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五代上
關燈
小
中
大
則何心?
惡莫大于弑君,而篡國次之。
篡者,北面稱臣而又攘奪之之謂也。
若夫故主已亡,乘天下無君以自立,則抑可從末減矣。
使沙陀滅逆賊,定天下,而退守臣服,洵忠臣之效也。
沙陀即不能然,而承業以此為志,功雖不就,自不損其孤忠。
乃承業不然,陽奉李氏,為沙陀欺天下之囮。
藉令果如其言,朱氏滅,吳、蜀平,建不世之功,擁震主之威,然後脅贅疣之君,奉神器以歸己;為之君者,柔懦而安于亡,則如晉恭帝之欣然執筆而終不免于鸩,如其挾不平以圖存,則成濟之刃且剚其胸,存勗之果成乎篡弑,而李氏之子,以頸血易一日之衮冕,不已慘乎? 躁人之意計,偷求一旦之尊榮;奸人之權謀,敢竊欺天之名義。
承業奄人耳,盡心于沙陀,而欲欺天下,無足怪者,君子固不可罔也。
存勗不從其策,猶得免于篡弑之元惡,而李氏之苗裔,不緻如元魏、宇文之赤族。
飾虛名以伏隐慝,猶且謂承業之忠于唐也。
導天下以僞而賊仁義,必斯言也夫! 〖一九〗 朱溫滅後,五姓之主中土者,皆旋奪于握兵之臣,即不能奪,而稱兵以思奪者,此撲而彼興,無他,唯無相而已。
無相者,非必其時之無人也。
抑非偏任武人,而相不能操國柄也。
藉令有其人,欲授之國柄,固将不能。
何也?崛起之日,初不與聞大計,一旦稱帝,姑且求一二人以具員而置之百僚之上,如仗象然,誰從而聽之哉? 李存勗之欲為帝久矣,日率将士以與朱氏争存亡,而内所任者故奄張承業,外則姑以馮道司筆墨而已。
未嘗一日運目遊心于天下士,求一可任者,與定大謀、經畫天下之治理。
至于梁勢将傾、衆争勸進之日,乃就四鎮判官求一二人以為相。
大謀非所與聞。
大任非所夙拟,其主雖聞名而非所矜式,其将相雖觌面而不與周旋,一旦加以枚蔔之虛名,使處百僚之上。
彼挾百戰之功匡扶以起者,固曰:何從有此忽起在位之人居吾上邪?彼固藉我以取富貴,而惡能不唯我是從乎?漢高相蕭何,乃至叱諸将之功為狗而不怒者,實有大服其心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豆盧革、盧程依戎幕以起家,惡足勝其任哉?名之曰相,實均于無相,樞密得操其行止,藩鎮直視為衙官,天子孤立,心膂無托,奪之也如吹槁,弗複有難焉者矣。
天下可無相也,則亦可無君也。
相輕于鴻毛,則君不能重于泰山也。
故胡氏曰:“人主之職,在論相而已。
”大有為者,求之夙,任之重,得一二人,而子孫黎民世食其福矣。
〖二○〗 君臣、父子,人之大倫也。
世衰道喪之日,有無君臣而猶有父子者,未有無父子而得有君臣者也。
自朱溫以至柴氏,七姓十五人,據中士而稱帝,天下後世因而帝之。
乃當時之臣民,固不傾心奉之以為君,劫于其威而姑号之曰天子,君臣之倫,至此而滅裂盡矣。
尤可憫者,并其父子而亂之。
漫取一人而子之,遂謂之子;漫推一鬼而祖考之,遂謂之祖考;于是神怒于上,人迷于下,父子之恩,以名相假,以利相蒙,其與禽獸之聚散也奚别?如是而猶望天下之有君臣也,必不可得之數矣。
沙陀夷酋耳,唐蔑天逆理而賜之姓,遂假以競于朱溫曰:吾李氏子也。
存勗稱帝,仍号曰唐,以高祖、太宗、懿宗、昭宗、雜朱邪執宜、朱邪赤心之中而祖之,唐之祖宗,能不恫怨于幽乎?嗣是而徐知诰者,不知為誰氏之子,乃自撰五世名諱,選吳王恪而祖之。
嗚呼!蔑論隴西之苗裔,猶散處于人閑;天之弗祐,亡則之耳,絕則絕耳,何忍取夷狄盜賊之子而以為子孫哉?所謂辱甚于死亡也。
後世史官猶從而獎之,曰:此唐也,可以紹李氏之統者也。
天理無餘,人心盡椓,至此而人不足以存矣。
詩不雲乎?“謂他人父,終莫我顧。
”逆風所煽,号為天子者且然,又何怪乎賈谧、秦熺之爚亂天常也。
〖二一〗 李存勗不可以為天子,然固将帥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禦之,與韓信齒。
奚以明其然邪?之走也捷于虎,卒為虎獲者,數反顧也。
規規恃其穴以為所據,其偶敗也,急奔而護其穴,其勝也,複慮人之乘己而内熒,于是内未潰而外失可乘之機,敵且蹙之使自斃于穴中,未有不敗者也。
存勗知此矣。
自克用以來,太原其根本也,則澤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險一失,則井陉之道且危。
存勗殚全力以圖東方,澶、郓懸隔千裡之外,閑以趙、魏,潞州叛,澤州陷,太原内蹙,而東出之師,若脊斷而不能舉。
于斯時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師而西顧,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彥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
而存勗之計此決矣,李繼韬之内叛,視若疥癬;澤州之失,唯惜裴約,而棄若贅疣;急攻楊劉,疾趨汴、雒,一戰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繕城隍以來,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東方,繼韬雖狡,梁人雖鸷,必不敢遽爾合圍,不憂歸師之夾逼。
敵見吾視澤、潞之亂若罔聞,則益不測吾之所為,膽先自破,沮其乘虛之計,而河上之師終恃此以為撓我之令圖,則慮我之情緩,而相防之計疏。
此一舉而襲梁都、夷友貞、平河南,規恢之大略也。
微韓信,孰足以及此?謂存勗為将帥之才,非虛加之矣。
納其身于内,而外日陵乘而不能禦;投其身于外,則内雖未固而自可無虞;大略可以不傾,則姑置之,而縱橫遊衍,無不可以自得,此處身之善地,即安心之妙術也。
嗚呼!知此者鮮矣。
項羽急返西楚,而漢追之;唐置太原,聽劉武周、梁師都之侵犯,以亟攻東都,而三寇皆夷;得失之機,決于此耳。
庸人怙其所已得,志士忘其所已能,志量之不齊,善敗之所自殊也。
知此者,可與立功,可與定亂,可與進善,可與廣業。
明此者哲,昧此者愚,豈徒用兵為然哉? 〖二二〗 成而不傾,敗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
量者心之體,智者心之用。
用者用其體,體不定,則用不足以行;體不定而用或有所當,惟其機也。
機者發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雖成必敗,苟敗必亡。
故曰非智所及也。
項羽、李存勗戰而必勝,犯大敵而不撓,非徒其勇也,知機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傾亡者,豈智之遽窮乎?智則未有不窮者也。
項羽不足以持敗,一摧于陔下,遂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勝之也。
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東以為後圖,韓、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漢者,收餘衆,閑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漢亦疲矣。
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勝之威,敗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
羽可以居勝而不可以持敗,故敗則必亡,存勗可以忍敗,而不足以處勝,故勝則必傾,一也。
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滅朱友貞,一入汴而以頭觸嗣源曰:“天下與爾共之。
”卒為嗣源所迫,身死國亡,量不足以受之也。
藉令忍沾沾之喜,以從容論功而行賞,人且喻于君臣之義,雖有大勳,亦分誼所當盡,嗣源雖挾不軌之心,無有為之效命者,自斂雄心以俯聽。
而存勗不能者,量盡于争戰之中,勝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漢高一敗于彭城,再敗于荥陽,跳身孤走,而神不為怵,故項羽終屈其難折之鋒;宋祖端居汴京,曹彬為下江南,收六十餘年割據不服數千裡之疆土,而不輕授以使相,故功臣終安臣節而天下定;成大業者,在量而不在智,明矣。
量者,定體于恒者也。
體定于百年之長慮,而後機不失于俄頃之利鈍。
憂喜變遷,須臾不制,轉念知非,而勢已成乎莫挽,唯定體之不立故也。
敗則唯死而已,勝則驕淫侈靡,無所汔止,羽、存勗之以傾敗終也,決于此耳。
生之與死,成之與敗,皆理勢之必有,相為圜轉而不可測者也。
既以身任天下,則死之與敗,非意外之兇危;生之與成,抑固然之籌畫。
生而知其或死,則死而知其固可以生;敗而知有可成,則成而抑思其且可以敗。
生死死生,成敗敗成,流轉于時勢,而皆有量以受之,如丸善走,不能踰越于盤中。
其不動也如山,其決機也如水,此所謂守氣也。
氣守而心不動,乃以得百裡之地而觀諸侯、有天下,傳世長久而不危。
豈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勝,而俄頃之閑,大憂大喜之所乘,聲音笑貌傳其搖蕩無主之衷,傾敗即成乎莫挽。
豪傑之與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
篡者,北面稱臣而又攘奪之之謂也。
若夫故主已亡,乘天下無君以自立,則抑可從末減矣。
使沙陀滅逆賊,定天下,而退守臣服,洵忠臣之效也。
沙陀即不能然,而承業以此為志,功雖不就,自不損其孤忠。
乃承業不然,陽奉李氏,為沙陀欺天下之囮。
藉令果如其言,朱氏滅,吳、蜀平,建不世之功,擁震主之威,然後脅贅疣之君,奉神器以歸己;為之君者,柔懦而安于亡,則如晉恭帝之欣然執筆而終不免于鸩,如其挾不平以圖存,則成濟之刃且剚其胸,存勗之果成乎篡弑,而李氏之子,以頸血易一日之衮冕,不已慘乎? 躁人之意計,偷求一旦之尊榮;奸人之權謀,敢竊欺天之名義。
承業奄人耳,盡心于沙陀,而欲欺天下,無足怪者,君子固不可罔也。
存勗不從其策,猶得免于篡弑之元惡,而李氏之苗裔,不緻如元魏、宇文之赤族。
飾虛名以伏隐慝,猶且謂承業之忠于唐也。
導天下以僞而賊仁義,必斯言也夫! 〖一九〗 朱溫滅後,五姓之主中土者,皆旋奪于握兵之臣,即不能奪,而稱兵以思奪者,此撲而彼興,無他,唯無相而已。
無相者,非必其時之無人也。
抑非偏任武人,而相不能操國柄也。
藉令有其人,欲授之國柄,固将不能。
何也?崛起之日,初不與聞大計,一旦稱帝,姑且求一二人以具員而置之百僚之上,如仗象然,誰從而聽之哉? 李存勗之欲為帝久矣,日率将士以與朱氏争存亡,而内所任者故奄張承業,外則姑以馮道司筆墨而已。
未嘗一日運目遊心于天下士,求一可任者,與定大謀、經畫天下之治理。
至于梁勢将傾、衆争勸進之日,乃就四鎮判官求一二人以為相。
大謀非所與聞。
大任非所夙拟,其主雖聞名而非所矜式,其将相雖觌面而不與周旋,一旦加以枚蔔之虛名,使處百僚之上。
彼挾百戰之功匡扶以起者,固曰:何從有此忽起在位之人居吾上邪?彼固藉我以取富貴,而惡能不唯我是從乎?漢高相蕭何,乃至叱諸将之功為狗而不怒者,實有大服其心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豆盧革、盧程依戎幕以起家,惡足勝其任哉?名之曰相,實均于無相,樞密得操其行止,藩鎮直視為衙官,天子孤立,心膂無托,奪之也如吹槁,弗複有難焉者矣。
天下可無相也,則亦可無君也。
相輕于鴻毛,則君不能重于泰山也。
故胡氏曰:“人主之職,在論相而已。
”大有為者,求之夙,任之重,得一二人,而子孫黎民世食其福矣。
〖二○〗 君臣、父子,人之大倫也。
世衰道喪之日,有無君臣而猶有父子者,未有無父子而得有君臣者也。
自朱溫以至柴氏,七姓十五人,據中士而稱帝,天下後世因而帝之。
乃當時之臣民,固不傾心奉之以為君,劫于其威而姑号之曰天子,君臣之倫,至此而滅裂盡矣。
尤可憫者,并其父子而亂之。
漫取一人而子之,遂謂之子;漫推一鬼而祖考之,遂謂之祖考;于是神怒于上,人迷于下,父子之恩,以名相假,以利相蒙,其與禽獸之聚散也奚别?如是而猶望天下之有君臣也,必不可得之數矣。
沙陀夷酋耳,唐蔑天逆理而賜之姓,遂假以競于朱溫曰:吾李氏子也。
存勗稱帝,仍号曰唐,以高祖、太宗、懿宗、昭宗、雜朱邪執宜、朱邪赤心之中而祖之,唐之祖宗,能不恫怨于幽乎?嗣是而徐知诰者,不知為誰氏之子,乃自撰五世名諱,選吳王恪而祖之。
嗚呼!蔑論隴西之苗裔,猶散處于人閑;天之弗祐,亡則之耳,絕則絕耳,何忍取夷狄盜賊之子而以為子孫哉?所謂辱甚于死亡也。
後世史官猶從而獎之,曰:此唐也,可以紹李氏之統者也。
天理無餘,人心盡椓,至此而人不足以存矣。
詩不雲乎?“謂他人父,終莫我顧。
”逆風所煽,号為天子者且然,又何怪乎賈谧、秦熺之爚亂天常也。
〖二一〗 李存勗不可以為天子,然固将帥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禦之,與韓信齒。
奚以明其然邪?之走也捷于虎,卒為虎獲者,數反顧也。
規規恃其穴以為所據,其偶敗也,急奔而護其穴,其勝也,複慮人之乘己而内熒,于是内未潰而外失可乘之機,敵且蹙之使自斃于穴中,未有不敗者也。
存勗知此矣。
自克用以來,太原其根本也,則澤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險一失,則井陉之道且危。
存勗殚全力以圖東方,澶、郓懸隔千裡之外,閑以趙、魏,潞州叛,澤州陷,太原内蹙,而東出之師,若脊斷而不能舉。
于斯時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師而西顧,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彥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
而存勗之計此決矣,李繼韬之内叛,視若疥癬;澤州之失,唯惜裴約,而棄若贅疣;急攻楊劉,疾趨汴、雒,一戰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繕城隍以來,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東方,繼韬雖狡,梁人雖鸷,必不敢遽爾合圍,不憂歸師之夾逼。
敵見吾視澤、潞之亂若罔聞,則益不測吾之所為,膽先自破,沮其乘虛之計,而河上之師終恃此以為撓我之令圖,則慮我之情緩,而相防之計疏。
此一舉而襲梁都、夷友貞、平河南,規恢之大略也。
微韓信,孰足以及此?謂存勗為将帥之才,非虛加之矣。
納其身于内,而外日陵乘而不能禦;投其身于外,則内雖未固而自可無虞;大略可以不傾,則姑置之,而縱橫遊衍,無不可以自得,此處身之善地,即安心之妙術也。
嗚呼!知此者鮮矣。
項羽急返西楚,而漢追之;唐置太原,聽劉武周、梁師都之侵犯,以亟攻東都,而三寇皆夷;得失之機,決于此耳。
庸人怙其所已得,志士忘其所已能,志量之不齊,善敗之所自殊也。
知此者,可與立功,可與定亂,可與進善,可與廣業。
明此者哲,昧此者愚,豈徒用兵為然哉? 〖二二〗 成而不傾,敗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
量者心之體,智者心之用。
用者用其體,體不定,則用不足以行;體不定而用或有所當,惟其機也。
機者發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雖成必敗,苟敗必亡。
故曰非智所及也。
項羽、李存勗戰而必勝,犯大敵而不撓,非徒其勇也,知機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傾亡者,豈智之遽窮乎?智則未有不窮者也。
項羽不足以持敗,一摧于陔下,遂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勝之也。
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東以為後圖,韓、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漢者,收餘衆,閑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漢亦疲矣。
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勝之威,敗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
羽可以居勝而不可以持敗,故敗則必亡,存勗可以忍敗,而不足以處勝,故勝則必傾,一也。
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滅朱友貞,一入汴而以頭觸嗣源曰:“天下與爾共之。
”卒為嗣源所迫,身死國亡,量不足以受之也。
藉令忍沾沾之喜,以從容論功而行賞,人且喻于君臣之義,雖有大勳,亦分誼所當盡,嗣源雖挾不軌之心,無有為之效命者,自斂雄心以俯聽。
而存勗不能者,量盡于争戰之中,勝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漢高一敗于彭城,再敗于荥陽,跳身孤走,而神不為怵,故項羽終屈其難折之鋒;宋祖端居汴京,曹彬為下江南,收六十餘年割據不服數千裡之疆土,而不輕授以使相,故功臣終安臣節而天下定;成大業者,在量而不在智,明矣。
量者,定體于恒者也。
體定于百年之長慮,而後機不失于俄頃之利鈍。
憂喜變遷,須臾不制,轉念知非,而勢已成乎莫挽,唯定體之不立故也。
敗則唯死而已,勝則驕淫侈靡,無所汔止,羽、存勗之以傾敗終也,決于此耳。
生之與死,成之與敗,皆理勢之必有,相為圜轉而不可測者也。
既以身任天下,則死之與敗,非意外之兇危;生之與成,抑固然之籌畫。
生而知其或死,則死而知其固可以生;敗而知有可成,則成而抑思其且可以敗。
生死死生,成敗敗成,流轉于時勢,而皆有量以受之,如丸善走,不能踰越于盤中。
其不動也如山,其決機也如水,此所謂守氣也。
氣守而心不動,乃以得百裡之地而觀諸侯、有天下,傳世長久而不危。
豈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勝,而俄頃之閑,大憂大喜之所乘,聲音笑貌傳其搖蕩無主之衷,傾敗即成乎莫挽。
豪傑之與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