以自安。
郭崇鞱任氣于先而營私于後,禍已見矣,固有以知其無可柰何之下,唯宅心鎮定以不紛也。
奚以知其行之能踐也?委身昏亂之廷,死亡在旦夕,終不求脫身歸鎮擁兵而待亂,受命讨邺,乃從容以去。
唯無求去之心,故廷臣得以推毂,存勗釋其猜疑,而晏然以行也。
則當其正告守殷之日,嗣源之心,無疑無隐,昭然揭以示人,消無妄之災,獲隕天之福,皆非以意計幸得,而終始所守者,委命之一言也。
充斯言也,即許以知道焉可矣。
故其得國以後,舉動多中于理。
而焚香告天,求中國之生聖人,蓋亦知天之所佑,必不在乘虛據位之異類,廓然曙于天命之常,而目睫之紛纭,不為目眩而心熒也。
君子于僭僞之主有取焉者,唯嗣源乎,苻堅、拓拔宏僞飾以誣天而罔人,其善也,皆其惡也,何足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