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武宗
關燈
小
中
大
以黨逆而蹶興哉?戰即不力,亦持兩端以視勢所趨耳。
然則劉稹既滅,移弘敬、元逵于他鎮,不敢違也;召弘敬、元逵以赴阙,不敢拒也。
彼雖驕蹇而惛瞀,抑且念昔之負固以長子孫者,不死于天誅,則死于帳下;何如束身歸阙,席富貴而保後昆。
部曲雖或嚣張,帥心弛而氣亦頹矣。
威可服也,恩可懷也,張仲武之令圖可羨,劉稹之狂謀可鑒也。
區區數州之土,兩豎子屍居其上,而曰終難化也,德裕之于此懵矣。
乃遣重臣輸悃于二鎮曰:“河朔自艱難以來,列聖許其傳襲,已成故事。
”則既明輸左券,授以不拔之勢,俨若敵國,此言出,後其可追哉? 澤潞,王土也;其人,王人也;鎮魏亦非北胡南蠻自為君長之國也。
鎮魏可,澤潞奚其不可?又何以折劉稹而服澤潞之人心乎?夫鎮魏西扼壺關、東連曹、郓,南一涉河而即汴宋,中原之堂奧也。
橫骨頤中,而欲食之下咽也,必不可得。
唐之所以一亂而不可再興,皆此等成之也。
德裕苟且以成一時之功,曾不恤禍結兵連之無日,習之難化,豈在河朔哉?在朝廷耳。
武宗聽之,诏二鎮曰:“澤潞一鎮,與卿事體不同。
”言不順,事不成,嗚呼!唐終不可為矣。
〖四〗 楊弁稱亂河東,逐李石,結劉稹,而其所恃者,納賄于中使馬元實。
實歸,大言于廷曰:“弁有十五裡光明甲。
”以恐喝朝廷,徼求節钺,李德裕折之而後沮。
以此推之,凡唐之藩鎮,類以數州之土,一旅之衆抗天下之威,而朝廷僶俛以從其欲,非兵力之果疆也,皆賄也。
非李德裕折元實之奸,則弁之納賄亦揜而不著,史氏亦無從記之矣。
賄行于中涓,而天子懾;賄行于宰相,而百官不能争;賄行于省寺台谏,而天子宰相亦不能勝。
前此之讨淮蔡、讨平盧,廷議紛然,唯恐兵之不罷者,此也;德宗窺見其情,厚疑群臣,孤憤興兵,而中外坐視其敗者,亦此也。
唐之亂,賄賂充塞于天下為之耳。
凡三百餘年,自盧懷慎、張九齡、裴休而外,唐之能飾簠簋以自立于金帛之外者無有。
雖賢者固不能保其潔清,特以未敗露而不章,實固不可問也。
藩鎮之叛,峙若敵國,相惎若仇雠,且唯以金錢貿中外之心,而天子不能自固,況州郡群有司之廢置哉? 蓋唐自立國以來,競為奢侈,以衣裘仆馬亭榭歌舞相尚,而形之歌詩論記者,誇大言之,而不以為怍。
韓愈氏自诩以知堯、舜、孔、孟之傳者,而戚戚送窮,淫詞不忌,則人心士氣概可知矣。
迨及白馬之禍,凡錦衣珂馬、傳觞挾妓之習,熸焉銷盡。
繼以五代之凋殘,延及有宋,羶風已息。
故雖有病國之臣,不但王介甫之清介自矜,務遠金銀之氣;即如王欽若、丁謂、呂夷甫、章惇、邢恕之奸,亦終不若李林甫、元載、王涯之狼藉,且不若姚崇、張說、韋臯、李德裕之豪華;其或毒民而病國者,又但以名位争衡,而非寵賂官邪之害。
此風氣之一變也。
乃唐之率天下以奔欲崇貨而遲久不亡者,何也?朝士以賄而容奸,逆臣亦以賄而自固,志氣俱偷,其欲易厭,故稱兵犯順者,皆護其金穴以自封,而無問鼎登天之志。
其尤幸者,回纥、吐蕃唯以侵掠為志,浸淫久而自敝,亦無劉淵、石勒之雄心。
斯以幸存而已矣。
使如宋也,三虜疊乘以壓境,豈能待一遷再遷三遷而後亡哉?賄賂之敗人國家,如鸩之必死,未有能生之者也。
〖五〗 殺降者不仁,受其降而殺之不信;古有其言,誠仁人君子之言也。
雖然,言各有所指,道各有所宜,不揆其時,不察其故,不審諸順逆之大義,不度諸好惡之公心,而唯格言之是據,則仁人君子之言,皆成乎蔽。
仁蔽而愚,信蔽而賊,不可不辨也。
所謂殺降不仁而無信者,為兩國交争,戰敗而倒戈,與夫夷狄盜賊之脅從而自拔者言也。
或黨惡之志固不堅,或求生之外無餘志,則亦生全之,或且錄用之,而蠲忿怒以予維新,斯允為敦仁而崇信矣。
劉稹之叛,郭誼為之謀主,及夫四面合圍,三州已下,稹守孤城而日蹙,誼與王協說稹束身歸朝,稹既從之欲降矣,誼乘其懈殺之以自為功,武宗與李德裕決計誅之,夫豈非允惬人心之公惡者以行大法?而司馬溫公譏其失信。
其信也,非其所以蔽而愚且賊者乎? 亂人者不殄絕之,則亂終不已者也。
懷以仁,而即乘吾仁以相犯;結以信,而即怙吾信以相欺者也。
而唐藩鎮之亂,率因此而滋。
自祿山為逆以來,擁戴之者,豈果僥倖其主之成大業,而己為鄧禹之效尺寸哉?人挾好亂之心,而嗾其主帥以為逆魁,以弋利于己。
故李寶臣、薛嵩、田承嗣首自反噬,而果獲分土擁尊之厚利。
蓋當勸亂之日,已挾自私之計。
上脅朝廷。
下睨其主,流血千裡,主族亦赤,無非可罔利之左券。
而朝廷果以姑息而厚酬之,位兼将相,澤及子孫,人亦何憚而不日導人以叛逆哉?賣主之腰領以求榮,主族夷而已詫元功。
計當日之為藩鎮者,側目而寒心,自非狂騃如劉稹者,未有不以殺王協、郭誼為大快者。
頻年身膏原野之鬼,與痛哭郊原之寡妻孤子,固且不怨稹而怨協、誼。
故二賊伏誅,而後武、宣之世,藩鎮無叛者。
既有以大服其心,而裨将幕僚,知無他日幸免僥功之轉計
然則劉稹既滅,移弘敬、元逵于他鎮,不敢違也;召弘敬、元逵以赴阙,不敢拒也。
彼雖驕蹇而惛瞀,抑且念昔之負固以長子孫者,不死于天誅,則死于帳下;何如束身歸阙,席富貴而保後昆。
部曲雖或嚣張,帥心弛而氣亦頹矣。
威可服也,恩可懷也,張仲武之令圖可羨,劉稹之狂謀可鑒也。
區區數州之土,兩豎子屍居其上,而曰終難化也,德裕之于此懵矣。
乃遣重臣輸悃于二鎮曰:“河朔自艱難以來,列聖許其傳襲,已成故事。
”則既明輸左券,授以不拔之勢,俨若敵國,此言出,後其可追哉? 澤潞,王土也;其人,王人也;鎮魏亦非北胡南蠻自為君長之國也。
鎮魏可,澤潞奚其不可?又何以折劉稹而服澤潞之人心乎?夫鎮魏西扼壺關、東連曹、郓,南一涉河而即汴宋,中原之堂奧也。
橫骨頤中,而欲食之下咽也,必不可得。
唐之所以一亂而不可再興,皆此等成之也。
德裕苟且以成一時之功,曾不恤禍結兵連之無日,習之難化,豈在河朔哉?在朝廷耳。
武宗聽之,诏二鎮曰:“澤潞一鎮,與卿事體不同。
”言不順,事不成,嗚呼!唐終不可為矣。
〖四〗 楊弁稱亂河東,逐李石,結劉稹,而其所恃者,納賄于中使馬元實。
實歸,大言于廷曰:“弁有十五裡光明甲。
”以恐喝朝廷,徼求節钺,李德裕折之而後沮。
以此推之,凡唐之藩鎮,類以數州之土,一旅之衆抗天下之威,而朝廷僶俛以從其欲,非兵力之果疆也,皆賄也。
非李德裕折元實之奸,則弁之納賄亦揜而不著,史氏亦無從記之矣。
賄行于中涓,而天子懾;賄行于宰相,而百官不能争;賄行于省寺台谏,而天子宰相亦不能勝。
前此之讨淮蔡、讨平盧,廷議紛然,唯恐兵之不罷者,此也;德宗窺見其情,厚疑群臣,孤憤興兵,而中外坐視其敗者,亦此也。
唐之亂,賄賂充塞于天下為之耳。
凡三百餘年,自盧懷慎、張九齡、裴休而外,唐之能飾簠簋以自立于金帛之外者無有。
雖賢者固不能保其潔清,特以未敗露而不章,實固不可問也。
藩鎮之叛,峙若敵國,相惎若仇雠,且唯以金錢貿中外之心,而天子不能自固,況州郡群有司之廢置哉? 蓋唐自立國以來,競為奢侈,以衣裘仆馬亭榭歌舞相尚,而形之歌詩論記者,誇大言之,而不以為怍。
韓愈氏自诩以知堯、舜、孔、孟之傳者,而戚戚送窮,淫詞不忌,則人心士氣概可知矣。
迨及白馬之禍,凡錦衣珂馬、傳觞挾妓之習,熸焉銷盡。
繼以五代之凋殘,延及有宋,羶風已息。
故雖有病國之臣,不但王介甫之清介自矜,務遠金銀之氣;即如王欽若、丁謂、呂夷甫、章惇、邢恕之奸,亦終不若李林甫、元載、王涯之狼藉,且不若姚崇、張說、韋臯、李德裕之豪華;其或毒民而病國者,又但以名位争衡,而非寵賂官邪之害。
此風氣之一變也。
乃唐之率天下以奔欲崇貨而遲久不亡者,何也?朝士以賄而容奸,逆臣亦以賄而自固,志氣俱偷,其欲易厭,故稱兵犯順者,皆護其金穴以自封,而無問鼎登天之志。
其尤幸者,回纥、吐蕃唯以侵掠為志,浸淫久而自敝,亦無劉淵、石勒之雄心。
斯以幸存而已矣。
使如宋也,三虜疊乘以壓境,豈能待一遷再遷三遷而後亡哉?賄賂之敗人國家,如鸩之必死,未有能生之者也。
〖五〗 殺降者不仁,受其降而殺之不信;古有其言,誠仁人君子之言也。
雖然,言各有所指,道各有所宜,不揆其時,不察其故,不審諸順逆之大義,不度諸好惡之公心,而唯格言之是據,則仁人君子之言,皆成乎蔽。
仁蔽而愚,信蔽而賊,不可不辨也。
所謂殺降不仁而無信者,為兩國交争,戰敗而倒戈,與夫夷狄盜賊之脅從而自拔者言也。
或黨惡之志固不堅,或求生之外無餘志,則亦生全之,或且錄用之,而蠲忿怒以予維新,斯允為敦仁而崇信矣。
劉稹之叛,郭誼為之謀主,及夫四面合圍,三州已下,稹守孤城而日蹙,誼與王協說稹束身歸朝,稹既從之欲降矣,誼乘其懈殺之以自為功,武宗與李德裕決計誅之,夫豈非允惬人心之公惡者以行大法?而司馬溫公譏其失信。
其信也,非其所以蔽而愚且賊者乎? 亂人者不殄絕之,則亂終不已者也。
懷以仁,而即乘吾仁以相犯;結以信,而即怙吾信以相欺者也。
而唐藩鎮之亂,率因此而滋。
自祿山為逆以來,擁戴之者,豈果僥倖其主之成大業,而己為鄧禹之效尺寸哉?人挾好亂之心,而嗾其主帥以為逆魁,以弋利于己。
故李寶臣、薛嵩、田承嗣首自反噬,而果獲分土擁尊之厚利。
蓋當勸亂之日,已挾自私之計。
上脅朝廷。
下睨其主,流血千裡,主族亦赤,無非可罔利之左券。
而朝廷果以姑息而厚酬之,位兼将相,澤及子孫,人亦何憚而不日導人以叛逆哉?賣主之腰領以求榮,主族夷而已詫元功。
計當日之為藩鎮者,側目而寒心,自非狂騃如劉稹者,未有不以殺王協、郭誼為大快者。
頻年身膏原野之鬼,與痛哭郊原之寡妻孤子,固且不怨稹而怨協、誼。
故二賊伏誅,而後武、宣之世,藩鎮無叛者。
既有以大服其心,而裨将幕僚,知無他日幸免僥功之轉計