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懿宗
關燈
小
中
大
奡立于邊陲,而忘情于中夏。
則唐之不振,雖有朱溫輩之枭逆,且将與朱泚同其銷歸。
唐即不足以自存,尚可苟延以俟命世之英以代興,而中原之禍不極。
承訓乃揖而進之,使馳騁于河、淮、江、海之閑,與中國之兵相參而較勇怯,平賊之功,獨居最焉,禍其有能戢之者乎? 龐勳擁數萬之衆橫行,殚天下之師武臣力,莫能挫抑,而沙陀以千騎馳突其閑,如薙靡草。
固将睥睨而笑曰:是區區者而唐且無如之何,吾介馬奔之而遽成齊粉,則唐之為唐可知矣。
舉江、淮、沂、泗千裡之郊,堅城深池,曾不足以禦藐爾之龐勳,而待命于我,則唐之唯我所為而弗難下也,又可知矣。
澤潞、淄青,所稱東西之藩屏也,坐擁旌旄,據千裡之疆,統甲兵以自固,坐視逆寇之披猖,曾莫肯以一矢相加,而徒仰待于我,則中國之衆叛孤立、弗為捍衛也,又可知矣。
振旅而歸,分茅朔野,吾亦何求而不得哉?國昌老而克用興,目已無唐,固将奮袂而起曰:是可取而代也。
沙陀可以主中國,則契丹、女直、蒙古之疆倍于沙陀者,愈無不可也,而禍延于無極矣。
乃論者曰:克用父子盡忠于唐,以賜姓而收為宗支。
又何陋邪?然則承訓召寇以入,為滅唐之戎首,罪其可逭乎?朱溫甫滅,沙陀旋竊,石敬瑭、劉知遠皆其部落,延至于郭威,而中國始有得主之望,禍亦烈矣哉! 夫承訓之力,即不足以敵龐勳,而河北諸帥,自張仲武、王元逵、何敬弘歸命以來,皆有效順之成勞,無抗衡之異志。
則胡不請移鎮魏、淄青之兵,下兖南,出曹、宋,拊勳之背,承訓從汝、亳以搗其膺,少需日月,遊魚之釜,可坐待其焦也。
而承訓貪功亟進,當國大臣又茸鄙無謀以聽之,爝火入積薪之下,沃之以膏,待其燄發而始悔,莫能及也。
故唐之滅,非朱溫滅之,沙陀滅之也;非沙陀之能滅之也,唐自滅也。
而承訓其禍原矣。
〖五〗 穆宗、敬宗之無道也,谏之者極言其失,雖不能行,未嘗不以為允而矜全之也。
至于懿宗,私路嚴而流陳蟠叟于愛州;同昌公主死,欲族醫官,而貶溫璋為振州司馬,使仰藥以死,且寄恨于劉瞻而再貶之;傳及僖宗,侯昌業、孟昭圖、張道古皆死焉。
溫璋臨仰藥而歎曰:“生不逢時,死何足惜。
”嗚呼!生不逢時,而林泉可以養志,上有耽欲無人理之君,下有黩貨無人心之相,以項領試之,憤不自惜,将弗過乎?故傳春秋者,以洩冶不去而谏死,為不合于默語死生之道。
則此數子者,其不免于譏矣。
抑考春秋書殺大夫洩冶于前,而記陳平國身弑國亡于後。
比事以觀,則聖人以大洩之死,為陳存亡之本,固未嘗以責備賢者之例責冶也。
夫人臣之谏君,有愛君無已而谏者,有自伸其道、自不忍違其心而谏者。
君而可谏與?或有所不審而違于圖存之理,或不戒而心佚于道以成乎非僻;為臣者,不忍其誤入于邪,而必檠括之以歸于正。
則危言亟進,不避惡怒而必争。
君為重也,而身輕矣。
君而不可谏矣,乃吾性之清,不能受物之濁,吾學之正,不能同世之邪,生而為士,仕其義矣,出而事君,忠其節矣,立于人之廷,與鄙夫旅進,視其淫昏而固若汙濊之加于其身,有言不可隐也,有心不可昧也,所學不可忘也。
以畏禍為情而有懷不吐,笑當世之迷而全身以去,則七尺之軀,無以答上天,生我之恩,無以酬父母;内顧此心,無可容其洨沕者,憤盈以出而不能緘。
等死耳,何必三日不汗之可忍,而此不可忍也?則危言切論之,死而無憾者。
心為重也,而身尤輕矣。
韓偓、司空圖處無可救藥之時也,君即唯我之是聽,而我固無如之何也,去之可也。
蟠叟諸人,君聽我而亂猶可治也,亡猶可存也,望望然而去之,匪君是愛,固不可以為心矣。
夫洩冶當春秋之世,大夫于諸侯,不純乎為臣,故禮有不用而去之,去猶可也。
四海一王,寰宇士大夫共戴一主,不能南走粵、北走胡,而即其宇内之林泉以偷生,而坐視其敗,斯亦不成其丈夫矣。
傳春秋者,謂非貴戚之卿則去,亦據侯國之有世臣者言耳。
後世同姓之支庶,食祿而不與國政,天子所倚為心膂股肱者,皆草茅之士也,将誰诿而可哉?故諸君子之或竄或死而不去以全身也,不系乎君之可谏與否也。
則唐之不振,雖有朱溫輩之枭逆,且将與朱泚同其銷歸。
唐即不足以自存,尚可苟延以俟命世之英以代興,而中原之禍不極。
承訓乃揖而進之,使馳騁于河、淮、江、海之閑,與中國之兵相參而較勇怯,平賊之功,獨居最焉,禍其有能戢之者乎? 龐勳擁數萬之衆橫行,殚天下之師武臣力,莫能挫抑,而沙陀以千騎馳突其閑,如薙靡草。
固将睥睨而笑曰:是區區者而唐且無如之何,吾介馬奔之而遽成齊粉,則唐之為唐可知矣。
舉江、淮、沂、泗千裡之郊,堅城深池,曾不足以禦藐爾之龐勳,而待命于我,則唐之唯我所為而弗難下也,又可知矣。
澤潞、淄青,所稱東西之藩屏也,坐擁旌旄,據千裡之疆,統甲兵以自固,坐視逆寇之披猖,曾莫肯以一矢相加,而徒仰待于我,則中國之衆叛孤立、弗為捍衛也,又可知矣。
振旅而歸,分茅朔野,吾亦何求而不得哉?國昌老而克用興,目已無唐,固将奮袂而起曰:是可取而代也。
沙陀可以主中國,則契丹、女直、蒙古之疆倍于沙陀者,愈無不可也,而禍延于無極矣。
乃論者曰:克用父子盡忠于唐,以賜姓而收為宗支。
又何陋邪?然則承訓召寇以入,為滅唐之戎首,罪其可逭乎?朱溫甫滅,沙陀旋竊,石敬瑭、劉知遠皆其部落,延至于郭威,而中國始有得主之望,禍亦烈矣哉! 夫承訓之力,即不足以敵龐勳,而河北諸帥,自張仲武、王元逵、何敬弘歸命以來,皆有效順之成勞,無抗衡之異志。
則胡不請移鎮魏、淄青之兵,下兖南,出曹、宋,拊勳之背,承訓從汝、亳以搗其膺,少需日月,遊魚之釜,可坐待其焦也。
而承訓貪功亟進,當國大臣又茸鄙無謀以聽之,爝火入積薪之下,沃之以膏,待其燄發而始悔,莫能及也。
故唐之滅,非朱溫滅之,沙陀滅之也;非沙陀之能滅之也,唐自滅也。
而承訓其禍原矣。
〖五〗 穆宗、敬宗之無道也,谏之者極言其失,雖不能行,未嘗不以為允而矜全之也。
至于懿宗,私路嚴而流陳蟠叟于愛州;同昌公主死,欲族醫官,而貶溫璋為振州司馬,使仰藥以死,且寄恨于劉瞻而再貶之;傳及僖宗,侯昌業、孟昭圖、張道古皆死焉。
溫璋臨仰藥而歎曰:“生不逢時,死何足惜。
”嗚呼!生不逢時,而林泉可以養志,上有耽欲無人理之君,下有黩貨無人心之相,以項領試之,憤不自惜,将弗過乎?故傳春秋者,以洩冶不去而谏死,為不合于默語死生之道。
則此數子者,其不免于譏矣。
抑考春秋書殺大夫洩冶于前,而記陳平國身弑國亡于後。
比事以觀,則聖人以大洩之死,為陳存亡之本,固未嘗以責備賢者之例責冶也。
夫人臣之谏君,有愛君無已而谏者,有自伸其道、自不忍違其心而谏者。
君而可谏與?或有所不審而違于圖存之理,或不戒而心佚于道以成乎非僻;為臣者,不忍其誤入于邪,而必檠括之以歸于正。
則危言亟進,不避惡怒而必争。
君為重也,而身輕矣。
君而不可谏矣,乃吾性之清,不能受物之濁,吾學之正,不能同世之邪,生而為士,仕其義矣,出而事君,忠其節矣,立于人之廷,與鄙夫旅進,視其淫昏而固若汙濊之加于其身,有言不可隐也,有心不可昧也,所學不可忘也。
以畏禍為情而有懷不吐,笑當世之迷而全身以去,則七尺之軀,無以答上天,生我之恩,無以酬父母;内顧此心,無可容其洨沕者,憤盈以出而不能緘。
等死耳,何必三日不汗之可忍,而此不可忍也?則危言切論之,死而無憾者。
心為重也,而身尤輕矣。
韓偓、司空圖處無可救藥之時也,君即唯我之是聽,而我固無如之何也,去之可也。
蟠叟諸人,君聽我而亂猶可治也,亡猶可存也,望望然而去之,匪君是愛,固不可以為心矣。
夫洩冶當春秋之世,大夫于諸侯,不純乎為臣,故禮有不用而去之,去猶可也。
四海一王,寰宇士大夫共戴一主,不能南走粵、北走胡,而即其宇内之林泉以偷生,而坐視其敗,斯亦不成其丈夫矣。
傳春秋者,謂非貴戚之卿則去,亦據侯國之有世臣者言耳。
後世同姓之支庶,食祿而不與國政,天子所倚為心膂股肱者,皆草茅之士也,将誰诿而可哉?故諸君子之或竄或死而不去以全身也,不系乎君之可谏與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