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五代上

關燈
;道之谏之也,其辭必遜,且脂韋之性,素為守光所狎,而左右宵人固與無猜,是以全也。

    守光囚父殺兄而道不言,其有言也,皆舍大以規小,留餘地以自全,而聊以避緘默之咎者也。

     豈徒于守光為然哉?其更事數姓也,李存勗之滅梁而驕,狎倡優、吝糧賜也,而道不言;忌郭崇韬,激蜀兵以複反,而道不言;李從珂挑石敬瑭以速禍,而道不言;石重貴不量力固本以亟與虜争,而道不言;劉承祐狎群小、殺大臣,而道不言;數十年民之憔悴于虐政,流離死亡以瀕盡,而道不言;其或言也,則摘小疵以示直,聽則居功,不聽而終免于斥逐,視人國之存亡,若浮雲之聚散,真所謂讒谄面谀之臣也。

    劉守光不能殺,而誰能殺之邪?克用父子經營天下數十年,僅得一士焉,則道也,其所議之帷帟而施之天下者,概可知矣。

     嗚呼!人知道之堕節以臣人,不知其挾小慧以媚主,國未亡而道已雠其賣主之術,非一日矣。

    此數主者,颠倒背亂于黼扆,道且屍位而待焉,不知其何以導谀也?然而不傳者,摘小過以炫直自飾而藏奸,世固未易察也。

     〖一○〗 篡弑以叨天位,操、懿以下,亦多有之,若夫惡極于無可加,而勢亦易于勦絕,無有如朱溫者,時無人焉,亟起而伸天讨,誠可歎也。

      其弑兩君也,公然為之而無所揜飾;其篡大位也,咆哮急得而并廢虛文;其禽獸行徧諸子婦也,而以此為予奪;其嗜殺也,一言一笑而流血成渠;爾朱榮、高洋、安祿山之所不為者,溫皆為之而、無忌。

    乃以勢言之,而抑不足以雄也。

    西挫于李茂貞,東折于楊行密,王建在蜀,視之蔑如也;羅紹威、馬殷、錢镠、高季昌,雖暫爾屈從,而一兵尺土粒米寸絲不為之用。

    其地,則西不至邠、岐,東不逾許、蔡,南不過宛、鄧,北不越宋、衛,自長安達兖、郓,橫亘一線,界破天中,而四旁夾之者,皆擁堅城、率勁卒以相臨。

    其将帥,則楊師厚、劉、王彥章之流,皆血勇小慧,而不知用兵之略。

    其輔佐,則李振、敬翔,出賊殺,入谄谀,而不知建國之方;乃至以口腹而任段凝為心膂,授之兵柄,使抗大敵而不恤敗亡。

    取具君臣而統論之,貪食、漁色、樂殺、蔑倫,一盜而已矣。

    而既篡以後,日老以昏,亦祿山在東都、黃巢踞長安之勢也。

    于是時也,矯起而撲滅之,不再舉而功已就矣。

    所難者,猶未有内釁之可乘耳。

    未幾,而朱友珪枭獍之刃,已剸元惡之腹,兄弟尋兵,國内大亂,則乘而薄之,尤易于反掌。

    然而終無其人焉,故曰誠可歎也。

     李存勗方有事于幽、燕,而不遑速進,天讨之稽,有自來矣。

    蓋存勗一将帥之才耳,平一海寓之略,讨逆誅暴之義,非其所可勝任也。

    使能滅朱溫父子,定汴、雒,劉守光瑣瑣狂夫,坐窮于絕塞,将焉往哉?困吾力以與守光争勝負,朱友貞乃複以寬緩收離散之衆,相持于河上,梁雖滅而存勗之精華已竭矣。

     嗚呼!楊行密不死于朱溫淫昏之前,可與有為者,其在淮南乎?乘彼自亡之機,掩孤雛于宛、雒,存勗弗能抗也。

    行密死,楊渥弑,隆演寄立人上,徐溫挾内奪之心,不能出睢、亳以行天讨,尚誰望哉?行密者,尚知安民固本、任将錄賢,非存勗之僅以斬将搴旗為能者也。

    故天祐以後,天下無君,必欲與之,淮南而已。

    然而終弗能焉,故曰誠可歎也。

     〖一一〗 夫人無一可恃者也,已恃之,人亦以名歸之,名之所歸,人之防之也深,禦之也力,而能終有其所恃者,無有。

    以勇名者,人以勇禦之,而死于勇;以謀名者,人以謀禦之,而死于謀;二者俱自亡之道也,而謀為甚。

    何也?勇者,一與一相當者也,萬刃林立,而所當者一二人,其他皆疏隔而不相及者也,故抑必以謀勝之,而不易以勇相禦。

    謀則退而揣之者,盡人可測也;合千萬人一得之慮,畫忖而夕度之,制之一朝,而非一朝之積也;一人有涯之機智,應無涯之事變,而欲以勝千萬人之忖度乎?夫惟明于大計者,其所熟審而見為然之理勢,皆可與人共知之而無所匿,持之甚堅,處之甚靜,小利不争,小害不避,時或乘人之瑕,而因機以發,其謀雖奇,人且玩之而不覺,事竟功成,而人乃知其不可測也。

    此之謂善謀。

    若夫機變捷巧,自恃其智而以善謀名矣,目一瞬而人疑之,手一指而人猜之,知其靜者非靜而動者非動也,于是此謀方起,人之測之也已先,既已測之,無難相迎而相距,猶且自神其術曰,吾謀不可測也。

    其不敗也鮮矣。

      劉鄩與晉兵相距于魏,鄩乘虛潛去以襲晉,奇謀也。

    然使鄩素以持重行師,禦堂堂正正之衆,無谖詐出沒之智名,則晉人抑且與相忘,偶一用謀,而晉陽且入其彀中矣。

    乃鄩固以謀自恃,而人以善謀之名歸之也。

    存勗曰:“吾聞劉鄩一步百計。

    ”嗚呼!斯名也,而讵可當哉!語亦人窺之,默亦人窺之,進亦人窺之,退亦人窺之,無所不用其窺,雖有九地九天之變計,無不在人心目中矣。

    無不見制于人,而遑足以制人乎? 是以小勇者,大勇之所不用;小智者,大智之所不事;固吾本,養吾氣,立于不可勝之地,彼且自授我以勝,而我不勞,王者之用兵,無敵于天下,唯此也。

    故牧誓之戒衆也,唯申以步伐之法,作其赳桓之氣,而謀不與焉。

    夫豈但用兵為然哉?兵,險道也,而猶然;況乎君子之守身涉世,以出門而交天下,其可使人稱之曰此智士也乎?  〖一二〗 夷狄之疆也,以其法制之疏略,居處衣食之粗犷,養其駤悍之氣,弗改其俗,而大利存焉。

    然而中國亦因之以免于害。

    一旦革而以中國之道參之,則彼之利害相半矣。

    其利者,可漸以雄長于中國;而其害也,彼亦自此而弱矣。

     故曰:“魚相忘于江湖,人和忘于道術。

    ”彼自安其逐水草、習射獵獵、忘君臣、略昏宦、馳突無恒之素,而中國莫能制之。

    乃不知有城郭之可守,墟市之可利,田土之可耕,賦稅之可納,昏姻仕進之可榮,則且視中國為不可安之叢棘;而中國之人被掠以役于彼者,亦怨苦而不為之用。

    兩相忘也,交相利也,此順天之紀,因人之情,各安其所之道也。

     中行衍說匈奴不貴漢之繪帛,而匈奴益彊,然其入寇之害,亦自此殺矣。

    單于雖有不逞之志,而中國之玉帛子女,既為其俗之所不貴,城郭宮室,既為其居之所不安,則其名王大人至于部衆,鹹無所歆羨,而必不效死以為單于用。

    匈奴自彊,而漢亦以安,此相忘之利也。

      曹操遷匈奴餘衆于河西,婚宦寝食居處變其俗,而雜用中國之法,于是乎啟懷、愍之禍;然而劉、石、慕容、苻、姚、赫連之族,亦如朝菌之榮,未久而萎。

    其俗易,其利失,其本先弱也。

     韓延徽為劉守光所遣,入契丹,拘留不返,因教以建牙、築城、立市、墾田、分族類、辨昏姻、稱帝改元,契丹以是威服小夷,而契丹之俗變矣;阿保機之悍,亦自此而柔矣。

    非石敬瑭延而進之,莫能如中國何也。

    雜華夷而兩用之,其害天下也乃烈。

    中國有明君良将,則夷以之衰;無人焉,則導之以中國之可欲,而人思掠奪,則中國以亡。

    延徽雖曰:“我在此,契丹不南牧。

    ”然其以贻毒中國者,不如中行衍之彊匈奴即以安漢也。

     女直之陷汴,張瑴、郭藥師之使之也;蒙古之滅宋,呂文煥、劉整之使之也。

    阿骨打、鐵木真、疆悍可息也,宋之叛臣以朝章國憲之輝煌赫奕者使之健羨,則彼且忘其所恃,奔欲以交靡。

    亂人之害,亦酷矣哉!又況許衡、虞集以聖人之道為沐猴之冠,而道喪于天下,尤可哀也夫!尤可哀也夫!  〖一三〗 劉嚴曰:“中國紛紛,孰為天子。

    ”此唐亡以後五十餘年之定案也。

    嚴既已知之矣,而又擁海隅一曲之地,自号為帝。

    趙光裔、楊洞潛、李殷衡之瑣瑣者,冒宰輔之榮名。

    鄭綮曰:“歇後鄭五為宰相,時事可知矣。

    ”而終就之,然後乞身而去,則亦歸田之相矣。

    自知之,自哂之,複自蹈之,苟徼一日之浮榮,為天下僇、為天下笑而已矣。

     嗚呼!人可不自念也哉?于人則智,自知則愚,事先則明,臨事而暗,随世以遷流,則必與世而同其敗,人可不自念也哉!勿論世也,且先問諸己;勿徒問之己也,必有以異乎世。

    桀、纣方繼世以守禹、湯之明祀,而湯、武之革命不疑;周敬王方正位于成周,齊、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