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武宗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嗚呼!士生無道之世,而欲自拔于流俗,蓋亦難矣。
文宗憑幾之際,李玨等扳敬宗子成美而立之,仇士良廢成美,立武宗。
武宗立,玨與楊嗣複以是竄逐,于是而李宗闵之黨不容于朝,政柄之歸必于李德裕,此屈伸之勢所必然者也。
德裕即無内援,而舍我其誰?固非一樞密楊欽義之能引己也。
然德裕終以淮南賂遺騰交通之名于天下後世,而黨人且據以為口實,雖欲辭托身宦豎之醜而不可得。
前此者,崔潭峻、王踐言皆能白德裕之直,然則德裕之于中人,不能自立坊表以不受磷缁,亦已久矣。
夷考德裕之相也,首請政事皆出中書,仇士良挾定策之功,而不能不引身謝病以去。
唐自肅宗以來,内豎之不得專政者,僅見于會昌。
德裕之翼贊密勿、曲施銜勒者,不為無力,夫豈樂以其身受中人之援引者乎?然而唐之積敝,已成乎極重難反之勢在内則中書與樞密相表裡也;在外則節使與監軍相呼吸也,拒之而常在其左側,小不忍而旋受其大屈。
踐言與于維州之謀,潭峻藉宣鄭覃之命,德裕固曰吾不為宦者用而我用宦者也。
楊欽義之内召,無所屈節,而以寶玩厭其欲,德裕固曰此以待小人而使忘機,非辱也。
吾行吾志,何恤于硗硗皎皎之嫌疑乎?然而以視君子立身之大防,則終玷矣。
生斯世也,士君子之防,君且毀之,不可急挽也,則抱有為之志欲抒于國者誠難矣。
然則如之何而可哉?潔己無可羨之赀,謀國無偏私之黨,以君命而接之以禮,秉素志而持之以正,進不觸其深忌,退不取其歡心,俟時以得君,而無求成求可之躁願,庶其免乎!乃德裕功名之士也,固不足以及此也。
以德裕之材,當德裕之世,勿容深責焉,可矣。
〖二〗 老氏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此女子小人滔天之惡,所挾以為藏身之固者也。
唐之宦官,其勢十倍于漢、宋。
李輔國驅四十年禦世之天子如逸豚而莅之。
其後憲宗死焉,敬宗死焉,太子永死焉,绛王悟、安王溶、陳王成美死焉,三宰相、一節度、合九族而死焉。
庖人之于雞鹜,唯其操彎刀而割之也。
文宗垂涕而歎,自比于周赧、漢獻而以為不如,郁郁飲醇酒以成疢而崩,其兇悍之鋒,不可向迩也如此。
以為神策六軍在其指掌,故莫之能制,是已;而未盡然也。
當其時,節鎮林立,大臣分阃,合天下之全力,以視六軍豢養之罷民,豈不相敵,而奚惴惴焉?及觀仇士良之教其黨曰:“天子不可令閑,日以奢靡娛其耳目,無暇更及他事。
”然後知其所以毆中材之主入于其阱而不得出者,唯以至柔之道縻系之,因而馳騁之,蔑不勝矣。
夫耳目之欲,筋骸之逸,狎而安之,順而受之,亦曰此人主之所應得,近侍之所宜供者耳。
于國無損,于事非專,即不以為彼功,而抑非可為彼罪也。
乃當其驕橫著見,人主亦含忿不堪而思翦滌。
俄而退息于深宮,則娛樂疊進,而氣不覺其漸平矣;稍定焉,而姁姁嫟嫟、百出以相靡,竟不知夙忿之何以遽蠲也。
氣一往而衰,安望其複振哉? 凡變童稚女、清歌妙舞、捐煩解憤者,皆其戈矛鸩毒之機也。
正人端士沮喪而不得以時進獻其忱,則皆廢然返曰:出而與吾謀屏除者,入而且與之歡笑,吾惡能勝彼哉?徒自誅夷貶竄而弗能搖動之也。
未有不緘口息機,聽其孤危而莫恤者也。
則臣非其臣,兵非其兵,狎媚旦進,而白刃夕張,莫能測焉。
至柔之馳騁至剛,綽乎其有餘矣。
然則群奄之勢重邱山而弑逆相尋也,豈恃神策之孤軍哉?恃此而已矣。
漢、宋之闇主受制于家奴者皆此;而唐之立國,家法不修,淫聲曼色,自太宗以來,漫焉進禦而無防閑之教,故其禍為尤酷焉。
口鼻非藉之不安臭味;肢體非藉之不宜清蝡;煩勞菀結非藉之不能穆耳而愉心。
林池魚鳥、書畫琴弈、張弧怒馬,各有所嗜,而皆能為奪情息怒之媒。
機械之張,烈于疆秦,密于曹操,彼以剛争,此以柔制,雖欲如周赧、漢獻而不能,果不如矣。
人主而能知此,則勿曰宦官之惡不可撲也。
以一念之無欲,塞滔天之橫流,有餘裕矣。
然而知之者鮮,能之者尤百不得一也,是以難也。
〖三〗 河北三鎮之不戢也,豈其富疆足以抗天下不可制哉?唐無以制之耳。
盧龍之亂,陳行泰、張绛相繼擁兵以脅節钺,張仲武起而讨之,問其所有士卒幾何,合軍士土團千餘人而已;問其兵食所出,則仰給于妫州以北而已。
卒如仲武之料,幽州下,叛人得。
然則唐果制勝得理,以天下之力,舉三鎮如拾芥耳。
而終困于不能者,廟谟不定,諸帥離心,且逆黨私人奔走京國,賄賂行于廷臣,皆為張皇賊勢以勸姑息,嚣張不輯,亂其成謀也。
君暗臣偷,視蕞爾之叛臣,莫之能勝,而曰河朔習亂已久,人心難化。
惡!是何言也! 劉稹阻兵擅立,李德裕決策讨之,是已;而複曰:“但得鎮魏不與之同,則稹無能為,”何其視鎮魏之太重也!張仲武既以盧龍歸命,拊鎮魏之背矣;何弘敬、王元逵非有田承嗣、王武俊之枭桀,即令納稹賂以陰相唇齒,而朝廷宣昭義問以臨之,又豈敢北不畏盧龍之乘其後,南不畏宣武之逼其前,西不畏河中之制其腋,顯相抗拒,
文宗憑幾之際,李玨等扳敬宗子成美而立之,仇士良廢成美,立武宗。
武宗立,玨與楊嗣複以是竄逐,于是而李宗闵之黨不容于朝,政柄之歸必于李德裕,此屈伸之勢所必然者也。
德裕即無内援,而舍我其誰?固非一樞密楊欽義之能引己也。
然德裕終以淮南賂遺騰交通之名于天下後世,而黨人且據以為口實,雖欲辭托身宦豎之醜而不可得。
前此者,崔潭峻、王踐言皆能白德裕之直,然則德裕之于中人,不能自立坊表以不受磷缁,亦已久矣。
夷考德裕之相也,首請政事皆出中書,仇士良挾定策之功,而不能不引身謝病以去。
唐自肅宗以來,内豎之不得專政者,僅見于會昌。
德裕之翼贊密勿、曲施銜勒者,不為無力,夫豈樂以其身受中人之援引者乎?然而唐之積敝,已成乎極重難反之勢在内則中書與樞密相表裡也;在外則節使與監軍相呼吸也,拒之而常在其左側,小不忍而旋受其大屈。
踐言與于維州之謀,潭峻藉宣鄭覃之命,德裕固曰吾不為宦者用而我用宦者也。
楊欽義之内召,無所屈節,而以寶玩厭其欲,德裕固曰此以待小人而使忘機,非辱也。
吾行吾志,何恤于硗硗皎皎之嫌疑乎?然而以視君子立身之大防,則終玷矣。
生斯世也,士君子之防,君且毀之,不可急挽也,則抱有為之志欲抒于國者誠難矣。
然則如之何而可哉?潔己無可羨之赀,謀國無偏私之黨,以君命而接之以禮,秉素志而持之以正,進不觸其深忌,退不取其歡心,俟時以得君,而無求成求可之躁願,庶其免乎!乃德裕功名之士也,固不足以及此也。
以德裕之材,當德裕之世,勿容深責焉,可矣。
〖二〗 老氏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此女子小人滔天之惡,所挾以為藏身之固者也。
唐之宦官,其勢十倍于漢、宋。
李輔國驅四十年禦世之天子如逸豚而莅之。
其後憲宗死焉,敬宗死焉,太子永死焉,绛王悟、安王溶、陳王成美死焉,三宰相、一節度、合九族而死焉。
庖人之于雞鹜,唯其操彎刀而割之也。
文宗垂涕而歎,自比于周赧、漢獻而以為不如,郁郁飲醇酒以成疢而崩,其兇悍之鋒,不可向迩也如此。
以為神策六軍在其指掌,故莫之能制,是已;而未盡然也。
當其時,節鎮林立,大臣分阃,合天下之全力,以視六軍豢養之罷民,豈不相敵,而奚惴惴焉?及觀仇士良之教其黨曰:“天子不可令閑,日以奢靡娛其耳目,無暇更及他事。
”然後知其所以毆中材之主入于其阱而不得出者,唯以至柔之道縻系之,因而馳騁之,蔑不勝矣。
夫耳目之欲,筋骸之逸,狎而安之,順而受之,亦曰此人主之所應得,近侍之所宜供者耳。
于國無損,于事非專,即不以為彼功,而抑非可為彼罪也。
乃當其驕橫著見,人主亦含忿不堪而思翦滌。
俄而退息于深宮,則娛樂疊進,而氣不覺其漸平矣;稍定焉,而姁姁嫟嫟、百出以相靡,竟不知夙忿之何以遽蠲也。
氣一往而衰,安望其複振哉? 凡變童稚女、清歌妙舞、捐煩解憤者,皆其戈矛鸩毒之機也。
正人端士沮喪而不得以時進獻其忱,則皆廢然返曰:出而與吾謀屏除者,入而且與之歡笑,吾惡能勝彼哉?徒自誅夷貶竄而弗能搖動之也。
未有不緘口息機,聽其孤危而莫恤者也。
則臣非其臣,兵非其兵,狎媚旦進,而白刃夕張,莫能測焉。
至柔之馳騁至剛,綽乎其有餘矣。
然則群奄之勢重邱山而弑逆相尋也,豈恃神策之孤軍哉?恃此而已矣。
漢、宋之闇主受制于家奴者皆此;而唐之立國,家法不修,淫聲曼色,自太宗以來,漫焉進禦而無防閑之教,故其禍為尤酷焉。
口鼻非藉之不安臭味;肢體非藉之不宜清蝡;煩勞菀結非藉之不能穆耳而愉心。
林池魚鳥、書畫琴弈、張弧怒馬,各有所嗜,而皆能為奪情息怒之媒。
機械之張,烈于疆秦,密于曹操,彼以剛争,此以柔制,雖欲如周赧、漢獻而不能,果不如矣。
人主而能知此,則勿曰宦官之惡不可撲也。
以一念之無欲,塞滔天之橫流,有餘裕矣。
然而知之者鮮,能之者尤百不得一也,是以難也。
〖三〗 河北三鎮之不戢也,豈其富疆足以抗天下不可制哉?唐無以制之耳。
盧龍之亂,陳行泰、張绛相繼擁兵以脅節钺,張仲武起而讨之,問其所有士卒幾何,合軍士土團千餘人而已;問其兵食所出,則仰給于妫州以北而已。
卒如仲武之料,幽州下,叛人得。
然則唐果制勝得理,以天下之力,舉三鎮如拾芥耳。
而終困于不能者,廟谟不定,諸帥離心,且逆黨私人奔走京國,賄賂行于廷臣,皆為張皇賊勢以勸姑息,嚣張不輯,亂其成謀也。
君暗臣偷,視蕞爾之叛臣,莫之能勝,而曰河朔習亂已久,人心難化。
惡!是何言也! 劉稹阻兵擅立,李德裕決策讨之,是已;而複曰:“但得鎮魏不與之同,則稹無能為,”何其視鎮魏之太重也!張仲武既以盧龍歸命,拊鎮魏之背矣;何弘敬、王元逵非有田承嗣、王武俊之枭桀,即令納稹賂以陰相唇齒,而朝廷宣昭義問以臨之,又豈敢北不畏盧龍之乘其後,南不畏宣武之逼其前,西不畏河中之制其腋,顯相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