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僖宗
關燈
小
中
大
非祿山、朱泚之比也。
祿山植根于幽、燕者已固,将士皆其部曲,結之深、謀之協矣。
而自燕徂秦,收地二千餘裡,逐在皆布置軍糧以相給,祿山且在東都,為長安之外援,而不自試于羅網。
朔方孤起,東北無援,以寡敵衆,以五圍十,猶似乎宜急攻而不宜圍守以待其困。
朱泚雖乍起為逆,而朱滔在盧龍以為之外援,李納、王武俊與為唇齒,李希烈又梗汴、蔡以斷東南之策應,泚雖孤守一城,固未困也。
則李西平以一旅孤懸,疑持久而生意外之變。
若黃巢,則陷廣州旋棄之矣,蹂湖、湘旋棄之矣,渡江、淮旋棄之矣,申、蔡、汴、宋無尺地為其土,無一民為其人,無粒粟為其饋,所倚為爪牙者朱溫、尚讓,皆非素所統禦,同為群盜,偶相推奉爾。
而以官軍計之,王铎擁全師于山南,未嘗挫衄,固可以遏賊之逸突。
藉令畋戢其怒張之氣,按兵而逼其西,處存、重榮增兵以壓其北,檄铎自商、雒扼同、華以絕其歸路,萦之維之,蹙之淩之,思唐之民,守壁塢以絕其刍粟。
夫黃巢者,走天子,據宮阙,僭大号,有府庫,褒然南面,而賊之量已盈矣。
淫縱之餘,加以震疊,衆叛群離,求為脫鉤之魚,萬不得矣。
朱溫即降,而魄落情窮,但祈免死,貸其命而授以散秩,且弭耳而聽命。
沙陀後至,知中國之有人,亦得赦前愆、複徼邊鎮之為厚幸,何敢目營四海,竊賜姓以觊代興乎?斯時也,誠唐室存亡之大樞,而畋未能及此也,深可惜也。
古今文臣授钺而堕功者,有通病焉,非怯懦也。
怯懦者,固藏身于紳笏,而不在疆場之事矣。
其憂國之心切,而憤将士之不效死也,為懷已夙,一旦握符奮起,矜小勝而驚喜逾量,不度彼己而目無勍敵,聽慷慨之言而輕用其人,冒昧以進,一潰而志氣以頹,外侮方興,内叛将作,士民失望而離心,奸雄乘入而鬥捷,乃以自悼其失圖,而歎持重者之不可及,則志氣愈沮而無能為矣。
易折者武士之雄心,難降者文人之躁志。
志節可矜,尚不免于偾敗,況其忠貞果毅之不如畋者乎?用兵之略,存亡之介也,豈易言哉!豈易言哉! 〖八〗 朱溫夜襲李克用,其兇狡固不待論,雖然,克用、溫之曲直,亦奚足論哉!蓋克用溫自決雌雄以逐唐已失之鹿而不兩立,猶之乎袁紹、曹操之争奪漢,沈攸之、蕭道成之争奪宋也。
故曰其曲直不足論也。
當是時,黃巢雖敗,而僖宗之不能複興,王铎輩之不能存唐也,已全堕溫與克用心目之中。
溫目無唐之君臣,克用之目更無溫,又豈複有唐之君臣乎?使克用不得脫于溫之鋒刃,則溫之篡也必速。
然而篡之速,則其敗也可立待也。
為賊初降,無功可紀,未得一見天子、受朝廷之命,但仰濡沫于王铎,一旦而襲殺援己之功臣,早已負不直于天下而為衆所指攻,即逼天子而奪之,亦黃巢之續,不旋踵而亡,唐尚可存也。
且沙陀之衆為克用效命也久矣,存勗、嗣源俱年少而有雄才,溫亦奚足以逞哉?藉此以正溫之罪,奮起而誅權藉未成之奸,而唐亡一賊矣;克用死,而唐固亡一賊矣。
唯其襲殺之不克也,遲溫之篡以養其奸,挫克用之逆而歸謀自固,是以唐再世而後亡,一亡而不可複。
若夫二人之曲直,亦惡足論哉! 無克用而溫之篡也不必成;成溫之篡者,僖宗之昏,昭宗之躁,自延而進之,張、崔胤之徒,又多方以搆成之。
抑且指沙陀以為兵端,而唐君臣不惬于沙陀者,假手于溫以成其惡。
不然,則溫且不能為董卓,而其乞降之初志,固望為田承嗣、李寶臣而志已得矣。
無溫而克用之為劉淵,必也。
首發難于大同,其志不吞唐而不已,從鞑靼以來歸,一矢未加于賊,早已矯僞诏,脅帥臣,掠太原,陷忻、代,自立根本。
及其歸鎮也,乘孟方立之内亂,奪取潞州,歲出兵争山東,而三州皆為俘掠,野絕稼穑。
使不忌朱溫之險悍,則回戈内向,僖之青衣行酒于其庭,旦暮事也。
溫賊耳,狡詐而無定情,呂布之俦也。
克用以小忠小信布私恩,市虛名,而養叵測之威,卒使其部落四姓代興,以異族而主中夏,流毒數世,豈易制哉!豈易制哉!要此二賊之狂奰,皆王铎無讨賊之力,委身而假借之,及其相攻,坐視而不能制,則铎延寇之罪,又出康承訓之上。
使二賊者,視唐為虛懸之器,相競以奪,其曲其直,又孰從而辨之乎? 〖九〗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善不善之分歧不一矣,而彜倫為其綱。
彜倫攸叙,雖有不善者寡矣;彜倫攸斁,其于善也絕矣。
君臣者,彜倫之大者也。
“君非民,罔與立;民非君,罔克胥匡以生。
”名與義相維,利與害相因,情自相依于不容已,而如之何其斁之!君惟縱欲,則忘其民;民惟趨利,則忘其君。
欲不可遏,私利之情不自禁,于是乎君忘其民而草芥之,民忘其君而寇雠之,夫乃殃不知其所自生,而若有鬼神焉趨之而使赴于禍。
君之身弑國亡、子孫為戮,非必民之戕之也,自有戕之者矣;民之血膏原野、骴暴風日者,非
祿山植根于幽、燕者已固,将士皆其部曲,結之深、謀之協矣。
而自燕徂秦,收地二千餘裡,逐在皆布置軍糧以相給,祿山且在東都,為長安之外援,而不自試于羅網。
朔方孤起,東北無援,以寡敵衆,以五圍十,猶似乎宜急攻而不宜圍守以待其困。
朱泚雖乍起為逆,而朱滔在盧龍以為之外援,李納、王武俊與為唇齒,李希烈又梗汴、蔡以斷東南之策應,泚雖孤守一城,固未困也。
則李西平以一旅孤懸,疑持久而生意外之變。
若黃巢,則陷廣州旋棄之矣,蹂湖、湘旋棄之矣,渡江、淮旋棄之矣,申、蔡、汴、宋無尺地為其土,無一民為其人,無粒粟為其饋,所倚為爪牙者朱溫、尚讓,皆非素所統禦,同為群盜,偶相推奉爾。
而以官軍計之,王铎擁全師于山南,未嘗挫衄,固可以遏賊之逸突。
藉令畋戢其怒張之氣,按兵而逼其西,處存、重榮增兵以壓其北,檄铎自商、雒扼同、華以絕其歸路,萦之維之,蹙之淩之,思唐之民,守壁塢以絕其刍粟。
夫黃巢者,走天子,據宮阙,僭大号,有府庫,褒然南面,而賊之量已盈矣。
淫縱之餘,加以震疊,衆叛群離,求為脫鉤之魚,萬不得矣。
朱溫即降,而魄落情窮,但祈免死,貸其命而授以散秩,且弭耳而聽命。
沙陀後至,知中國之有人,亦得赦前愆、複徼邊鎮之為厚幸,何敢目營四海,竊賜姓以觊代興乎?斯時也,誠唐室存亡之大樞,而畋未能及此也,深可惜也。
古今文臣授钺而堕功者,有通病焉,非怯懦也。
怯懦者,固藏身于紳笏,而不在疆場之事矣。
其憂國之心切,而憤将士之不效死也,為懷已夙,一旦握符奮起,矜小勝而驚喜逾量,不度彼己而目無勍敵,聽慷慨之言而輕用其人,冒昧以進,一潰而志氣以頹,外侮方興,内叛将作,士民失望而離心,奸雄乘入而鬥捷,乃以自悼其失圖,而歎持重者之不可及,則志氣愈沮而無能為矣。
易折者武士之雄心,難降者文人之躁志。
志節可矜,尚不免于偾敗,況其忠貞果毅之不如畋者乎?用兵之略,存亡之介也,豈易言哉!豈易言哉! 〖八〗 朱溫夜襲李克用,其兇狡固不待論,雖然,克用、溫之曲直,亦奚足論哉!蓋克用溫自決雌雄以逐唐已失之鹿而不兩立,猶之乎袁紹、曹操之争奪漢,沈攸之、蕭道成之争奪宋也。
故曰其曲直不足論也。
當是時,黃巢雖敗,而僖宗之不能複興,王铎輩之不能存唐也,已全堕溫與克用心目之中。
溫目無唐之君臣,克用之目更無溫,又豈複有唐之君臣乎?使克用不得脫于溫之鋒刃,則溫之篡也必速。
然而篡之速,則其敗也可立待也。
為賊初降,無功可紀,未得一見天子、受朝廷之命,但仰濡沫于王铎,一旦而襲殺援己之功臣,早已負不直于天下而為衆所指攻,即逼天子而奪之,亦黃巢之續,不旋踵而亡,唐尚可存也。
且沙陀之衆為克用效命也久矣,存勗、嗣源俱年少而有雄才,溫亦奚足以逞哉?藉此以正溫之罪,奮起而誅權藉未成之奸,而唐亡一賊矣;克用死,而唐固亡一賊矣。
唯其襲殺之不克也,遲溫之篡以養其奸,挫克用之逆而歸謀自固,是以唐再世而後亡,一亡而不可複。
若夫二人之曲直,亦惡足論哉! 無克用而溫之篡也不必成;成溫之篡者,僖宗之昏,昭宗之躁,自延而進之,張、崔胤之徒,又多方以搆成之。
抑且指沙陀以為兵端,而唐君臣不惬于沙陀者,假手于溫以成其惡。
不然,則溫且不能為董卓,而其乞降之初志,固望為田承嗣、李寶臣而志已得矣。
無溫而克用之為劉淵,必也。
首發難于大同,其志不吞唐而不已,從鞑靼以來歸,一矢未加于賊,早已矯僞诏,脅帥臣,掠太原,陷忻、代,自立根本。
及其歸鎮也,乘孟方立之内亂,奪取潞州,歲出兵争山東,而三州皆為俘掠,野絕稼穑。
使不忌朱溫之險悍,則回戈内向,僖之青衣行酒于其庭,旦暮事也。
溫賊耳,狡詐而無定情,呂布之俦也。
克用以小忠小信布私恩,市虛名,而養叵測之威,卒使其部落四姓代興,以異族而主中夏,流毒數世,豈易制哉!豈易制哉!要此二賊之狂奰,皆王铎無讨賊之力,委身而假借之,及其相攻,坐視而不能制,則铎延寇之罪,又出康承訓之上。
使二賊者,視唐為虛懸之器,相競以奪,其曲其直,又孰從而辨之乎? 〖九〗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善不善之分歧不一矣,而彜倫為其綱。
彜倫攸叙,雖有不善者寡矣;彜倫攸斁,其于善也絕矣。
君臣者,彜倫之大者也。
“君非民,罔與立;民非君,罔克胥匡以生。
”名與義相維,利與害相因,情自相依于不容已,而如之何其斁之!君惟縱欲,則忘其民;民惟趨利,則忘其君。
欲不可遏,私利之情不自禁,于是乎君忘其民而草芥之,民忘其君而寇雠之,夫乃殃不知其所自生,而若有鬼神焉趨之而使赴于禍。
君之身弑國亡、子孫為戮,非必民之戕之也,自有戕之者矣;民之血膏原野、骴暴風日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