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昭宗
關燈
小
中
大
者也。
奸人窺之而知其微,因而持之而得其妙,利在此,則輸彼之情以與此,利在彼,則輸此之情以與彼,反掌之閑而已。
而不但然也,方其輸彼情于我,即可得我情而輸于彼。
必其輸我之情于彼,而後得彼之情以輸于我。
操之縱之,陽之陰之,可以立小信,可以詫先幾,浮弋而獲以僥功,誇大其辭、容易其談以誘引,微示以利,而導敵以實其言,于彼無怨,于此無罪,悠然于兇危之地而無所忌畏。
如是者,得利于我,而即得利于彼。
一挑一引,迷亂人之大計,以迄于危敗。
乃其利則已兩得之矣。
此不待再計而知者也。
言兵者曰“知彼知己”。
恃吾之知而已。
其大勢如此,其要歸如此耳,惡用此嗫嚅耳語、乍驚乍喜者哉?是以智者堅拒之,而不使亂我之耳目。
自非懷忠感德、得當而為内應者,與夫猝至不期問而答者,勿容聽也。
此兩敵相距、勿貳爾心之樞要也。
而中國之用夷也,為尤甚焉。
與為難者一夷也,介于其側、伏而未動者又一夷也,則且兩持其命而蠱我以效順之忱。
實欲傾我而姑與我通以市利于彼,閑輸彼浮薄之情以堅吾之信。
我進則老之,我守則誘之,我大敗而不能責彼之相誤。
至愚者詫為秘密之機而自矜外助,卒之小以殘我邊疆,大則害及宗社。
古今之庸主闇臣、堕其阱中者,敗亡相積,而傾覆之後,徒增追論之痛哭。
使能早卻其遊詞而絕之,豈至是哉? 于是而王建之識,不可及矣。
黎、雅三部淺蠻歲賜缯帛,使觇南诏蠻,反取賂南诏,诇我虛實,建絕其賜而斬部将之與蠻交通者,自此群蠻戢服,而終五代以迄宋,南诏不入寇擾,皆建之善謀善斷以窒亂源也。
嗚呼!豈徒守邊禦夷、阻關拒敵者之宜然哉?君有不聽令之臣,父有不若訓之子,上有交相搆之友,順則綏之,逆則折之,存乎情與理而已。
宵小居中,乘吾惡怒以居閑,而發其隐慝以相告者,皆樂人之禍以取利者也。
旦此暮彼,遞相诇扇,固無恒也。
以此而賊恩釀禍,如陳侯溺之于公子招、隋文帝之于楊素,身死其手,而猶以為忠者,古今相積,不可勝道。
則拒塞遊說以一軍心,豈徒将兵者之宜然?而瑱纩以塞耳目,又豈徒為君父者之當慎哉! 〖八〗 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威服天下,自桓、文始。
曹操襲其迹,因以篡漢,二袁、呂布、劉表不能與之争,此奸雄已試之成效,後起者所必襲也。
乃克用連兵入寇,朱溫方搆難徐、郓而不問;王行瑜、韓建、李茂貞劫逐天子,朱溫坐視而不恤;李克用既讨平之,乃聽蓋寓之言,不入見而還鎮;李茂貞犯順,昭宗如華州,困于韓建,全忠在汴,扣關以奔駕也甚易,而方南與楊行密争,不一問也;及劉季述以無援之宦豎廢天子幽之,崔胤召溫以入,而尚遲回不進,讓複辟之功于孫德昭;克用則方治城自保,而念不及此。
何此二兇者,置天子于三數叛人之手,不居之以為奇貨;而善謀如蓋寓,亦不能師荀彧之智,以成其主之篡奪;豈其智之未逮而力之不能也與? 天下之理,順逆而已。
順者,理之經也;逆者雖逆,而亦有逆之理焉。
泝危灘而上者,楫折牽絕而可濟,以其所沿之流,猶是順流之津也。
夫桓、文之津,豈溫與克用之所可問哉?桓、文定王嗣,反王駕,北讨戎,南服楚,通諸侯之貢于周京,故召王受錫而諸侯斂衽,誠有以服天下之心,固非溫、克用之所可企及已。
即若曹操,奮起以讨董卓,幾捐生于荥陽,袁紹、韓馥欲帝劉虞,而堅于西向,退居許下,未嘗敢以一言忤天子也。
獻帝為李、郭諸賊所逼,露處曹陽,然一夫耳,漢室群臣救死不遑,而奚問天子?董承、楊奉微弱,而徒然驕蹇,操以禮奉迎,使即一日之安;雖心懷逆節,而所循之迹,固臣主之名義,是逆而依理之順以行,以其初未有逆也。
李克用以異類而懷野心,父子承恩,分受節钺,忽動劉淵之逆志,起而據雲中以反。
既敗而走,結鞑靼以窺中國,幸黃巢之亂以闌入,寸效未展,先掠河東,黃巢困蹙已極,薄收收複之績,結王重榮以拊長安之背,流矢及于禦座,公為國賊而莫之忌。
其偶勝岐、邠斬行瑜也,天下固知其非為國讨賊而隻以自雄也。
乃欲襲義以奉天子、制雄藩,立敗之術耳。
蓋寓知而止之,克用亦自知其非曹操矣。
朱溫則盜耳,王铎無識,而假之以權,掠擊自擅,無絲發之功于唐室。
若令遽起乘危,握天子于股掌,天下群起而攻之,曾王行瑜、韓建之不若也。
故溫自知其不可,而李振、敬翔亦不以此為之謀。
假義者,必有在己之義可托;身為叛賊之魁,負大不義于海内,而奚托哉?故唯坐待人之亡唐而後奪之,其志決也。
以勢言之,溫與克用所亟争者,河北也。
河北歸汴,則扼晉之吭;河北歸晉,則壓汴之脊。
劉仁恭、王镕、羅弘信、李罕之、朱瑄、朱瑾、橫互于其閑,溫屢敗矣,克用則危矣。
藉令竭全力以入關中而空其巢穴,溫入長安,則克用會河東以牽河北,渡河以搗汴,而溫坐斃。
克用入長安,則溫率雒、蔡、山南以扣關,而燕、趙、魏、潞搗太原以拔其本根,而克用立亡。
義不可假,名無可屍,而抑失形勢以自傾,故皆知其不可。
且畜力以求功于河北,置孤危之天子于狡豎奄人之手,使促之以亡而後收之。
是以劉季述之逆,溫且遲回不進,朱溫之篡弑,李克用不興缟素之師。
溫利克用之逆,克用亦利溫之弑,其情皆穿窬也。
豈徒不能托迹桓、文哉?曹操之所為,抑其不能以身任之者也。
故崔胤已為内主,李振谏使人讨,溫尚聊遣蔣玄晖因胤以謀,而自引兵向河中,置長安于緩圖,如此其不遽也。
然且篡唐而僅得天下八九之一,不十年而遽亡。
不能如曹操,則固不能如其雄峙三分而傳之數世也。
至仁大義者起,則假仁假義者不足以動天下,商、奄之所以速滅也。
無至仁大義之主,則假仁義者猶足以鉗制天下,袁紹之所以不能勝曹氏也。
至于欲假仁義而必不得,然後允為賊而不足與于雄傑之數,視其所自起與其所已為者而已。
以曹操拟桓、文,杜蘅之于細辛也;以朱溫李克用拟曹操,瓦礫之于碔砆也;此其不可強而同者也。
〖九〗 李克用按兵自保,大治晉陽城塹,劉延業谏其不當損威望而啟寇心,克用賞以金帛,而修城之役不為之辍。
夫自處于不亡之勢,以待天下之變,克用之處心擇術,以此為謀久矣。
其明年,朱溫果陷澤、沁、潞、遼,直抵晉陽城下,攻不能克而返。
克用知溫之志,固思滅己而後篡唐,抑知溫之所急者在篡唐,固不能持久以敝我也,城堅不可拔,而溫且折矣。
李茂貞之劫駕,溫篡之資也;溫挾主以東而篡之,克用之
奸人窺之而知其微,因而持之而得其妙,利在此,則輸彼之情以與此,利在彼,則輸此之情以與彼,反掌之閑而已。
而不但然也,方其輸彼情于我,即可得我情而輸于彼。
必其輸我之情于彼,而後得彼之情以輸于我。
操之縱之,陽之陰之,可以立小信,可以詫先幾,浮弋而獲以僥功,誇大其辭、容易其談以誘引,微示以利,而導敵以實其言,于彼無怨,于此無罪,悠然于兇危之地而無所忌畏。
如是者,得利于我,而即得利于彼。
一挑一引,迷亂人之大計,以迄于危敗。
乃其利則已兩得之矣。
此不待再計而知者也。
言兵者曰“知彼知己”。
恃吾之知而已。
其大勢如此,其要歸如此耳,惡用此嗫嚅耳語、乍驚乍喜者哉?是以智者堅拒之,而不使亂我之耳目。
自非懷忠感德、得當而為内應者,與夫猝至不期問而答者,勿容聽也。
此兩敵相距、勿貳爾心之樞要也。
而中國之用夷也,為尤甚焉。
與為難者一夷也,介于其側、伏而未動者又一夷也,則且兩持其命而蠱我以效順之忱。
實欲傾我而姑與我通以市利于彼,閑輸彼浮薄之情以堅吾之信。
我進則老之,我守則誘之,我大敗而不能責彼之相誤。
至愚者詫為秘密之機而自矜外助,卒之小以殘我邊疆,大則害及宗社。
古今之庸主闇臣、堕其阱中者,敗亡相積,而傾覆之後,徒增追論之痛哭。
使能早卻其遊詞而絕之,豈至是哉? 于是而王建之識,不可及矣。
黎、雅三部淺蠻歲賜缯帛,使觇南诏蠻,反取賂南诏,诇我虛實,建絕其賜而斬部将之與蠻交通者,自此群蠻戢服,而終五代以迄宋,南诏不入寇擾,皆建之善謀善斷以窒亂源也。
嗚呼!豈徒守邊禦夷、阻關拒敵者之宜然哉?君有不聽令之臣,父有不若訓之子,上有交相搆之友,順則綏之,逆則折之,存乎情與理而已。
宵小居中,乘吾惡怒以居閑,而發其隐慝以相告者,皆樂人之禍以取利者也。
旦此暮彼,遞相诇扇,固無恒也。
以此而賊恩釀禍,如陳侯溺之于公子招、隋文帝之于楊素,身死其手,而猶以為忠者,古今相積,不可勝道。
則拒塞遊說以一軍心,豈徒将兵者之宜然?而瑱纩以塞耳目,又豈徒為君父者之當慎哉! 〖八〗 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威服天下,自桓、文始。
曹操襲其迹,因以篡漢,二袁、呂布、劉表不能與之争,此奸雄已試之成效,後起者所必襲也。
乃克用連兵入寇,朱溫方搆難徐、郓而不問;王行瑜、韓建、李茂貞劫逐天子,朱溫坐視而不恤;李克用既讨平之,乃聽蓋寓之言,不入見而還鎮;李茂貞犯順,昭宗如華州,困于韓建,全忠在汴,扣關以奔駕也甚易,而方南與楊行密争,不一問也;及劉季述以無援之宦豎廢天子幽之,崔胤召溫以入,而尚遲回不進,讓複辟之功于孫德昭;克用則方治城自保,而念不及此。
何此二兇者,置天子于三數叛人之手,不居之以為奇貨;而善謀如蓋寓,亦不能師荀彧之智,以成其主之篡奪;豈其智之未逮而力之不能也與? 天下之理,順逆而已。
順者,理之經也;逆者雖逆,而亦有逆之理焉。
泝危灘而上者,楫折牽絕而可濟,以其所沿之流,猶是順流之津也。
夫桓、文之津,豈溫與克用之所可問哉?桓、文定王嗣,反王駕,北讨戎,南服楚,通諸侯之貢于周京,故召王受錫而諸侯斂衽,誠有以服天下之心,固非溫、克用之所可企及已。
即若曹操,奮起以讨董卓,幾捐生于荥陽,袁紹、韓馥欲帝劉虞,而堅于西向,退居許下,未嘗敢以一言忤天子也。
獻帝為李、郭諸賊所逼,露處曹陽,然一夫耳,漢室群臣救死不遑,而奚問天子?董承、楊奉微弱,而徒然驕蹇,操以禮奉迎,使即一日之安;雖心懷逆節,而所循之迹,固臣主之名義,是逆而依理之順以行,以其初未有逆也。
李克用以異類而懷野心,父子承恩,分受節钺,忽動劉淵之逆志,起而據雲中以反。
既敗而走,結鞑靼以窺中國,幸黃巢之亂以闌入,寸效未展,先掠河東,黃巢困蹙已極,薄收收複之績,結王重榮以拊長安之背,流矢及于禦座,公為國賊而莫之忌。
其偶勝岐、邠斬行瑜也,天下固知其非為國讨賊而隻以自雄也。
乃欲襲義以奉天子、制雄藩,立敗之術耳。
蓋寓知而止之,克用亦自知其非曹操矣。
朱溫則盜耳,王铎無識,而假之以權,掠擊自擅,無絲發之功于唐室。
若令遽起乘危,握天子于股掌,天下群起而攻之,曾王行瑜、韓建之不若也。
故溫自知其不可,而李振、敬翔亦不以此為之謀。
假義者,必有在己之義可托;身為叛賊之魁,負大不義于海内,而奚托哉?故唯坐待人之亡唐而後奪之,其志決也。
以勢言之,溫與克用所亟争者,河北也。
河北歸汴,則扼晉之吭;河北歸晉,則壓汴之脊。
劉仁恭、王镕、羅弘信、李罕之、朱瑄、朱瑾、橫互于其閑,溫屢敗矣,克用則危矣。
藉令竭全力以入關中而空其巢穴,溫入長安,則克用會河東以牽河北,渡河以搗汴,而溫坐斃。
克用入長安,則溫率雒、蔡、山南以扣關,而燕、趙、魏、潞搗太原以拔其本根,而克用立亡。
義不可假,名無可屍,而抑失形勢以自傾,故皆知其不可。
且畜力以求功于河北,置孤危之天子于狡豎奄人之手,使促之以亡而後收之。
是以劉季述之逆,溫且遲回不進,朱溫之篡弑,李克用不興缟素之師。
溫利克用之逆,克用亦利溫之弑,其情皆穿窬也。
豈徒不能托迹桓、文哉?曹操之所為,抑其不能以身任之者也。
故崔胤已為内主,李振谏使人讨,溫尚聊遣蔣玄晖因胤以謀,而自引兵向河中,置長安于緩圖,如此其不遽也。
然且篡唐而僅得天下八九之一,不十年而遽亡。
不能如曹操,則固不能如其雄峙三分而傳之數世也。
至仁大義者起,則假仁假義者不足以動天下,商、奄之所以速滅也。
無至仁大義之主,則假仁義者猶足以鉗制天下,袁紹之所以不能勝曹氏也。
至于欲假仁義而必不得,然後允為賊而不足與于雄傑之數,視其所自起與其所已為者而已。
以曹操拟桓、文,杜蘅之于細辛也;以朱溫李克用拟曹操,瓦礫之于碔砆也;此其不可強而同者也。
〖九〗 李克用按兵自保,大治晉陽城塹,劉延業谏其不當損威望而啟寇心,克用賞以金帛,而修城之役不為之辍。
夫自處于不亡之勢,以待天下之變,克用之處心擇術,以此為謀久矣。
其明年,朱溫果陷澤、沁、潞、遼,直抵晉陽城下,攻不能克而返。
克用知溫之志,固思滅己而後篡唐,抑知溫之所急者在篡唐,固不能持久以敝我也,城堅不可拔,而溫且折矣。
李茂貞之劫駕,溫篡之資也;溫挾主以東而篡之,克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