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宣宗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宣宗初識李德裕于奉冊之頃,即曰:“每顧我,使我毛發灑淅。
”夫宣宗非孱主,德裕非有跋扈之氣發于聲色,如周勃之起家戎伍、梁冀之世習驕倨者,豈果見之而怵然哉?有先入之言使之猜忌者在也。
武宗疾笃,旬日不能言,而诏從中出,廢皇子而立宣宗,宣宗以非次拔起,忽受大位,豈旦夕之謀哉?宦官貪其有不慧之迹而豫與定謀,竊竊然相嚅唲于祕密之地,必将曰太尉若知,事必不成。
故其立也,惴惴乎唯恐德裕之異己,如小兒之竊餌,見廚婦而不甯也。
語曰:“盜憎主人。
”其得志而欲誅逐之,必矣。
此抑有故,德裕當武宗之日,得君而行志,裁損内豎之權,自監軍始。
監軍失權,而中尉不保神策之軍,于時宦官與德裕有不兩立之勢。
德裕為之有序,無可執以相撓,而上得武宗之信任,下有楊欽義、劉行深之内應,故含怨毒也深而不敢發。
迨乎武宗疾笃不能言之日,正其河決癰潰、可乘以快志之時也。
不廢皇子立宣宗,則德裕不可去;不訹宣宗以德裕威棱之可畏,則宣宗之去德裕也不決。
其君惴惴然如捍大敵之不能姑待,而後德裕必不能容。
蓋德裕之所能控禦以從己者,楊欽義、劉行深而已,二人者,其能敵宮中無算之貂璫乎?皇太叔之诏一下,德裕無可措其手足,待放而已矣。
唐之亡亡于宦官,自此決矣。
或者謂德裕事英斷之君,相得甚歡,而不能于彌留之際,請憑玉幾、受顧命以定冢嗣,使奸人得擅廢立之權,非大臣衛國之誼,是已。
然有說焉,武宗春秋方富,雖有疾而非必不可起之危候,方将大有所為,而不得遽謀身後:迨及疾之已笃,昏不能言,雖欲扣閤請見,而誰與傳宣以求必得哉?所可惜者,先君之骨未寒,太尉之逐已亟,環唐之廷,無有一人焉昌言以伸其忠勳者。
豈徒無為之援哉?白敏中之徒且攘臂而奪相位,崔、楊、牛、李抑引領以望内遷,而鄭肅、李回莫能禦也。
意者德裕之自矜已甚,孤傲而不廣引賢者以共協匡贊邪?抑自朋黨興,唐之士風披靡于榮辱進退之閑,而無賢可薦邪?二者皆國家危亂之券也,必居一于此,宜乎唐之不複興矣。
〖二〗 宣宗初立,以旱故,命大臣疏理系囚,而馬植亟以刻核之言進,請官典犯贓及殺人者不聽疏理。
夫二者之不可遽釋,是已;而并不聽其疏理,唯法吏之文置之辟而莫辯,宣宗用申、韓之術,束濕天下以失人心,植實首導之矣。
唐自高宗以後,非弑械起于宮闱,則叛臣讧于肘腋,自開元二十餘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而不足以亡者,人心固依戀而不忍離,雖役繁賦重,死亡相接,抑且戴奕葉之天子于不忘。
無他,自太宗以寬容撫士庶,吞舟漏網,則遊鱗各呴沫于浦嶼,即有弱肉疆食之害,而民不怨其上也。
羅希奭、吉溫以至窮兇如侯、索、周、來,抑但施慘毒于朝士,而以反叛為名,未嘗取吏民瑣細之愆,苛求而矜其聰斷;馬植之徒,導主以淵魚之察,而後太宗之遺澤斬矣。
植之言曰:“貪吏無所懲畏,死者銜冤無告,”亦近乎情理之說也。
乃上方下寬恤之政,用答天災,而遽以綜覈虔矯之令參之,則有司相勸以武健,持法律以核吏民,廣逮系以成鍛煉,有故入而無矜疑,士怨于官,民愁于野,胥史操生死以取貨賄,可勝言哉? 夫申、韓之以其術破壞先王之道者,豈不以為情理之宜,誅有罪以恤無辜乎?而一倚于法,天下皆重足而立。
君子之惡其賊天下而殄人國脈者,正以其近于情理,易以惑人也。
以髒吏論,古今無道之世,人士相習于貪叨,而其得免于逮問者,蓋亦鮮矣。
夫苟舍廉恥以縱朵頤,則白畫攫金而不見人,豈罪罟之所能禁乎?無道以止之于未淫,則察之愈密,誅之愈亟,夤緣附托行賄以祈免之塗愈開,賄不給而虐取于民者愈劇。
究其抵法而無為矜宥者,一皆拙于交遊、吝于薦賄、谿壑易厭之細人而已。
以法懲貪,貪乃益滋,而上徒以召百官之怨讀,下益以甚窮民之朘削,法之不可恃也明矣。
以殺人論,人即不伏歐刀于市,亦未有樂于殺人者也;已論如法,而苟全于疏理之下,雖不死而生理亦無幾矣。
若其忿怼發于睚眦,則當揮拳操刃之下,惡氣薰心,固且自忘其死,抑豈暇念他日之抵法而知懲?若雲死者舍冤,則天地之生,業已殺一人矣,而又殺一人以益之,奚補哉?且一人抵坐,而證佐之株連,寡妻孤子之流離于寺署者,凡幾也! 故貪吏伏法,殺人者死,法也。
法立于畫一,而張弛之機,操于君與大臣之心。
君子之道,所為迥異于申、韓之刻薄者,不欲求快于一時之心也。
心苟快,而天地和平之氣已不足以存,俗吏惡知此哉?綜覈行,而上下相督、還相蔽也。
炫明者瞀,炫聰者聾。
唐室容保之福澤,宣宗君臣銷铄之而無餘,馬植實首導之。
苛刻一行,而莫之知止,天下粗定,而卒召吏民之叛以亡,固不如曏者之姑息,亂而可存也。
〖三〗 知人之難久矣,而抑有其可知者,君子持之以為衡,而失亦鮮矣。
人之為不
”夫宣宗非孱主,德裕非有跋扈之氣發于聲色,如周勃之起家戎伍、梁冀之世習驕倨者,豈果見之而怵然哉?有先入之言使之猜忌者在也。
武宗疾笃,旬日不能言,而诏從中出,廢皇子而立宣宗,宣宗以非次拔起,忽受大位,豈旦夕之謀哉?宦官貪其有不慧之迹而豫與定謀,竊竊然相嚅唲于祕密之地,必将曰太尉若知,事必不成。
故其立也,惴惴乎唯恐德裕之異己,如小兒之竊餌,見廚婦而不甯也。
語曰:“盜憎主人。
”其得志而欲誅逐之,必矣。
此抑有故,德裕當武宗之日,得君而行志,裁損内豎之權,自監軍始。
監軍失權,而中尉不保神策之軍,于時宦官與德裕有不兩立之勢。
德裕為之有序,無可執以相撓,而上得武宗之信任,下有楊欽義、劉行深之内應,故含怨毒也深而不敢發。
迨乎武宗疾笃不能言之日,正其河決癰潰、可乘以快志之時也。
不廢皇子立宣宗,則德裕不可去;不訹宣宗以德裕威棱之可畏,則宣宗之去德裕也不決。
其君惴惴然如捍大敵之不能姑待,而後德裕必不能容。
蓋德裕之所能控禦以從己者,楊欽義、劉行深而已,二人者,其能敵宮中無算之貂璫乎?皇太叔之诏一下,德裕無可措其手足,待放而已矣。
唐之亡亡于宦官,自此決矣。
或者謂德裕事英斷之君,相得甚歡,而不能于彌留之際,請憑玉幾、受顧命以定冢嗣,使奸人得擅廢立之權,非大臣衛國之誼,是已。
然有說焉,武宗春秋方富,雖有疾而非必不可起之危候,方将大有所為,而不得遽謀身後:迨及疾之已笃,昏不能言,雖欲扣閤請見,而誰與傳宣以求必得哉?所可惜者,先君之骨未寒,太尉之逐已亟,環唐之廷,無有一人焉昌言以伸其忠勳者。
豈徒無為之援哉?白敏中之徒且攘臂而奪相位,崔、楊、牛、李抑引領以望内遷,而鄭肅、李回莫能禦也。
意者德裕之自矜已甚,孤傲而不廣引賢者以共協匡贊邪?抑自朋黨興,唐之士風披靡于榮辱進退之閑,而無賢可薦邪?二者皆國家危亂之券也,必居一于此,宜乎唐之不複興矣。
〖二〗 宣宗初立,以旱故,命大臣疏理系囚,而馬植亟以刻核之言進,請官典犯贓及殺人者不聽疏理。
夫二者之不可遽釋,是已;而并不聽其疏理,唯法吏之文置之辟而莫辯,宣宗用申、韓之術,束濕天下以失人心,植實首導之矣。
唐自高宗以後,非弑械起于宮闱,則叛臣讧于肘腋,自開元二十餘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而不足以亡者,人心固依戀而不忍離,雖役繁賦重,死亡相接,抑且戴奕葉之天子于不忘。
無他,自太宗以寬容撫士庶,吞舟漏網,則遊鱗各呴沫于浦嶼,即有弱肉疆食之害,而民不怨其上也。
羅希奭、吉溫以至窮兇如侯、索、周、來,抑但施慘毒于朝士,而以反叛為名,未嘗取吏民瑣細之愆,苛求而矜其聰斷;馬植之徒,導主以淵魚之察,而後太宗之遺澤斬矣。
植之言曰:“貪吏無所懲畏,死者銜冤無告,”亦近乎情理之說也。
乃上方下寬恤之政,用答天災,而遽以綜覈虔矯之令參之,則有司相勸以武健,持法律以核吏民,廣逮系以成鍛煉,有故入而無矜疑,士怨于官,民愁于野,胥史操生死以取貨賄,可勝言哉? 夫申、韓之以其術破壞先王之道者,豈不以為情理之宜,誅有罪以恤無辜乎?而一倚于法,天下皆重足而立。
君子之惡其賊天下而殄人國脈者,正以其近于情理,易以惑人也。
以髒吏論,古今無道之世,人士相習于貪叨,而其得免于逮問者,蓋亦鮮矣。
夫苟舍廉恥以縱朵頤,則白畫攫金而不見人,豈罪罟之所能禁乎?無道以止之于未淫,則察之愈密,誅之愈亟,夤緣附托行賄以祈免之塗愈開,賄不給而虐取于民者愈劇。
究其抵法而無為矜宥者,一皆拙于交遊、吝于薦賄、谿壑易厭之細人而已。
以法懲貪,貪乃益滋,而上徒以召百官之怨讀,下益以甚窮民之朘削,法之不可恃也明矣。
以殺人論,人即不伏歐刀于市,亦未有樂于殺人者也;已論如法,而苟全于疏理之下,雖不死而生理亦無幾矣。
若其忿怼發于睚眦,則當揮拳操刃之下,惡氣薰心,固且自忘其死,抑豈暇念他日之抵法而知懲?若雲死者舍冤,則天地之生,業已殺一人矣,而又殺一人以益之,奚補哉?且一人抵坐,而證佐之株連,寡妻孤子之流離于寺署者,凡幾也! 故貪吏伏法,殺人者死,法也。
法立于畫一,而張弛之機,操于君與大臣之心。
君子之道,所為迥異于申、韓之刻薄者,不欲求快于一時之心也。
心苟快,而天地和平之氣已不足以存,俗吏惡知此哉?綜覈行,而上下相督、還相蔽也。
炫明者瞀,炫聰者聾。
唐室容保之福澤,宣宗君臣銷铄之而無餘,馬植實首導之。
苛刻一行,而莫之知止,天下粗定,而卒召吏民之叛以亡,固不如曏者之姑息,亂而可存也。
〖三〗 知人之難久矣,而抑有其可知者,君子持之以為衡,而失亦鮮矣。
人之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